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在欣喜地看到孩子一天天长大的同时,或许也能明显感觉到孩子身上的某些变化——“妈妈给我钱,我要给同学买生日礼物”,“爸爸,这次考试我得了第三名,你答应给我买新款手机的”,“妈妈,给我买双耐克鞋吧”……
面对孩子永无止境的物质欲望,父母开始感到焦头烂额:孩子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贪婪了?且慢,父母先不要忙着抱怨,或许正是父母的不当教育才导致了孩子今天的行为——为了让贪玩的孩子安心把作业写完,你有没有许诺孩子“做完作业给你买巧克力”?为了让挑食的女儿吃下她最不爱吃的蔬菜,你有没有许诺孩子“吃完菜就带你去买新裙子”?
教育学家认为,物质奖励是6岁以下的孩子不可缺少的动力。一个小小的礼物,就能使孩子非常高兴。而从六七岁开始,孩子通过自我成长,开始有了精神需求。精神奖励是相对于物质奖励更高层次的奖励,包括被人尊重、理解、关爱等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能够促进人的大脑不断思考和提高。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精神奖励的比例要慢慢超过物质奖励,对于给孩子以精神上的鼓励,父母千万不要吝啬。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总是过于简单,要么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要么单纯地只给予精神鼓励。如果孩子习惯于只接受物质奖励,那么孩子对精神和情感的投入也会减少,最终让孩子变得贪心,甚至逐渐发展成唯利是图的贪婪鬼。
父母应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鼓励,尤其重视精神上的鼓励。低层次的精神激励是语言,高层次的精神激励则是行为,一个欣赏的眼神,就有可能让孩子铭记一辈子。
如果一定要给孩子物质奖励,切记奖励不可过大、过频。若频频给予奖励,其刺激作用就会下降,要想发挥原来的刺激作用就必须不断加码;奖品的价值要与孩子的年龄及取得的成绩相匹配。如果常常给孩子价值过高的奖励,那样反而使孩子玩物丧志,到头来还害了孩子。
父母给孩子买多少东西都无法满足他的物质欲望,改变他的“贪婪”习惯才是最有效的办法。孩子的世界真的很简单,只要有了父母的正确引导,孩子很快就会改掉“贪婪”的习惯。改变孩子的贪念,我认为父母需要从这六个方面入手:
1.让孩子学会珍惜
对于必须要给孩子买的东西,亮亮的爸爸会告诉孩子,这个东西是用父母辛苦工作赚来的钱给你买的,向孩子表明父母赚钱如何辛苦、如何不容易。
父母不但要把一些苦处告诉孩子,还要告诉他“将来要靠自己赚钱才能买这些东西”,这样孩子就会懂得珍惜。
2.让孩子自己当家做主
12岁的张钰要过生日了,她想请同学去饭店过生日,那样要花很多钱,但是能满足她的虚荣心。但是妈妈告诉她,如果邀请同学们来家里过生日,和父母在一起,生日才有意义。
妈妈建议张钰自己当家做主,在家里款待她的小客人。妈妈给了张钰一个开支限度,让她自己做预算,从选择菜单到购买,全由她做主。张钰因为眼看着手里的钱一点一点没有了,感到特别心痛,所有就有意识地变得节俭了许多。最后,在妈妈的协助下,张钰用很少的钱,举行了一个很热闹的生日聚会。
3.把要买的东西写下来
宇彤总是跟妈妈说:“妈妈,我要买这个;妈妈,我要买那个……”不过,宇彤的妈妈有她自己的办法,她让宇彤先把她想买的东西写下来,等到了周末再去买。
到了周末,妈妈就和宇彤拿着“清单”去购物,可是妈妈只准她从清单里挑一样东西来买,妈妈还教宇彤如何看商品标价,教宇彤如何省钱,告诉她省下来的钱还可以买别的东西。妈妈还教育宇彤通过储蓄可以买较贵的东西。
宇彤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忽然觉得哪个也没必要买了,还是省下钱买别的吧。过了几个月,宇彤就不再乱要东西了,她希望能通过积蓄来购买大件商品。
让孩子把要买的东西写下来,不要马上带他去买,这个办法能够抑制孩子因一时冲动产生的贪欲。
4.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孩子的物质欲望往往来源于父母的消费习惯——既然父母想买什么就买什么,那我也能。所以父母切忌头脑发热,贪图便宜,抢购一堆没用的东西,以免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父母可以送孩子一个储蓄罐,让他积攒零用钱来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培养孩子存钱的观念。这样,大多数孩子就会特别爱惜用自己的钱买来的东西。
5.让孩子做选择
强强看中了一个昂贵的遥控机器人,爸爸说:“这个机器人太贵了,如果你一定要买,那么半年之内,你就不准再要别的玩具了。”强强想了想,最后没有要这个机器人。
父母不可能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但是可以变通。给孩子买东西时,如果孩子确实喜欢某一件非常昂贵的东西,你可以提出条件,让他自己做选择。
6.坚定地向孩子说“不”
父母不想给孩子买东西时,要明确告诉孩子你的态度:不买,因为类似的玩具你已经有了;父母赚钱很辛苦,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要花钱,比如衣食住行、赡养老人等,所以不能随便买这买那。无论孩子如何哭闹,父母一定坚持到底,绝不动摇。这样可以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得到,即使哭哭啼啼,自己的目的也实现不了。
欲望何其多,怎能全满足?不要让孩子在无止境的物质欲望中学会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