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91500000002

第2章 永恒之道众妙之门管理之本

从本章至三十七章为“道经”,主要是讲直接用“道”施教、修身、治国的。开篇讲了“道”的名称、由来、功能、价值等。老子认为,“道”对于国家管理者即领导人来说,是管理国家社会之本,即管理国家社会之根本理论,亦即管理之哲学基础。故先讲“道”。

老子讨论了“道”和“名”这两个概念,并提出了“常道”、“常名”的概念。所谓“常道”即永恒之“道”。他认为这永恒之“道”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一般的“道”是可以传教、学习和践行的。此前古代的“道”却属于可以传教、学习、践行的“道”。永恒之“道”大概要靠自己在实践中去体悟,在体悟中去概括了。

“道”,无论是一般可以言解的“道”,还是不可以言传的永恒之“道”,都是极其重要的,后者尤其如此。这是做人做事永远应当掌握的,从事国家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人尤其如此。

最为有趣的是,老子提出了对“无”和“有”这两个最普通概念的最高深的概括,并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对象同源而异名,是众妙之门,即认识一切事物微妙变化的总门。

他认为要用“道”这个理论来指导管理,就应从幽深的众妙之门进入,然后及于各个层次进行探索和应用,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暗示。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②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③

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④;

常有,欲以观其徼⑤。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⑥。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道可道。第一个“道”,名词,指规律。古已有之。《尚书》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王道正直”,“王道荡荡”。《周礼》规定国子要“修德学道”。第二个“道”,动词。可道,可以言传和借以践行的路径,妙语双关。当时人们说话叫“曰”、“言”、“语”、“谓”,老子用“道”,有传达和借以行走两个意思。

②常(包括下面三个“常”字)。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以下简称“马王堆甲、乙本”)作“恒”。义同。

③王弼本《老子》(以下简称“王弼本”)断句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联系下一章“有无相生”句,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较妥。

④妙。王弼注:“微之极也。”

⑤徼。终归也。

⑥玄。深幽神秘的意思。

“译文”

“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和借以行走的,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对天地原始的概括和命名;“有”,是对万物本原的概括和命名。因此,永远应从万物显露形体之处体会和认识那个“道”的玄妙;永远应从万物显露形体之处体会和认识那个万物之本原。“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各异,可以说它们都是幽深的。它们幽深而又幽深,是观察和认识一切微妙现象的总门。

“解说”

老子为什么开篇就讨论“道”这个概念,“道”的概念从何而来,“永恒之道”是什么呢?因为在老子看来,“道”是客观规律,是管理(领导)的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即管理哲学。

“道”这个概念古已有之,并非老子新造,亦非当时人所提出。据王崇静先生《老子的解说》一书所载,老子从放鹿山常先生研习过自然生命法理乐天地大道,并想以此去造福众生,利国利民。他的师弟尹喜“最佩服老子虚怀若谷、深究天道奥秘的探索精神”。何新先生《老子新解》则说老子世族为观测天文星相的史官,并守藏国家图书。老子所言“道”以及后来道家、道教之“道”,初义皆非抽象之解,乃指天道也,即宇宙之道,统率万物之道。道乃秩序的周期。《古文尚书》:“满招损,谦受益,时(是)乃天道。”以后引申为宇宙自然以至人类社会运动发展之规律。古书《建言》有“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又《尚书·洪范》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王道荡荡”,“王道正直”。《春秋左传·襄公三年》引“王道荡荡”,说“晋国祁奚就是这样的能不偏私举贤的遵道有德之人”。又《国语·周语》单子引先王语谓定王曰:“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赏善而罚淫’。”至于《周礼》,则规定王公要“坐而论道”、国子要“修德学道”。当然,这些都是可以言传的“道”。老子就是从积极地研究古书和探索宇宙自然来丰富“道”之概念的含义并提出议论的。

老子之所以重视“道”,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万事万物的总规律和总理论,即理论基础。他认为管理国家社会不能离开这个理论基础的指导。至于“常道”即永恒之“道”更有指导价值。他自认为感悟到了这种永恒之“道”的存在。正如绝对真理,人们可以接近,但不能穷尽。屈原在《远游》里也说“道可受兮,不可传”。即可感悟,不好表达。老子如此重“道”,并将其提到哲学的高度,确是第一人。

事实上,个人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体悟到的精微幽深之“道”确实存在,且确是难以言解的。据《庄子》记载,同在春秋时期,木匠轮扁与齐桓公论读书就涉及这个问题。

