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97300000001

第1章 自序

本书是有关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文学、电影与文化的研究,按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四篇文章,是讲清末“革命”话语的;第二部分的三篇探讨民国初期报纸副刊与文学杂志的政治文化;第三部分的三篇关于中国早期电影与都市文化;第四部分讨论的是文学文本、类型与文学主体,最后两篇是谈张爱玲的,涉及1940年代欧美现代主义与本土文化的接受和挪用等问题。

第一篇文章原是2005年夏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思想研究所作的报告,谈到自己怎么开始“革命”话语研究的,我想那一方面是在海外,得益于那种乡愁中的距离感,另一方面我对文本辨证的兴趣则受赐于过去在大陆的学术训练。当然也谈到福柯了,勾起在美国学院最初与文化理论遭遇的惊喜和困惑,其实那时的北美学界对于福柯几乎是一面倒,只是近些年对他有了更多的批评,有更清晰的认识。那篇文章除了回顾,也提出了新的问题。那时正在继续茅盾早期小说的研究,触及1920年代末“革命文学”的争论,却发现“革命”已经铺天盖地,巨浪滔天。随着北伐战争军事上的胜利,“三民主义革命”仿佛继入大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在这情势下,共产党人转入地下,以文学为战场争夺“革命”主权,“左联”的产生意味着反抗力量在理论和策略上的整合。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型过程中,话语语码随之变化,“五四”的反偶像传统转向党派和群众政治。很快地,这样的语码转换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如茅盾的小说《虹》描写梅女士的成长历程,从《新青年》到“五卅”运动,这两点一线规范了她对“革命”的价值认同。作者始料未及的是,在1950年代之后的现代文学史里这两点一线成为经典的历史框架,北伐这一段及其“革命”含义、包括在文学中的表现就被排除了。使我更觉兴味的却是发自角角落落的革命之声,那些都市消费性的报纸副刊和流行杂志在欢呼北伐之中,“革命”成了无数个随意装扮的女孩子,和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不协的和音,之所以如此,因为背后还颠颠歪歪地站着“共和”的机制,虽然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对此作深入讨论。

第二篇文章意在解析孙中山的“革命”神话,原在《“革命”的现代性》一书中讨论过,其单独成篇时则突出了他如何在世界革命语境中做出文化选择的,也附带提出了历史诠释的方法论问题。那时张灏先生还没有从科大退休,幸能有机会向他请教。他认为中国革命波澜壮阔,可有多种多重的视角,不限于词语的历史诠释,真乃有味之言。的确,当定于一尊的“正典”瓦解之时,理应释放出无量书写的可能性,这使我想到“重写文学史”、“重写电影史”之类,其实对于“革命”也当如是。当然这更是个伟业,正须大音声起,呼唤新的历史哲学,发扬重写“革命”的活力。第三篇是重读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这篇世纪初经典之作。自甲午之后,国人意识到老大帝国腐朽而臃肿,先在文化上作瘦身运动,这方面梁启超厥功甚伟。如他所提倡的一系列文学革命,也是对传统文类的简化,但相对“诗界革命”、“文界革命”而言,“小说界革命”是后来者居上。他对小说是抱有偏见和戒心的,在谴责旧小说是造成中国腐败文化的总根源时,对于“诲盗”的《水浒》、“诲淫”的《红楼》甘之如饴的群众也痛心疾首。因此梁氏的“小说界革命”与其“新民说”同时出台,并非偶然。所谓“新民”,仅存在于他的以英美公民社会为楷模的未来中国的想象之中;所谓“群治”应倒读为“治群”,“新小说”即担当治群之具,具有培养“新民”的启蒙、规训的功能。第四篇考索19世纪以来拿破仑的中国传奇。有别于其他外来概念的翻译,“拿破仑”这一指符的传播方式丰富多样而动人心魄。伴随着他的生平事迹带来了花都巴黎的浪漫想象和法国大革命的恐惧,而中国人对于近代世界史和西方民主政体的了解也渐趋深入。这已是西学东渐,为1895年之后整体拥抱西学作了铺垫。到“小说界革命”兴起,拿翁形象为之一变,被通俗化、漫画化。他的英雄末路和风流韵事被大肆渲染,也因此变得可怜可亲起来。在探究过程中我常常自己会莞尔失笑,无意间使我涉足于普通人的心灵地带,而这方面的研究还犹如荒村鸡鸣。这篇文章似乎意味着我近几年来的研究趋向了。

