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来到世上,命运早就注定了他必归属于一个特定的家庭,这里便是他最早的生存环境。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走向幼儿园、学校乃至为广阔的社会以后,家庭仍然是最贴近、最密切,因而影响最深、最重要的环境。
家庭氛围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所形成的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因为儿童常以家长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家庭氛围的好坏是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孩子的心灵是洁白无瑕、天真纯朴的。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就变得没有同情心;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培养他们友情的最好手段。”事实也证明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1)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呢?
为了孩子,也为了全家人的幸福,家庭成员应当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温馨与和谐的家庭氛围。
①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家庭是人基本固定的生活场所,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生存离不开家庭,首先家长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尽管每个家庭因经济水平、住房条件各有不同,其布置标准不可强求,但居室布置整洁、色彩素雅谐调还是可以做得到的,使孩子能生活在一个环境舒适、宁静、温暖的家庭中。有些家庭不注意环境布置,不讲究清洁卫生,家中家具陈设杂乱无章,污垢处处可见,给人大有一种无立足之地的感觉,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还有的家长尽管经济条件很优越,家中布置很有现代气派,家长却忘了给孩子一个游戏的天地;有的家长极讲清洁卫生,各处一尘不染,对孩子限制太多,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坐,使孩子行动极受限制,这都是不可取的。
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不同家庭、不同家长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差异。并非孩子不如家长知之多,亦非家长不比孩子知之少。家长要主动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软环境。无论家长文化程度高低,从事哪种类型的工作,都应尽最大限度抽出娱乐等不必要的消遣时间,介入孩子的学习活动。即使家长没有给孩子辅导知识的条件,哪怕是阅读娱乐报刊、参与社会问题讨论也是对孩子学习的一种示范策动,通过创造互动学习型家庭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对待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家长都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解答,限于知识结构较为深奥的问题提倡与孩子共同查找资料讨论解决,切忌摆出家长作风予以拒绝,从而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家长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向孩子下问,利用孩子成功解决问题的成就心理,将平等、和谐的学习风尚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始终。
②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和生活习惯。家庭当中要形成比较固定的生活作息规律,包括休息、吃饭、娱乐、工作、学习等,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觉遵守,长此以往会促使时间观念的形成,为孩子今后走进学校、社会,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维护社会秩序,讲究社会公德良好习惯的形成打下基础。在家中不讲秩序、没有礼貌的孩子,到了学校里上课也会置若罔闻,走在路上面对红绿灯也会视而不见。有的家庭虽为孩子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家长却把自己作为局外人,忘记了正常作息,这样对孩子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还应注意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的洗手,定时换洗衣物、不随地吐痰、扔脏物、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按时打扫房间等,也是十分必要的。
生活有规律是一个可以让人终生受益的良好生活习惯,对个人的学习与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良好生活习惯应该在他的儿童时期就应着手培养。让孩子知道且习惯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有助于他们有序地生活与学习,并养成严格的时间观念。孩子在长期的有序生活与学习中可以使得自己的自我意识也慢慢变得有序,孩子控制自我意识的水平也会因有序的生活节奏而得到发展与提高,并且自我意识能力强的孩子们注意力的水平一般也会很高。能长期坚持固定有序的生活习惯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对孩子意志品质的一种锻炼,其长远的重要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2)那么具体如何来培养小孩子的有规律生活习惯呢?
