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就是每一个小小的进步积累起来的成果,今天的付出就是明日的收获。每走一步就是一个目标,每一次付出都自有价值。成功属于懂得付出的人。如果我们今天行动比昨天多一点点,今天效率比昨天提高一点点……哪怕是1%的进步,积水成渊,目标离我们还远吗?
姜子牙钓鱼
姜子牙是周朝的大臣,辅佐周文王推翻了商朝的残暴统治。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姜子牙的传说,其中最着名的就是姜子牙钓鱼的故事。
姜子牙隐居在一条小溪旁,每天都去钓鱼。后来,周文王听说他是一个有智谋的人,就想去拜访他。
有一天早晨,文王带着太子来到离小溪5里的地方,太子自告奋勇前去探望。他走到溪边,只见一个老翁坐在石头上正专心垂钓。他细一看,不禁乐了,原来鱼钩是直的,不但没有鱼饵,而且离开水面足有三尺。他正悄悄地站在老翁身后观看,忽然一条小鱼跃出水面,一下子就挂在直钩上!老翁伸手捉住小鱼,自言自语地说道:“钓钓钓,大的不到小的到,还是回去吧。”
说完,把小鱼顺手丢入水里。太子是个聪明人,就回去将情况告知了文王。
文王一听,赶紧亲自来到溪旁,毕恭毕敬地观看老翁钓鱼。只见子牙仍然举着那根直钩垂钓,忽然有一条大鱼“嗖”地蹿出水面,挂在直钩上。老翁又自言自语地说:“钓钓钓,大的终于到,那就上来吧。”
说完就把鱼从钩上取下放入鱼篓,这才回头和文王打招呼。
后来,文王拜姜子牙为太师,姜子牙辅佐文王开创了周朝800多年的基业。
从小就确立自己的志向,直到满头白发仍不改变。
鲁班学艺
鲁班16岁那年听说终南山有位手艺精湛的木匠师傅,他决定前去拜师学艺。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他来到终南山顶上木匠师傅的门前,见一位老汉正在屋内睡觉,心想,这一定是木匠师傅了。他没有打扰老汉,静静地站在门外等师傅醒来。师傅一直睡到太阳快落山时才睁开眼坐了起来。鲁班赶忙跪拜在地说:“我叫鲁班,想学习木匠,请老师收我为徒吧!”师傅问道:“你是想学三个月,还是三年?”鲁班答道:“想学三年。”师傅又问:“学三年和三个月有不同吗?”鲁班说:“三个月学去的手艺,扎根在眼里,三年学的手艺,扎根在心里。”师傅听后非常满意,收他为徒并把自己高超的手艺全部传授给他。鲁班精通了多种技术,发明了许多木工工具,成为历代建筑工匠的“祖师”。
抛弃燕雀般的小志向,倾慕大雁天鹅以远走高飞。
换马比慢
从前有一个老赛马师,他有一匹非常好的骏马。他的三个儿子也是赛马师,各自也有一匹心爱的赛马。
这年,老人病了,临终前,他把三个儿子叫到眼前,说:“你们三个赛一下马,谁的马慢我的这匹马就给谁。”
于是三个儿子选好地点,准备赛马,他们各自骑着自己的马站在起点,由于是比慢,所以谁也不愿动。就这样,三匹马从早到晚呆在起点,一步也没有动。
第二天,又是这样,傍晚时,有个人路过这里,觉得这三个人很奇怪,就询问情况,知道缘由后给他们出了个主意。按照这个主意,三个儿子公平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是什么主意呢?
这个人让他们三个换马骑,即:老大骑老二的,老二骑老三的,老三骑老大的。
三个人都不骑自己的马,为使自己的马最慢,就希望别人的马快,于是三匹马全跑了起来,最终决出了快慢。
有志向的人,就能磨炼自己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享受生命的春光
四川省巴东县女护士王飞越身患绝症,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她很想留一点什么给这个曾经让她温暖、让她懂得爱的世界。
可是她的全身已开始溃烂,捐赠遗体用于医学解剖和实验显然已经不太可能。一日,来探病的弟弟说,姐姐,你的眼睛好明亮哟!这句话提醒了王飞越女士,病床上的她顿时兴奋起来:我要捐献眼角膜。
她的遗愿,立刻遭到丈夫和女儿以及亲友们的反对,沉浸在即将丧失亲人的巨大悲痛中的他们,无法理解王飞越的做法。他们在病床前,苦苦哀劝。面对劝说,病床上的王飞越也含泪诉说:这样做,可以让两个人重见光明,难道你们不能满足我这个小小的要求吗?她支撑着写了申请书,求丈夫为她签字。
终于签字了,王飞越松了一口气。可癌细胞已经开始肆虐扩散,加之用药,造成全身水肿。如果水肿也造成眼角膜损伤,就会影响角膜移植手术的质量。她忍着痛,向医生提出,保护好我的眼睛,请不要用止痛药。
伤痛折磨着她,然而她更担心的是,一旦角膜受到损伤,她的捐献计划将成泡影。她提出请求:在她停止呼吸之前,现在就摘掉眼球。丈夫和女儿,还有医生护士们流泪了。守护在一边的眼科专家们也制止了她。
疼痛不断加剧,死神临近,王飞越的一只眼睛甚至已不能闭合。她知道,生命已无法挽留。她最担心的是眼球的完好无损,为此不断地发出新的请求,而且态度十分坚决:拔掉氧气管,拔掉氧气管!