第二部分的三篇文章以都市“消闲”副刊与杂志为中心。《申报》是上海大报之一,其副刊《自由谈》创始于民国初年,主编者王钝根、周瘦鹃等一向被视作“礼拜六”派。《自由谈》上的“游戏文章”和“三言两语”栏目对于北洋军政当局冷嘲热讽,或指名痛骂,代表了某种民族资产阶级的“民意”。谈周瘦鹃“报屁股”那篇收入《文人论政》一书中,出版后见到南方某报的一篇评论,刊出周的照片,称之为“启蒙者”。我想这有助破除对于“鸳鸯蝴蝶派”文学的一些成见,虽然这个名谓本身负荷着“正典”的语码。讨论“通信”和“谈话会”栏目的那篇论文围绕1920年代初“新”“旧”两派之间的文学争论而展开,旨在描述文学杂志中公共论坛的不同理念及社会效应。上海本是旧派杂志的天下,茅盾接手编辑《小说月报》,等于让“新文学”拔了“白旗”,由是顿起杯葛。一时间争论愈烈,不仅是商战,也体现了新旧各自的文化取向及印刷文化中民族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复杂要素。旧派先是进攻,继而沉默,主要在白话、文言问题上失手,但在争论过程中显得绅士风度,适可而止。新派则战斗性强,大有非我莫属之势,而《小说月报》的“通信”栏目所隐含的“读者”发挥了“政治正确”的效能。当然一听到“救亡”,旧派就不得不乖乖缴械了。

接下来三篇文章都与中国早期电影史有关,逼我看了不少中外电影方面的东西。纠正一些史实的谬误还在其次,更为我关注的是电影观念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过程。在西方把电影当作“艺术”看待有个演进过程,在中国也是这样。如周瘦鹃把电影和小说相提并论,皆为“开通民智”的“锁钥”,在大众传媒与现代社会的认识方面,这大约是继梁启超之后最富革命性的宣言。不过那也是经过他的一番情感和文化上的调适之后,其中文人趣味与抒情文学传统在那里把关验收。同样格里菲斯在中国走红,多半靠的是其爱将丽琳·甘许在银幕上的丰富“表情”,体现了电影的魔力。而被称为“中国第一位女明星”的殷明珠,却是一个挪用好莱坞明星文化的佳例,紧密扣联妇女解放、时尚杂志及商品消费等本土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的确,作为影迷的周瘦鹃在《九华帐里》这篇小说中不自觉地被现代视觉装置所控制。当新郎对新娘悄悄作枕边语时,那床帐具有银幕效果,在满足读者的窥视欲。这样的双重性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的,卧房和沙龙在同一屋檐下,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是互为依赖补充的。新郎的甜言蜜语夹杂着家庭伦理、国耻与个人奋斗的叙事,对当时的读者来说,是一种合乎新潮的“爱”的说教,其中蕴涵着小市民式的“想象共同体”,对于发展中的城市经济秩序充满着玫瑰色乐观。

最后两篇以张爱玲压轴,将视阈移到了1940年代,对于现代主义的中国风景投以惊鸿一瞥——华丽而荒凉。或许觉得对于这位“临水照花人”自恋的一面已有不少研究,我想较多强调她“妇人性”所含的温馨、超越的层面。波德莱尔和塞尚犹如通向现代主义的门槛,在中国也是如此,而张爱玲属于少数登堂入室者,仿佛画界里的林风眠。她不喜欢“浪漫主义”或“唯美派”,对塞尚却情有独钟,但她不迷信现代主义,对于“真实”如古典般执著,她的奇幻小说精擅弗洛依德式的心理描写,其文本“底子”却编织着金碧辉煌的唐三彩。“参差的对照”作为张氏的招牌笔法,据她自云,那是受到中国传统“配色”法的启迪。我想她终究是出身于最后的贵族之家,那自小笼罩的鸦片的氛围交织着她的悔恨与痴迷,不断萦绕追随她后来的写作,从中孕生出不中不西、似真如幻的文学境界。

