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91500000002

第2章 永恒之道众妙之门管理之本

从本章至三十七章为“道经”,主要是讲直接用“道”施教、修身、治国的。开篇讲了“道”的名称、由来、功能、价值等。老子认为,“道”对于国家管理者即领导人来说,是管理国家社会之本,即管理国家社会之根本理论,亦即管理之哲学基础。故先讲“道”。

老子讨论了“道”和“名”这两个概念,并提出了“常道”、“常名”的概念。所谓“常道”即永恒之“道”。他认为这永恒之“道”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一般的“道”是可以传教、学习和践行的。此前古代的“道”却属于可以传教、学习、践行的“道”。永恒之“道”大概要靠自己在实践中去体悟,在体悟中去概括了。

“道”,无论是一般可以言解的“道”,还是不可以言传的永恒之“道”,都是极其重要的,后者尤其如此。这是做人做事永远应当掌握的,从事国家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人尤其如此。

最为有趣的是,老子提出了对“无”和“有”这两个最普通概念的最高深的概括,并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对象同源而异名,是众妙之门,即认识一切事物微妙变化的总门。

他认为要用“道”这个理论来指导管理,就应从幽深的众妙之门进入,然后及于各个层次进行探索和应用,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暗示。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②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③

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④;

常有,欲以观其徼⑤。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⑥。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道可道。第一个“道”,名词,指规律。古已有之。《尚书》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王道正直”,“王道荡荡”。《周礼》规定国子要“修德学道”。第二个“道”,动词。可道,可以言传和借以践行的路径,妙语双关。当时人们说话叫“曰”、“言”、“语”、“谓”,老子用“道”,有传达和借以行走两个意思。

②常(包括下面三个“常”字)。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以下简称“马王堆甲、乙本”)作“恒”。义同。

③王弼本《老子》(以下简称“王弼本”)断句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联系下一章“有无相生”句,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较妥。

④妙。王弼注:“微之极也。”

⑤徼。终归也。

⑥玄。深幽神秘的意思。

“译文”

“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和借以行走的,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对天地原始的概括和命名;“有”,是对万物本原的概括和命名。因此,永远应从万物显露形体之处体会和认识那个“道”的玄妙;永远应从万物显露形体之处体会和认识那个万物之本原。“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各异,可以说它们都是幽深的。它们幽深而又幽深,是观察和认识一切微妙现象的总门。

“解说”

老子为什么开篇就讨论“道”这个概念,“道”的概念从何而来,“永恒之道”是什么呢?因为在老子看来,“道”是客观规律,是管理(领导)的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即管理哲学。

“道”这个概念古已有之,并非老子新造,亦非当时人所提出。据王崇静先生《老子的解说》一书所载,老子从放鹿山常先生研习过自然生命法理乐天地大道,并想以此去造福众生,利国利民。他的师弟尹喜“最佩服老子虚怀若谷、深究天道奥秘的探索精神”。何新先生《老子新解》则说老子世族为观测天文星相的史官,并守藏国家图书。老子所言“道”以及后来道家、道教之“道”,初义皆非抽象之解,乃指天道也,即宇宙之道,统率万物之道。道乃秩序的周期。《古文尚书》:“满招损,谦受益,时(是)乃天道。”以后引申为宇宙自然以至人类社会运动发展之规律。古书《建言》有“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又《尚书·洪范》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王道荡荡”,“王道正直”。《春秋左传·襄公三年》引“王道荡荡”,说“晋国祁奚就是这样的能不偏私举贤的遵道有德之人”。又《国语·周语》单子引先王语谓定王曰:“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赏善而罚淫’。”至于《周礼》,则规定王公要“坐而论道”、国子要“修德学道”。当然,这些都是可以言传的“道”。老子就是从积极地研究古书和探索宇宙自然来丰富“道”之概念的含义并提出议论的。

