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00200000010

第10章 有时需要“一问一答”(1)

了解别人策略的最简单办法就是提一些恰当的问题,对方往往会以你的提问方式,决定如何向你显示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所以,注意提问的方式,将有助于你更好地了解对方。

进行适当的提问

奥斯卡·维尔德曾经说过:“绝对不要冒失地提问。要在适当的时机提出自己的问题。”人们常常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感觉来提出一些问题,但有时这种问题并不是对方所需要的。

如果你完全出于好奇,或是打探耸人听闻消息的心理,你提出的问题,会使别人感觉好像被人寻根摸底,被人利用,甚至可能受到伤害。因此对方根本不会对这样的问题感兴趣,当然也不会对这种问题作出详细的回答,你的目的也会落空。

当你粗鲁和冒失地向他人提问时,对方会觉得自己的私人领域受到侵犯,精神上受到伤害或者侮辱。而检查性的提问则使别人感觉被人盘查,被逼入某种困境,因而会拒绝交流。诱逼性地提问很有可能引导别人作出回答,但这种问题对双方而言都没有什么成效,因为你根本期待不到真诚的回答。追根究底的提问,会导致别人过早地处于防守地位,不利于交流。

这些都是不当的提问,这些问题会使别人产生反感的情绪,让人早早地失去继续交流的动力。这种情况下,你也难以了解对方的详细信息。

那么,如何正确地提出问题呢?第一,你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涉及所要表达的意图。因此,应该尽你所能,清楚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真正意图。如果你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个简短精确的回答,那么你就应该使用所谓的“封闭性提问”或者是“选择性提问”。例如:“你现在想要冰激凌吗?”对于这样的问题,任何人给出的答案都只有“是”或者“不是”。如果你希望双方能够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交流,那么这一类的回答“是”或者“不是”的提问方式,难免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如果你希望从交谈的对象那里得到一些更加确切的回答,同时又不想给对方造成太大的压力,那么可以选择“半开放式的提问”或者说是“关联提问”。这种提问的方式,你事先并不会给出或者暗示任何可供选择的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方的回答是比较自由的,他可以讲得多一些,也可以讲得少一点,可以相对详细一点,也可以只是表面上介绍一下。例如:“你为什么不喜欢这部电影?”“你为什么非得现在开始休假呢?”

如果你并不希望给予对方任何的思路或者暗示,也不想太多地表露出自己的意图,你希望给予对方尽可能大的选择空间,那么你可以使用“完全开放式提问”。例如:“你最近过得怎么样?”

如果你希望通过自己的提问方式,让对方觉得你是在为他考虑,是在设身处地为他着想,那么你可以使用“具有感染力的提问方式”。例如:“这两天我觉得你有一点无精打采,我想,可能是你的工作压力太大了,你觉得如果把我们的约会稍稍往后面推迟一点点,对你来说会不会要好一些呢?”

通过这种提问方式,你不仅给自己留了回旋的余地,以便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同时你也给对方留了一种印象:你能够体察到他身上的问题,你对于他的状况很关心。

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那些一眼看上去完全相同或者类似的问题,经过仔细的审视与思考以后,往往可以发现它们会对对方产生不同的效果,更有助于你了解对方。不妨将自己置于下面的场景中,好好感受下面这些简单的问题:

——咖啡?

——要不要喝一杯咖啡让自己清醒一下?

——要不要喝一杯咖啡?

——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喝一杯咖啡吗?

——现在你不想来一杯咖啡吗?

——你觉得现在喝一杯咖啡对你会不会有好处呢?

——你给我一种印象,好像你现在需要喝一些东西,来杯咖啡怎么样?第二,想正确地了解别人的心理,请避免用自己的观点来解说从别人身上看到的现象,你只要提出你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如果你仅仅根据自己的经验就对别人的状况做出判断,通常出于礼貌,他将不得不向你作出一个合乎情理的回答。而这种回答很可能不是你想了解的实情。

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到他的主治医师那里进行治疗,医生说:“你能告诉我你有什么问题吗?”