回过头来看这些文章,大多属于发掘“被压抑的现代性”的工作,虽然不尽在文学方面。所谓“从革命到共和”,只是指从清末到民国的时段,并没有历史必然进步或英雄造就历史的意思。事实上革命和共和形影不离。1913年民国还在襁褓之中,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共和政体的合法性即遭否定。1928年6月6日阎锡山带兵开进北京城,满城飘扬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欢呼全国统一,代表共和的五色旗至此寿终。这一“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插曲后人很少提起,但在当时少数有识之士中引起震动。看一下鲁迅的《而已集》,在《扣丝杂感》中借“革命尚未成功”而加以发挥:“既然已经成功或将成功,自己又是革命家,也就是中国的主人翁,则对于一切,当然有管理的权力和义务。”对于即将出现的政治专制表达了忧虑。《小杂感》里:“约翰·穆勒说:专制使人们变得冷嘲。而他竟不知共和使人们变得沉默。”当“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铺天盖地而来,“共和”随之变质。另一个是陈寅恪,其盛赞王国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语为世传诵,然而据学者考证,此文撰于1929年,在王氏弃世二年之后,陈先生实乃有所针对,而清华园是最早推行国民党党治的高校之一。

这些文章多数探讨民国初至1920年代以上海为主的都市文化,集中在电影和流行文学等大众传媒方面。我们可看到其浮世繁华、争奇斗艳的盛况——一种半殖民条件下不免畸形的都市发展。从整体走势看,文学、演艺与电影的合流从民国初即已开始,郑正秋、张石川等从事电影和改良新剧时,包天笑、王钝根、周瘦鹃、徐卓呆等都来帮衬,或写剧本、或写评论、或参与演出。嗣后他们分道扬镳,到二十年代中期明星公司以《孤儿救祖记》奠定本土电影之后,又乘胜会师。二十年间里这些人代表了上海大众传媒的主干,当然还有无数枝枝叶叶的生长。这种娱乐文化,正像《礼拜六》杂志鼓吹消闲,其实是为上班族做心灵按摩,然而以阅读代替“晚九朝五”,骨子里继承了梁启超的“新民”启蒙。那是资产阶级的一套,发展以“小家庭”为核心的都市消费的社会模式,在实践一夫一妻制及其爱情、社会和性别规范方面,几乎在移植19世纪维多利亚文化,但另一方面对于“现代性”欲迎还拒,诉诸传统的“情教”及伦理价值来抵御其“人欲横流”。

在民族革命的大潮冲浪底下,与其说郑正秋、周瘦鹃他们是在维护现状,毋宁说是在民族主义和买办资本主义的夹缝里开拓一种与“共和”理念相连的新文化。中国历史上朝代兴亡,“革命”如周而复始,无时不有,而民国宪政却是无根之木。他们的文化实践即在解读某种“共和”的涵义,在兑现立国之初它给国民的种种自由且加以法律保证的许诺。这样的历史经验跟我们今日所处的现实环境更为切近更有借鉴之处。如近年来一些研究民国时期的著作所揭示的,在司法、教育等领域中贯穿着一种“独立”的思想传统,这在郑、周等人那里则体现为某种“自主性”。他们大都是些低调的实业文化人,在半殖民和民族主义的特殊境遇里努力发展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在商业上打造本土的消费共同体,在电影方面与好莱坞相抗衡即为显例。

历史书写中重构与记忆联袂而来,而作为专业性的书写,史料与理论也纠缠不休。就理论而言,在近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中,最有影响的大约是安德逊的“想象共同体”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之论了,我的文章里也处处可见。其实这不过是最近二十年的事,理论的运用或许有季节性,看看遍地风流,却是落地的烂熟果子。李欧梵先生常告诫,在中国境遇里安德逊或哈贝马斯各有局限性,而把两者作蒙太奇并置,却另有一种启迪。20世纪中国不尽是一部民族解放史,也在实践“第一世界”的历史经验,国族想象与公私空间交缠在一起,别有目眩神旺的光景。

如果有的文章有些新意的话,多半是受到近年来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方向的鼓舞,游走于思想史、文学史或电影史的三不管边缘地带。那也是研究生时期养成的习惯,喜欢作个案研究,在收集材料过程中却顺着感觉走,常会给一些有意味的历史细节带来惊喜,回味中衍生出新的课题,引向新知的探索。记得朱熹说到他阅读经典的经验,仿佛进入了一座城池,其间街衢楼宇令人应接不暇。我觉得自己也沉浸在文本和都市、历史和人心的迷宫里流连忘返,漫无底止了。