老子之所以重视“道”,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万事万物的总规律和总理论,即理论基础。他认为管理国家社会不能离开这个理论基础的指导。至于“常道”即永恒之“道”更有指导价值。他自认为感悟到了这种永恒之“道”的存在。正如绝对真理,人们可以接近,但不能穷尽。屈原在《远游》里也说“道可受兮,不可传”。即可感悟,不好表达。老子如此重“道”,并将其提到哲学的高度,确是第一人。

事实上,个人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体悟到的精微幽深之“道”确实存在,且确是难以言解的。据《庄子》记载,同在春秋时期,木匠轮扁与齐桓公论读书就涉及这个问题。

做车轮子的木匠轮扁在齐桓公那里做车轮时,看到齐王在堂上读书,就问他读的是什么书,齐王答是古代圣人之书,书里的话是圣人的话。轮扁问这些圣人是否还活着,齐王说他们早就死了。轮扁说:“既然如此,您读的书里的话就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齐王听了十分恼怒,要求轮扁给个说法,否则就要杀他的头。轮扁不慌不忙,娓娓道出了他一生做车轮的经验和感受:做车轮必须不快不慢,砍木头必须深浅得当,这样才能做出好的车轮。齐王说:“这与我读书有什么关系?”轮扁回答:“做车轮要不快不慢,砍木头要深浅得当,快慢到什么程度、深浅到什么程度全靠我的手感和心灵的体悟,这是言语说不清楚的。就是我的儿子也无法传授给他,要靠他自己去体悟。古圣人的思想和道理随他们一起死去了,写在书上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齐王听了颇感有理,于是点头认同。庄子这则寓言强调了亲自实践的重要性,认同了老子认为某些微妙感悟难以言传的思想。

老子认为有的“道”可以言传,有的不可以言传,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最好是说“道”有的可以言传,有的难以言传。随着认识的加深和语言的发展,一时难以言传的“道”就会变得可以言传,当然随后又会有新的难以言传的东西出现,而人类语言等又会进一步发展,人类的认识也因此不断前进。他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希望有国君用他这个人才,他也想直接参与国家社会的管理。可惜,社会变化太快,除楚王一度参考过他的意见外,当时没有人用他。

不过,尽管老子本人未曾受到重用,但很有趣的是,作为规律的这个“道”的概念自产生并经老子发挥以后,就没有公开反对者。相反,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借用,先秦各个学派无一例外地对其加以利用。为什么没人反对?就因为它是规律,有谁会去反对和抗拒规律呢?例如,《国语·晋语》说,晋国饥荒,乞求向秦国买粮。有人说晋国曾对秦国无礼,建议不要卖粮给他们。秦王说:“寡人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天殃流行,国家代有。补乏荐饥,道也,不可以废道于天下。”问公孙枝:“予之乎?”公孙枝回答说:“君有施于晋君,晋君无施于其众。今旱而听于君,其天道也。晋若弗予,而天予之。苟众不说其君之不报也,则有辞矣。不若予之,以说其众。众说,必咎于其君。”这里,君臣都拿“道”作理论根据。老子则把“道”用于管理,创立了管理哲学。

老子对“无”和“有”的界定尤为有趣且极其伟大。他认为“无”是对天地原始的概括和命名,“有”是对万物本原的概括和命名。这一真理直到20世纪才被英国著名的宇宙学家、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用科学证明。“天地之始”即我们的这个宇宙本“空无一物”,在宇宙大爆炸发生的那一瞬,万事万物才有了一个开端。老子说“有,名万物之母”与此相合。

老子认为“无”与“有”同源而异名,极其幽深,是我们观察和认识万物的总门,管理人即领导者就应由此而入,对各个层次的规律(道)进行探索和体悟,以便正确、有效地管理国家社会。

早于老子的齐国大臣管子(名仲)就著有多篇论述管理的文章,后来加上其他学者的文章编成了《管子》。“道”的治国价值在《管子》一书就有论述,如其第二篇《形势》(是否为管子亲著不得而知)就说过:“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释之。藏之无形,天之道也。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在战国末年,韩非子则说“道”是要用来治国的,也是丰富发展于治国的:“所谓有国之母,母者,道也;道也者,生于所以有国之术。”韩非子在这里明确指出“道”是产生于国家社会管理的需要的。“有国”即掌握和管理国家。他还明确指出“道”即是“理”。也就是道理、规律。他不像现在有些学者说“道”还是万物的本原。他是这样理解的:“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万物之制。万物各异理。”显然,他理解的“道”就是“理”,就是规律。这些规律是为万物制约和反映的,又是制约和促成万物发展的。

