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04600000023

第23章 修一片净土

佛法本无宗,一念一清净。缘起缘灭处,一切皆成空,修一分宁静心宽体健,修一片净土颐养身心。

诚心处有净土

太阳不必多,只有一个,便能普照一切众生。净土无需求,只要一颗诚心,就能化去一切烦恼。

今日在本寺演讲,适值念佛会期。故为说修净土宗者应注意的几项。

修净土宗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

由是观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与佛心不相应,佛以大悲心为体故。

常人谓净土宗惟是送死法门(临终乃有用)。岂知净土宗以大菩提心为主。常应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众生之宏愿。

修净土宗者,应常常发代众生受苦心。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所谓一切众生者,非限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众生,所造种种恶业应受种种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决不畏其多苦,请旁人分任。因最初发誓愿,决定愿以一人之力救护一切故。

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现。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众生。今以一人之力,负担一切众生,亦如是。

以上但云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横说。若就竖说,所经之时间,非一日数日数月数年。乃经不可说不可说久远年代,尽于未来,决不厌倦。因我愿于三恶道中,以身为抵押品,赎出一切恶道众生。众生之罪未尽,我决不离恶道,誓愿代其受苦。故虽经过极长久之时间,亦决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厌心。我应生十分大欢喜心,以一身承当此利生之事业也。以上讲应发大菩提心境。

至于读诵大乘,亦是观经所说。修净土法门者,固应诵阿弥陀经,常念佛名。然亦可以读诵普贤行愿品,回向往生。因经中最胜者,华严经。华严经之大旨,不出普贤行愿品第四十卷之外。此经中说,诵此普贤愿者,能获种种利益,临命终时,此愿不离,引导往生极乐世界,乃至成佛。故修净土法门者,常读诵此普贤行愿品,最为适宜也。

至于作慈善事业,乃是人类所应为者。专修念佛之人,往事业,亦可为生西之资粮也。劝大家应发大菩提心。

否则他人将谓净土法门是消极的、就以上所说复劝常读行愿品,可以助发增长大菩提心。谓其厌世的、至于做慈善事业尤要。

谓其送死的,因既为佛徒,即应努力做利益社会种种之事业,乃若发心者,自无此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讥评。

关于净土宗修持法,于诸书皆详载,无须赘陈。故惟述应注意者数事,以备诸君参考。

一问一答一清净

一问一答中,我们能激活原本属于我们的智慧,找回那颗纯净的自然之心,感受生命的从容与真谛。

古德撰述,每设问答,遣除惑疑,翼赞净土,厥功伟矣。宋代而后,迄于清初,禅宗最盛,其所致疑多原于此。今则禅宗渐衰,未劳攻破。而复别有疑义,盛传当时。若不商榷,或致诖乱。故于万寿讲次,别述所见,冀息时疑。匪日好辩,亦以就正有道耳。

问:当代弘扬净土宗者,恒谓专持一句弥陀,不须复学经律论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赞持名,岂非主张太过耶?

答:上根之人,虽有终身专持一句圣号者,而决不应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须于经律论等随力兼学,岂可废弃。且如灵芝疏主,虽撰义疏盛赞持名,然其自行亦复深研律藏,旁通天台法相等,其明证矣。

答:若修禅定或止观或密咒等,须谢绝世缘,入山静习。净土法门则异于是。无人不可学,无处不可学,士农工商各安其业,皆可随分修其净土。又于人事善利群众公益一切功德,悉应尽力集积,以为生西资粮,何可云抛弃耶!

问:前云修净业者不应排斥教理抛弃世缘,未审出何经论?答:经论广明,未能具陈,今略举之。观无量寿佛经云: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无量寿经云:“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欢喜信乐,修菩萨行。”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云:“佛告弥勒菩萨言:菩萨发十种心。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合离诸相,起随念心。若人于此十种心问:菩萨应常处娑婆,代诸众生受苦。何故求生西方?

答:灵芝疏主初出家时,亦尝坚持此见,轻谤净业。后遭重病,色力痿赢,神识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瘥,顿觉前非,悲泣感伤,深自克责,以初心菩萨未得无生法忍。志虽洪大,力不堪任也。大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未证无生法忍者,要须常不离佛也。”

问:法相宗学者欲见弥勒菩萨,必须求生兜率耶?

答:不尽然也。弥勒菩萨乃法身大士,尘尘刹刹同时等遍。兜率内院有弥勒,极乐世界亦有弥勒,故法相宗学者不妨求生西方。且生西方已,并见弥陀及诸大菩萨,岂不更胜?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又《阿弥陀经》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劫。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据上所引经文,求生西方最为殊胜也。故慈恩教主窥基大师曾撰《阿弥陀经·通赞三卷及疏一卷》,普劝众生同归极乐,遗范具在的可依承。

不綦难欤?

