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但嫌教室太小了。贝尔想了想,就跑到水房拿来了一根长长的胶皮水管,连到听筒上。小伙伴们就跑到学校外面,隔着街道玩起了通话游戏,开心极了。
小伙伴正玩到兴头上,一辆漂亮的马车驶过来。经过贝尔身边的时候,马腿忽然被胶皮水管绊了一下,于是马车一下子就撞到路灯柱上!这时,从车上跳下一位绅士来,他生气地对贝尔说:“小家伙,你在干什么?”
贝尔抱歉地说:“对不起,先生,我们在试验远距离通话呢。”
绅士听了,惊奇地说:“了不起的孩子,你还想做什么?”
“你看,我们现在能听见对方说话,可是却看不见对方的脸了。我将来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小贝尔坚定地说。
后来,贝尔成功地发明了电话机,还为电视的发明做出了贡献。
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责怪别人或埋怨上天不帮助,这种人则没有志气。
课堂里的爆炸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小的时候,父亲自己开了一家小药房。看着父亲在药房里调制出各种药物、颜料,就像变魔术一样,小李比希感到很羡慕。
小李比希上学了。放学后,他经常到药店帮忙。有一天,有人来买炸药,父亲就配制了炸药,又制造了雷管。这一切都让小李比希看在眼里。他灵机一动,突然想到了同学们经常在放学后去池塘里摸鱼,可每次都失败而归。要是做几个“小炸弹”卖给同学们,那不就可以“炸鱼”了吗?而自己也有零花钱了……想着想着,小李比希竟乐了起来。
于是,小李比希就瞒着父亲动手研制起“小炸弹”来。经过几次实验,“小炸弹”终于试制成功了。他把小炸弹带到学校,同学们围着他一抢而光。
有一天,小李比希又偷偷把小炸弹带进学校,准备卖给同学们。谁知在上课的时候,那些小炸弹竟莫名其妙地爆炸了,巨大的响声惊动了整个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都吓得躲到了桌子下面。学校查明真相,就把小李比希开除了。
父亲没有责怪小李比希,反而鼓励他继续学习,还带着他一起做试验。后来,李比希21岁时就被一家着名的大学聘任为化学教授,成了着名化学家。
志向远大的人自有他的追求和抱负,庸人很难理解。
卖风筝的两兄弟
19世纪80年代,在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小城里有两个男孩,一个名叫奥维尔,另一个叫威尔伯,他们就是后来的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
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机械修理工,也许是受了父亲的影响,莱特兄弟从小就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他们更喜欢自己鼓捣一些小发明。有一天,兄弟俩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展翅飞翔的老鹰,哥哥说:“要是我们也能在天上飞,那该多好啊!”弟弟马上跳了起来:“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吧。”
从此以后,莱特兄弟每天都去郊外去放风筝,引得小伙伴们也都喜欢上了这项活动。但是,风筝经常在空中被风吹破了,这让小伙伴们都很沮丧。莱特兄弟就常常琢磨,怎样才能使风筝更结实,飞得更高呢?他们找来了最好的纸张、竹片,开始研究起来。
经过好几次的失败,莱特兄弟的新风筝终于成功了,不但很结实,而且飞得高,总是在比赛的时候得冠军。小伙伴们就缠着他们,纷纷要求把风筝卖给他们。于是,两兄弟就又做了好多风筝出售,挣了不少的零花钱。后来,莱特兄弟刻苦钻研飞机制造技术,终于把童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坚守志向而又扎扎实实去干的人,才是真正有作为的人。
屈原的读书洞
屈原是我国古代着名的诗人。他从小就聪明好学,从来也不贪玩。只是周围的邻居经常吵闹,小屈原很为这噪音苦恼。
有段时间,屈原总是很晚才回家。姐姐觉得奇怪:“难道弟弟放学后去玩了?”她决定要弄清楚原因。
一天,放学的时间到了,姐姐就悄悄地藏在一棵大树的后面,想看看小屈原到底去哪里。不一会儿,屈原出了校门,然后就朝后山坡走去,一直走到一个小山洞口,头也不回就走进去了。姐姐见屈原走进了山洞,以为他去解手了,就在洞口旁静静地等着。
等了半天,屈原还没出来。姐姐着急了:难道弟弟出什么事了?就小心翼翼地走进了山洞。她看见洞顶上有一个脸盆大的圆孔,光线透过圆空直射下来,照在小屈原的身上,他正拿着竹简低声地吟诵着。
