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83600000028

第28章 文学现象研究(四)(3)

然而,先锋小说建构的这个“纯文学”的乌托邦神话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就破灭了。一方面,先锋小说是以对“纯文学”的承诺来回应80年代中国社会对于现代性文学的想像与呼唤的。事实上,从一开始先锋小说就建构了一系列关于文学的神话,这些神话包括:形式的神话,语言的神话,创造的神话,自我的神话,下个世纪读者的神话,等等。但随着先锋小说的展开,这些神话却一个接一个破灭了。先锋小说利用人们对神秘、陌生“形式”的敬畏与宽容,建构了一个“仿制”性的形式大厦,这个“大厦”作为纯文学的示范性“榜样”,确实在一个时期内对促进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和“脱意识形态性”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形式”被自我和他人的反复复制,小说已不是“创造”而成了作坊式的“生产”,“形式”所内含的创造性和个性就被挥霍殆尽,“形式”日益蜕变为一种姿态、一种符号,成了平庸的、放纵的、不知所云的文学的庇护所,读者对这样的“纯文学”也越来越失去了耐心。另一方面,随着政治和时代语境的变化,90年代以后文学温度的降低,不仅使纯文学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而且使得纯文学本身的价值也受到了怀疑。很多人把市场经济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价值观的混乱以及道德的滑坡都归罪到“纯文学”身上。在对“纯文学”以及“形式主义”的反思、批判中,“文学性”似乎又成了文学的社会承担能力、对现实发问能力、责任感与使命感等等的对立面。先锋小说在80年代以轰轰烈烈的“革命”方式确立的“纯文学”价值观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被颠覆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文学的评价问题其实是由中国文学评判标准问题衍生而来的。一方面,中国文学的评判标准一直缺乏稳定性,一直没有能够形成超越历史和意识形态拘囿的普适性的核心价值与核心尺度;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学评判标准又一直不是有机性的,而是随机的、割裂式的,没有形成兼容不同形态、不同诉求、不同审美理想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总是或左或右,以偏概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局部、不同的理念出发完成对其它文学形态或整体文学状况的判断。这也是社会的批评、历史的批评、政治的批评、审美的批评、道德的批评、精神的批评总是被极端化的原因。新时期以来,随着“政治标准”第一性的被消解,随着多元化文学诉求的逐步实现,随着文学性想像的空前高涨,历史其实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建构有机性、综合性文学标准的机遇,但是遗憾的是可能性并没有转化成现实性,“政治标准”被消解后带给文学的价值真空,非但未能给中国文学界一种有机性、生态性的文学思维,反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纯文学的狂欢”之后,在全球化、文化研究、大众媒体的操弄下出现了无所适从的价值混乱和价值虚无的状态,经典与非经典、好与坏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又出现了复辟过去的文学思维、否定“文学性”、重新回归意识形态批评的倾向。当今的文学评判尺度再次出现巨大变化,也使得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历史化问题再次被延宕,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题材决定论”、作家身份论等文学评价尺度在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坛有再度复活之势。某种意义上,所谓无产者写作、底层写作、农民工进城、打工文学、中产阶级文学、主旋律写作、反腐小说、新生代小说、80后写作等等话语在中国文坛的流行正是从题材、主题、世界观和作家身份角度判断文学价值高低的文学思维方式的典型体现。“纯文学”之类的话题本身就具有假定性、策略性和乌托邦色彩,并不是说文学可以纯粹到不涉及题材、主题、作家身份、作家代际等问题来“真空”状态地讨论文学性,而是说这些问题应该在文学的意义上被谈论,更重要的,它们不应该构成对文学性本身的遮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妨以底层文学热为例来进行讨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底层文学”的讨论越来越热烈,不仅各类文学刊物开辟了底层文学的专栏,各种级别的关于底层文学的研讨会不断召开,而且“打工作家”、“打工文学”、“底层叙事”、“草根文学”等话语范畴也是层出不穷。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底层文学热”本身其实无可厚非,它代表了全社会对一个弱势的社会阶层的关注与支持,代表了文学界对一个新的文学群体和新的文学可能性的审美期待与想像。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底层文学热”背后一种令人不安的幽灵般的文学思维的复活,看到了一种以“文学的名义”进行的对文学的歪曲与遮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和警惕。