做车轮子的木匠轮扁在齐桓公那里做车轮时,看到齐王在堂上读书,就问他读的是什么书,齐王答是古代圣人之书,书里的话是圣人的话。轮扁问这些圣人是否还活着,齐王说他们早就死了。轮扁说:“既然如此,您读的书里的话就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齐王听了十分恼怒,要求轮扁给个说法,否则就要杀他的头。轮扁不慌不忙,娓娓道出了他一生做车轮的经验和感受:做车轮必须不快不慢,砍木头必须深浅得当,这样才能做出好的车轮。齐王说:“这与我读书有什么关系?”轮扁回答:“做车轮要不快不慢,砍木头要深浅得当,快慢到什么程度、深浅到什么程度全靠我的手感和心灵的体悟,这是言语说不清楚的。就是我的儿子也无法传授给他,要靠他自己去体悟。古圣人的思想和道理随他们一起死去了,写在书上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齐王听了颇感有理,于是点头认同。庄子这则寓言强调了亲自实践的重要性,认同了老子认为某些微妙感悟难以言传的思想。

老子认为有的“道”可以言传,有的不可以言传,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最好是说“道”有的可以言传,有的难以言传。随着认识的加深和语言的发展,一时难以言传的“道”就会变得可以言传,当然随后又会有新的难以言传的东西出现,而人类语言等又会进一步发展,人类的认识也因此不断前进。他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希望有国君用他这个人才,他也想直接参与国家社会的管理。可惜,社会变化太快,除楚王一度参考过他的意见外,当时没有人用他。

不过,尽管老子本人未曾受到重用,但很有趣的是,作为规律的这个“道”的概念自产生并经老子发挥以后,就没有公开反对者。相反,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借用,先秦各个学派无一例外地对其加以利用。为什么没人反对?就因为它是规律,有谁会去反对和抗拒规律呢?例如,《国语·晋语》说,晋国饥荒,乞求向秦国买粮。有人说晋国曾对秦国无礼,建议不要卖粮给他们。秦王说:“寡人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天殃流行,国家代有。补乏荐饥,道也,不可以废道于天下。”问公孙枝:“予之乎?”公孙枝回答说:“君有施于晋君,晋君无施于其众。今旱而听于君,其天道也。晋若弗予,而天予之。苟众不说其君之不报也,则有辞矣。不若予之,以说其众。众说,必咎于其君。”这里,君臣都拿“道”作理论根据。老子则把“道”用于管理,创立了管理哲学。

老子对“无”和“有”的界定尤为有趣且极其伟大。他认为“无”是对天地原始的概括和命名,“有”是对万物本原的概括和命名。这一真理直到20世纪才被英国著名的宇宙学家、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用科学证明。“天地之始”即我们的这个宇宙本“空无一物”,在宇宙大爆炸发生的那一瞬,万事万物才有了一个开端。老子说“有,名万物之母”与此相合。

老子认为“无”与“有”同源而异名,极其幽深,是我们观察和认识万物的总门,管理人即领导者就应由此而入,对各个层次的规律(道)进行探索和体悟,以便正确、有效地管理国家社会。

早于老子的齐国大臣管子(名仲)就著有多篇论述管理的文章,后来加上其他学者的文章编成了《管子》。“道”的治国价值在《管子》一书就有论述,如其第二篇《形势》(是否为管子亲著不得而知)就说过:“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释之。藏之无形,天之道也。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在战国末年,韩非子则说“道”是要用来治国的,也是丰富发展于治国的:“所谓有国之母,母者,道也;道也者,生于所以有国之术。”韩非子在这里明确指出“道”是产生于国家社会管理的需要的。“有国”即掌握和管理国家。他还明确指出“道”即是“理”。也就是道理、规律。他不像现在有些学者说“道”还是万物的本原。他是这样理解的:“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万物之制。万物各异理。”显然,他理解的“道”就是“理”,就是规律。这些规律是为万物制约和反映的,又是制约和促成万物发展的。

老子之所以要用“无”与“有”之名给事物命名,也是管理国家社会的需要。正如《管子》所言:“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治者以其名。”由此可见,老子开篇讲“道”的特点和“有”、“无”的价值,就是为了治国,《老子》就是一部管理国家社会的专著,即“有国之术”或“王术”。

