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98300000052

第52章 中国古典审美鉴赏心理学的三个核心范畴(1)

中国古典美学中有非常丰富而深刻的审美鉴赏心理学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审美鉴赏心理学思想大多是以审美范畴的形式出现的,并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围绕这些核心范畴不断丰富与拓展,相应的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国古典审美鉴赏心理学的理论形态。以下对其中影响深远的几个核心范畴及其所形成的理论形态进行撮要阐述。

一、“味”

“味”作为中国古典审美批评中的重要术语,是中国人对其审美感受进行表达的一种理论结晶;换言之,在古代,审美批评论实际上深刻包含着一种审美感受论,是鉴赏或感受与批评相结合的一种理论形态。“味”最早用于对音乐的批评,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礼记·乐记》中说:“《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可见,最初音乐批评中的“味”与生理感受有密切的联系。到了魏晋时,“味”用于文学批评。西晋陆机《文赋》云:“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缺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泛。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中说:“子云沉寂,故志隐而味深。”又说:“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隐秀》)“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总术》)大致看来,这一时期文学批评中的“味”仍然同生理感觉有很大关系。“味”之用于文学批评又派生出众多含义有别的概念。《文心雕龙》就还有所谓滋味、余味等,如“滋味流于下句,气力穷于和韵”(《声律》),“深文隐蔚,余味曲包”(《隐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味”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并与其他词相连而生,有了“真味”“情味”“意味”“趣味”“韵味”“兴味”“味外之味”……

(一)“滋味”

最先提及“滋味”的是刘勰,将之作为审美标准的则是南朝梁钟嵘。《诗品序》中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也说:“至于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滋味,亦乐事者也。”到明代,张岱在《答袁箨庵》中说:“兄看《琵琶》《西厢》,有何怪异?布帛菽粟之中,自有许多滋味,咀嚼不尽。”清代贺贻孙《诗筏》中也说:“李、杜诗,韩、苏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方觉其妙。……反复朗诵至数十百过,口颔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至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时说:“滋,言多也。”结合上述谈论“滋味”的各种论述的语境来看,滋味实际是指丰富多样的审美感受。

(二)“真味”

把“真”与“味”结合起来评论艺术作品自然而真实的审美特点的做法,在古代审美批评中并不少见。如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说:“大明朱承爵曰: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清代王士禛《师友诗传录》中记载了萧亭所说的一段话:“若学陶、王、韦、柳等诗,则当于平淡中求真味。”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亦说:“(陶诗)《于王抚军座送客》,此仅于词足尽意,而绵邈清绮,一往真味。”

(三)“情味”

指艺术作品饱含丰富情感的审美特点,这是从内容方面对艺术作品进行的评论,同时也是鉴赏主体或批评主体对艺术作品内容方面的一种审美感受。这方面的评论也颇为不少。如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萧萧’两字,处处可用,然惟坟墓之间,白杨悲风,尤为至切,所以为奇。乐天云:‘说喜不得言喜,说怨不得言怨。’乐天特得其粗耳。此句用‘悲’‘愁’字,乃愈见其亲切处,何可少耶?诗人之工,特在一时情味,固不可预设法式也。”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中说:“《琵琶行》较有情味。”近代王国维在论词中也用到了这个词,其《人间词话删稿》云:“近人词,如复堂词之深婉,疆村词之隐秀,皆在半塘老人之上。疆村学梦窗,而情味较梦窗反胜。”

(四)“意味”

“意味”指艺术作品意蕴深长的审美特点。这同样是从艺术作品内蕴角度展开的评论。南宋陈知柔《休斋诗话》中说:“诗非文不腴,非质不枯,能始腴而终枯,无中边之殊,意味自长。”北宋陈辅《陈辅之诗话》中说:“王建《宫词》,荆公独爱其‘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谓其意味深婉而悠长也。”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大抵句中若无意味,譬之山无烟云,春无草树,岂复可观?”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卷一称李义山《虱赋》“虽甚简短,然有意味”。清代用“意味”一词来评论文艺作品的也不少。如厉志《白华山人诗说》卷二中说:“陈伯玉《感遇》诸诗,实本阮步兵《咏怀》之什。顾阮公诗如玉温醴醇,意味深厚,探之无穷。拾遗诗横绝颓波,力亦足以激发,而气未和顺,未可同日语也。”刘熙载《艺概·诗概》云:“李陵赠苏武五言但叙别愁,无一语及于事实,而言外无穷,使人黯然不可为怀,至‘径万里兮度沙幕’一歌,意味颇浅,而《汉书·苏武传》载之以为陵作,其果然乎?”