首先,对“底层文学”与底层作家身份的“神圣化”倾向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对底层文学本身的探究。很多时候,底层文学和底层作家的意义、价值似乎变成了一种先验的、不证自明的存在,“因为是底层所以有价值”、“因为是打工作家所以有价值”成了许多人讨论底层文学问题的基本逻辑。我觉得,从政府和管理部门来说,对于“底层文学”和“打工作家”等给以特别的关怀,甚至采取特殊的政策给以扶持帮助,都是应该且必须的。但是,从文学界内部来说,我们实在没有必要把底层文学和底层作家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学阶层“供奉”起来。说穿了,这种“供奉”表面是对底层文学的一种“神圣化”的尊重,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贵族化的、高高在上的充满优越感的“怜悯”,是对于底层文学变相的“拒绝”和轻慢,其潜台词就是:底层文学是一种“弱势”的文学,是一种没有独立性的文学,是一种需要“照顾”和“特别关照”的文学。也正由于此,我们看到,文学界似乎不屑于对底层文学的文学性本身进行探究,而是不自觉地重弹“题材决定论”和“身份决定论”的老调以简单化的方式完成着对底层文学和底层作家的“捧杀”,有些评论家甚至公开宣称不要从文学性角度去讨论底层文学,而只要肯定这种底层文学的“草根性”、“民间性”以及“自我实现”、“自我安慰”功能就行了,似乎又要在中国文学领域开辟一个文学性之外的“新特区”。

其次,对“底层文学”之文学性元素和审美性元素的忽略,实际上混淆了文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在变相地制造文学问题上的“双重标准”。我们当然承认,文学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无论是从创作层面上还是阅读层面上都是有目共睹的。某种意义上,文学的张力和魅力也就蕴涵在这种差异性和特殊性里面。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文学有其客观的规律,有着穿越时代和不同种族的永恒的元素。文学之为文学,作家之为作家,是有着基本的标准和条件的。真正的文学都有着文学史的情结与冲动,都有着对于文学本身的严肃而庄严的信仰,它与各类“文学票友”的玩文学是有本质区别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底层文学也好,打工文学也好,都只有在“文学”的层面上才有意义,它不是因为我们的同情、怜悯、特别关照或降低门槛而进入文学领地的,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了文学的品质。我们应该超越底层作家或打工作家的身份、遭遇与处境来看待他们的文学创作。他们写作是因为他们有着文学的天赋与能力,有着对于文学的信仰与追求。本质上一个不具备文学天赋的人,无论怎样扶持,怎样照顾,都不会成为作家。“全民写作”、“大跃进”民歌那样的历史其实证明的正是文学的悲剧。底层作家一旦成为作家,他就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作家,而不是一个“特殊性”的作家,他与任何一种类型的作家都是平等的。他们的文学理想和目标绝不仅仅针对那个底层环境,而是同样指向文学本身那些永恒的艺术与审美元素。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底层文学”、“打工文学”另立一套评价标准,超越“底层”的限制一视同仁地从“文学”本身的意义上研究底层文学、底层作家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再次,对“底层文学”的社会学层面的狭隘关注,对“底层文学”之于左翼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关系的片面强调,对其“草根性”、自发性、原始性的歌颂,实际上在纵容、夸张和放大“底层文学”中非文学性的因素,这极易给底层作家以思想和精神上的误导,从而忽视了对作家的人格境界、精神境界和高远文学品位的要求,最终只能造成对于底层作家和底层文学的双重牺牲。实际上,对于底层文学来说,真正有价值的是那种源自切身生命体验与精神冲动的原生态、自然、粗犷、野性的文学性,这对于长期以来被各种文学观念、文学教条、政治与道德说教反复修饰、污染过的文学性而言,无疑是清新、原始而有力量的。如何呵护这种文学性,如何让这种文学性健康地孕育、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宝贵财富,才是今天的文学界迫切需要重视和研究的工作。

