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已经没有了妈妈,我妈妈已经死了四年多了……每次我看见叔叔和他的同伴给家里打电话,我真羡慕他们,我就是想和他们一样,也给妈妈打打电话,跟妈妈说说话……”听了小女孩这番话,文叔禁不住用手抹了抹老花镜后面的泪花:“好孩子别难过,刚才你说的话,你妈妈她一定听到了,她也许正在看着你呢,有你这么懂事、这么孝顺的女儿,她一定会高兴的。你以后每星期都可以来,就在这里给你妈妈打电话,叔叔不收你钱。”
从此,这个乡下小女孩和这城市的报亭主,就结下了这段“情缘”。每周六下午,文叔就在这里等候小女孩,让女孩借助一根电话线和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电话号码,实现了把人间和天堂、心灵与心灵连接起来的愿望。
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无法阻挡亲情的连线,甚至可以跨越生死,就像故事中的小女孩,把心中的思念和牵挂源源不断地传给天堂的母亲。
最珍贵的礼物
梁庆春/译
像许多美国人一样,我把大量时间花在为孩子购买礼物上,但却不能确定这些礼物对他是否有用,甚至不知他是否需要。于是我提醒自己,要认真思考一下关于“赠送真正的礼物”这件事。
小时候,爸爸给了我“爱读书”的礼物。因为他喜欢读书,有满满一书房天天与他相伴的书籍。在我家起居室的壁炉平台上,还有一整套《莎士比亚全集》。在爸爸看来,为孩子买些书籍,无疑要比购买玩具和衣物更为重要。
“信念”这个礼物也是爸爸送给我的。他是个传教士,在讲坛上,他从不抬高声音,而是努力培养教徒的心智。他教导我:“信仰需要有行动!”
妈妈给了我“关爱”。在爸爸去世后,妈妈收养了许多无家可归的孩子。有一次,妈妈带了一个小女孩回家——由于子弹飞进她家的窗户,致使这无辜的女孩失去了一只眼睛。妈妈教我怎样摘下她的玻璃义眼,怎样清洗后再安上。我觉得这事很简单,但真正动手要做时,我却发起抖来。妈妈见状把我轻轻推向一边,准确无误地亲自做了一遍。我想,是她教给了我如何关爱别人。
邻居特里萨·凯利夫人给了我“勇敢”。她住在阿米莉亚大街一座有四个房间的房子里,有个大前廊和一个小后廊。在妈妈外出时,我就喜欢呆在凯利夫人家中。夏季的一天,突然来了暴风雨,凯利夫人让我把晾晒的衣服收起来。就在我要去收衣服时,突然响起一声霹雳,我怕了,跑回来,躲到凯利夫人的怀里。凯利夫人同我一起去收衣服,并平静地向我解释这种自然现象,轻描淡写地告诉我,这没什么可怕的……
小时候我在圣诞树下找到的礼物,如今大多已不复存在,甚至不记得了。但是童年时代由父母及邻居给我的人生教诲,我却依然带在身上,珍爱备至。因此我决定,要送给孩子真正的礼物——把这些珍贵的人生教诲告诉给他们,我想,这比一台玩具电动车更加重要。
对于孩子来说,人生的经验和教训是比任何玩具都更加珍贵的礼物。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孩子们可以从这些经验和教训中不断汲取营养,这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感受亲情
每当清晨,阳光照进我的卧室,就会映照着床头柜上镜框里那位老爷爷给我治病的动人情景。
那是暑假里的一天,天气十分炎热,没有一丝风。我和爸爸妈妈乘游艇去游古城岳阳的洞庭湖。八百里洞庭湖波澜壮阔,水天一色,在宽阔的湖面上有一只只雪白的鹭鸶在互相追逐嬉戏。在蔚蓝色的湖中间还有一座青翠、碧绿的小岛,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君山。远远望去,犹如一个洁白的银盘中盛着一只碧绿的青螺。
面对这美丽的景色,我却无心观赏。因为我在船上中了暑,趴在船舷上不停地呕吐,心里难受极了。看见我那苍白的脸和脸上那豆儿大的汗珠,爸爸妈妈十分焦急,但又束手无策。这时从客舱里走出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他面带微笑地向我走来,亲切地问我:
“小朋友,你怎么了?”我有气无力地说:“我呕吐,心里难受极了。”
老爷爷笑笑说:“没关系,可能中暑了。来,我给你看看。”
说完他从包里掏出一个药瓶,用手抹上药膏,仔细地在我手臂上、手心里轻轻地揉搓。后来老爷爷又分别在我耳朵、肚子、背上抹了药膏。这时我觉得全身轻松,心里舒服极了,病情大有好转。
看到他那忙碌的身影和微笑的面容,妈妈和爸爸急忙上前道谢。我问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的?”只见他笑笑说:“我是从台湾到祖国大陆来旅游的。”“什么?您是从台湾来的!”我不禁这么说了一句,“台湾老爷爷也是这么慈祥,这么和蔼可亲!”
