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而孩提时代总是能引起我们幸福回忆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们很多的人生第一次是从那时开始的,我们的人生从那时开始闪光。作为父母要在养育孩子的时候,要不断去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孩子发扬优点。
(1)多观察。
当孩子在家里活动、说话时,我们应多观察,多倾听。孩子做任何事情、说任何话都有缘由。
一天电视里有音乐会表演,音乐响起,女儿丢下手上的玩具,开始翩翩起舞,并且还模仿歌手的动作,我马上把视线转移到她身上。这时她跳得更起劲,最后还提醒我为她鼓掌。我的表扬是对她的鼓励,使她更自信心,不仅愉悦了心情,而且使她对舞蹈、音乐有了浓厚的兴趣。
多观察孩子,会让我们发现每个孩子其实都很聪明。你需要的是观察,在活动中观察,在生活中观察,大事小事都需要认真仔细地观察。观察什么呢?什么都需要观察!孰重孰轻罢了。重在一瞬间发生的小事或某一个简单的动作,某一句好听的日常礼貌用语等等。例如,小椅子摔到了,他扶起来了;积木掉了,他捡起来了;小朋友请他吃东西,他说谢谢了;别人的爷爷奶奶来了,他说爷爷奶奶好了。很随意的却是不容易的,很少有家长会去发现这些小细节,有的发现了也不重视。相反,若是孩子把小椅子推倒在地了,把积木扔地上了,却会受到严厉批评。这似乎很不公平。
好事没有大小,闪光没有强弱,小事不加以表扬鼓励,大事会出现就一定是奇迹!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抓牢观察到的每一个小细节,感受到每一个孩子或多或少都是集体中的一份小力量对家长本身也是一种力量。
(2)多赏识。
孩子最需要我们的肯定,我们也应多给他们鼓励和赞赏。我们的孩子就像一朵朵初绽的花儿,当我们给他阳光般的赞美时,他们会更加灿烂。朋友的女儿一岁半就与家长一起在桌上吃饭,但是她吃饭老是把米粒撒在地上,让她妈妈实在生气,经过几次教训也不改。后来她妈妈改变方法,经常夸她漂亮,说:“漂亮的宝宝是讲卫生爱干净的。”她好像听懂似的,慢慢的吃饭开始注意了,吃一口刮一下嘴巴,掉的米粒会用小手拾起,还经常用餐巾纸擦嘴巴,别人再夸一夸她,她就更加注意卫生,逐渐好的习惯就养成了。赏识会使孩子更加自信,优点越来越多,缺点越来越少,使孩子相信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
每天不断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且记录下来。陪着孩子一起成长进步,总有一天这一个闪光点将会成为一个个收获的果实。
有的家长总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你看人家楼上的,画画多好,学习成绩也优秀,人家家长是怎么修来的呢?”“你看人家××不仅学习好,还很懂事,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一点不怯场。人家有这样的孩子,真幸福。”“你看人家××钢琴达到×级了,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有出息,真是前世修来的福。”,有的家长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孩子考试成绩出来,问了孩子的情况,特别关注孩子一个班里几个熟悉的学习好的孩子的成绩,打听后跟自己的孩子比较,并带上几句:人家××就是用功,成绩稳定,说明你跟人家还有距离,多向人家学习,好好努力吧!每次这个时候,孩子都不说话,也没什么表情。尽管孩子不太爱言谈,对家长的意见未置可否,但能明显感到孩子的情绪,孩子并未服气和认可。虽然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孩子上进,但对别的孩子的“夸奖”却包含着对自己孩子的贬抑,伤害了孩子。孩子不是不努力,许多主客观的因素,不可能每一个孩子都考试在前多少名。反思中明白了我们家长做的不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作比较去鞭策他、激励他,而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比如帮助孩子总结这次考试哪科进步了,优势是什么,告诉孩子他的潜力还很大,帮助其树立信心,找到努力的方向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拿别人孩子长处比自己孩子的短处,往往压缩和抹杀了自己孩子的长处和特点,使孩子感到事事不如人,生活在错误里,极容易产生自卑。