该男子提到了他在生活和工作中负担过重的问题。他向他的主治医师非常详细地解释:他要做的事怎样怎样多,每天他要完成多少工作,他每天要处理多少大大小小的问题。因此,他根本没有留给自己的时间。

他的治疗医师耐心地倾听着,当这个男人终于说完了之后,他问这个男人:“你对我说,每天你都要忍受很重的负担。可是为什么你还这么自豪地对我讲述这一切?为什么你在讲述这一切的时候,脸上始终洋溢着喜悦?”

通过提问和观察,医生很快就意识到,在生活中追赶该男子的并不是这些工作,虽然他的工作的确很多,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根据他的自我价值观念,他需要这么多的工作来维持这种大人物的感觉。他很自豪,他是如此重要,有那么多的事情要他去做,有那么多的人需要他的帮助。

医生并没有给该男子一个结论性的回答,他只是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最后,该男子越发详细地告诉医生他的许多症状,医生给了他一个准确的治疗方案。

不只是医生,对每一个希望了解别人的人来说,有一个根本原则,那就是:你只要提出你看到的和感觉到的,而不要根据你自己的所见所闻,总结出解决别人的问题的办法。比如你应该这样说:

——“你今天脸色苍白”,而不是“今天你看上去好像很累(或者是病了)”。

——“你今天根本不能安静地坐下来”,而不是“你今天非常激动,烦躁不安”。

——“你今天一点儿也不健谈”,而不是“你今天怎么又发脾气了”。

——“你今天穿得很时髦,很漂亮”,而不是“你今天是不是与你的男朋友有一个约会啊”。

为什么前一种表达方式比后一种表达方式要好一些呢?非常简单,你从别人身上观察到的表象,可能对应很多事实。比如说某人脸色苍白,可能是因为疲劳,也可能是由于生病,或者是他故意把自己化妆成脸色苍白的样子。真正的原因应该是由他自己对你说——如果他真的愿意说的话。

如果你仅仅根据自己的经验就对别人的状况做出判断,在你非常疲劳或是生病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得脸色苍白,那么你的判断可能会给别人带来压力,使他不得不作出一些不必要的解释和辩解。

即使他不想对此说些什么,也不会粗暴地回答:“让我自己待会儿。”通常出于礼貌,他将不得不向你作出一个合乎情理的回答。而这种回答很可能不是你想了解的实情。

你看,在提问某些问题时,相互之间只有很细小的差别,所表达的意思几乎是一样的,但是对于比较敏感的人来说,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对方可以通过你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的提问,了解你的意图或者愿望,因而对方对你的感觉可能也会随之不同,他们往往会以你的提问方式,决定如何向你显示自己的情绪和心理。

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通过了解一个人的言论、谈吐可以看出他的志向。人的许多行为都是观念的产物。是非面前,如果一个人的志向不同,那么其表现也各不相同。是非有对错,志向有高低。每人都有自己的是非观,对大事大非的问题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

甲参加过公司的一次招聘,由经理在初选入围的三个应聘者中确定最后聘用谁。三个人的条件差不多,甲看过他们的资料,其中A和B毕业于名牌大学,而C是一般大学。甲猜想经理会在A和B两个人中选一个,但结果经理选的是C。

甲问经理:你是根据什么做出这个选择的?经理说:根据他们对我的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问题是:你是因为什么离开原来工作单位的?

A回答:“那个地方太糟了,头头什么也不懂却自以为是,喜欢瞎指挥,下面拉帮结派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职员升职不是靠本事而是靠关系……我看不惯,不干了!”