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灵芝弥陀义·疏》云:“十万亿佛土,凡情疑远,弹指可到。十方净秽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思议故。”由是观之,无足虑也。

问:闻密宗学者云,若惟修净土法门,念念求生西方,即渐渐减短寿命,终至夭亡。故修净业者,必须兼学密宗长寿法,相辅而行,乃可无虑。其说确乎?

答:自古以来,专修净土之人,多享大年,且有因念佛而延寿者。前说似难信也。又既已发心求生西方,即不须顾虑今生寿命长短,若顾虑者必难往生。人世长寿不过百年,西方则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智者权衡其间,当知所轻重矣。

灾延寿,死则往生东方净刹,岂不更善?答:弥陀法门,于现生何尝无有利益,具如经论广明,今且述余所亲闻事实四则证之,以息其疑。

(1)瞽目重明。嘉兴范古农友人戴君,曾卒业于上海南洋中学,忽而双目失明,忧郁不乐。古农乃劝彼念阿弥陀佛,并介绍居住平湖报本寺,日夜一心专念。如是年余,双目重明如故。此事古农为余言者。

(2)沉屙顿愈。海盐徐蔚如旅居京师,屡患痔疾,经久不愈。曾因事远出,乘人力车磨擦颠簸,归寓之后,痔乃大发,痛彻心髓,经七昼夜不能睡眠,病已垂危。因忆华严十回向品代众生受苦文,依之发愿。后即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不久遂能安眠,醒后痔疾顿愈,迄今已十数年,未曾再发。此事蔚如尝与印光法师言之。余复致书询问,彼言确有其事也。

(3)冤鬼不侵。释显真,又字西归。在家时历任县长,杀戮土匪甚多。出家不久,即住宁波慈溪五磊寺,每夜梦见土匪多人,血肉狼藉,凶暴愤怒,执持枪械,向其索命。遂大恐惧,发勇猛心,专念阿弥陀佛,日夜不息,乃至梦中亦能持念。梦见土匪,即念佛号以劝化之。自是梦中土匪渐能和驯,数月以后,不复见矣。余与显真同住最久,常为余言其往事。

(4)危难得免。温州吴璧华勤修净业,行住坐卧,恒念弥陀圣号。十一年壬戌七月下旬,温州飓风暴雨,墙屋倒坏者甚多。是夜璧华适卧墙侧,默念佛号而眠。夜半,墙忽倾圮,砖砾泥土坠落遍身,家人疑已压毙,相率奋力除去砖土,见璧华安然无恙,犹念佛号不辍。察其颜面以至肢体,未有毫发损伤,乃大惊叹,共感佛恩。其时余居温州庆福寺,风灾翌日,璧华亲至寺中向余言之。璧华早岁奔走革命,后信佛法,于北京温州杭州及东北各省尽力弘扬佛法,并主办赈济慈善诸事,临终之际,持念佛号,诸根悦豫,正念分明。及大殓时,顶门犹温,往生极乐,可无疑矣。

迎接福乐安康

我修佛,不只为今生福乐安康,内心安宁,更为遥远的来生。

近印光法师尝云:“飞机炸弹大炮常常有,当此时应精进念佛菩萨名号。”

不应死者,可消灾免难。若定业不可转,应被难命终者,即可因此生西方。以上法师之言,今略申说其意。念佛(阿弥陀佛),常人惟知生西,但现生亦有利益。古德尝依经论之义,谓念佛有十大利益。念“观世音”名号,常人皆知现生获益,故念佛菩萨可避飞机炸弹大炮,亦决定无疑。

