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
自从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以后,广大父母已经开始认识到,现代好孩子的标准不应该是只会学习书本知识的听话的孩子,而是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具有创新意识的孩子。可是不少父母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家里不爱提问,在课堂上更是“金口难开”,真是急煞一颗父母心。爱不爱提问表现在嘴巴愿意不愿意说出来,可内在的功夫体现出孩子是否有一个勤于思考、敢于表达的头脑。鼓励孩子提问固然与学校教育体制以及教师的观念和素质有关,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当孩子离开妈妈的怀抱,开始迈出他人生第一步的时候,往往也开始学说话了。有意思的是,在孩子最先使用的“语言”中,就已有了代表探索和表示新奇的词,比如,他会指着任何对他来说是新奇有趣的东西,急切地发出嗯嗯啊啊的声音,这声音就好比是不久后他将使用的,并且使用频率颇高的“这是什么?”,是啊,在孩子的眼中,世界真是太奇妙了。随时随地都会有“新大陆”被发现,他们的小脑袋中当然要充满一个又一个问号了。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提问将会更细,常常要刨根问底,不搞清楚誓不罢休。身边有一个几岁的孩子,当父母的不知要被“逼迫”着学多少东西。
所以年轻的父母要善于引导孩子提问:
愿意思考、喜欢探索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每个健康的宝宝都会这么做的。但是,有些孩子渐渐地对事物探索的兴趣减少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们不爱学习,马马虎虎,这又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恐怕同父母对孩子早期的提问采用错误的应答方式有关。
(1)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家务太忙。感到精力疲乏,当孩子不停地问这问那时,就常用不耐烦的口吻对孩子说:“别烦妈妈(爸爸)了,自己玩一会儿。我忙着呐!”孩子的积极性受挫,久而久之,就不再喜欢提问了。
(2)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小,没必要告诉他那么多、那么细,告诉他也不懂,往往三言两语打发了孩子,或用糊弄的态度支吾过去。孩子虽然尚不懂事,但他们也能从父母的态度上感觉到妈妈和爸爸对他的做法是否赞同。父母总是敷衍,孩子的热情自会日益减少。
(3)也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提问不好回答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便编一个谎话欺骗孩子。但孩子对于父母的话总是很信服的,他会将答案当成真理。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大脑好比一张白纸,正确的事物会在上面留下痕迹,错误的事物也会在上面染上印迹。所以,当孩子提问时,我们应持鼓励的态度,回答时要尽可能地简明、准确、浅显易懂。3岁前的宝宝,对事物往往是从具体的、自身的、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的。因此,要想给宝宝讲清一个问题,回答时就要从这些范围进行。
比如,宝宝看到一块冰,放在屋里,一会儿没有了,便会产生疑问,我们不妨给他做一个小试验:从冰盒中取出一块冰,在炉上加温,一会儿,冰化成了水,告诉他,从冷到热,冰就化了,随着水温继续升高,一会儿水开了,让孩子看水蒸气,再过一会儿,水蒸发干了,告诉孩子水变成了蒸气飞跑了,孩子就会明白为什么了。
孩子常常会提问的还有钟表没有腿,它怎么会走呀?于是,有些孩子为了看个究竟,便将钟表弄坏了。此时,当父母的切不可认为孩子是在破坏而打骂斥责他,在让孩子知道钟表的基本工作原理的同时还应告诉孩子,搞坏东西是不对的。
在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时,如果父母真的很忙,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爸爸)现在很忙,等会儿告诉你。如果父母被“考”倒了,最好是翻翻书,寻找答案,对于一时解释不清的问题,也不要羞于告诉孩子不知道,可以就这个问题和孩子一起去问别人或查阅书籍,孩子大一些以后,自然就会养成查书的好习惯。
提问是孩子求知欲的表现形式。在生活中,父母不仅要认真地回答孩子的提问,还要适当地启发孩子提问,也可对孩子的问题进行深一步的发问,以引导孩子思考,使其掌握学习方法。当孩子在你的诱导下自己得出答案后,他会高兴得又叫又蹦,在欢快兴奋的同时,他也有了自信心,有了成就感。这自信心将伴他长大成人,伴他一生。