其二,从灵魂、精神、道德、世界观角度审判文学与从游戏化、娱乐化的角度来“妖魔化”文学,成为一种殊途同归的文学“谋杀”方式,它使得中国当代文学的面貌被严重扭曲与改写。就前者而言,我们看到,一方面,由于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当代社会的精神危机、道德危机、信仰危机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加剧倾向,而中国当代文学以新写实和私人化小说为代表的世俗化、欲望化的写作潮流也印证了这种倾向,这使得全社会在对当下文学不满的同时,也对于文学的启蒙价值以及“改造民族灵魂”的功能有了新的期待,希望文学重新成为弘扬人文精神、理想人格和道德准则的工具;另一方面,由于80年代“纯文学”诉求中先锋小说以形式主义为保护伞对于人性恶和各种畸型欲望进行了过度的表现,使得文学色调变得越来越灰暗、阴冷,随后以新写实小说和新生代私人化小说为代表的世俗化、欲望化的写作潮流又以另一种狂热的姿态诠释着同样的主题,并极大地改写了文学的形象。可以说,90年代以后时代和社会对于文学的期待与文学本身的发展态势构成了尖锐的冲突。这也许正是人们对于当代文学越来越失望、越来越不满的根源。某种意义上,这也正是90年代中国知识界所发起的“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上,张炜、张承志与王朔的争吵、王蒙与王彬彬的争论都已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文学本身而进入了道德与伦理的层面,道德优越感和伦理优越感常常是双方的主要话语武器。批评界也据此完成了由纯文学话语体系向道德话语体系的转换,“道德”、“善良”、“同情”、“怜悯”、“精神”、“灵魂”、“信仰”、“温暖”、“忠诚”、“高贵”、“纯洁”、“正义”等词汇成了批评家们最擅长使用的词汇。批评家从对先锋小说艰深晦涩文本进行形式批评的辛苦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了在面对和评判作家、作品时的道德优势与精神优势。而文化批评热潮的走红也某种程度上加快了批评界告别80年代纯文学批评的步伐,诸如李陀、王晓明、南帆等80年代中国纯文学的主要鼓吹与倡导者,都纷纷以对“纯文学”反思的方式转向了文化批评领域。

90年代以来,我们看到,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否定变得越来越轻率、容易、理直气壮,对文学的肯定则越来越轻微而不自信。但无论是肯定与否定,基本上都告别了“文学性”的尺度,是纯粹道德、精神、伦理话语的一次狂欢。可以说,文学界对贾平凹《废都》《秦腔》、余华的《兄弟》、莫言的《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卫慧的《上海宝贝》、棉棉的《糖》、朱文的《我爱美元》等小说的否定无一不是从道德和精神层面切入的。批评家在此显示了无比的精神优越感和盛气凌人的道德审判官的气势,似乎市场经济社会的价值混乱、人心不古、道德滑坡都是这些小说造成的。

就后者而言,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出现,以及大众媒体的日益娱乐化和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崛起,文学被大众传媒“妖魔化”和游戏化似乎正是一种无法逃避的命运。大众传媒对于文学本身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只是文学能以怎样怪异的形象、变调的声音吸引大众的眼球,制造轰动效应。这也是90年代关于文学的负面新闻、批判的声音总是被放大、夸张到极点的原因。“酷评”的流行,骂派批评家的吃香、走红,以及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事件、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事件、余华的《兄弟》事件、麦家的《暗算》事件等等背后也都有着大众传媒翻云覆雨的巨手的操弄以及市场经济时代畸型的文化心理的投影。今天的文学界,在道德主义者眼里完全是一无是处、一片黑暗:作家道德境界低下,作品缺乏想像力与创造力,文学评奖充斥黑幕毫无公信力和可信度……他们对文学的态度就如布鲁姆所指出的:“人们尽力表示敬意的‘理想主义’正是当今学院里的风气,在保持社会和谐与矫正历史不公的名义下,所有的美学标准和多数的知识标准都被抛弃了。”(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我们当然承认这些事实的存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全面贬低和否定,其实也正是大众传媒妖魔化中国文学时所期待的。我们的道德主义批评家在这个意义上,也不过只是大众传媒手中的一个棋子和工具而已,他们的“怒吼”赢得的只不过是商业文化的窃笑。

