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当隔壁邻居盖新房时,肖某因采光问题与邻居产生积怨,今年自己翻盖新房时,邻居肆意报复,处处刁难。肖某从动工到完工一直不顺利,总算熬到了乔迁之日,邻居又因为排水问题找上门,恶语伤人,在众亲友面前给肖某难看,肖某一直压抑着的愤怒终于爆发了。两人由争吵、谩骂变成厮打,在扭打的过程中,肖某顺手拿起大门旁边的铁锹向邻居脑部砸去,邻居瞬间倒地,不省人事,因脑部受伤过重,抢救无效死亡。肖某的一时冲动,酿成血案,促成大错,换来一副沉重的手铐和两家人无尽的心伤。
俗话说,“行要好伴,住要好邻”。和谐的邻里关系会使邻里之间更加和睦团结,外出务工更加安心放心,治安秩序更加井然有序,致富道路更加通畅宽广。但像上述事件中不和谐的邻里关系引发冲突、矛盾,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况,也正是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
邻里冲突的各种表现
(1)为一些小事争执不休,甚至吵闹、打骂、斗殴;
(2)散布闲言碎语、流言蜚语,恶语中伤邻居,或指桑骂槐,搬弄是非,侮辱诽谤邻居;
(3)邻居之间互不理睬,也不往来,路上遇到装作没看见,当不认识;
(4)以人、物进行威胁;
(5)雇人行凶,恶意伤人;
(6)毁坏邻居的农田、财产;
(7)向邻居或其家畜投毒,造成精神和经济上的伤害;
(8)用手中的权力或寻找机会打击报复邻居;
(9)酒后借着酒劲骚扰邻居,滋生事端;
(10)一代积怨,世代结仇,恩怨不休,引发家庭之战。
近年来,农村因邻里纠纷而引发的各类案件呈上升势头,平均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其中邻里纠纷引发的打架斗殴事件更以血的代价一幕幕上演,悲剧时有发生。据某县法院不完全统计数据表明,2005~2008年这3年内,审理邻里纠纷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剧增,由119件增长到173件;因邻里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也居高不下。邻里纠纷的高发性、多样性、反复性、过激性以及由此引发的伤害事件,直接影响着农村个人的生活状态、家庭稳定、邻里团结和社会治安,甚至影响了和谐社会风气的营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摘自:秦皇岛政法综治网)
邻里冲突的原因分析
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有邻居,互相帮助、送温暖、和睦友爱的是邻居,发生矛盾、常争吵、怒目而视的也是邻居。邻里冲突究其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交流阻隔
(1)原来居民的住房是一层房,比较密集,很少有围墙,现在居民的住房比较分散,有些富裕农民盖起了二层楼,院子大,还砌上了高大的围墙,常常是大门紧锁,这使邻里交往在空间上形成了阻隔,接触交流就很少。
(2)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长时间不在家,各自所接触的人和事有了差异,逐渐疏远,眼界和观念慢慢出现差异,共同语言逐渐减少,开始日渐生疏,产生了距离感,“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邻里情逐渐开始淡化。
(3)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相对独立地利用农业机械设备、借助现代交通设施和工具从事农业生产和其他经营,邻里间生产互助的依赖性降低,经济的自主独立减少了邻里沟通交流的机会。
(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串门、聊天的传统休闲方式变成了在家看电视、玩电脑,面对面的交流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偶尔的电话问候,即使有机会聚在一起,也常以打扑克、玩麻将代替,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减少,交流内容变得乏味、空洞、应付,交流形式变得公式化、程序化、应酬化。
2.利益得失
有些农村流传一句话:“远亲也好,近邻也好,不如自己过得好。”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裕,邻里的交往主要以经济交往为主,人们集体化意识逐渐淡化,个人利己主义开始滋生,思想和行为会因为利益的得失变得扭曲,一旦自己的权益受损,就变友为敌,反目成仇,从而导致邻里关系淡漠,易产生邻里纠纷。
(1)邻里之间因宅基地、承包地、排水、采光、债务等问题发生矛盾。
(2)手足之间,包括老人子女、公婆儿媳、兄弟姐妹、夫妻因财产分割、赡养老人等问题撕破脸皮,对簿公堂。
3.争强好胜
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争强好胜之心较为严重。当遇到纠纷矛盾,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情绪激动,偏要拼个你死我活,用拳头解决问题,以武力争高低。如果自己吃了亏,还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有的还雇人恶意伤害对方,一个小的矛盾往往会引发群体性、家族性争斗。
4.嫉才妒富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农民们因走不同的致富之路,生活的富裕程度也有差异,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或优越心理,于是出现“红眼病”“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现象。一些农民嫉妒他人当官、有出色的养殖种田技术等,内心常有攀比、羞愧、不服、不满、抱怨、憎恨的心理感受,表现为冷漠、贬低、排斥、诽谤,甚至是敌视的态度,常会采取投毒、纵火。
5.流言蜚语