①尽量保持孩子的生活起居在所有时间里的一致性。在孩子上小学之前的多数时间要在幼儿园里度过。无论是日托还是全托,幼儿园里一般都很注重孩子的生活习惯培养。但是当孩子不在幼儿园的时间里,多数家长没有有意识去让孩子保持在幼儿园里的生活习惯。所以家长应该了解一下自己孩子所在幼儿园的生活规律与作息时间,并当孩子在家时让他们同样按幼儿园的生活要求去做。比如孩子在早上几点起床,什么时间作什么样的运动等。通过家长要求与督促,逐渐让孩子习惯在家里一样保持在幼儿园里的生活习惯。这样长期做下来,孩子自己也能学会独立,按一贯的生活规律来制定合适的作息时间表。一旦孩子习惯过一种有规律的生活,那么时间观念就已内化成他自己的一种宝贵素质,自我意识的控制力与意志力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②家长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活习惯除了作息习惯以外,还有如个人卫生习惯、日常家务劳动习惯等。家长应该有意识从小锻炼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有这样一位妈妈,她给自己的小孩子擦鞋时只擦其中的一只,这样就迫使孩子为了两只鞋子一样的整洁而自己去擦另一只鞋子。这位妈妈就这样无声地引导自己的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让孩子自觉养成了个人卫生习惯。要孩子做家务的目的,并非仅是要把繁琐的工作做好,或教孩子“如何去做?”。厨房整洁的重要性,比不上发展孩子的责任感、自立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和办事能力,因为这些都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做家务也可帮孩子了解人必须合作和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小孩子几乎从一学会走路,就会产生“帮助妈妈”的强烈欲望,一个两岁的孩子能够替大人去拿和传送东西,甚至能够整理已洗好的衣服。4岁或5岁的孩子能了解简单的命令和替大人办点小事,而且还可以指望他有时会自己收拾玩具、找衣服或端走自己的碗盘。7岁的孩子已经能负担一点家庭责任。当孩子在生活中养成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养成主动做一些家务劳动的生活习惯时,孩子的独力意识与自我责任感就已增强了很多。
最后,家长要让孩子有一定的自由时间和一定的自由权力。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不是人人都一个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化风格,因为每个人的个性本来就不同。所以家长应该留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间与权力,让他们自己去支配与发挥。刚开始时家长可以有意引导孩子把时间用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上,但一定不要硬性干预,慢慢使孩子学会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事情。长期自由时间的支配锻炼会逐渐发展出孩子个性化的业余生活习惯,会对发展孩子个性、丰富个人生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建立和睦的家庭气氛
(1)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是父母的责任。
在一个自由度比较大、比较民主的家庭里,父母不仅鼓励孩子敢于说话,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鼓励孩子提问题,敢于争论,甚至向家长提出质疑和挑战,这会大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与社交能力。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让孩子沐浴在一个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出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起他们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2)家长还应该为儿童创造一个和睦的心理气氛。
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这是因为文明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使其置身其中感到温暖、幸福、愉快;
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到被爱与被尊重,也学习到如何爱他人,如何尊敬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而灰心沮丧时,可以从家庭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家长要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在人格上要平等相待,不要把家长的意见强加在孩子身上,并且要抽出时间来与孩子相处,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个性,对孩子正当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有不良的行为要讲明道理予以制止,而不能简单粗暴。这样孩子会将家长视为大朋友,从而使家庭教育更能奏效。
做父母的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经常保持心情开朗、愉快,可以感染子女及周围的人,使他们也觉得人生充满了和谐与光明。要知道,快乐与痛苦都是会传播的。
在充满亲情与爱的家庭里,每个成员之间会相互依恋,相互交流与沟通,相互学习与帮助。对待家庭中的问题,任何成员面临的压力和危机,都要以相互理解与支持的态度,共同设法解决,做到同心协力、同舟共济。经常在自然融洽的气氛中,组织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和一家三口共同参加的活动,郊游、打球、玩游戏等,也可以由父女、母女合作去完成某些家务,如一起做一顿可口的晚餐。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发展共同的兴趣,和孩子共享经验和成果,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了解。父母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爱好,给他一定的自主权利决定与选择事情;有些事情可以和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这种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稳定。
(3)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养成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等好习惯、好品质;不良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染上多疑、自私、嫉妒、孤独、懒惰、任性、不懂礼貌、言语粗俗等不良习气。因为孩子在家,常以家长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家庭氛围的好坏是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健康的重要因素。只有在民主、和睦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能够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
不能因为孩子小,就不尊重他。要把他当作成人一样的对待,尊重他,涉及他的事情多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感觉到与家长之间是平等的。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我们不但要注重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心,多和孩子交流沟通。现在,家长把心思全都放到了孩子身上,但孩子并不领情,反而很烦家长。这是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很好地沟通。既然做了,就要让他知道。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中国有句俗语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实际上强调的就是耳濡目染的作用。无疑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学习、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切不可忽视。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仅用说理的办法,同时还要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因为幼小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都非常缺乏,不会辨明是非,时刻都需要父母的指点。应该给孩子讲清道理,告诉孩子怎样做不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只讲道理还不够,也难以达到教育目的。而且孩子接受这种说教也只能用耳朵听,听到的是空空洞洞的道理。而父母的言行举止却是从早到晚,时刻都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孩子用眼睛看到的,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两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有影响力。因此,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不仅重视对孩子的说服教育,更重视以身作则,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都要为孩子做出表率,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优良性格形成的良好环境,便是为他开辟了一条走向成功、幸福的大道,这远胜于留下万贯家财。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对生活充满热爱,个性品质健康向上,思想感情积极热情,观念信仰正确得体,风俗习惯有趣活跃,便会使孩子生活在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之中,造就孩子的良好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