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87700000012

第12章 淋湿一生的鬼雨(2)

这种生机的散失在诗歌的第6—8行得到体现:“我心中荡起宁静的伤感,/为那些早已忘记的小伙/再也不会午夜回来呼喊”。疼痛已经麻木了心灵,再也掀不起巨大的波澜,只有一丝悸动,但也瞬间回复“宁静”。那些“少年”已经成了雨中游荡的“鬼影”,没有任何记忆,那些午夜中的“呼喊”也已成为过去。就像今夜敲打玻璃窗的声音,没有任何“回音”。同样,第8行中的“midnight”进一步强化了诗中女人身处“黑夜”中心的信息。

诗歌的最后六行一气呵成,自为一体。“于是孤独的树立尽寒冬,/不知鸟儿逐一消失,/只知枝头更加岑寂: /我说不出什么爱来了又去;/只知在我心头唱过的夏天/转瞬间,歌声就不再响起。”时光的流逝,是“转瞬间”(a little while)而去。诗人的目光既在身外,也在身内,达到了主客的融合,情景的互证。“孤独的树立尽寒冬”,“寒冬”是生物性的季节,也是生理性和精神性的季节。年华流逝,生命已经到了尽头,“孤独”是年老妇人无人相依的真实生活写照。生命之“树”的“夏天”已经过去,在“枝头”歌唱过的“鸟儿”,正是那些午夜到窗下唱情歌的“少年”,都已“不再”。悲伤的不是那些“鸟儿”要“拣尽寒枝不肯栖”,独自体验“寂寞沙洲冷”的却是这棵“孤独的树”。也许那时还不懂爱情,而今追忆当年情事,一切都已惘然,方觉悲哀。结尾处的那一声“no more(不再)”读来更是伤怀,令人不由自主地想起莎士比亚笔下悲剧主角李尔王的哀叹:“Why should a dog, a horse, a rat, have life,/And thou no breath at all? Thou’lt come no more,/Never, never, never, never, never.”(为什么一条狗,一匹马,一只老鼠,都有生命,/为何你不再有呼吸?你不再回来,/不再,不再,不再,不再,不再。)

结尾处的“no more”把诗歌的形式和内涵、情语和景语完美地结合起来,体现了诗歌“沉默的美学”。“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表示了情调、主题、背景和意象的突然转变,读者的注意力准确无误地被引而不发的东西吸引过去。结尾处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寓意,就是许诺感情在读完诗之后仍然会延续发展下去。一切都归于“寂静”,但无言的背后却是激荡的思绪。这份激荡最终冲破了格律的限制,巧妙地在文本的形式上留下了“裂痕”,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指出过的最后几行韵律的改变。

美国20世纪大名鼎鼎的文学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一度是米莱的情人。威尔逊认为,“作品不是脱离现实的东西,而是来自男男女女活生生的心灵与头脑,理解它们关键在于主题与作者之间的互动。思想的残酷就在于以为可以强迫人类去适应它。伟大艺术品的优点就在于它所确立的、通过阐发个体到表现一般的方法”。谈到米莱时,他用动人文字写道:

当她对个人的深切体验做出最高的表达时,她能够让自己与更普遍的人类经验同一起来,并作为人类精神的发言人站在前列,宣告它的未来,它的兴衰,但作为人类表达方式的大师,她凭借语言本身的光辉使自己超越通常的困窘、通常的压迫与恐慌。

这真是知己才能做出的盖棺论定。“个人的深切体验”固然重要,但只有具备了“更普遍的人类经验”才能超越个体“通常的困窘、通常的压迫与恐慌”。米莱的伟大之处在于,她能够写出尚未经历过的人生,她超强的想象力和光辉的语言表达出了“更普遍的人类经验”,从而站在“人类精神的发言人”的前列。在她那里,不是生活先于艺术,而是艺术先于生活。是生活抄袭了艺术,不是艺术抄袭生活。

1892年,米莱生于缅因州一个小镇的教师之家。8岁的时候,父母离异,米莱随母亲过着艰苦的生活。这段童年的痛苦经历使她早慧、独立,父亲的不负责任使她对任何男人都充满了不信任和报复心理。这一点可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解释。1917年,米莱大学毕业后来到纽约。她孤身一人,举目无亲,住在纽约流浪知识分子成堆的格林威治村,生活穷困潦倒。她的私人生活非常混乱。身体是她唯一的本钱,她依靠身体谋生,也用身体报复世界。她漂流在不同男人的床笫之间,过着波希米亚式的生活。其中与她有过短暂恋情的就有单身的小说家Floyd Dell,有妇之夫的诗人Arthur Davison Ficke。她还与翻译了不少中国诗歌的诗人Witter Bynner(宾纳)暗送秋波,两人一度谈婚论嫁,可惜最终未结良缘。在此期间,米莱有幸结识了大名鼎鼎的威尔逊。威尔逊正主持《名利场》的编辑事务,认识她后就邀她为期刊写稿。这不但解决了米莱的营生,也为她在1920—1923年间数次赴欧出游提供了便利。1921年,她在欧洲期间又闹出了不少风流韵事。最为著名的是为一个法国小提琴家堕胎的丑闻。