在这里,我其实丝毫没有否定道德、精神等词汇之于文学的重要性的意思,相反,我以为道德、精神的元素永远是文学最重要的内涵,也是文学评价的重要标准,它们的存在只会强化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而不应该构成对文学性的反动与伤害。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对这些道德词汇的运用是否是在文学话语的体系内运行的?我们是否偏离了文学性的轨道?事实上,分析中国当下文学的语境,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批评家其实不自觉地就滑入了媒体与大众文化的圈套,以非文学的方式谈论着文学,这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建构非但没有进步反而具有某种后退趋势的原因。我觉得,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如果我们试图建构一种有机、稳定、多元、包容、开放的文学评价标准体系,文学性应该是一条基本的底线,没有这条底线,文学不成为文学,文学史也不成为文学史。我们必须重申并坚守文学性的信念与纯文学的理想,否则,当我们重新在题材和主题的意义上、在作家的身份与世界观问题上、在道德和伦理立场上谈论文学时,给人的感觉是历史在不断地重复与循环,仿佛80年代以来的文学实践根本就没有发生过,那些纯文学的神话与想像只不过是一场春梦,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怎么企盼中国当代文学能获得科学的定位与正确的评价?

同类推荐
  • 拆楼记

    拆楼记

    “我”姐姐家所在的张庄,即将成为市高新区的组成部分,姐姐和同村人想趁着土地被征之前抢先盖楼,以获取更多的政府补偿。为帮助姐姐脱贫致富,“我”身不由己地成了这一重大举措的参与者和背后军师。楼盖好之后,结成统一战线的十几家人家先后遭到上级部门的各种瓦解,一场巨大的较量拉锯战一样展开。在种种现实利诱或威胁面前,统一战线逐渐分崩离析,何去何从?怎么选择都令人心有不甘,结局出人意料,令人难以释怀。作品既有纪实作品的现场感,亦有小说的精巧架构与卓越的叙事技巧,更兼学者般的缜密与思辨力。它在重在刻写人与人之间细腻微妙的情感变迁,人心的向背与暗角,人性的脉络与真相,令人无力逼视。
  •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世俗流言的故事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世俗流言的故事

    我们编辑的这套《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包括《清官能吏的故事》、《书生才子的故事》、《农夫诙谐的故事》、《工匠谈闻的故事》、《百姓闲聊的故事》、《儿童趣事的故事》、《世俗流言的故事》、《动物王国的故事》、《万物戏说的故事》和《自然传说的故事》等10册内容,精选了古今中外各种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等数百则,是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的良好读物,也是青少年学习和研究民间故事的最佳版本,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 这样的人也该千载难逢

    这样的人也该千载难逢

    用一首歌的时间来纪念一个人用一盏茶的冥想来回忆一个人,我坐在菩提树下静静地观望,流年在我和他之间只打了个照面前世,今生,来世菩提树下红莲花静静绽放开合之间佛光闪现
  • 唐诗之美:快意淋漓歌大唐

    唐诗之美:快意淋漓歌大唐

    在泱泱大唐诗歌的花海中,作者简墨撷取30位极具特色诗人,以每 人的一句不常见而又浓缩了诗人性情的诗句为题,以一首诗为窗,轻轻打开《中国文化之美·唐诗之美:快意淋漓歌大唐》,整个大唐朝绚烂的诗意天空映入我们眼帘。这片星野时空交错,那些闪耀着灵性与才情的诗人的一生 或片段如历史剧般一幕幕倾情上演闪烁、归寂,而他们的一吟一唱却闪烁着诗意的光辉,历千百年不落。
  • 唐诗宋词元曲(第二卷)

    唐诗宋词元曲(第二卷)

    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史上流芳百世的不朽丰碑,将我国的诗词艺术推向了最高峰。警句名篇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以至名人评说“唐后无诗,宋后无词。”为了更好的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本着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兼顾,信达雅并重的原则,重新校订注释编纂了这部《唐诗宋词》,并配以清晰线描图,以飨读者。可谓“吟一首如遍品天下之敬醴,诵一句若尽阅华夏之圣观”! 本书采取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选本,融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地阐发文学的主旨和意境,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热门推荐
  • 爱情往东

