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93000000006

第6章 我在哪里丢失了你(1)

范小青

王友早就忘记了他拿到别人的第一张名片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那是一个什么人,什么身份,什么模样等等,都记不得,甚至是男是女都想不起来了,没有了一丁一点的印象。后来他也曾努力地回忆过,却是徒劳。他问了问身边年纪较长的人,社会上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名片的,结果谁也说不准,有人说好像是在八十年代后期,也有人说好像更早一点,或者好像更晚上一点。其实这都无关紧要。从前谁都没见过这东西,可是自从流行起来后,发展的速度快得惊人,一下子就像漫天的大雪,飘得满地都是了。现在保姆也印名片,方便有东家请他们干活。还有一个骗子也印了名片,发给路人,是专门教人骗术的。有人说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互相交换名片呢。就像你走在大街上,看到扫大街的人,穿着又旧又破的工作服,一看模样就知道是外地来的农民工,但他扫着扫着,掏出手机往地上一蹲就打起电话来了。这也不稀罕。所以,任何的谁掏出个名片来都是稀松平常。或者你走在街上,街面上竟然散落了好多名片,像树叶一样,不小心踩到一张,你心里正有点不过意,不小心又踩了一张。踩到人家的名片,就是踩到了一个人的名字。一个人的名字是不应该随便被人踩的,但是因为街面上的名片好多,你得小心着点,才能躲避开来。

名片也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别说有些人因为给了别人一张名片,从此就交上了好运,大发其财,或者撞上艳福,即使是那些印名片的小店,五六七八个平米一间的店面,也催生了好多小老板呢。

名片多起来了,就应运而生地有了名片簿,像夹照片的照片簿一样,虽然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华丽有朴素,但大致都有一个漂亮的封面,内里是塑料薄膜的小夹层,规格比照片的夹层要小,按照名片的大小量身定做,一般都是9cm×5.5cm。如果碰到一些有个性的人设计出来的有个性的特型名片,就夹不进去了。比如超大或超长的名片,比如用其他物质材料做的名片,像竹片啦,布料啦,芦苇啦,就有点麻烦。但这样的人和这样的名片毕竟只是少数,少之又少。大多数人也只是在9cm×5.5cm的大前提下,稍有些变化,比如用的字体不是印刷体而是自己的书法体,比如在名片上画些背景画,也比如只印姓名和电话而不印任何头衔职务身份,或者是在纸张的颜色上有所变化,淡绿的,粉红的,天蓝的,等等,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这许许多多花式花样夹在名片簿里,一打开来多少有点像照相簿。打开照相簿,看着一张张照片,能让人回忆起彼时彼地的情景,打开名片簿也一样能让你回想起一些往事。看到排列着的一个个的名字,你会想起那一次次的交往,有的有趣,有的无趣,有的开心,有的并不怎么开心,有的有实质性的意义,有的只是虚空一场,但无论怎么样,这总是一段人生的经历吧。

但是如果时间太长久了,或者记性不太好,有的就记不清了,有的只能想起一个大概,有的也许全部忘记了。这是一个什么人,在什么场合给我的名片?甚至觉得完全不可能,这样一个身份的人,和自己怎么会碰到一起呢?比如一个造原子弹的和一个卖茶叶蛋的,怎么可能碰到一起交换名片呢?但名片却明明白白地夹在名片簿里,你赖也赖不掉的。一些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完全不搭界的人,就这样出现在你的名片簿里了。你下死功地想吧,推理吧,你怎么推也推不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和可能性。可是名片它就死死地守在名片簿里,等你偶尔打开的时候,它就在那儿无声地告诉你,你忘记了历史。

