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如同登山,拥有智慧并且经验丰富的人,才能够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到达光辉的顶点。没有智慧的人生如苦海中飘曳的一只小船,在黑暗的大海中颠簸而行,只有任命运之风向遥无所知的岸边。用勤奋、用爱心来点亮我们的智慧之灯,让它指引我们明确的航向,最终驶向幸福的彼岸。
蔡伦造纸
很久很久以前,文字是刻在甲骨上,或写在竹板、丝绢上,很不方便。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已经有人用植物纤维造纸了,可这种纸看起来十分粗糙。后来,人们又造出了以丝为原料的“丝絮纸”,但造价太昂贵。到了东汉时期,有个在朝中当宦官的人,名叫蔡伦,他决心寻找一种更好的造纸方法。
蔡伦经常到河边,观察妇女洗蚕丝和抽蚕丝的“漂絮”过程。他发现,好的蚕丝拿走后,剩下的破乱蚕丝,会在席上形成薄薄的一层,有人就把它晒干,用来糊窗户、包东西,也可以用来写字。他到造纸的作坊,向造丝絮纸的工匠们请教,逐渐了解和掌握了造纸的基本过程。
为了造出既经济又实用的纸,蔡伦一开始就采用树皮、麻皮、破布、废渔网常见的材料,把它们捣碎,做成纸浆。他使用“漂絮”的方法,用席子捞纸浆,捞出的纸浆便在席子上形成薄薄的一层,晒干后就成了纸。
公元105年,蔡伦给皇帝献上了通过这种方法制造的新纸。从此,纸由贵重物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被列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衰老的千里马困居在马棚里,志向却在千里之外;胸怀大志的人到了晚年,美好的追求仍然不会停止。
安徒生当演员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和《丑小鸭》吗?知道它的作者吗?对了!是丹麦童话家安徒生,可你还知道他差一点就当了歌唱家的经历吗?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爸爸是个鞋匠,妈妈则给人家洗衣服来维持生计。爸爸喜欢各种书籍,在闲暇时便给儿子讲故事。爸爸的故事常给儿子带来光怪陆离的梦境,母亲和邻居老太太们也时常给他讲述一些美丽的或可怕的传说。这些故事大大丰富了安徒生的想象力。不久,父亲病逝了,使本已不富裕的家境,更加贫困了。小安徒生只好退学,为了贴补生活,他经常去干些杂活,有一次剧院缺人手,安徒生就串演了一个马车夫。他深爱上了这种职业。于是,在15岁时离开家,到当时丹麦歌剧的发源地,寻找机会。他所到之处人们都认为他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穷小子。可是安徒生却有一股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犟劲儿,他听说有一位着名的意大利歌唱家正在这里开一个晚会,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闯了进去大声说:“请问哪位是西博尼先生,我要拜您为师,和您一样成为一名歌唱家。”接下来竭尽全力为大家演唱了一首歌。歌唱家西博尼被他的追求和热情感动了。同时感动了曾经是穷孩子的作曲家惠斯。西博尼答应收留安徒生做学生。他不敢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饥饿、紧张、激动使他一下子昏倒在地。可是没有多久,一场大病无情地毁坏了他的声带,再也无法引吭高歌了。于是他全身心扑到了剧本的写作上,为以后成为童话作家作了铺垫。
有志向的人,常常为国为民而忧伤;无所追求的人,总是自求安闲。
爱读书的少年
高尔基不满10岁就到一个绘图师家去当学徒,贫困剥夺了他上学的机会,可他却千方百计地找书看。
白天,他干着那些永远干不完的活,到了晚上,他就想把全部的空闲时间用来看书。可是主人却不允许他读书,高尔基只好等主人一家全都睡觉后,再偷偷地到楼顶小屋里去读书。没有灯,他就借着月光,并别出心裁地用一只铜锅把月光反射过来,这样就可以看见书上的字了。在没有月光的夜晚,他就爬上高高的木凳,在主人家供奉圣像的长明灯下,借着微弱的灯光看书。有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有一次,高尔基由于白天太累了,夜里读书时竟睡着了。猛然间,耳边响起了打骂声。睁眼一看,女主人举着书朝自己狠狠打来,高尔基任凭她打骂,两眼紧盯着那本书,唯恐女主人把书撕掉。
绘图师也跑来厉声责问高尔基:“你从哪偷来的书?”“我……我是从神父那里借来的。”高尔基撒了个谎。绘图师半信半疑的总算没把书撕掉。以后,高尔基看书更谨慎了。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无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学徒出身的政治家
美国着名的政治家富兰克林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不到7岁就把家里的藏书读遍了。
长大后,他想当一名水手,但父亲不同意,觉得太危险了,他哥哥开了一家印刷厂,父亲想让他去,就对他说:“到那里去当学徒,不仅能学到一门手艺,而且由于那是印书的地方,还能读到很多的书,你可以成为第一个读者,那有多好啊!”富兰克林听了很高兴,就到了印刷厂去学艺了。他当了学徒以后,发现印刷厂的书多极了,而且涉及的方面很广,在这个有利的条件下,他遨游在书的海洋里。在三年的学徒的时间里,他读了三年的书,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为他以后成为政治家和科学家打下了基础。