所以平时父母要利用一切机会和孩子交谈,通过交谈来激发孩子的思考。在和孩子交谈时,要尽量谈一些有利于孩子独立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代替孩子去思考。当孩子碰到问题时,父母可为他提一些具体建议,启发孩子动脑筋想办法。
另外,孩子喜欢做游戏,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智力游戏,例如用积木搭出各种形状的东西,让孩子猜是什么东西。和孩子一起编谜语,比如有一位妈妈要她的孩子编“手”的谜语,经过讨论后,结果编出了许多有关手的谜语,如手会画画、手会为客人倒茶、手会拍球、手会洗手绢等等,孩子觉得很有趣,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应该承认,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那么,为什么有的长大成人后有创造力,有的却没有创造力呢?这主要和父母及老师的教育有关。你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他的潜力就会被激活;你不培养他的创造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就会萎缩。其实,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的,所以做父母的要加油啊。
2.怎样引导孩子提问
敢于提出问题,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天然禀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本能体现。它与人的智力水平相关不大,而更多的与文化习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鲁迅先生也这样认为:“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面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向天空;他想踏入蚁穴。”可见,想象和提出问题是孩子的天性,但经我们的培养,这方面能力非但没提高,反而日渐萎缩。
相信大家都知道,孩子从学会说话起,就经常提出问题:“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当得到这个问题答案后,又会产生新问题:“为什么?”当这些孩子上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愿意提出问题或能提出问题的人数越来越少,出现了年级越高,知识量越多,越不愿提出问题的现象。下面两个事例就反映了这种现象:
用“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请想象一下这个圆可能是什么?”的问题,分别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及在校的大学生,两分钟内小朋友答出了22个答案,而大学生确无一人回答。无奈之下请出了班长,班长慢吞吞地站起,迟疑地回答“这大概是个零吧?”国内的高才生在美国读研,按国内的学习方式认真记笔记、对笔记、背笔记,考试能准确无误地答出老师讲过的所有问题得不了A等,于是,他便理直气壮地问老师为什么不给A等?老师回答“你答出了我讲过的所有问题不错,可这些我都已经讲过啦,我讲过了,你还说它干什么呢?我讲过的几点,那是我思考的,是已有的几种可能性或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我讲课的目的,在于启发大家通过我讲的几点,形成你们自己的思考,得到你们自己的答案。”
这些事实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同样是中国人,为什么在没有接受教育之前愿意提出问题,而受了多年教育的高才生却无问题可问可答呢,或只会答其所学,不会再发挥,更不用说提出问题。从有关资料获悉:只有2%的成人真正具有创造力,10%的七岁儿童具有创造力,90%的5岁儿童具有创造力。所有这些事实无不证明:愿意提出问题与生俱来,但能否保持这种愿望,敢不敢、能不能提出问题,与教育影响有直接关系。
孩子喜欢提问,这是渴求知识,是思维活跃的表现。孩子接二连三地向成人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这就是说孩子智力需要发展,大人是精心哺育,还是堵住他的口,不要他多嘴呢?
对孩子提出的每一个“为什么?”,成人都要认真对待,切不可嫌烦而不予理睬,相反还要引导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可是,由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范围很广,有些知识很深,不是孩子所能够理解的。这样,往往就出现“孩子提问,大人回答不了”的情况。这时,大人应该怎么办?