拔掉氧气管,意味着放弃呼吸,放弃生命,放弃这个美好的世界。丈夫和女儿泣不成声。这样的请求没有被采纳,她就以拒绝治疗来抵制。她如愿了,氧气管终于被拔掉。但接着,她又提出新的请求,拔掉输液管。这一次,周围的人沉默了,彻底尊重了她的意愿。
生命之花终于凋零,只有她的眼角膜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其中的一只眼角膜,竟让3位病人重见光明。共有4位患者,包括年轻人和老人,分别承接了她的光明。这位从未走出过县城的女士,将光明播撒到南疆北土,播撒到遥远的地方……她有一段临终录音,那是对承接她光明的人说的:“你好,我不知道你姓什么叫什么,我祝福你,希望你重见光明,尽情享受春光。”
心情随着明月高升,志向像秋霜一样洁白。
真诚的爱心
哈杰·厄斯金是一个出生在贫穷人家的孩子。一天,一个可怜的老妇人上门乞讨,小哈杰的母亲竟毫不犹豫地将准备晚餐的几个便士,全部赠给了这个可怜的老人。当时,哈杰极其不理解,站在门旁用惊讶的眼神看着母亲,喃喃地说:“我们今晚吃什么啊?”
母亲抚摸着小哈杰的头说:“孩子,我们一天不吃晚饭没有关系,可是这个可怜的女人,如果再拿不到一个便士,就有可能在这个饥寒交迫的夜里死掉的。好孩子,你一定要记住,人要用一颗博大而真诚的爱心去帮助别人,那他会得到快乐和心中的安宁。”在母亲的这种一心向善的思想熏陶下,哈杰也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理解了母亲所说的“博大而真诚的爱心”是什么。
十几年后,哈杰·厄斯金也长成了一个心怀善念的小伙子。
一次,在朋友的化装舞会上,他遇见了一位退役陆军上校的女儿劳拉·默顿。美丽的姑娘很快就被哈杰的英俊与善良所征服,两个年轻人坠入了爱河。但上校却因为哈杰的贫穷而不允许他们结婚。上校告诉哈杰:“孩子,当你拥有1万英镑的时候再来找我吧,那时我们再谈你们结婚的事情。”
1万英镑!这对哈杰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当时,哈杰的无奈与伤感,让他的朋友们很为他担心。
一次,哈杰到一个画家朋友家去散心,朋友正在画一张乞丐画像。给他做模特的是一个老乞丐,弓腰驼背,满脸皱纹,身上穿的衣服破旧不堪,一手拄着粗糙的木棍,一手伸出帽子做讨钱状。哈杰不禁动了恻隐之心,特别是当他听说朋友一小时只付给老乞丐10便士的报酬时,更是有些不平。他一刻也不想在这样吝啬的朋友面前待下去了,于是,从口袋里摸出自己仅有的1英镑金币,塞到老乞丐的手中,只说声“再见”转身就离开了……第二天早晨,哈杰正在吃早饭,一个人来见哈杰,他说自己是大富豪古斯塔弗·纳尔丁先生的信使,他把手里的一封信交给哈杰后就告辞了。哈杰满腹狐疑地打开信一看,只见上面写道:“给哈杰·厄斯金先生和劳拉·默顿小姐的结婚礼物。一名老乞丐敬上。”信封里还有一张1万英镑的支票……看着这仿佛从天而降的支票,哈杰立即想到了昨天在朋友家见到的那个老乞丐,难道他就是纳尔丁先生?他立即来到朋友家想问个究竟。朋友告诉哈杰说:“你走后,我就把你的不顺利的爱情告诉了那个‘老乞丐’,他就是纳尔丁先生。其实,他来做模特,并不是想来挣钱,只是突发奇想,想看看自己如果是个乞丐会是什么样子。特别是当纳尔丁先生知道你正为1万英镑发愁,却又毫不吝啬地把自己仅有的一个英镑施舍给他这个‘穷人’时,老人感动了,他说:‘这样善良的年轻人,完全应该得到他想得到的幸福!’”