B回答:“那个单位排外,欺生,我是外地来的,他们合伙挤兑我,不好干的活让我干,不是我的错也把责任往我身上推。”

C的回答是:“我原来那家公司不错,员工的素质很高,同事也好相处,我是不想离开的,可惜我经验不足,工作出了差错,老板把我辞退了。”

经理说:“人际关系是一面镜子!与其说照出了别人的缺陷,不如说是照出了自己的缺陷。其实到处的情况都差不多,差别在于自己如何去对待。我们需要的是有学识的员工,同时也是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员工。后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就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对于被录用的C,经理说:“被老板辞退了却不怨恨老板,而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点很可贵!说明他能够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自己,持这种心态的人比较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对原来单位的评价就是一个是非问题。对离职者来说,离开原单位,就像摆脱了牢笼,可以对其肆意评价。这时的评价,可以客观,也可以肆意诋毁,还可以抱着一种感恩心态进行赞美。不同的评价方式代表着不同的志向,不同的心理,也反映出不同的人格。

这个事情,该怎么办?

在不了解人才之前,我们可以向他请教谋略,看他是否有真知灼见。向对方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让他思考相应的计策,看他的谋略是否深远,看他的见识是否独特,看他审时度势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晋末,赵州中丘人张宾是一位博涉经史,豁达大度,很有才能的儒生,他经常对朋友说:“我自信才智见识不亚于张良,但可惜没有遇上汉高祖。”张宾曾先到中丘王帐下当都督,因中丘王不合他的心意而以病告退。

永嘉年间天下大乱,石勒被刘元海任命为辅汉将军,带兵到河北、山东一带作战,张宾对他的朋友们说:“我经历和观察了许多将领,唯独这位胡人将军可与其共成大事。”于是,张宾提剑到石勒军营门前,大声呼喊请求接见。

石勒开始并不了解张宾,也不相信他,但经过询问计谋,很是惊异,加上这些计谋“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才知张宾确实有王佐之才。于是便引张宾为谋主,并称为右侯。

后来,张宾死时石勒亲去哭丧,对左右说:“老天爷不要我成就大事啊,为何这么早就夺去我的右侯啊!”

其他还有齐桓公与管仲、秦孝公与商鞅、汉高祖与韩信、刘备与孔明等都是先互慕其名及问计定策之后,才互知是明主、能臣的。所以,要想知道一个人见识的大小的最好的办法是向他请教谋略。

同类推荐
  • 每天懂一点饮食心理学

    每天懂一点饮食心理学

    本书以饮食心理为基础,结合生理学、营养学等知识深入地解析了人们饮食行为背后的秘密,全面介绍了国内外诸多科学家,尤其是心理学家对饮食行为的研究,揭示了贪吃、馋嘴、挑食、偏食、暴饮暴食、爱吃零食、夜间进食、厌食等行为背后的真相,引导人们在认清饮食恶习危害的同时,从心开始,冲破内心的贪念,塑造适合自己的健康饮食习惯。
  • 一口气读懂心理学

    一口气读懂心理学

    揭秘日常生活中人人该懂的心理法则;传授人生旅途中一用就灵的心理策略。了解了自己的心理,你就是强者;了解了别人的心理,你就是智者。越是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心理,你就越能掌控周围的事物,越能把握自己的生活,成功和幸福就离你越来越近……
  • 失败是一种积蓄全集

    失败是一种积蓄全集

    本书通过大量的事例,分析了失败是成功的奠基石,它让人在愈挫愈勇中积蓄力量,一步步走向成功。本书告诫人们,失败没什么可怕,人生正是在失败中渐渐充实、圆满。
  • 拿来就用的实用心理学

    拿来就用的实用心理学

    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需要心理学:言辞透露一个人的品格,表情反映一个人的内心,衣着、坐姿、手势会在不知不觉中表达着内心的真正意识,其实人的一举一动都在“暴露”自己。本书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日常工作、生活中,对为人处世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现象多角度挖掘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奥秘,让你拥有超过常人的洞察力,使你具备了解和掌控他人的心理策略技巧,使你在获得人心的同时,也能够在生活、事业、爱情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 20几岁女人要懂的心理学