家长要敏锐地观察和分析孩子的情况,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长处和积极因素,并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加以肯定和引导。要善于发现孩子向上的闪光点,使之发扬光大。
爱因斯坦小时候和小朋友去公园游玩,开始时,爱因斯坦和小朋友一道做游戏,后来,别的小朋友到另外地方玩,爱因斯坦却坐在地上一动也不动。有的家长向爱因斯坦的母亲说:“你的儿子精神一定有毛病。”“没毛病!他在深思,将来一定是个名教授。”爱因斯坦的母亲没有被别人的话所左右,因为她是了解儿子的。
爱迪生在上小学的时候,一次二加二等于四的问题没有回答出来,被老师、同学讥笑为“糊涂虫”,后来成绩差被开除了。但爱迪生的母亲南希颇有见地,她认为孩子的成绩差,主要是教师的方法不当,并决定自己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尽管那时她已年近半百。
南希知道爱迪生对死啃书本没有兴趣,对科学实验特别感兴趣,她就想方设法去买来有关科学实验内容的读本,还在家里提供了实验条件。后来爱迪生终于成了世界大发明家。
南希在爱迪生被赶出学校时,如果也认为儿子是糊涂虫,是不可救药的,或棍棒相加,或放任自流,爱迪生这一生很可能碌碌无为或走上歧路,一个发明家就夭折了。
本世纪初,英国有个名叫席格蒙迪的孩子被人称为呆若木鸡。他从小听觉就不好,10多岁时几乎失听。父母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孩子的视力特别好,一般人在阳光下才能看见空气中的灰尘,可他不在阳光下也能看得十分清楚。对孩子的听力不好,父母认为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听不见,可以更专心致志地搞研究。在别人面前,母亲总是夸孩子有一双天才的眼睛。席格蒙迪在父母的鼓励和自己的努力下,成了有名的科学家,并获得诺贝尔奖。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管是多么差的孩子,他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闪光点。当孩子有稍许进步的时候,应及时予以肯定,帮助他们树立前进的信心;当他们做错了事,应在批评的同时,换一个角度找一找他的亮点,从中激发他的兴趣,改正他的缺点。只要用心去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家长要努力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感情培育它,用道理巩固它,用行动呵护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好事没有大小,闪光没有强弱,小事不断加以表扬鼓励,大事才会出现。多看看孩子的闪光点,我们的教育会顺利一点,得到的回报会多一点,快乐也会多一点,孩子会在我们的鼓励中扬起奋进的风帆。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没有一项事业比教育人、塑造人、转化人的工作更繁杂巧妙的了。
2.如何寻找孩子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有许多的优点和缺点,如果你看到了他的优点,并对他的优点加以肯定,那么,你一定能和他成为朋友。我们说的优点就是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你看到了吗?那么如何去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呢?
你需要的是奉献。奉献出的是你的“心”,耐心和爱心。精神上需要爱的支持,但在实践中更需要耐心。耐心可促使你慢慢地和孩子接触、交谈、做朋友;可促使你极其细心地观察并了解每个孩子,较准确地掌握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可促使你发觉深藏在自己内心世界里的那份童趣,感染着自己,纵容自己去喜欢孩子们,去和他们一起学习游戏,一起学习生活,一起做朋友。耐心是教育孩子的基本条件!耐心地教育孩子,不让自己大声苛责孩子,做事急急躁躁,这样会让孩子多一份亲切感!
最难却最需要做到的一种技能是沟通。沟通需要耐心地观察作铺垫。
和孩子怎么沟通?不可思议吗?当然不是!观察了解并掌握了孩子的个性特点后,投其所好,套近乎,什么招都可以,只要确定目标是沟通就行。说一日三餐,说爸爸妈妈,从他喜欢的话起说到你想要得到的问题答案为止。多说孩子喜欢听的话,偶尔顺他的意思接话也无妨,慢慢地久而久之你会觉得他真的很可爱,你会无意识地想要学他的话或动作,这不是孩子的闪光点吗?