我们应当明确,热心地启发和回答孩子的提问,目的是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激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成人不必全部包办代替地回答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找出答案,让孩子经过分析、比较,了解事物间的联系,通过对多种现象进行综合推理,做出判断,这就不是仅仅“喂给”知识,而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对于成人自己确实不了解的知识,切忌胡乱搪塞,或简单回绝“等你长大就知道了”,而应利用这些疑问,指引寻求答案的门径,把孩子引导到学习的渴望上来。例如“火箭为什么能上天?”“信鸽为什么能飞行万里不迷方向?”等问题,就可指点孩子学好物理、生物各种功课,把疑问转变为学习的动力。
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由易到难,由近及远,有步骤地引导孩子提问题,如开始阶段应选取孩子周围的、简单的、具体的事物让他们认识,然后再扩大认识,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
(1)对于幼儿,最初可引导他们了解以下10个方面的知识。
①季节变化。利用每个季节最显著、最主要的特征,使孩子认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
②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如经常看到的花草树木,常吃的蔬菜、瓜果和粮食,以及常见家禽、家畜、鸟鱼虫兽等,使孩子不仅知道它们的名称、外形特征,而且知道它们的习性以及与人们的关系。
③了解有关天文、气象和地理方面的粗浅知识,这往往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知识。
④介绍有关声、光、电的粗浅知识以及科技方面的一些新成就。例如,什么东西会发光?声音是怎样发生的?电有什么用途?电视、电话是怎么回事?等等。
⑤让孩子懂得一些卫生常识,使他们从小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⑥让孩子认识家庭、亲属成员之间的辈分关系;认识周围邻居,懂得与小伙伴们和睦相处,对长辈有礼貌等。
⑦通过游览名胜古迹,看图书、画片来认识祖国大好河山,结合故事激发孩子的爱国情感。
⑧通过日常生活,认识各种生活用品。
⑨认识各种交通工具,包括通过电视、画报等认识火箭、卫星、飞船等。
[10]利用重大节日介绍各种节日的来历,讲有关故事,对孩子进行理想和爱国主义教育。
(2)早在孩子学说话的同时,父母就应当有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提问。关于引导提问,解答提问的一些方法和步骤。
①引导孩子留意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情,必须是好玩,有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扩大留意事物的范围,让孩子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喜欢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而后学会提问。而有些孩子却视而不见,觉得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对身边的事情表现得比较漠然。这些,并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在他们3岁之前,父母没有培养起他们喜欢观察、喜欢提问、喜欢思考的这种行为习惯。那么想让孩子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先从留意身边的事物开始吧。其实事物它有这样一个发展顺序:留意转化为注意,注意发展了观察,观察引导思考,思考成就为好奇,好奇进展为提问,提问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思维的活跃。
②生活中父母应引导孩子就地取材,抓住特定的情景随机教学。如果在1到3岁之间,父母有意识的经常和孩子讨论、分析,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引发孩子思考、总结、提问,那么孩子就会养成这种行为习惯。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
③对于两三岁孩子的提问,您的答案不能超过三句话,能一句话说清楚最好,要简练,鲜明。
④要用孩子的语言,避免抽象的科学术语,只要方向正确。
⑤把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兴趣永远放在第一位。把解答的规范性放在最后,只要大的方向正确。
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搭入一点生活中的科普赏识,但也必须在你听得懂的范围内,或者是你能随时提问的范围。
⑦有了上面的基础,才能逐步走进科普的“十万个为什么”。
好问是孩子们力求认识新事物的一种积极表现。由于他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器官逐步发育,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复杂,渴求认识新事物的欲望也随之增长。他们通过“问”来得到成年人的帮助,来充实自己的想象和思维,满足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产生疑问,能促使儿童去解决提出的问题,这就是在学习。国外有些专家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就是他提问题的水平。因此,作为父母和老师,要珍惜孩子的这种积极性和主动精神,耐心回答孩子们的提问,千万不要用责备的口气,粗暴的态度制止他们,否则,会伤孩子渴求知识的心灵。
回答孩子的提问,最好多用具体事例,从孩子的直接观察和与他的经验相联系的事物出发,由浅入深地讲解,使孩子易于接受。回答提问时,不仅要告诉孩子是什么,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以启发他们的思维,组织他们的注意力,通过理解能更好地使儿童感受并记住必要的知识。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可以告诉孩子“你现在还小,等长大后,好好学习,这些问题自然会明白。”孩子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可以由此得到鼓舞。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和老师一时回答不了,则应如实地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我现在还不懂,等我看看书,明白以后再回答你好吗?”这样,可以使孩子看到大人对待知识的严肃态度,也能使孩子从小知道学无止境的道理。切忌对不懂的问题随口瞎说,给孩子留下错误的概念。
鼓励提“为什么?”是智力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年轻的父母,请允许你们的孩子多多提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