听了我的话,台湾老爷爷又爽朗地笑了!他那爽朗的笑声好像一股暖流涌进了我的心里。我被这种海峡两岸人民的亲情感动着,迸出了欢欣和幸福的泪花。我感激地依偎在老爷爷的身边。这时候只听“咔嚓”一声,原来爸爸用相机拍下了这感人的场面。
正当我抬起头还想再感谢这位老爷爷时,只见他走进船舱,越走越远了。我望着湖边那一艘艘远航归来的帆船和客轮,心里默默祝愿:愿祖国早日统一,愿我再次见到那位慈祥的台湾老爷爷。
我们有共同的祖先,我们都是黄皮肤的中国人,海峡两岸的亲情是任何人都无法隔断的。终有一天,远方的亲人会归来,回归祖国的怀抱。
1945年的通信
谢根林
1945年3月,我和我的战友们为跟日军抢占一个小型机场,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这次战斗中,日军也投入了大量的兵力。这次战斗的胜利对我军的反击至关重要,上级要求我们务必取得胜利。战斗中,我的战友赵蒙生光荣牺牲。
为了不让英雄的妈妈难过,我们排长说,定期给英雄母亲写信吧。我说,不行啊,赵蒙生的字和你写的不一样。排长说,不要紧,赵蒙生刚写了入党申请书,我就照他的笔迹写,错不了。再说蒙生的妈妈也不认识字。信肯定是叫别人念的。
排长的第一封信是这样写的——娘:
俺在部队挺好的,您千万不要记挂俺。部队上有吃的,饿不着;冬天有棉袄穿,冻不着。仗看来快要打完了,小日本的日子长不了了。俺们快要过上好日子了。等仗一打完,俺就回来看望您老人家。我们排的同志们都挺好的,大家可团结了。最后,我们端掉了小日本的小机场……
我们原以为兵荒马乱的,信寄不到大娘手里。可过了一阵子,还真收到了英雄妈妈的回信,大伙儿高兴坏了,就叫排长给念念。
孩子:
你真是好样的,有点像你爹。在队伍上一定别给咱家乡丢脸,要多打鬼子。
前几天,鬼子又来烧房子了,可咱不怕,房子烧了,咱还可以盖。小鬼子在这儿也没好日子过,游击队会收拾他们的。娘盼着胜利的一天哪!
就这样,我们一直和英雄的妈妈保持着联系,直到抗战胜利后1946年的春天,我们收到那一封不平常的信……
信是从赵蒙生家乡寄来的,看完后,我们都哭了。信是这样写的:
前线的孩子们:
蒙生妈去年夏天被日军杀害了,她寄给你们的信都是代笔的。蒙生妈妈临死的时候对我说,她早就猜到蒙生不在了。她说:“他叔,他们可真是一群好人哪!俺那孩子看来已经不在了。可俺不伤心,孩子是打日本鬼子牺牲的,值!他们是怕俺伤心才给俺写信的。他们的信一到,俺就知道俺那孩子走了。因为俺那孩子是从来不往家里写什么信的,也从不叫别人代写的,俺跟他说过,要一心一意打鬼子,不打完鬼子,就别回来,也不用写信来……”
一位善良真诚的好母亲,一个奋勇献身的英雄儿子,一群善解人意、热心肠的战士们,再加上那一封封“不平常”的信,构成了一幅感人的画面,催人泪下!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应该好好珍惜。
温柔的抚摸
易水寒
小男孩六岁时就开始学钢琴。六岁的小男孩学钢琴要比同龄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和泪水。小男孩很认真地练着,他知道妈妈就坐在他的旁边,妈妈一定在慈祥地注视着自己。每天上午,妈妈都带小男孩到文化宫来练习弹琴,那种弹奏是单调的,所以在弹到高潮的时候,妈妈常用手抚摸他的头,妈妈那温暖的气息就随着这温柔的触摸漾遍他全身,让他振作起所有的精神。
中午的时候,妈妈再牵着小男孩的手回家。在路上,一边走,妈妈一边告诉小男孩,小心点,你的左边有一口下水井,别踩到里面去——小男孩看不见路,他一出生就双目失明。
16岁时,这个男孩弹奏钢琴的技术已经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并且有了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机会。主持人给他描述现场的情况:今天到场的有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在第一排就座,他们可以看清楚你的一举一动。会场上共有五千多名观众,都是社会名流,其中还有一些是音乐界的权威,主持人说这话时没有注意到小男孩手在微微发抖,脸上流出了细密的汗珠。
正在现场采访的香港凤凰卫视的记者吴小莉发现了这一细节,她上前握住了男孩的手问:“你怎么了?”小男孩说:“我,我的心里真的好紧张啊……”吴小莉想了想告诉他:“孩子,你妈妈今天来了吗?”“是的,不过她现在在台下的观众席上。”“好孩子,你一定要记住,今天最重要的观众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你的妈妈。你今天只是在为你的妈妈演出!”小男孩点点头,从容地上场了。
行云流水般的琴声从男孩手下汩汩流出,忽而高亢,忽而缠绵,忽而又如小鹿欢快跳跃。长达八分钟的演奏强烈地震撼了每个观众的心灵。那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出,当男孩起身向台下观众致谢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
节目结束时吴小莉现场采访了一位观众,让他谈谈自己的感受,观众很激动地告诉她:“那个小男孩弹得太棒了,我闭眼听着的琴音,就好像妈妈的手在抚摸我的头。”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母亲的精心呵护。母亲温柔的抚摸,细心的叮咛,谆谆的教诲都将深深地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母亲永远是孩子温暖的避风港,是孩子心灵的寄托。
难忘的新年
资逢春
我想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新年的前一天。我叫安德烈,是西伯利亚农场的一名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