邻里之间聚在一起有的爱议论东家长、西家短,甚至搬弄是非或出口成“脏”,自己痛快了嘴,发泄了情绪,却把麻烦留给了他人,给他人造成不良的影响,也给自己种下了祸根,成为引发邻里间冲突,激化邻里之间矛盾的导火索。
6.世代积怨
邻里之间产生的矛盾没有及时化解,反而世代相传,牢记在心。随着时间的流逝,心里的怨恨、负担随着长辈的口耳相传越来越重,冲突变得长久化,根深蒂固,再也无法调和,最终引发家族之战。
心理专家支招
年仅6岁的男孩志勇得了格淋巴利综合征,这种病的治疗需要高额的费用。志勇家是村里的特困户,花销和吃粮全靠志勇的父亲蹬三轮车维持。小志勇在医院3天就花去了5000多元,由于再无钱继续付费被迫停止治疗。孤寡老人杨爱粉得知后,将一年来捡废品积攒的500元钱送给志勇治病。老人捐钱的事儿,很快传遍了全村,感动了乡邻,两天时间乡邻们共捐款一万多元,帮助志勇恢复了治疗。
(选自《洛阳新闻》)
由此可见,和谐的邻里关系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邻里关系就会呈现融洽、祥和之态,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方便和乐趣,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打开邻里交流沟通的心门
沟通是邻里间交往的基础,要打开邻里交往的心门,就要注意交流沟通的方法和原则。
(1)发挥交流的主动性,主动打招呼问好、经常串门聊天谈心。
(2)在交流时注意察言观色,谈论大家共同喜欢的话题。
(3)真诚友善,客观对事,宽厚待人,不嫉财妒富。
(4)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理解和尊重邻居不同的看法、思想和行为。
(5)在交流时都应该角色转换,进行换位思考,顾及他人的感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6)无论性别、长幼、辈分是否有差异、等级,都应互相尊重,尤其对待邻居的老、幼、病、残、妇,应一视同仁,要重视,不歧视。
(7)严格要求自己,克制利己欲望,彼此礼让,以身作则,不把自己的快乐和方便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8)在交流中切忌主观臆断、搬弄是非、猜疑诽谤等,更不能制造、传播不符合事实的言论。
(9)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邻里间不要介入他人的家庭状况、个人喜好、交际圈子、生活模式和宗教信仰等涉及私人的问题,也不要添加自己的个人感情和观点议论他人,更不能偏听偏信。如果邻居主动提出需要对私人问题帮助时,应客观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不可超越邻里交往的界限。
(10)在经济上清清楚楚,诚实守信,有借有还,按时归还,时刻牢记“亲兄弟,明算账”这句老话。
2.搭建互助互爱之桥
邻里之间要互助互爱,以心换心,只有这样,邻居才能胜过“远亲”,甚至“亲如一家”。
(1)当邻居向你倾诉时,你要积极关注,给予温暖;
(2)遇到邻居有困难要主动、热心、无私地予以帮助,不能不管不问,自扫门前雪;
(3)对邻里的老人、病人以及残疾人,应当尊重,并尽力热情地给予关怀和照顾;
(4)对待在生活和经济上有困难的邻居,要积极帮助解决困难,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使他们走出困境;
(5)如果自己有发财之路或致富之道,邀请邻里一同合作,共同富裕。
3.打通矛盾冲突之路
邻里之间出现磕磕碰碰的事情在所难免,需要积极想办法,有效、及时地化解邻里矛盾,解开冲突的“死结”:
(1)遵守邻里间交往规则,不主动惹起事端,不回避矛盾与冲突。
(2)出现矛盾要冷静,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能感情用事,要学会控制愤怒,调节情绪,可以暂时回避一下或离开冲突现场。
(3)当冲突纠结、复杂、无法立刻解决时,给彼此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进行冷静思考后,再进行交涉。
(4)抱着以和为贵的态度,充分考虑冲突双方的利益,寻找发生冲突的多种可能原因和症结之所在,彼此都作一定的让步,使双方都能接受。
(5)在协商矛盾时要对事不对人,设定双方能承受的心理底线,并彼此接受不要打破禁忌而酿成悲剧。
(6)用行动来表达你渴望化解矛盾的诚意,比如家里的西瓜熟了,送给邻居家的小孩吃,既给自己也给对方一个机会。
(7)“提起千斤重,放下二两轻”。不介意别人的议论、偏见和误解,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8)一般人都会认为自己做得对,别人做得错。出现冲突注意先从自身找问题,如果自己有错,处理问题不当则主动道歉承认自身的不足,补偿对方的损失;如果是对方做得不妥,要先换位思考,积极理解对方的需求,寻找机会充分沟通,态度温和、积极主动、放下面子耐心地进行协商,以找到双方都满意的方案。
(9)切忌私心太重,要不计个人得失,友善真诚。如果对方不被自己的真诚感动,则仍需一如既往友善交往,做到问心无愧。如果邻里关系有所改善,仍然继续精心经营。在生活和生产上也应尽力相互扶持、互通有无,尝试邻里合作。
(10)对于世代的恩怨,冤冤相报何时了?不如“化敌为友”,重新打开新的生活篇章,心中没有了怨恨,自然你快乐,他快乐,大家都快乐。
邻居相处来回想,远亲不如近邻帮;
亲戚遥远难相望,邻里只隔一堵墙;
家中门户互照望,有了急事两相帮;
站在门口喊一声,邻里即刻到身旁;
劝君珍惜邻里情,和谐社会共建成。
(摘自:山西新闻网《八旬老人用顺口溜“劝善”》)
仁义胡同
大清康熙年间,曹家为了垒一堵墙,和隔壁谷家打了架,并告到衙门。县官无奈只好请两家在京为官的曹大人和谷大人出面调停。
曹大人给家中写了一封书信,信中写道:“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一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依然在,如今却无秦始皇。”谷大人也给家里写了应该“礼让”的书信。
两家接到书信后,不但不打架了,而且各自向里退让一尺,留出一条胡同,起名“仁义胡同”,方便众人走路。
(摘自:百度百科《仁义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