小屈原看见姐姐进来了,就笑着说:“姐姐,这里的环境多好啊,正适合我读书。”姐姐见小屈原这么用功,就心疼地说:“天色晚了,回去吧!”姐弟俩于是手挽手走出了山洞。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把这个山洞叫作“读书洞”。
志向远大的人,不会因为贫穷而松懈自己的斗志,放弃自己的追求。
凿壁偷光读书
匡衡小时候,非常渴望成为有学问的人,但家里很穷,没钱让他上学,他就常常向别人借书读。天黑了以后,因为家里点不起油灯,匡衡就无法看书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有一天夜里,匡衡正躺在床上想心事。忽然发现地上有一丝光亮。小匡衡起身一看,原来是墙裂了一条缝,邻居家的灯光从这条缝里透了过来。匡衡十分高兴,就想借着那道光线读书,可惜光线太弱了,根本看不清楚书上的字迹。于是,匡衡悄悄地用小刀把那条裂缝挖大了一点,这样透过来的光线就变粗了,书上的字迹就显得很清楚了。从此,匡衡每天等天一黑,就靠近墙壁上的小洞读书。后来,邻居把裂缝堵上了,小匡衡又没办法在晚上读书了。
一天,正当匡衡苦恼的时候,屋子里飞进来了一只小萤火虫,在匡衡的面前转来转去。匡衡突然觉得眼睛一亮,他赶紧起床,跑到院子里,捉了好多小萤火虫,然后把它们放在一个小纱布包里。啊,萤火虫发出的光足够用来看书了!小匡衡高兴地跳了起来。
灯光的问题解决了,小匡衡就四处去找书读,许多好心人也都愿意把书借给他。正是靠着勤奋学习的精神,匡衡长大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意志坚定、志向远大,就会对荣华富贵不屑一顾。
爱提问的张衡
我国东汉时期有个科学家叫张衡,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和地动仪。
张衡小时候勤奋好学,尤其对小发明感兴趣。一天,他到铁匠铺去送一封信,见铁匠在打造铁器,不禁看得入了迷。他问铁匠:“您能告诉我铁是从哪里来的吗?”铁匠看了看他,说:“这可不是一句两句就说得清的,你到河边去看看就明白了。”
张衡听了铁匠的话,就跑到河边,见岸边有一座炼铁炉冒着浓烟,石匠正把一筐筐的石头往炉门里送。张衡奇怪地问:“你们烧石头干吗呢?”
“这可不是一般的石头,这是铁矿石。”石匠大声地告诉他。
张衡知道了铁的来历,很高兴,就围着炼铁炉转了一圈。忽然,他又有了疑问。他发现每个炉子边都有几只风箱在往里鼓风,但没有一个人在拉风箱。
张衡又问:“没有人拉这些风箱,它为什么能鼓风呢?”石匠正忙着手里的工作,没空儿回答他,就指了指河面。
张衡顺着石匠的手指一看,原来河上筑了一条大坝,河水从高处跌落下来,带动了一个大水轮,有一根铁链子连着水轮和风箱,随着水轮的滚动,铁链子就一松一紧地拉动着风箱。
张衡看了这个装置,心里很佩服。从此,他对发明的兴趣更浓了。
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任何时候都不迷失方向的人才能长久。
王羲之苦练书法
东晋时期的着名书法家王羲之,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从4岁开始练字,他的父亲很注重对他的启蒙教育,经常带着他去当时着名的书法家卫夫人那儿去做客,后来,卫夫人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收为自己的弟子。12岁那年,他偷偷拿了父亲的一本叫做《笔谈》的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父亲发现后,就说:
“你年纪太小,还看不懂,等你大了再读吧。”没想到王羲之大声地说:“我读得懂!”还把自己对书的理解讲给父亲听。父亲听了,觉得很惊异,就把书送给了他。
王羲之得到了《笔谈》,如虎添翼,写字的水平迅速提高了。有一天,卫夫人感叹地说:“他一定是得到了写字的秘诀,我已经教不了他了。”从此,王羲之就自己练字了。
王羲之练字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练字上。他家门口有一个水池,王羲之天天都在水池里洗毛笔,日久天长,水池的水都变黑了。
就这样,王羲之终于练出了一手好字。
他写的《兰亭序》被称作是“天下第一行书”,只是已经失传,据说是唐太宗因为太喜欢它了,就把它带到了自己的坟墓里,成了千古之谜。
凡是有志向的人,都有力争向上的心理。
聪明的曹冲
曹操的小儿子曹冲从小就异常聪明,人称神童。曹冲6岁的那年,东吴的孙权给曹操送来一头大象。曹操围着大象看了一会儿,转身对部将们说:“这头大象好威风啊,你们谁能称出它的重量?”
部将们看着大象,觉得足有几千斤重,到哪里去找称得起这么重东西的秤呢?