老子之所以要用“无”与“有”之名给事物命名,也是管理国家社会的需要。正如《管子》所言:“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治者以其名。”由此可见,老子开篇讲“道”的特点和“有”、“无”的价值,就是为了治国,《老子》就是一部管理国家社会的专著,即“有国之术”或“王术”。

显然,在老子看来,要治国,就要讲治国哲学,即管理哲学;要讲管理哲学,就要从宇宙自然的规律开始,从最根本的概念“有”、“无”和“道”(规律)开始。因为人类社会归根到底也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系统是从属于宇宙自然之大系统的,其运动受大系统运动的制约。显然,他在暗示人们特别是国家社会的管理人,探索国家社会的管理规律不能“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也不能只研究国家社会现象本身,“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更重要的是探索宇宙自然之规律,以便在管理国家社会的实践中学习之、效仿之、接近之,从而创造有关管理之哲学,进而创名、制,创具体管理方法等。

同时,他还暗示管理的根本要素——人——是从哪里来的,即由“无”中生出来的;又暗示着他的服务于人的政治理想——分配公平合理的新社会虽然当时没有,但将来会从“无”中生出来;当然还暗示着一切管理的新方法、新手段都可以从“无”中创新出来。正如他在后面所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同时也暗示着不好的东西也可以无中生有,不可不察。观察研究人、人类的国家社会以及管理国家社会的方法等,都要以“有”、“无”作为基本的微妙入口。所有这些哲理就是管理者首先要学习和运用的。

“诗赞”

感悟常道,何处入手

观察万物,哪里开头

——“无”、“有”

老聃以言赠善友

特别是国家要员百姓领袖

别忘了

——“无”、“有”

寻源亘古宇宙的微妙入口

把握天地万物的可靠枢纽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荀子的人定胜天

    荀子的人定胜天

    《荀子学院:荀子的人定胜天》主要以荀子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并在荀子对天人的思考范畴上,对做人、做事、处世、言谈、交际、识人、用人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又浅显易懂的探讨。希望在重读这些先哲智慧的同时,给我们的人生以新的启发荀子,名况,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 思维迷宫

    思维迷宫

    有一句格言说在社会中做事情,“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而在哲学中想事情,情况恰好相反,似乎应该说“正确地做事比做正确的事更重要”.这是一本关于哲学思想方法的书,内容包括基本的哲学思维方法,如诡辩、怀疑、剃刀、还原、分析、辩证、解释、消解、诗化、正名以及作者本人所主张的无立场方法等。
  • 中国儒学之精神

    中国儒学之精神

    郭齐勇教授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儒者,数十年来沉浸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研究,《中国儒学之精神》即汇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在大学与民间演讲儒学的成果。全书深入浅出、全面而又有重点地论述了儒学的源流、一代宗师、发展轨迹、经典著作;儒家的礼乐文化、社会理想、治国方略、管理智慧、人性学说、核心价值、人生意境;儒家人文精神的特色、当今的意义与价值,经济全球化下的创造转化与应对之道。对学术前沿的课题,如儒家与自由主义的对话、公与私、公德与私德、亲亲互隐与人权、儒学的宗教性及宗教对话等论域,亦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有拨乱反正之功。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态的重要构成因素,它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儒家文化的许多价值理想一直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华文化可大可久的根据。
  • 云上的日子

    云上的日子

    本书分浮生、物语、风情、流光、玄谈五部分,阐述了禅宗智慧。禅在路上,有得而心安,活在当下,云上的日子。
热门推荐
  • 鹏振余风激万世:李白

    鹏振余风激万世:李白

    本书为“大唐才子系列”中的一本,评述了实现李白豪放洒脱却又坎坷悲情的一生,书中结合他的诗作,为读者展现了少年意气风发,追求梦想,游历名山大川,广结好友,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狂放不羁,官场失利,报国无门,客死他乡的过程。其间穿插了不少当代人的感慨和反思,不失为一本可读性强的通俗读物。
  • 武天焚魔