那么,缺少的是什么呢?显然,缺少的是发现优点的眼睛,缺少的是寻找优点、放大优点的意识。我们中国人由于受文化背景、生长环境、教育氛围的熏染,在自我评价方面,往往表现出“中庸”、“自我贬抑”的倾向,不敢或不善于张扬自己的优点,怕引起他人非议。
无数教育实例告诉我们,孩子的上进心更多地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正面肯定、积极评价,不是“知耻而后勇”,而是“知优而后进”。因此,家长要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孩子寻找自己的优点。
父母要怎样才能和孩子顺利沟通,走进他们的心灵呢?
(1)多关注孩子的心情好不好。
当父母给孩子的温饱问题解决后,父母的职能就不再是单纯地给孩子提供物质需要了。他们应该关注孩子过得幸福不幸福,开心不开心。当孩子烦恼时,父母千万别不以为然地撇嘴:“小孩子家,能有什么烦恼?也不知道什么是烦恼!”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一首小诗,叫《小孩不小歌》: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小孩小的只是身体,不是心灵。他的精神生命,我们不可以小看,我们必须看得起孩子。吃饭、穿衣,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是一种高级需求。有形生命的需要是有限的,无形生命的需求是无限的。
可是,有的父母忽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有的父母百思不得其解,所有的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一切辛苦都为了孩子,孩子为何不领情?原因就在于:他们只充当了一个保姆的角色,并没有起到父母应起的教育作用。
养孩子关键是要懂得孩子精神生命最本质的需求,满足了最本质的精神需求,也就解决了教育的根本问题。
父母注重孩子的精神世界,时时能和孩子交流并给予正确指导,孩子就能健康成长。
(2)赏识才能沟通。
有的父母抱怨与孩子不能沟通,其实是因为批评太多了。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就是批评孩子,早责备晚劝骂,孩子自然听不进去。
父母与孩子之间好像有一条看不见的通道,如果父母给通道输送抱怨,那么通道便会渐渐堵塞,父母伤心,孩子痛苦;如果父母给通道输送赏识,那么通道便会畅通无阻,父母快乐,孩子幸福。
只有父母能真正的赏识自己的孩子,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年龄鸿沟才能跨越。
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与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的。赏识是孩子精神生命不可缺少的阳光、空气和水。
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仿佛都躲藏着两个小人,一个是“好孩子”,一个是“坏孩子”。会爱、常常表扬孩子,就能唤醒好孩子;不会爱、胡乱指责孩子,就会逼出坏孩子。
赏识心态的思维特点是:抓住孩子的优点不放,小中见大,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
而抱怨心态的思维特点是:揪住孩子的缺点不放,小题大做,使负面情绪成恶性循环,使孩子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
大拇指,唤醒好孩子;二拇指,逼出坏孩子。二拇指统治家教已经几千年了,是改朝换代——革二拇指的命,竖起大拇指的时候了!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个顺口溜本意是讽刺官场的丑恶现象,但这句话用在教育孩子上,还是蛮有道理的。
家长们一定记住:赏识孩子相信孩子,孩子就能还你一个奇迹;责备孩子抱怨孩子,孩子随时会被逼进网吧。
(3)不要和人家的孩子比。
众多父母太爱孩子了,他们总是带着很高的期望值,确立很高的目标,追求着最大的成果——怎样才能知道教育成果的大小呢?当然是和人家的孩子比。
比并不可怕。问题是,如果总是拿别人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比,比到最后,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孩子怎么努力,在父母眼里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好,那就糟了。
还有一种比法,也挺可怕。
“你啊,你啊!瞧你这副窝囊样,和老爸小时候比,差远了!”
孩子静下心来盘算,不由得泄气了,心想,“你们现在都不行了,我和你们小时候比还差远了,我将来不是全完了吗?”
而教育孩子应经常讲:“爸爸是了不得的爸爸,但你比爸爸小时候,强多了。”
其实,教育真的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复杂,那么难,也许只需要你常常翘起大拇指,只需要你常常露出真诚的微笑。
不想让孩子迷恋网吧的话,那么就请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真诚地鼓励他吧。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有成就感、有快乐、有人赏识的孩子,绝不会沉迷于网络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