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夫·托尔斯泰故居的屋顶下,有一盏大号的煤油灯,煤油灯下有巨大的灯罩,而最夸张的是灯罩下巨大的两米直径的圆桌。奇怪的是,桌面上立着十几块隔板,隔板直接与灯罩相连,平分着灯光。
原来,这是托尔斯泰天才般的发明,为全家人,自己、妻子和孩子们制做的阅读桌,也有称“连桌灯”。开始,这阅读桌只有三个格,夫妇俩和一个孩子,非常宽敞。后来的划分逐渐增多,他们生了13个孩子,其中两个夭折,因此,阅读桌最终均匀地分布了13个格。不论是星光粲然,还是风雨如晦,晚饭后都是托尔斯泰全家阅读的时间。阅读的范围很广,从《圣经》到课本甚至到托尔斯泰的作品。渐渐读书成为习惯,以至成为下一代、再下一代的习惯。孩子们“常常是充满期待地等着晚上全家共同阅读。”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托尔斯泰之所以成为文坛泰斗一定是与毕生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把实践与阅读相融合分不开的。同时阅读给了托尔斯泰的后代以无穷的益处,至今他的后人家族在俄罗斯、欧洲等地方依然很兴旺地生活。其秘诀就是阅读成了家族世代相传的习惯。
不可否认,确实有不少事情烦恼着我们的现实欲望或者说需要,但如果能够享有精神生活,一定会增加许多幸福感。阅读中的历史典籍字里行间透露着先辈们走过的路径,我们读孔子、老子的天地人伦,读诸葛亮、曹操那样慷慨悲歌的英雄,读嵇康、阮籍那样觉醒叛逆的先哲,读陶渊明的恬淡独立一直读到鲁迅的犀利、毛泽东的伟岸。我们读科学读哲学风起云涌的里程,读哥白尼、布鲁诺、伽里略,读苏格拉底、马克思、黑格尔一直读到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萨特、康德和钱学森,做一个自觉的人,成为自觉的生命,天之高,地之阔,人生不息的繁衍,宗教的虔诚与科学的明晰,尽纳胸中。然后别忘了读艺术世界,读贝多芬、柴可夫斯基、邓肯、卓别林一直读到中华民族的古老艺术古老歌舞现代文化现代娱乐,做一个优雅的人,成为美好的生命,提升生命的格局。
想起那个书籍匮乏、知识无用的特殊年代,阅读几乎被封锁。应该说追求知识,追求对世界的认识,是人类尤其是青少年天性中不可抗拒的需求。我和同学们悄悄地交流着所谓“毒草书”,大都是破烂不堪、没有封面封底缺页少字的书,即使这样,我们还是接触到一些流传千古中外好的文学作品,正是这些作品,养育了我,也养育了我和几位同学好友的友情。最喜欢的书是《牛虻》,当时这本书没有书皮,更无论书的名字,且是竖版排字。对于当时学校不大注重教育,要搞大批判甚至不用上课的环境,可想而知作为小学生的我阅读起来是多么吃力。但是,那种如芝麻开门般的奇特世界,亚瑟和琼玛在艰苦环境中扑朔迷离的感情,牛虻为革命、为理想忍辱负重、坚强不屈的硬骨头精神,深深吸引着我,不但给予我精神的引领,还有孜孜不倦的识字过程。
现在想来,一本好的书对于人的心智成长是多么重要。从阅读书本到阅读世界万物,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的和谐。在参透人生,理解自然的过程中,达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从而令我们不仅充满耐心而且更能兴致勃勃、不知疲倦地生活。这是一个可爱的世界,烦恼固然有,艰辛固然有,但是拥有幸福感的生命无与伦比。
种种实践证明,阅读像是在生命中、在自然而然状态下的隐性台阶,潜移默化中攀爬着勇敢、仁爱和宽广的智慧,上升到高贵优雅的人生境界。
2009年1月《佛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