    武天焚魔

    群魔乱舞,黄沙飞扬,谱写一段热血传奇!情相似,遇相同,握乾坤,仇敌再强,境遇再糟,人情再冷。倘一丝尚存,必定持剑诛魔!
  • 次元教师

    次元教师

    作为一名来自中华的次元教师,银凌的学生遍布多元宇宙,有来自平行世界的春秋战国的圣人皇帝,战舰世界的舰长,信仰世界的神女。银凌的日常有两项:一、悠闲地走上人生巅峰。二教导熊孩子们如何拯救世界。三、放开我的学生,你们这些自称男主的臭小子们。ps:最后才是重点。
  • 校园异能学生之末日危机

    校园异能学生之末日危机

    一个平凡的总受人欺负的小孩,在一意外事件后变成了主…
  •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

    在看不见爱情的地方,我们仍在努力,因为我们相信,注定在一起的人终会找到回家的路。
  • 护心链

    护心链

    民国时,大家闺秀杨谨心因父亲的强势迫嫁给位七旬老者,婚前,在其姆妈的帮助下去上海投奔了好友翰墨。心儿跟翰墨的哥哥儒墨小时见过面,只是存在着误解,解开误会时,他们关系近了,后来儒墨向心儿表白,渴望着温暖家庭的心儿犹豫后还是答应了,只是她的克夫命还是给许家带来了灾难。心儿带着愧疚隐姓埋名做着厅后服务员孤苦度日,只是命运并不曾放过她,直到一直隐身在她身边的守护者扈天现身,她的生活才有了阳光,扈天是以凌三公子的身份出现在心儿身边的,扈天对心儿平等相待,只是心儿后来才知道她身边的凌三少爷其实在出现在她身边之前就已阳尽人间,那一直陪伴在心儿身边的扈天到底是何人呢?民国上海,一个个上场的人物结局又都会如何?
  • 修真男保姆

    修真男保姆

    修真大世界的吴凡来到了地球,任务是保护校花,正好赶上校花招聘贴身男保姆,这不?这货就成了史上第一个修真男保姆。猪脚有顶级修真功法,还法体双修,太欺负人了!这货还懂炼丹、能炼器、会阵法、擅烹饪……其他修炼者跟猪脚作对,只有一个结局——吃翔去吧!本书系强大的后宫文,校花美、萝莉俏、护士靓、明星爆、老师辣、超模劲……搞笑文、爽文,不解释!
  • 总裁的逆袭小明星

    总裁的逆袭小明星

    遇见他,最初的相克,到后来的相依,有他携手向前,是她最感激的事!满诱惑的娱乐圈,是被淘汰?还是沉沦?她自幼口吃,简单如同一张白纸,究竟如何磨砺出锋芒?是兢兢业业提升实力?还是搏出位?红极一时并非尽头,只有站到金字塔顶端才是终极赢家!
  • 许你一世天荒地老

    许你一世天荒地老

    她,长得很漂亮,却时时自嘲长得丑。他,是个帅哥,却穿得像乞丐。前者不是没有自信,纯属自嘲找乐子;后者不是没钱,同样纯属逗。两人遇见,是一场意外,也是缘分,从遇见的那一刻,他就没想过放过她。此文由真实故事改编,不狗血,文风活泼。
  • 将军娘子:双面王爷请接招

    将军娘子:双面王爷请接招

    司徒将军因受女婿夏梁和尚书许中魁的联手诬陷,被诛九族。将军之女司徒不殇,死后重生在许戈丫鬟身上,改名为许小莫。许小莫以男子身份进入军中只为帮助父亲平反,奈何却深陷入了情网和重重迷雾之中。事有隐情,许小莫能否看清迷雾替司徒一家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