王友也曾经忘记了一些历史,他丢失了他一生中接过来的第一张名片,但是在他保存的名片簿里,却是有第一张名片的。王友的名片簿是编了序号的,在每一本中,名片又是按收到的时间顺序夹藏的,那个人就夹在他的第一本名片簿第一页第一个格子里。他叫杜中天。这个人跟王友现在的生活并没有任何的关联,王友也只是在接受他的名片的时候见过他一次,后来再也没有接触过。但是王友把他的名片留下来了,这就和被他丢了名片的人不一样了。如果王友有闲暇有兴致,可以把他的许多本名片簿拿出来,如果按照编号排序翻看翻看,第一眼,他就会看到杜中天。看到杜中天这个名字,有时他会闪过一个念头,想照这个名片上的电话试着打打看,许多年过去了,这个杜中天会不会还是老号码呢?肯定不会了,因为他们这个城市的电话号码已经从六位升到了七位,又从七位升到了八位。但是,话又说回来,每次升电话号码,都不是乱升的,都有规律,比如第一次六升七时,是在所有的电话号码前加一个数字5,第二次升级时,是加一个7,所以,如果王友在杜中天的老号码前加上7和5这两个数字,能打通也是有可能的。不过王友从来没有打过这样的电话,他不会吃饱了撑的送去被人骂一声十三点有毛病。

留下杜中天的名片,是一个特殊的原因。多年前的一天,王友和一群人在饭店里吃饭。和大多数的饭局一样,他们坐下来先交换名片,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规矩,好像不先交换名片就开吃,心里总不是很踏实,不知道吃的个什么饭,也不知道坐在身边的、对面的,都是些什么人,饭局就会拘谨,会无趣,甚至会冷冷清清的酒也喝不起来。一旦交换了名片,知道某某人是什么什么,某某人又是什么什么,就热络起来了,可以张主任李处长地喊起来了,也有话题可以说起来了。当然,在这样的场合,也可能有个别人拿不出名片来。别人就说,没事没事,你拿着我的名片就行。拿不出名片的人赶紧说,抱歉抱歉,我的名片刚好发完了,下次补,下次补。其实这“下次补”也只是说说而已,谁知道还有没有下次呢。现在的饭,有许多都是吃得莫名其妙的,有的是被拉来凑数填位子的,酒量好一点的那多半是来陪酒的,也有的人有点身份地位,那必是请来摆场面的,还有专程赶来买单的,或者是代替另一个什么人来赴宴的,如此等等。结果经常在一桌酒席上,各位人士之间差不多是八竿子打不着的,竟然也凑成了一桌聚了起来。有一次王友有事想请一位领导吃饭,领导很忙,约了多次总算答应了,但饭店和包间却都是领导亲自指定的。结果王友到了饭店,进包厢一看,领导还没到,倒已经来了一桌的人,互相之间一个也不认得,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得那位领导。起先大家稍觉难堪,后来领导到了,朝大家看一圈儿,笑道,哈,今天只有我认得你们所有的人,给大家一一作了介绍,大家都起身离开位子出来交换名片,立刻就放松活络了,也都知道领导实在太忙,分身无术,就把毫无关系的大家伙凑到一块儿了。那一顿本来应该是很尴尬的饭,结果竟是热闹非凡,最后喝倒了好几个呢。

也有糊涂一点的人,喝了半天的酒,你敬我我敬你,说了半夫的话,你夸我我夸你,最后也不知道那人是谁。所以,还是交换个名片方便一些,至少你看了人家的名片,知道自己是在和谁一起吃饭。没有名片的人不多,名片刚好发完的也毕竟是少数,还有个别个性比较独特的人,你们名片发来发去,我就偏没有,有也不拿出来给你们。大家也会原谅他,还会说几句好听的,比如说,名人才不需要名片呢。

王友收好名片,酒席就热热闹闹地开始了。那一天他们的宴会进行得不错,该喝的酒都喝了,该说的话都说了,想通过酒席来解决的问题也有了眉目。酒宴结束时,大家握手道别,有的甚至已经称兄道弟起来了。