1923年,米莱赢来了写作事业的第一次高峰,她获得了该年度普利策诗歌奖。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诗人。同年,好事成双,她与43岁的鳏夫波斯维恩(Eugen Jan Boissevain)闪婚。婚后他们没有养育孩子。波斯维恩对女权主义运动非常同情,为人谦和,善解人意,对妻子的工作和生活十分支持理解,是个理想的丈夫。

米莱真正声名鹊起是在1927年,她卷入了SaccoVanzetti事件。Nicola Sacco和Bartolomeo Vanzetti是美籍意大利裔的无政府主义者和工运活动家,1921年被控谋杀罪,为一年前马萨诸塞州的两桩命案负责。鉴于他们的特殊身份,许多人认为这是政治陷害,有借刀杀人之嫌,要求法庭重审。尽管抗议声四起,但是效果不佳,法院判决将他们于1927年8月23日正法。此终审裁定立即引起美国许多知识分子出面抗议。米莱独自上书州长,却遭到逮捕监禁,从此名声大振,荣誉不断。1929年她当选国际笔会委员,1940年又入选美国文学艺术院。

1929—1940年间,成为名诗人的米莱心绪却很坏。同情社会主义运动的她,看见苏联和德国的局势,非常失望,加之亲友相继辞世,米莱开始酗酒。幸好有丈夫在旁呵护备至,甚至容忍她一再的艳遇和出轨。此段时间她最大的绯闻就是跟小她14岁的George Dillon的情事。米莱把这段感情写进了一首诗里,“不要爱我,让爱神远离开,/如果你品尝到爱情结出的,只是苦果”。

1944年,米莱精神一度崩溃。一直到1946年她都无法写作。她的丈夫为之无私地奉献,耗尽了精力,1949年,先她一步死于肺癌。米莱从此又是孤独一人,更是压抑,越发依靠酒精度日。1950年,米莱孤独地死于家中的楼梯间,没有人在旁送终。在另一首名诗《别可怜我》中,她以貌似坚强的口吻写出了对生命彻底的绝望和悲哀:“别可怜我,因为时已黄昏,/白昼的光辉已不在天空游荡;/别可怜我,因为岁已暮,/田野和丛林的美景已经消亡。”

某种程度上说,米莱这首诗跟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描写了一个年老的妇人回顾自己的往昔岁月。米莱和叶芝的写作也是相似的,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虚构年老生活的一幕场景。他们同样超越了自身生活的局限性,触摸到了人类普遍的生活经验。但是,叶芝所虚构的情人毕竟要幸福很多,她并没有如诗歌中虚构出的场景那样生活,而是活在了亲人的环绕之中。米莱笔下的女人其实就是她自身。尽管她在写作《我的唇吻过谁的唇,在哪里,为什么》的时候(1921年)才29岁,她却似乎已经经历了全部的人生。诗歌中描写的情景已经是她日后生活的预演。换言之,以后的人生不过是这首诗歌的脚注而已。当她风华正茂的时候,她就写出了自己的结局。诗歌中的“鬼”雨,一直淅沥,直到她生命的终局,淋湿了她一生。她像是提前就预支了自己的生活,或者说是来自未来的使者,为其生活预言。所以,是生活复制了她的艺术。或者用威尔逊的断言,是“思想的残酷”强迫她“去适应”。米莱的悲剧人生莫非是她自己思想的“故意”演出?

同类推荐
  • 北京市青少年慈善需求研究报告

    北京市青少年慈善需求研究报告

    我国家庭德育状况及改进研究报告、事件视野下家庭德育的基本走向、加强横向衔接,提升家庭德育功能、家庭德育环境及其建设、公德教育与家庭责任、家庭劳动教育及改进策略、亲子阅读与儿童德育成长、网络:现代家庭德育的新挑战、良好的运动习惯有助于孩子的道德养成、家庭德育认知误区及解决策略。《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3-2014)·回到家庭谈德育:我国家庭德育状况及改进研究报告》的特点是秉持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原则,突出问题性、现实性和针对性,力求以最新的视角回答家庭德育的挑战。对德育工作者、教师和家长有启迪价值。
  • 美丽的大自然

    美丽的大自然

    儿童诗对于提升小读者的审美品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爱写诗的孩子,注定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孩子。我们愿意把自己的思考化作诗的雨露,洒向孩子们天真的心田。
  • 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