(五)“趣味”

“趣味”一词上升到美学风格的高度加以运用,是“味”这一核心范畴的自我发展中特别值得注意的。这是从审美感受论上升到审美风格论的一种理论上的进步。如清代曾国藩《家训》卷下说:“凡诗文趣味约有二种,一曰诙诡之趣;一曰闲适之趣。诙诡之趣,惟庄、柳之文,苏、黄之诗。韩公诗文皆极诙诡,此外实不多见。闲适之趣,文惟柳子厚游记近之,诗则韦、孟、白傅均极闲适。”

(六)“韵味”

“韵味”一词,总的来说,指的是艺术作品耐人寻味的审美特点。唐代司空图论述甚为深入,后世也阐发极多。如清姚鼐《与王铁夫书》中说:“诗之与文,固是一理,而取径则不同,先生之诗体用宋贤,而咀诵之余,别有韵味,由于自得,非如熙甫文佳而诗则平浅者所可比也。”(《惜抱轩文》后集卷三)清黄子云《野鸿诗的》中也说:“绝句字无多,意纵佳而读之易索,当从《三百篇》中化出,便有韵味。”

除上述出现频率较多,影响深远的概念或术语外,还有“兴味”“余味”“味外之味”等。“兴味”能感发读者,如厉志《白华山人诗话》卷一中说:“学古诗最要有力,有力则坚,坚则光焰逼人,读之只觉其笔下自有古气,不觉其是学古得来,此方是妙乎。无力则松,松则筋络散漫,读之兴味索然。”余味指的是含意深长。南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话》中说:“语贵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北宋魏泰《临汉渔隐诗话》中说:“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如将盛气直述,更无余味,则感人也浅。”南宋朱熹《跋刘叔通诗卷》也说:“叔通之诗,不为雕刻纂组之工,而其平易从容不费力处乃有余味。”到明代,“余味”一词所包含的审美感觉同艺术表达技巧的高明与否联系了起来。如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中说:“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与‘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一法,不惟语意之高妙而已,其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起结极斩绝,然中自舒缓,无余法而有余味。”这一词甚至进入到小说评点之中,如袁无涯本《水浒传》第二十二回批语云:“又寻思一番,有余情余味,妙妙。”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回批》第三十五回批语中说:“文章必有余味未尽才可谓妙。潇湘一事,业已烟灭灰飞,还定要掀起余波,先写翠竹清葱,继写如闻哭声,更写宝玉一副神态,便勾动人心,犹如自己也置身园中。看做者笔法究竟如何!”“味外之味”,指绵远深长的审美感受。它最早源出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中的“味外之旨”,后来成了人们在艺术体裁中通过分析独到的艺术方法所带来的特有的艺术美感的一个常见的批评术语。如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中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中说:“人但知叙事中之叙事,议论中之议论,与夹叙夹议之妙;而抑知叙事外之叙事,议论外之议论,与夫不叙之叙、不议之议,其笔外有笔,味外有味,尤为玄之又玄,至臻微妙乎!夫不尽而尽者,情深于中,韵溢于外,言简意赅,词近旨远。”清代词学批评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卷一中评思宪《知稼翁词》,也称其“气和音雅,得味外味,人品既高,词理亦胜”。

从上述引证材料及对由“味”所引发的一系列批评术语的所指内涵看,“味”主要指古代各种体裁的艺术作品在内容及表现手段两方面引起的审美感受。过去人们常常将之归结于审美批评论,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如果从审美鉴赏心理学的角度看,“味”实际上又是中国古典审美鉴赏心理学的审美感受论中的一个核心范畴,由它所派生的诸多术语与概念实际上共同组成了古代审美感受论的一个重要理论形态。它从历时性角度具有由生理感受描述进入到心理感受描述的动态发展过程,从共时性角度又涉及多种艺术体裁和艺术结构多层次内容的理论形态,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

二、“涵泳”

同类推荐
  • 春芽嫩嫩(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春芽嫩嫩(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仟余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仟余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美国当代诗歌三十年

    美国当代诗歌三十年

    本书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诗歌的新发展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20位诗人的诗歌作品做解读和评论。全书以西方文艺理论及文化研究为工具,以当代美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研究和阐释诗歌中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以及蕴涵其中的文化意义,侧重于研究在国内尚未受到重视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诗歌领域极重要的诗人及作品。
  • 现代散文鉴赏