人的志向应当远大。
鲁迅踢“鬼”
在鲁迅的故乡绍兴,人们很迷信。有一次,人们传说有一个坟场经常在晚上闹鬼。因为鲁迅经常要从坟场经过,好心的人就劝他一定要小心。
那时候,鲁迅在一所学校里教书,经常很晚才能回家。有一天,他很晚才完成工作,为了赶时间,他就不顾人们的劝说,踏上了那条经过坟场的路。
夜已经深了,微弱的月光照着小路,四周阴森森的。突然,鲁迅发现路旁一座坟前出现了一个白花花的影子,影子一会儿高,一会儿矮,一会儿大,一会儿小。“难道真的有鬼?”鲁迅虽然学过医学,不相信鬼,但看到这个情景,心里还是有点紧张。但想到家里的人还在等自己,鲁迅就没有退缩,继续朝前走。
走着走着,那个影子竟然飘飘悠悠地向鲁迅走过来。鲁迅想:我是堂堂正正的人,怎么会怕你!他大踏步地继续走。说来也奇怪,看鲁迅一点也不害怕,反而走过来了,影子竟然停住了,然后在一座坟前缩小成了一团。鲁迅想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在作怪,就快步走到坟的前面,大喝一声:“什么东西在这里装神弄鬼!”然后就狠狠地踢了影子一脚。
“哎呀!”影子居然疼得喊了起来,然后就逃跑了。原来,那是个盗墓(挖掘坟墓盗窃里面的随葬品)的,披着一块白绸子装鬼吓唬人,好让人们不敢从这条路上过。
活着要做男人中的豪杰,死了要成为壮士的楷模。
李四光的小石头
李四光是着名的地质学家。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外出考察的时候,得到了一块奇特的小石头。小石头是紫红色的,不到一寸长。石头的奇特在于它弯曲成直角,外面光滑,里面有许多皱纹。因为知道李四光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石头,那个学生就把石头送给了李四光。李四光认为这是一个研究地质的好标本,十分喜爱它,走到哪儿都随身带着。后来,李四光根据这块石头写了好几篇论文。
1942年的时候,广西大学请李四光做报告。
李四光一边讲,一边拿出那块石头,让学生们传看,没想到报告结束后,小石头竟然不见了。李四光连声问谁拿了,可没有一个人出声,他只好宣布下课。回到家,他难过得连饭都吃不下去。
广西大学的校长觉得过意不去,就在学校贴了一个告示,说那块石头并不值钱,只能用作科学研究,请拿走石头的人把石头放在一个指定的地方。过了两天,小石头果然出现在校长家门口的台阶上。校长把石头还给李四光的时候,李四光高兴得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
李四光从此就不敢再随身带着这块石头了,就把它放在家里。没想到,小石头还是莫名其妙的不见了。李四光只好感叹地说:“看来它是不想让我继续研究它啊。”
有志向的人不怜恤自己将要年迈,而担忧自己的志向衰退。
“我一定要痛击它”
林肯是美国第15任总统,是个外表粗犷强硬、内心仁慈的男子汉。他从小就很善良、好学,当了总统后,他废除了美国黑人奴隶制度,为此,拥护奴隶制度的南方军队叛乱了,林肯带领北方人民英勇作战,打败了南方军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少年时代的林肯是一个劈栅栏木条的工人,有两个好朋友。一天早晨,三人路过一个市场的时候,看见一个奴隶贩子正在拍卖黑人奴隶,被拍卖的是一个戴着手铐脚镣的奴隶家庭。
奴隶贩子把黑人爸爸卖给了一个种植园主,把妈妈卖给一个工厂的经理,几个孩子也分别卖给了不同的奴隶主,其中最小的孩子只有几岁。孩子们被买走的时候,母亲哭晕了过去,最小的孩子哇哇地哭着,抓着母亲的衣服不肯走,但是那个又高又粗鲁的买主一下子就把他拉走了。
林肯看着这一切,眼睛里充满了怒火。
“我要是有钱,一定把他们全买下来,好让他们全家团聚。”一个朋友说。
“就是把农场的全部活计让我一个干,我也不买奴隶。”另一个朋友说。
听了这些,林肯愤怒地说:“我们走吧。将来只要有机会,我一定要狠狠地痛击它!”
从这天起,林肯就决心要为消灭黑人奴隶制度而奋斗。
志向是学习的老师,才干是学习的徒弟。
马克·吐温保护树木
马克·吐温是美国着名作家,写了好多反映人和自然的作品,他本人也十分喜欢大自然。晚年的时候,马克·吐温决定盖一幢自己的房子,就设计好了图纸,请了一帮工人来平整地基,修建住宅。工人们开工了。工程进展很快,马克·吐温每天都来看看,对工人们的工作很满意。
有一天,马克·吐温来到工地的时候,忽然看见工人正在砍一棵小树。他生气地大声喊道:“上帝啊,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别砍这棵树!”工人疑惑地说:“先生,您是说把这棵树留在您将来的卧室里吗?”其他的工人都笑了起来。马克·吐温走过去,一把抢过工人的斧子扔在了一边,生气地说:
“那棵树要是碍事的话,那就换个地方盖房子。要是没有合适的地方,我宁愿它长在我的卧室里。”
“您是说,仅仅是为了保住这么一棵树,您要换个地方盖房子吗?”
“你说得对,我决定换个地方盖房子,就这么办吧!”
于是,挖地基的工作停了下来。邻居们知道了这件事,都嘲笑他,但马克·吐温没有一丝一毫动摇,他的态度是:宁可不盖房子,也要保护那棵小树,因为那是大自然的象征!终于,盖房子的位置还是更改了,那棵树也保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