于是,一个粗鲁的将领提议把大象杀了,再割成几块,这样就能称出它的重量了,曹操生气地说:“除了这个笨法子,你们就没主意了吗?”在场的人大眼瞪小眼,都摇了摇头。
这时,小曹冲从曹操背后站了出来,奶声奶气地说:“我有个办法,不用宰杀大象,就能称出它的体重。”曹操看了看曹冲,说:“好吧,你说说看。”
曹冲大声地说:“您叫人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上齐水的地方刻下个记号之后,把它牵下船来,然后将石头一块块地搬到船上,等船沉到刻记号的地方,就再把这些石头搬下来,分别称出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大象的体重了。”
“好办法。”曹操高兴地说。于是他就命人按曹冲说的办法去做,很快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那些部将们见了,连声说:“想不到我们还不如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聪明。”
琐碎细小之事的成功,不如致力于远大事业遭到失败的收获大。
徐光启掐嫩芽
徐光启是明代的科学家。他小时候善于观察,还喜欢动手实践。
有一年,徐光启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他家的果园里有几棵苹果树,其中有一棵去年被雷劈过,只剩下了一根枝条。徐光启每次到果园去的时候,都很担心这棵树能不能活下来。秋天来临了,徐光启惊奇地发现,那棵苹果树不但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唯的一一根树枝上结满了又红又大的苹果,比别的苹果树结的苹果又多又好!这是为什么呢?他想啊想,终于得出了答案。
第二年的春天,父亲在地里种下了棉花。棉花很快发芽了。
有一天,父亲来到地里,突然发现徐光启正蹲在棉花苗旁边鼓捣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他把棉花苗上面的嫩芽都掐了下来!父亲生气地说:“自己家的棉花苗都不知道珍惜,看你冬天时穿什么!”徐光启抬起头来,说:
“棉花芽太多了,每个小芽吸收的养分都不够,所以长得就小,产量也少。
我把多余的掐去,剩下的小芽就能长得更好”。父亲不相信,就不让他再干下去了。
秋天到了,被徐光启掐过的棉花果然长得又大又好,产量也明显的高,父亲这才相信了他的话。
后来,徐光启成了着名的农学家,还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农业专着《齐民要术》。
人的生命可以受到威胁,但志向不可改变。
诗童骆宾王
骆宾王是唐代着名的文学家,很小的时候就能作诗,被人称为“诗童”。
有一天,伯伯带着骆宾王等几个孩子去游玩,傍晚才回来。他们来到家门前的时候,想在门前的小河里洗洗手,兄弟几个就向小河跑去。
这时,太阳就要落山了,晚霞把大地映照得一片通红。河面上有几只大白鹅,它们雪白的羽毛也被晚霞染成了粉红色。伯伯看着这令人心醉的景色,忽然想考考孩子们,就让孩子们从眼前的景色里随便选一个景致,做一首诗。孩子们有的吟颂落日,有的赞美小河。但伯伯听了都不满意。
骆宾王呢,他正出神地看着大白鹅在水面上自由地游动。
看,它们长长的脖子,红红的鹅掌轻轻拨动着清澈的水波,多美妙啊!这时,一只鹅伸长脖子,响亮地叫了起来,其他的鹅也都仰起脖子应和着。骆宾王的心中不禁怦然一动,随即就吟出了一首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伯伯听了,不禁鼓掌叫好。后来这首诗就为历代所传诵。
没有听到大的理论,志向就不会高远;没有听到精辟深刻的谈话,思想就不会专一。
詹天佑少年有为
詹天佑是我国近代最有名的工程建筑专家,他成功地主持修建了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在中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詹天佑小时候,不愿意学习“四书五经”那些老掉牙的东西,最感兴趣的是工程、机械等新知识,口袋里总揣着小钳子、小镊子等工具,一有工夫就拿出来摆弄,是个有名的“小机器迷”。
有一段时间,小天佑对家里的闹钟突然发生了兴趣。他想,是什么力量让这个铁东西“滴嗒滴嗒”走个不停?他决心把这个问题弄明白。有一天,爸爸妈妈都不在家,他就掏出工具,把闹钟拆开了。詹天佑摆弄着满桌子的零件,简直忘记了时间。忽然,门开了,爸爸走了进来。看见好好的闹钟变成了一堆废铁,爸爸很生气,就训斥詹天佑说:“看看你都干了什么!家里就这一个闹钟,以后还怎么用?”没想到詹天佑顽皮地做了个鬼脸,居然凭着他良好的记性,把零件重新组装了起来。闹钟又“滴答滴答”地走了起来,他也弄清了闹钟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