    现代散文鉴赏

    本书收录了这一百多篇优秀作品,并在吸纳当代专家学者评析的基础上,对每篇作品进行分析鉴赏,介绍了现代散文的历史发展及其艺术成就。
  • 思想杂碎

    思想杂碎

    本书为杂文、杂感集,书中许多文章为作者对一些事情所发表的一些事情所发表的一些感慨,例如《公仆与保姆》《救救家长》等,本书语言流畅、情感真挚。
热门推荐
  • 办公室标准文书写作1001例

    办公室标准文书写作1001例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办公室文书的写作应用越来越广泛。办公室文书写作是办公室人员必备技能之一,《办公室标准文书写作1001例》为您提供了数十种文书写作,是广大办公室人员必备的写作和管理的工具书。您可以随时从中提取所需要的样本作参考。
  • 异之恋

    异之恋

    一个是科研实验的牺牲品,一个是见证生命奇迹的青年,基因的变异,人心的可怖,在真爱面前,他们能否冲破伦理?能否走向幸福的终端?
  • 都市摇摆人

    都市摇摆人

    称霸黑道又怎样,叱咤商界又怎样,坐拥天下又怎样?当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我不过是命运的一颗棋子,摇摆在善良和邪恶之间,我从来只是身不由己!
  • 来世与君共华发

    来世与君共华发

    初见,他是当朝左相,她是被弃公主。“臣奉皇上之命来接公主回宫。”他笑道,笑容如冬日的阳光,暖暖的。“你说回去就回去那岂不是很没面子?”在她看来他的笑容有点刺眼。。。。“为什么每次都能被你看到我最落魄的样子。”她苦笑。“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公主又何必为一些不相关的人不相关的事而烦恼?”。。。“是不是我死了你们就能放了他。”她冷笑。“是。”“那好。”语毕,她拔出头上的玉簪刺入胸口“现在,你们可以放了他吧。”三千青丝随风而动,道不尽的凄美,诉不尽的哀凉。。。。“答应你的百里红装我一直不曾忘,醒来看看可好?“风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 竞争优势:浙江产业集群演变和发展研究

    竞争优势:浙江产业集群演变和发展研究

    本书回顾和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淅江经济发展的奇迹。全书运用产业集群及相关理论,对浙江“零资源”的产业集群、纺织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互动及台州、温州等地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考察了浙江10多个产业集群的发展的相关性,揭示了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及内在机制。
  • 龙泉剑圣

    龙泉剑圣

    拥有神秘的身世,经历重重困难,挑战一切阻碍,一生独爱剑,剑舞天下,无人敌,只身丈剑头天涯,龙泉剑圣!
  • 仙之极道

    仙之极道

    无尽仙域,无边位面。上古时期万族林立。帝子圣体横空出世,镇压世界一切敌。一道道万古谜题展现在他眼前,一位位至尊的阻难,究竟是超脱成仙还是幻化成土,一切都在其一念之间。
  •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故事全集)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故事全集)

    走进如歌的生命,走过诗意的青春。曾几何时,我们叹息时光的飞逝,叹惋落日的凄美,却任凭美好从身边转瞬即逝。不是青春短暂、岁月苍白,而是我们不曾将它涂上丰富的色彩。何不于喧闹中体会宁静,于繁杂中感受简约,以平静的心情看待得失,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功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之大境界。
  • 傲娇上神:独宠呆萌小狐仙

    傲娇上神:独宠呆萌小狐仙

    他是天地孕育的上神,高冷傲娇,没有人能近了他的身。她是青丘的呆萌小狐狸,千年修炼成仙,只为心中执念。然而,他遇见了她,她不但走近了他的身,更走近了他的心。他宠她入骨,爱她如命。
  • 魔帝邪妃:逆天杀手大小姐

    魔帝邪妃:逆天杀手大小姐

    她南宫馨是21世纪顶级特工杀手兼神医,可笑的是却因为最好的闺蜜的背叛而死于非命!当她重生到将军府的废物大小姐,这天下将会因为她的到来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说她是废物,那她就让你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废物;玄兽魔兽,她不在乎,因为混沌玄魔兽(万兽之主)都是她小弟;丹药,对不起,她不稀罕,因为她可是把丹药当糖吃。。。可是又有谁能告诉她,这妖孽般的男人是怎么一回事啊?“娘子,为夫等着你来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