大家酒足饭饱地涌出饭店,有人在前有人在后,王友走在中间,他面前有一拨人,后面也有一拨人。走了几步,王友就看到前面的一个人手里扔出一个白色的东西,飘了一两下,就落到地上。王友捡起来一看,是一张名片,名字是杜中天,正是酒席上另一位客人的名片,他也把名片给了王友,那杜中天三个字正在王友的口袋里揣着呢。王友“哟”了一声,后面的一个人就走上前来了,凑到他身边看了看。这人正是杜中天,他看到自己的名片从地上被捡起来,脸色有点尴尬,“嘿”了一声。王友顿时红了脸,赶紧上去推推前边那个人,把名片递给他说,你掉了东西。那个人回头看了看王友,也看看杜中天,天色黑咕隆咚,看不太清,他说,不是我掉的,是我扔掉的,名片太多了,留着也没什么用。杜中天像挨了一拳,脸都歪了。王友赶紧提醒扔名片的人说,咦,你怎么忘了,这就是杜中天呀。那个人还没有领悟,说,杜中天?杜中天是谁啊?杜中天脸色铁青说,杜中天是我。从王友手里夺过名片,“嘶啦嘶啦”几下就把名片撕了,然后用劲朝天上一扔,撕成了碎片的名片,就像雪花一样,飘飘洒洒摇摇晃晃地落了下来。名片的碎片没有完全落地的时候,杜中天就已经消失在黑夜中,给大家留下了一个生气的背影。王友呆住了,他以为那个扔名片的人会很难堪,不料他还是那样无所谓,还笑了笑,说,噢,他是杜中天,生什么气嘛,留着他的名片有什么用嘛。这么说了还觉得说得不过瘾,又拍拍王友的肩,说,朋友,别自欺欺人啦,这名片,你今天不扔,带回去,收起来,过几个月,过半年,看它还在不在,肯定也一样扔掉了,所以嘛,何必多那番手脚,晚扔不如早扔。

王友看了看地上撒落的名片碎屑,心里有点难过,觉得有点对不住杜中天,好像当着杜中天的面扔掉杜中天名片的就是他自己。在这之前,王友也扔掉过别人的名片,但他不会当场就扔掉,他会先带回家,在抽屉里放一阵子,到以后抽屉里东西多了,塞不下了,整理抽屉时,就把这些没用的名片一起清理了。

自从那天晚上杜中天撒了一把碎片,留下了一个愤愤的背影以后,王友就再也没有扔掉过任何人的名片,他把杜中天的名片夹在名片簿的第一页第一格,从此以后,天长日久,他留存下了所有人给他的名片,夹满了厚厚的十几本名片簿。

王友偶尔也会去翻翻那些保留下来的名片,那多半是在书房里东西堆得越来越多越来越乱,忍受不下去,不得不整理的时候。在整理的过程中,肯定会看到许多年积累下来的许多名片。开始的时候,他还能想起一些人和一些事,后来时间越久,名片越多,就基本上都是些莫名其妙的人名和身份了。有一次他还看到一张“科奥总代理”的名片,王友怎么也想不起来,这个科奥是个什么,总代理又是什么意思,分析来分析去,总觉得是一件讲科学的事情,而王友只是一个地方志办公室的内刊编辑,跟这个科奥总代理,那是哪儿跟哪儿呀?王友拍打拍打自己的脑门子,觉得那里边塞得满满的,但该记得的东西却都找不着了。

同类推荐
  • 角儿

    角儿

    这套四本影视原创小说自选集,包括了我的九部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小说。影视作品注重的是故事性,有了一定的故事,再加上其文学性,也就是鲜活的人物和文学的命题,自然会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也就是说,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离不开文学的支持。影视制片人经过十几年来的生产制作经验,已经意识到剧本在一部戏中的重要性。另外我的创作主张是,一定要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当代性。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读者接受,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试想,任何一部文学名著,不论中外,都是首先有较强的可读性以后,才一代代地流传下来,然后才是不朽。假设一部作品的出版,只有一小部分人在看,又怎么能流传下来呢?难以流传下来的作品,又何谈名著呢?
  • 冷箭(上)