我2002年来香港之后,授课之余必得做研究,此书即为部分成果,其中浸润着师友、同事和学生的鼓励、关心与切磋,令我感铭至深。其中一些研究课题获得科大人文社会学院的研究经费的支助,也得到香港大专教育资助委员会研究资助局2007—2008年度专题研究计划(RGC,编号640507)的支助。本书的出版出自林贤治先生的建议,而得到郑纳新先生慨然惠允,另外竺金琳女士和魏东编辑都付出辛劳,谨在此对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同类推荐
  • 中国经典神话

    中国经典神话

    神话产生于文字之前,是经典前的经典、历史前的历史、文化前的文化、艺术前的艺术。近三十年来,中原神话经过学者们的努力搜集和不懈研究,已经蔚为大观,被国际上称作中原神话学派。神话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民族意识的根脉所在,是当之无愧的精神瑰宝,也是我们应该保存和发扬的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所选,既不是作者的原创,也不是某人的灵感,它们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和创造的产物。既重古籍可考,尤重口碑有传,是古史却比古史丰富、鲜活,是口传却又焕发出精金美玉般的色泽和质感!
  • 感悟文学大师经典:集外集拾遗补编:鲁迅作品精选

    感悟文学大师经典:集外集拾遗补编:鲁迅作品精选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启迪作用,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2)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时光里,有我奔跑的青春

    时光里,有我奔跑的青春

    文章以心灵和励志为主,是作者与读者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是一次爱和哲理的青春洗礼,篇篇文章如花一般绽放在生命的花园里,给你以启迪和智慧,让平凡的人生充满不平凡的财富和亲历,其中许多篇被列为中考、高考备选文章。全书共分为五部分,精选了一些温馨哲理散文,通过描述生活中的小故事讲述生活中的爱与美好。
  • 难忘家乡的红叶

    难忘家乡的红叶

    今天是清明节,窗外下着毛毛细雨。苏凤叶已备了两束花,和一些冥纸准备偕丈夫林春旺及儿女们前往银华峰下的幽谷去奠祭亡人:她的结拜妹妹李月琴,还有她的前夫陈甘雨。话说苏凤叶、林春旺、陈甘雨和李月琴,他们尽是同伞不同柄,同人不同命。苏凤叶、林春旺、陈甘雨三个人从小就经常喜欢在一起,自然地组合。老师、家长、同学无不知道他们之间的情谊和爱情。从少小无猜,随着时间推移发展到爱情。他们之间形成了三角恋情。他们历经意乱情迷,孽海情天。李月琴后来揳入了他们之间的情迷,拨乱反正。
热门推荐
  • 黄金手

    黄金手

    被斩断了双手,被打碎的牙齿,被切掉了嘴唇,陈卓的胆小和怯懦换来了他没有未来的未来!被丢进救生舱的那一刻,他心里唯一的愿望就是活下去!胆小被他征服,怯懦被他打败,有了这双黄金手臂,让他在这乱世中为了身边的亲人朋友有了挣扎下去的资本!
  • 我真是大小姐

    我真是大小姐

    她穿越了,一切都如她想象,有钱有势。狐朋狗友不是公子,就是皇子。可是!我明明该是白富美,为什么变成了败家子?喂!我是女的!我要嫁人!要当皇后!便宜老爹:放心,我会给你找个如花似玉的老婆的!太子:大康国的美女随你挑,最漂亮的都给你。秦媛抱头痛哭:“老头,你给我出来,这剧本不对,我要回去!”秦媛成了个伪汉子,与一群帅哥称兄道弟,喝花酒,逛青楼,领着恶仆调戏良家妇女。当然,女汉子,大丈夫,必要的时候,还要学学那花木兰,耍起大刀保家卫国!一个人的时候也曾暗自叹息:想当初我为什么穿越?难道不是成为天下第一美女?天下第一才女?天下第一妖女?苍天啊!谁来拯救我?我要做祸国殃民的苏妲己,决不做巾帼英雄花木兰!
  • 温柔甜心化冰冷校草

    温柔甜心化冰冷校草

    一夜之间,她成了莫家一员。莫母对她百般疼爱,莫家独子也对这个名誉上的妹妹非常喜欢。亲母留下唯一信物后离去。这个信物对她十分重要。是克制她身体…………十六岁的她离不开信物。然而在她快过十六岁生日时。信物因他而不见,信物却恰怡被他捡到。他…………也了寻回信物,她来到他的学院。她和他…………在学院期间,她遇见了冰冷校草与()大美男。她的高中生活与他们一起渡过…………待续…………
  • 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

