关于忍,古人是很有研究的。譬如,“小不忍则乱大谋”,“戒急用忍”等。现代一些大人物,对忍也颇有反思。蒋介石先生在青年时代,对自己性格最警惕的一面就是“缺乏忍耐”。这种直面性格弱点的做法,为他日后的辉煌打下了良好的作风基础。
人生在世,为何当忍?
翻开历史,古今中外成大事者都不是一帆风顺,都经历过艰难曲折。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举出许多例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就司马迁本人而言,也是在遭遇迫害之后发愤著书,因完成《史记》巨著而彪炳史册。我们有理由坚信,低头无妨做大事,耐着性子把事做稳,在小处忍让,可在大处获胜。
淮阴侯韩信,恐怕在中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知道他帮刘邦打败了项羽,为刘邦打下了江山。刘邦建立汉朝后,他被封为淮阴侯。
韩信本是贫穷潦倒的一个人。他当时有个做小官的朋友,他就经常去那个朋友家大吃大喝,他那个朋友倒没说什么,可那朋友的妻子有意见啦,想撵他走。于是就有一天早上,他们家人都起得早早的,把饭做了家人都吃完了。等韩信起来准备吃饭的时候,只看到桌上杯盘狼藉、残羹遍地。韩信就知道了:他们讨厌我了,要我走了。韩信当天就非常生气,认为他们很不厚道。于是,他就离开了那家。
一天,几个街头小混混在街上看到他了,于是就找他麻烦了,戏弄他。其中有一个就对他说了:“韩信啊,你今天从我的胯下钻过去,我就高兴不找你麻烦,要不然,可别怪我不客气!”这一闹,街上的人自然都围过来了,中国人嘛,喜欢看热闹。韩信想了半天,没办法,钻了。这就是广为流传的“韩信的胯下之辱”。
不久,韩信就参加了项羽的起义,但项羽并不赏识他,所以,韩信就走了,离开了项羽而投靠了刘邦。开始的时候,他也同样不受刘邦的重要,只是让他当了个帐前护卫。当时项羽刘邦打仗,刘邦打不过项羽,跟韩信当护卫的几个兄弟都走了。韩信本来不受其中,也走了。刘邦的助手萧何得知韩信走了,立马去追。
后来萧何对刘邦说:“韩信是个人才,你要重用他,他将来必将帮你打败项羽,夺得天下。”当刘邦听说韩信有如此本事,于是斋戒三天,并当众授他大将军的军衔。最后,刘邦终于在韩信的帮助下平定天下,登基王位。
韩信在环境中压而不服,终于有机会施展才华了,也不负萧何之望,自此以后,项羽的军队就总是被刘邦的军队打败,严格来讲,是被韩信所败。
忍是弱者站稳脚跟、积蓄力量的最好保护伞。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一个人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其实质就是一个弱者开始直面社会,直面强者。弱者缺乏经验、缺少资金、缺少关系,以这样的状态要“笑傲江湖”,非要有“夹着尾巴做人”的胸怀:对不如意的境遇,要忍;对不满意的工作,要忍;对他人的冷眼挖苦,还要忍。
忍能使人免受外界袭扰,不夹在矛盾的风浪尖上,不陷入无聊的人事中,有充分的时间了解社会、感受职场,有饱满的精力思考人生,谋划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