怀有的共同豪情壮志,打算上青天揽取明月。
鲁迅弃医从文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
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学文,用笔写文章唤醒中国百姓。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夜以继日地写作。
男子汉一定要有高远的志向。
“斯巴达汉子”
在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上,有一个大岛叫科西嘉岛,法国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拿破仑就出生在这里。
拿破仑小的时候是个淘气的孩子,喜欢和小伙伴们玩刀枪、打仗,经常弄得浑身是土,还带着伤痕。从那时起他就有了当兵的念头。
10岁那年,拿破仑进入巴黎一家少年军校学习。许多同学都是贵族出身,看不起他这个头矮小、穿得土气、讲话还带着地方口音的外乡人。他们经常欺负他,但谁惹他他就和谁打,而且每次都占上风,即使为此受到老师的惩罚,也从不退让。
凭着这种顽强的个性,拿破仑的威信逐渐提高了,大家再也不敢小瞧他,而是叫他“斯巴达汉子”,因为他身体健壮、意志顽强、严守学校纪律,又勇猛好斗,像个古代希腊的斯巴达战士。慢慢地,他成了学生的“头”,一呼百应。
有一年冬天,天降大雪,外面很冷,同学们都呆在屋里,拿破仑说:“缩在屋里干什么,走,跟我到外边打雪仗去!”
“对。”很多人应声,“听斯巴达汉子的!”
拿破仑领着大家用雪堆成碉堡,然后分成两队进行攻守。雪仗打得十分激烈,人人兴致勃勃。这个大雪天,成了他们最开心的一天。过了很长时间后,同学们提起这一天,还佩服拿破仑的勇气和能力。
襟怀坦白的有志向的人,不肯改变自己的远大志向。
勇敢的登山者
俄国十月革命前,为躲避沙皇警察的追捕,列宁隐居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地方——普罗宁。一天早晨,列宁和另一个革命者巴果茨基一起去山顶看日出,由于出发有点儿晚,列宁就问巴果茨基,“有没有近路到山顶呢?”
“有一条小路,我走过几次,但路很窄,要经过深渊边上,太危险了,我看咱们还是别……”
“就走这条路吧!”没等他说完,列宁就答道。一会儿,他俩来到了小路旁,路宽只能容下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果然十分险峻。
“您能从这过吗?”列宁问。
“当然,我走给您看。”
说完,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头朝前进的一侧,不看眼前的深渊,以碎小的步子向前慢慢移动。等走过了最险的地方,他舒了口气,回头一看,吓得他差点儿掉下深渊。原来列宁就跟在他身后,现在正在最险处停下了。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走这条路,走到这就有些头昏目眩了。列宁停了一会儿定住了神,不慌不忙地一步步地走了过来。
到了山顶,他们看到了日出的美丽景象。然后,他们开始往回走。
“我还想走那条小路,而且我先走。”列宁说完,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并顺利地走了过来。
“请您告诉我,为什么还走这条危险的小路?”过来后巴果茨基问。
“因为我害怕它。”列宁说,“革命者不能让害怕压倒自己,必须时刻地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男子汉生存在人世间,就应努力建功立业。
少年孙中山读书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就是先生念,学生像唱歌一样咿咿呀呀地跟着念。读熟了,先生让学生一个个地背诵。
一天,孙中山像往常一样到先生面前,把昨天的功课流利地背了出来。先生听了不住地点头。然后就又教他念了一段书,等他读会了,就让他回到座位上自己去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了下来,但书中的内容却完全不懂。他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
“先生,请您把刚才这段书的意思给我讲讲好吗?”
这一问,正在摇头晃脑念书的同学们都吓呆了,屋里顿时安静下来。先生拿着戒尺走过来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会了。”孙中山就一字不差地把这段书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了戒尺,让孙中山坐下,说:
“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后会明白,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给你们听。”
于是,先生详细地讲了起来,大家也听得很认真。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问题,不怕挨打吗?”孙中山说:“学问就是不懂就要问。为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不是没有像江海一样的志向,而是潇洒地送走日月。
勤奋好学的巴斯德
巴斯德是十九世纪法国着名的微生物学家。他九岁时才上学,但他比别的孩子更努力,总是认真的做好每道习题,别人玩游戏时,他总是在思考问题。
一次,做化学试验分析磷元素,同学们做一遍就完了,他为了彻底弄明白,下课后特意买了兽骨进行试验,并记下了发生的变化。同时把提炼出来的纯磷放在瓶中用于实验。他的努力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从此学习更刻苦了,如饥似渴地探求知识,这为他后来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年少时就怀有远大志向,相信真理而不随从时俗。
把消极情绪甩掉
斯宾塞·约翰逊在事业生涯的初期,发现自己缺乏自制,这对生活造成了极为可怕的后果。这是从一个十分普通的事件中发现的。这项发现使斯宾塞·约翰逊获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教训。
有一天,斯宾塞·约翰逊和办公大楼的管理员发生了一场误会。这场误会导致了两人彼此憎恨,甚至演变成激烈的敌对状态。这位管理员为了显示他对斯宾塞·约翰逊的不悦,当他知道整栋大楼里只有斯宾塞·约翰逊一个人在办公室中工作时,他立刻把大楼的电灯全部关掉。这种情形一连发生了好几次,最后,斯宾塞·约翰逊决定进行“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