    冷箭(上)

    一部别样人物关系的反特悬疑剧,一个关于信仰关于救赎的另类故事。以中国组建的一支监狱部队先遣队押解上千名重犯进行大迁徙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暴狱和反暴狱,我中有敌、敌中有我的反特悬疑故事。已被拍摄成三十五集同名电视剧,由央视金牌制作人俞胜利一手打造。
  • 寻找鸟声

    寻找鸟声

    本书包括娘家有人,她们,驻跸三怪,驻跸三案,象鼻山下,魔洞,寻找鸟声,村风,安居之门这几个故事,折射出灿烂的人文阳光,能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一片明媚与晴朗。
  • 鬼神传

    鬼神传

    《鬼神传》,据首都图书馆所藏咸丰七年(1857)刊本校点。书中不题撰人,孙氏谓“作者广东人”当是据故事多发生在广东而推断。全书包括十二个故事,有一回演一个故事,也有数回演一个故事者。柳谓此是“小型的袖珍本。”
  • 终局者

    终局者

    因父爱而导致的一场毒杀,阴差阳错地引发了家族内部连锁反应的系列谋杀事件。
热门推荐
  • 跟李嘉诚学投资

    跟李嘉诚学投资

    李嘉诚的投资才干是从小培养的,在他当茶楼小伙计的时候,他就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察颜观色的本领,甚至对方还没说话他就能猜透别人的心思,这为他日后大规模的投资打下了基础。因为要想投资准确,稳赚不赔,首先就要具备一双能洞察大局的慧眼。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发现商机并果断出手的投资人才能获得成功。无疑,李嘉诚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 孤独纵横天地

    孤独纵横天地

    一个没有斗气和魔法的大陆,一个全新的大陆。一个少年,父母因战争永远离他而去,没有任何的亲人,成为军人为阻止战争,孤独一人纵横天地,谁与争锋?没有绝代的才华,没有遇到神奇至宝,有一颗永不放弃的心,看我如何征战天下!新书求收藏,求推荐!谢谢大家!
  • 罪恶之力

    罪恶之力

    这个世界只是表面的和谐,但就是为了维持这种和谐,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猎魔人前仆后继,在猎魔的道路上奉献自己的一切。
  • 荒洲纪

    荒洲纪

    人类进入21世纪,远古神兽逐渐被人类科技进步所惊醒,拯救人类命运的重担落入一个普通的高中生,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冒险,刘鸿飞渐渐给我们揭开神秘的上古传说。
  • 渔民的风险

    渔民的风险

    是本人的亲身经历当渔民的一些事实经过大家应该对船员这个职称有些陌生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会介绍船员苦逼生活
  • 陇蜀余闻

    陇蜀余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无形资本再造

    无形资本再造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提高无形资本的数量和质量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提高无形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呢?作者从国有企业的无形资本现状出发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国有企业进行无形资本再造的概念,提出对国有企业从理念到机制、从人员到组织、从生产到营销进行全方位的再造,以培育无形资本理念,完善无形资本创新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国有企业无形资本的数量和质量。该书结合历史与现实,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语言生动,研究结论比较符合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际,是一本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好书。
  • tfboys之少年不朽的梦

    tfboys之少年不朽的梦

    花开花落,人若聚若离。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青春往事若一首奏鸣曲,萦绕耳畔。少年的花季,追梦的执着,少年们的梦想从此起航。
  • 乱世三王

    乱世三王

    言少翎,遇上白衣女神的坠崖,前去救她新来才发现,特么穿越了。这白衣女子还成了他的夫人,还有个丫头也是他的夫人。他四弟是皇上,大哥和二哥是镇守北域大将军
  • 赛尔号之三域少主星辰

    赛尔号之三域少主星辰

    额额呃呃呃什么鬼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