显然,在老子看来,要治国,就要讲治国哲学,即管理哲学;要讲管理哲学,就要从宇宙自然的规律开始,从最根本的概念“有”、“无”和“道”(规律)开始。因为人类社会归根到底也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系统是从属于宇宙自然之大系统的,其运动受大系统运动的制约。显然,他在暗示人们特别是国家社会的管理人,探索国家社会的管理规律不能“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也不能只研究国家社会现象本身,“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更重要的是探索宇宙自然之规律,以便在管理国家社会的实践中学习之、效仿之、接近之,从而创造有关管理之哲学,进而创名、制,创具体管理方法等。

同时,他还暗示管理的根本要素——人——是从哪里来的,即由“无”中生出来的;又暗示着他的服务于人的政治理想——分配公平合理的新社会虽然当时没有,但将来会从“无”中生出来;当然还暗示着一切管理的新方法、新手段都可以从“无”中创新出来。正如他在后面所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同时也暗示着不好的东西也可以无中生有,不可不察。观察研究人、人类的国家社会以及管理国家社会的方法等,都要以“有”、“无”作为基本的微妙入口。所有这些哲理就是管理者首先要学习和运用的。

“诗赞”

感悟常道,何处入手

观察万物,哪里开头

——“无”、“有”

老聃以言赠善友

特别是国家要员百姓领袖

别忘了

——“无”、“有”

寻源亘古宇宙的微妙入口

把握天地万物的可靠枢纽

同类推荐
  • 孔子智慧讲堂

    孔子智慧讲堂

    本书通过对孔子思想的了解,亲近和掌握传统文化,更能理解和感受孔子思想的魅力,对如何调整好自己的人生会有所帮助。
  • 读论语心得全集

    读论语心得全集

    本书将众多《论语》心得集结成集,以不拘泥于传统的导读方式,将中国传统经典《论语》所蕴涵的道德精神与人生智慧阐发出来。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老子)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老子)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易经智慧吉祥书

    易经智慧吉祥书

    本书解译了《易经》中启迪人生的道理,从易经来谈吉祥,帮助读者趋吉避凶。
  • 价值观的力量

    价值观的力量

    《价值观的力量》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中国的月亮”曾经也很圆啊;第二章大悲壮、大不朽之中国;第三章打造中国形象养清正、凛然之气;第四章我们需要一场灵魂拷问第五章亟待雪中送炭莫急锦上添花;第六章“改革创新”当代最深厚的爱国主义;第七章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第八章核心价值观之探究;第九章“和谐、公正、仁爱、共享”。
热门推荐
  • 一品剑仙

    一品剑仙

    万族林立,七界争锋。一剑既出,唯我独尊。这一年,小子陈笑走出了白山村,来到闻名遐迩的天阙城,穿越三年第一次出来,从此名动天下。
  • 校花的贴身极品高手

    校花的贴身极品高手

    一个从小不会练出内劲的富二代,被逐出家族,遇上奇遇,修得真劲,从此逆袭
  • 郑板桥年谱

    郑板桥年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伊丽莎白很忙

    伊丽莎白很忙

    伊丽莎白以为她会等来她的梦中情人,没想到来的却是一群傻逼和丧失……
  •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FBOYS的爱

    TFBOYS的爱

    青春偶像TFBOYS偶然遇见三位美少女他(她)们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 映世妖孽录

    映世妖孽录

    天使与恶魔之恋,诞下绝世妖孽血族。是谁?提着暗线操纵是谁?封印了傲因的力量,又是谁?将历史彻底颠覆?历经千年后,妖孽觉醒,映世间百态,趁万种风情,于世沉浮,逐渐揭开惊天夜幕!
  • 英雄联盟之万界称雄

    英雄联盟之万界称雄

    很多人都知道英雄联盟,认识德玛西亚,却不知道一场属于诸神之间...地球将成为主神之王的最终一搏点!地球与万界的命运且看主人公如何颠覆乾坤!....当他知道自己的过往,他怕,他沮丧。最终他说,我就是我!
  • 称霸宇内

    称霸宇内

    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战斗,更不仅是一个人的故事。这更是一个种族,一个来自地球的种族——人类的争霸史,人类的故事。看主角如何统一人类,再看主角如何带领人类走出地球,一切尽在称霸宇内。看多了屌丝逆袭的小说,本书将为大家呈现一个无限流的小说,看一个强者是如何成“神”的。天地玄黄唯我独尊,宇宙洪荒唯我任行!新人新书,望请支持!小弟在此感激不尽!
  • 魔界主宰

    魔界主宰

    在灵武大路上分别分有人兽魔三界兽界最强想称霸灵武大陆。魔神的继承人出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