    20几岁女人要懂的心理学

    个性之美是女人的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如果一个女人失去个性,必然会变得与众人没有什么不同,即使你的外表多么美丽,也只能是一种装饰。通俗地讲,就是“花瓶”。所以,一个女人只有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才能符合现代潮流的审美标准,成为一名别具品位的“俏佳人”。现代女性都希望自己活得潇洒,活得快乐。在这种欲望的引导下,女人不是变得越来越失去个性,而是个性越来越突出,她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寻找恰当的个性,以求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品位。显然,一个现代女人必须要有个性气质,才能赢得大家的青睐,才能发现自己美在何处。
热门推荐
  • 树灵游仙记

    树灵游仙记

    爱与道,仙与凡,就好像一念之间的轮齿翻转。她本是天地伴生的菩提树,一朝被老祖点化,修成正果。然而兜率宫中,历情劫乱仙规,玉帝罚她堕凡,老祖却为她留得惊世机缘。入世,她重回菩提真身,重新修炼。凭借老祖赐下的机缘,她游戏红尘。面对残酷现实的修真界,她紧守本心,一切随心所欲、逍遥自在都只为大道……
  • 执剑踏仙途

    执剑踏仙途

    天地巨轮旋转,世界迎来又一个盛世。人才辈出,财宝不缺,但成仙之途却渺茫。君羿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却被冠以天才之名。等待他的是名扬万古,还是化为尘土?
  • 凉风知我意

    凉风知我意

    她,学校里再普通不过的女生,却在那一年轰动整个年级。在与他分开,与她相遇后,她终于明白自己的追求。在即将告别的季节里,她的执着会打动他的心吗?
  • 别样江湖

    别样江湖

    忽然什么也不想说只是另一次徒劳的挣扎向死而生
  • 独尊称帝皇

    独尊称帝皇

    风青本是一头狼,误吞神丹化形。而后征战四方。自称风皇
  • 古城月朦胧

    古城月朦胧

    一生中,有些人路过,有些人留下。路过的,共同留下一段回忆,或是美好的,或是伤感的。留下的,相伴路过一种人生,或是幸福的,或是不幸的。如果有机会再见面,不知那些路过的人,还能否找回当初的那份温存?也许找得到吧。但路过的,终究已经路过。转身离去,只能将路过的那个人,继续埋在心底,而将留下的那个人,放在心上。一个人故地重游,缅怀那段无悔的青春。曾经相遇的地方,依旧留有相遇时的芳香,曾经的那些故事,不断被人重演……
  • 魔法学院之百变萝莉

    魔法学院之百变萝莉

    时冷时热是她的个性,她曾绝望,曾害怕,再次的迎接她的魔法高中,会有什么趣事?
  • 霸道校草:遇上贵族公主

    霸道校草:遇上贵族公主

    只因为一个电话,让在国外的三姐妹/三兄弟回国;因为雲不小心撞到了幽雪,就在这个时候起,幽雪他们和雲他们在机场第一次相遇了,从那时起,雲他们便慢慢对幽雪他们感兴趣了起来,之后便动了心......
  • 重生圣帝

    重生圣帝

    被当做鼎炉的古阳,意外重生到了幼年时期,看古阳如何在危机四伏的天阳大陆成为强者,闯荡出一个精彩的人生(作者绝对不会断更)
  • 大明使者之皇朝崛起

    大明使者之皇朝崛起

    凌振明,本是元末明初很一般的京商之子,而他却是一个朝代使者;本是一名体质弱、命不过志学之年的他,去成了诸位时代英豪的梦魇;灭了蒙古百万雄师,加剧了元朝的灭亡的同时也使得蒙古再无能力反扑;帮朱元璋取得了天下的同时也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梦魇;高丽君王怕他,倭寇天皇敬他,波斯教主有求于他;是时代的机遇铸就了他,也是他造就了大明皇朝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