    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

    敦煌藏经洞的开窟、敦煌文献的发现和敦煌学的诞生,已经100余年了。明年又恰恰是法国伯希和敦煌劫经的100周年(1908-2008年),我国西域与敦煌历史文物和文献的外流,其实已经远远地超过了100年。在西方和日本的科考、探险、考古学家们劫掠敦煌西域文物的狂潮中,法国探险家、语史学家、东方学家和汉学家伯希和的西域敦煌探险,则颇为引人注目。本文试对伯希和西域敦煌探险团在我国新疆和甘肃各站,特别是在敦煌从事考察和劫掠文物的史事,略作钩沉,以对《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的大历史背景作以介绍,以飨我国学术界。
  • 冥婚BOOS:争宠下堂妻

    冥婚BOOS:争宠下堂妻

    他是冷漠冥婚痴情男,在外界她是人人羡慕的顾太太,在家里,她只是为了卖房子而努力干活的保姆,顺便举手之劳的帮忙打开冷漠男心结,面对他的各种挑剔,她一忍再忍,直到忍无可忍,一纸离婚书直接甩某男脸上,“赶紧签字!我看那谁谁不错,要不咱们先离个婚呗?”某男:“别闹,凋花吃嫩草,祸害国家栋梁这事,你都干的出来,而且想带着我家孩纸去那混!”
  • 穿越公主太嚣张

    穿越公主太嚣张

    她来自现代的一抹灵魂,出身财阀世家,是家族的下任家主,可是在安装家族仪器的时候,却遭到了最信任的人背叛,命丧黄泉。命运视乎很眷顾她,又给了她一个重生的机会。再次睁眼,她成了人人得知的废材公主。哼!说她废材,她倒要世人看看什么才是废材。他,出身高贵,血统纯正,是别国的皇子。却被上辈人的勾心斗角所牵连,成为了她们宫斗下的牺牲品。五岁时,身带巨毒,独自一人被赶出皇宫。本以为,他的人生也就那样了,可是,上天视乎很可怜他,让他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女神。当腹黑丞相,遇到草包公主,他们又将会谱写一曲怎样的爱恨情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异界才子糖白虎

    异界才子糖白虎

    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也玩起了穿越,在另一个世界里,逗比才子靠着一身绝学,抽烟,喝酒,烫头;啊不对,是把妹,耍帅,无敌流;宅不可怕,技术宅才可怕!且看我们的逗比才子是如何与宿敌一起玩转异界吧。希望大家从此书中笑着了解那些生活中嘻嘻哈哈的逗比吧,不然都对不起这作死的书名。
  • 我的青春献给你之鹿晗

    我的青春献给你之鹿晗

    诺言第一次写小说,,,文笔不好,剧情狗血,,,表介意哦,喜欢支持一下,谢谢
  • 回首又见他

    回首又见他

    人人都有梦想。麦蓝的梦想,是永远躺在老家被擦得铮亮的木质地板上,含一颗橄榄看窗外天光流转。但人人都说,麦蓝,你该登上高处,看看山顶的风景。她去了,她攀登了,她看见了,嗯,原来,她仍是更爱躺在老屋地板上发呆的日子。那些曾同哭同笑的伙伴……戈葭、闻静、恩美、老班长,后来的他们,又走到了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走走走,许多相拥的人走散了。久别的人却被洪流再度拥到一起。这世上没有任何一种爱是不费吹灰的,哪怕从一开始它就存在。兜完这个圈,抵达同一个站点。你我何其有幸。
  • 系统之娱乐天后

    系统之娱乐天后

    【新书——《偶像的顶点》同款娱乐圈升级流文,看懵懂无知的少女如何一步步蜕变,站上偶像的顶点,成为撼动娱乐圈的传奇人物!】18岁之前的秦暔,身形臃肿,胆小怕事;18岁后的秦暔,完美蜕变,系统在手,天下我有!她是作为歌手永不能被超越巅峰,她是作为演员永不能被打败的奇迹!多钻石唱片、顶级广告代言、时尚宠儿、戛纳影后……背靠顶级造星系统,站上娱乐圈的顶端!她是秦暔,她是娱乐圈的女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