    王黎冰所著的《追忆似水年华》为青春的华章·90后校园作家作品精选之一。《追忆似水年华》:对生活诚实以待,对现实勇敢坚守,对梦想执著追求,这是丰盈的青春合集。或关注本土风情、展现市井人物精神风貌;或追溯历史,对话文化大师;或缅怀先辈,渗透浓郁亲情……
  • 孙伏园散文选集

    孙伏园散文选集

    孙伏园在《三弟手足》、《药》、《辛亥革命时代青年服饰》、《记顾仲雍》、《哭鲁迅先生》等文篇写到青少年时代他“也曾到府山下去瞻礼过秋(谨)先烈的白木棺材”,也曾在辛亥年参加“武装演说队”等生活片断。
  • 你配得上更好的世界

    你配得上更好的世界

    《你配得上更好的世界》是周冲第一部随笔集。此书以两性关系、世事、人性、电影、书籍等为话题,或嘻笑怒骂,或悲悯关怀,或尖锐剖析,直面这个世界的荒诞、痼疾与沉疴。她的文字幽默、华美、深刻、灵气逼人,才华如花亦如刀,同时兼具深度、高度,和温度,所著作品有着浓郁的个人特色。一如众多名家所评价的,这本书的阅读快感、美学享受和思想撞击,都远远超出预期,让人手不释卷。
热门推荐
  • 极道三仙

    极道三仙

    狐老大、猿老二、猴老三三只动物的传奇修仙历程
  • 窈窕魂妃,魔君好逑

    窈窕魂妃,魔君好逑

    母亲早死父亲失踪,兄姐离奇暴毙,高墙宫闱她步步为营,只为守住这百年江山。高堂庙宇之下举步维艰,一步错满盘皆输。没想到她极力保下的先祖传统,最后却是为她所准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人祭,宰杀途中,匕首与她咫尺相距。再次醒来,血咒将她封印,她是世人皆怕的妖剑。一场梦,开启命运之轮。“你真的觉得刀剑无情么?如果,我告诉你,我是一把剑,你会如何?”“就算你是一把剑,我也要你陪我走遍天涯海角。去哪里都可以,只要你在,我就在。”
  • 王俊凯之你我一起长大的约定

    王俊凯之你我一起长大的约定

    王俊凯与女主小时候的约定,长大后会不会再相见,再见时,他们又会擦出怎样爱的火花,结局又会怎样?本文纯属幻想qq群557432265
  • 空网

    空网

    22世纪的资源匮乏的大都市时代解决人类日益膨胀的欲望,依旧任重道远。风靡世界的空间影唤技术正是在这基础是孕育而生!如梦般的空间真实的存在,人体所有的感觉都可以在另外一个虚幻世界中独立存在,该是如何让人震惊!它的发现也意外地打破以往科学实验的某种假象,引申出人类所未探知的神秘领域!正当世界各国都在研究这项技术时,世界空间网络科学院正式宣布,空间转换将不在是梦想!
  • 光之神子

    光之神子

    一个懒惰的少年,因性格原因选学了无人问荆的光系魔法,却无意中踏近了命运的巨轮,一步一步的成为了传说中的大魔导师.
  • 天庭的黄昏

    天庭的黄昏

    一段仙缘,一段今世,无尽彼岸花海,诸神的诅咒。逆天伐仙,一段永远没有结局的恋情,与其痛苦的活,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 谁暖半张床

    谁暖半张床

    故事不是离奇的炫目经历,情节也不是跌宕的起承转合,而里面跑来跑去的却恰同身边的你我他......
  • 倾城绝宠:帝女王妃

    倾城绝宠:帝女王妃

    “爱妃。”某傻,呸,某皇帝叫她。“……”某女转头不理会。“哦不,朕的皇后。”某男继续叫,“爱妃也在,那边呢。”“你叫谁爱妃?”某女大怒。“叫她。”狗皇帝笑了,笑的倾城。“说好了一生一世一双人。让她立刻走。”连坑带骗,某女还是……上当了……“珺儿,自始至终,我只爱你一个。”
  • 圆夜仙返

    圆夜仙返

    面对资源过度透支的修仙界带来的威胁--封界休养几千年的五行界终于迎来了一个群星升起的时代,各种灵物宝物出世,机会与死亡并存,看方圆夜如何脱颖而出。
  • 大学论·情感体验论

    大学论·情感体验论

    本书为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俞世伟教授的《大学论》系列丛书之一。为此套丛书的撰写,我们和众多专家学者一起合作研讨,在实践学习中发现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发展智慧,在实践反思中提升思想。最后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之后,决定把原生态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思考之后形成的理性认识整合汇聚成著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