常人见飞机来,惟知惧。空怕,何益。入地洞上山亦无益。惟有诚心念佛菩萨。

于十分危险时,念佛菩萨必恳切,容易获感应。若欲免难,惟有勤念佛菩萨。

业有二种,以上且约不定业言。倘定业不可转,必须被难命终者,虽为弹炮所伤,亦决定生西。

常人惟知善终(即因病)乃生西,但为弹炮所伤亦可生。因念佛菩萨诚,佛菩萨必来接引。无痛苦生西。

须知生西后,无苦但乐。衣食自然,居处美丽,常见佛菩萨闻法,乃最好之事。故被伤生西,可谓因祸得福。

无论何人,皆应求生西方。即现在不应死者,暂免灾难,亦不能永久安乐。

娑婆苦,今生尚轻,前几生更苦。此次苦尚轻,以后更苦。故欲十分安全,不可专顾目前暂时,必须放开远大眼光,求生西方也。

若约通途教义言,应观我身人身山河大地等皆虚妄不实,飞机炸弹大炮等亦当然空无所有。如常人所诵之《心经》《金刚经》等皆明此义。《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再详言,应分为空假中三观,复有次第一心之别。但吾人仅可解其义,若依此修观则至困难,即勉强修之,遇境亦不得力。故印光法师劝人专修净土法门也。因此法门易解,人人故劝诸君须深信净土法门。又须于印光法师前所说者,深信不疑,安心念佛菩萨名号,不必忧惧也。

此次与日本抗战,他处皆多少受损害,惟泉州安然。此是诸君念佛诵经之力,故能免一时之危险。但后患方长,不可安心,必须精进念佛菩萨,俾今生命终时,决定生西。乃是十分安全之道也。

叩响心门的钟声

一声声钟响叩开心门,一句句佛号化去烦恼,在钟声与佛号中,一切都静下来,世界不再浮躁多变,你的心敏锐到能听到尘土落地的声响,那时,你的心已不染尘埃。

最近有人新发明听钟念佛之法,至为奇妙。今略述其方法如下,修净业者,幸试用之,并希以是广为传播焉。

凡座钟挂钟行动之时,若细听之,作叮当叮当之响(叮字响重,当字响轻)。即依此叮当叮当四字,设想作阿弥陀佛四字。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叮字为“南无”,第一当字为“阿弥”,第二叮字为“陀”,第二当字为“佛”。亦只用叮当叮当四字而成之也。又倘以其转太速,而欲迟缓者,可加一倍,用叮当叮当叮当叮当八字,假想作阿弥陀佛四字,即是每一叮当为一字也。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叮当为“南无”,第二叮当为“阿弥”,第三叮当为“陀”,第四叮当为“佛”也。

微者,可以布类覆于其上。(如昼间欲其响大者,将布撤去。夜间欲其音响轻者,将布覆上。)初学念佛者若不持念珠记数,最易懈怠间断。若以此钟时常随身,倘有间断,一闻钟响,即可警觉也。又在家念佛者,居室附近,不免喧闹,若摄心念佛,殊为不易。今以此钟置于身旁,用耳专听钟响,其他喧闹之声,自可不至扰乱其耳也。又听钟功夫能纯熟者,则叮当叮当之响,即是阿弥陀佛之声。钟响佛声,无二无别。钟响则佛声常现矣。

普陀印光法师《复永嘉论月律师函》云:“凡夫之心,不能无依,而娑婆耳根最利。听自念佛之音亦亲切。但初机未熟,久或昏沉,故听钟念之,最为有益也。”

同类推荐
  • 花花世界不染尘

    花花世界不染尘

    当一朵花映入眼里,你看到了什么?一位真正的禅者,拥有比一般人更敏锐的触角、更犀利的观察力,能轻易遁入内心的各个角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看得清清楚楚。本书作者正是这样的一位禅者,他以一篇篇抒情短文,和我们分享他在这精彩世界的所见与体会。书中文字或许如作者自己所说,代表一个清理、重建内在花园的过程,又或许它们只是单纯的一杯好茶,等待有心人来细细品味,感受“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快意游走于花花世界的自在与潇洒!
  •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弘一法师经历了的两世人生集于一身,由风流倜傥的浊世才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宗师,一个转身,演绎了一个旷世传奇。红尘世俗中,世人追捧他的才情;佛门禅院里,世人景仰他的风范。读他的文,风骨、才骨、傲骨,尽显其中;品他的人,真挚、认真、脱俗,做到极致。
  •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高僧辈出,译师荟萃,著书立说,创宗立派,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佛教发展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著名高僧窥基法师为佛教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他是初唐名将尉迟敬德之侄子,是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大师的高足弟子。窥基聪慧颖脱,过目不忘。躬事玄奘,独得嫡传。学富五车,辩才无碍。切问近思,新意迭出。勤奋著述,有“百部疏主”之誉,尤其是继承玄奘事业,为开创唯识宗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佛教唯识宗的创始者,被尊为唯识宗二祖。本书就窥基的功业作一专门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嗔心起时要思员,熄下怒火最吉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以虛养心,以德养身;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热门推荐
  • 在我肩上