    爱情往东

    世界上最浪漫的爱情有两种,一种惊艳了时光,一种温柔的岁月。简西何其幸运,这两种她都遇到了。我想喜欢你,如此而已。而你却不知道,你忘了回忆,我忘了忘记。是在简西的记忆深处,那双琥珀般的双眼,成了岁月唯一带不走的东西。有时候,一个人的一辈子,就是为了遇见另一个人。虽然兜了好大一个圈子,他们终于还是走到了彼此面前。我爱你,始终,依然,永远。作者简介叶紫,人气作者,出生于江南水乡,爱做白日梦的天秤座女子,交友广阔且豪气干云。年少时羡慕律师卓绝口才立誓以此为奋斗目标,却在阴差阳错之下终日与ABCD为伍。喜欢尝试不同风格的写作,并且乐此不疲。也希望自己的文字能温暖所有人的心尖。
  • 灵武药王

    灵武药王

    本想趁着暑假好好玩玩的纪落此时很悲愤,他只不过是去华山看看百年难得一见的流星雨而已,却莫名其妙的被天空中砸下来的白色玉佩,给砸到了异世。好吧,被砸到异世界他认了,宿主是个废材,他也认了。但是!为什么宿主是个女的?他是个纯爷们好不好?遇见漂亮妹子只能看不能吃的心情谁能懂!!!为什么同为穿越党,这差别就这么的大?老天爷,不带这么玩的啊!!!
  • 女总裁的护花使者

    女总裁的护花使者

    韦跃和林薇儿原本是两个打死都不会走到一起的人,却因意外相遇,从此牵扯不断。林薇儿是环宇公司的总裁,这位女总裁做事雷厉风行,绝对不输于任何商业枭雄中的男人。而大学毕业的韦跃,也是真才实学。年轻大学生遇到美女总裁,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摩擦火花,而或是阴谋不断?小白脸,他不是。大龄女青年,她不是……
  • 极品小画师

    极品小画师

    妩媚总裁想和他睡,火辣女警花要他做男朋友,长腿白富美逼他当未婚夫,还有个可爱邻家女孩在长期性发花痴。身怀绝技的超凡小画师,顿时头疼了起来,不过还好,我是个博爱的人,让别人没妞可泡的事情我特喜欢。身怀绝技的他在帝都横行无阻,赚最多的钱,泡最美的妞,吊打各种不服,成就一段牛叉人生
  • 探索心理的奥秘:心理学及应用

    探索心理的奥秘:心理学及应用

    本书为浙江大学通识教材,重点介绍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及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使学生学会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现象,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生活。
  • EXO他是我的白开水

    EXO他是我的白开水

    我,一个没有任何东西的女孩。我,一个被赶出家门的庶女。他,一个很阳光的男孩。他,一个所有女生都爱慕着的男孩。他,一个爱上了庶女的男孩。他,一个偶尔耍耍脾气的男孩。其实,我也只想逃避那份爱情。其实,我也只想再次遇见他。其实,我们都累了。其实,我们都玩够了。我望眼欲穿看我看不到的你我侧耳倾听听我听不到的你看到曾看不见的画面听到听不见的声线再见,我的青春。再见,我的时光。再见,我的爱人。
  • 上学那些小事

    上学那些小事

    他生活在校园,也生活在战场,他是穿越了还是命运本该如此
  • 难以忘却的旅行

    难以忘却的旅行

    小说在诡异的氛围中展开,大巴停在迷雾浓重的路上,寻找罪犯的智力斗争就在路上开始了,谁是目标罪犯?是做了恐怖梦、干部模样的中年男子,是叫王杆子的鲁莽年轻人,是冷漠无情的司机,是揣了一大包“人民币”的小伙子?到底是谁?魔术师还是警察将揭开谜底?
  • 后宫窬妃传

    后宫窬妃传

    都道是红颜祸水,寻常女子,此生得一君倾心便足矣。未曾想,她赫舍里梦薇豆蔻年华,怦然心动,便以为他是一生归宿,谁料这常清劫却让人丢了男儿驱;那年杏花微雨,浅步回眸便叫人难以忘怀,又是一个叫阮宁远的人终了性命;不是所有爱都予之默默,岁月如歌,博果尔浓情似酒。桃花罪,她又该何去何从?时光荏苒,岁月变迁,沉淀下来的到底是临福还是遇祸?
  • 碧血苍穹录

    碧血苍穹录

    天可老,地可荒。鸿蒙演化三千界。天地玄黄,扭转乾。握魔剑、踏天梯、诛冥帝、血染苍穹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