    在我肩上

    “掌门,我认为这名弟子。。噗”烈长老刚想说点反对意见,一声响屁响起。所有人都怔住了。烈长老自己也怔住了,烈长老左右两人都捂住了嘴巴。“咳。。掌门师兄,我认为。。噗。”烈长老毕竟见过大世面,稳定一下情绪。刚想再说时又是一声响屁,比上次还要响。烈长老左右两位长老甚至都都悄悄的把椅子向后面挪去。“我认为。。噗”烈长老黑脸通红,刚想在说时,又是一声响屁。这声比上次更加的响,回声都不时在大殿回荡,烈长老身后的两位长老花白的胡须甚至都被这屁吹的咧咧的打岔。
  • 第三只眼

    第三只眼

    一个为了追求心中女神的大学生——云涛,发挥自己狗皮膏药的特质,终于加入到女神的考古队伍中,却不想就此陷入一场无休止地探险旅程。不死蛇冢蛇王出,黑暗中的魔物逐渐苏醒;永动罗盘人猿现,地下的秘密才触摸到一缕轻烟;还有更多的险地,在等待着被推上齿轮的主角……
  • 鹿少的呆萌妻

    鹿少的呆萌妻

    这是2016年写的小说,我重新编写了章节。希望大家还能够喜欢。为了能够重生,我拼命的努力。为了能够和你在一起,我付出一切。为了能够爱你,我伴你同行长久。我是苏柒,这就是我的宿命。【纯原创】【禁抄袭禁转载,如盗必究。】
  • 圣手农医

    圣手农医

    手握天罚刃,天地任逍遥!
  • 我有双透视眼

    我有双透视眼

    丁大政是个普通的平面设计,丁大政一直相信世间无神佛,更没有金庸小说里的绝世武功有,小说就是小说不可能当真。一个快要死的高人,把毕生内力传给他。只有一个要求,保护一个20岁的小姑娘,保护3年。从此引出了一段感情纠纷...
  • 胡同里的女孩

    胡同里的女孩

    十年生死两茫茫,风雨人生共牵手;问苍茫大地,谁忧我思;携手共同风雨,演绎曲折乐章;一曲海韵谣,诉尽人间情;立金沙海岸,思人间冷暖;观沧海心潮涌动,浪淘尽千古情缘;椰风轻吻伊人颊,斑驳树影俩情人;风过,雨过,爱过,恨过,方知今宵是何年,待到山花烂漫时,那人却在沙滩上。独守清幽,写一首情诗,听一曲情殇,品一壶清茶,尝一生忧思。宁静致远,与世无争。
  • 人间主宰

    人间主宰

    本是重跟生,修仙何太急茫茫大世界,造化弄仙神万物皆渺小,修炼路坎坷红颜薄命之,英雄本色也一道仙境开,诸界群雄起欲修炼成神,欲把丹鼎开富贵险中求,扮猪吃老虎嘴刁一支烟,手拿一坛酒姓酒名干也,人间之主宰———人间主宰
  • 候补局长

    候补局长

    《候补局长》:揭秘大西北环保迷局,洞察贫困县官场生态。谁在挑战公仆的无上荣誉?谁在高唱草原文明挽歌?这是一场真实的官场斗争,两位候补局长之间正与邪的较量,惊心动魄;面对西部草原文明的日渐衰落,又有谁能拯救呢?本书将官场与环保迷局结合起来,反映了深刻的社会主题。《候补局长》以天龙市社会事务局局长退休导致的职位空缺为引线,描述了一幕幕激烈的官场争斗、一场场险恶的环保迷局。其中正义与邪恶、良知与私欲、清廉与贪腐的交战,随着作者朴实沉稳的叙述,如同一条掩藏在大山深处的涓涓细流,渐渐明晰地显现在阳光下。绮丽迷人的西部风光、浓郁淳朴的民俗风情,使这部小说具有独特的西部韵昧。
  • 夜叉与大刑警们

    夜叉与大刑警们

    雪地里挖出人头,凶手到底是谁?一名派出所的实习警察,在夜叉的帮助下,开了挂似的接连破获大案。由此顺利进入刑警队,当上梦寐以求的刑警。甚至参与到国际纵队的秘案调查。后来,他开始调查什么是夜叉。夜叉,是超自然生物,是五维空间里的行者。但通常,他们可以降维生存,隐匿在人类之中。夜叉有许多奇异的能力,巨大的力量,敏锐的思维,超强的记忆力,不死的身躯……作为代价,他们抵押了自己的情感。夜叉没有情感,一旦夜叉从模仿人类的行为中重新获得了情感,就会受到天谴,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灾难。
  • 云烟忆

    云烟忆

    这是一个妹子带着一匹巨狼去修仙治病救命的故事_(: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