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一个人是否有礼仪修养,不仅是衡量这个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之一,也是衡量一个民族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然而如今的人们似乎越来越缺乏礼仪修养,十字路口汽车和行人抢路的现象比比皆是,公共汽车上的老弱病残专座上坐着的却是年轻人,排队买票的队列里加塞现象屡禁不止,更可怕的是,这种现象已呈低龄化发展趋势。
现在的一些孩子,似乎缺少了最基本的文明礼仪修养,对长辈缺少应有的礼貌;随便给同学取侮辱性的外号,骂人吵架出口成“脏”;不遵守公共秩序;随父母赴宴时丝毫不顾及餐桌礼仪,一上菜就抢吃抢喝等现象并不少见。
而现在有些父母,把教育的重心放到抓智力教育上,忽视了文明礼仪的培养,有些父母甚至错误地认为,孩子懂不懂文明礼仪没有关系,只要孩子学习好,考上个好大学,在社会上就能混得开。但是,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礼仪修养都没有,不懂得尊重父母、不知道尊重他人,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没有和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那这个人即使再聪明,成绩再好,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谈不上成为有用之材。
在这个世界上,学会尊重他人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人有职业分工的不同,但无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他闪光的一面,也有他平凡的一面,不论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普通的环卫工人,只要是劳动者,都值得人尊重。
普希金说过:“尊重别人吧,这样会使别人快乐加倍,也能使人痛苦减半。”尊重他人就等于尊重了自己。尊重他人是一种崇高道德的表现,不一定是物质上的给予,可以是一次活动,一个动作,甚至一句话。
教育孩子要尊重别人,父母可以用这个故事作为典型的案例:
一名富商在美国的街头散步时,遇到一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在摆地摊卖旧书。富商看着年轻人啃着又冷又硬的面包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顿生怜悯之心,他从身上摸出零钱塞到年轻人手中,转身离去。然而没走出几步,富商又返身回来,众年轻人的地摊上选了两本书,并诚恳地对年轻人说:“对不起,我忘记拿书了。您和我一样,其实都是商人!”
过了几年,富商在参加一个慈善募捐会时,有一位年轻人认出了他。年轻人紧紧握着富商的手,说:“我一直以为我这一辈子也就是摆摆地摊的份,直到那次您跟我说,我和您一样都是商人。因为您的尊重,让我重拾自尊和信心,才有了今天的业绩……”
仅仅因为富商一句尊重鼓励的话,年轻人就有了后来人生的巨变,这一切都源于尊重的力量,尊重的力量是何其强大啊!
尊重他人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对于某些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你没有资格用傲慢和不敬的话去伤害别人的自尊;假如自己某些方面比别人差一点,你也没有必要以自卑或嫉妒的心态去代替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一个人只要真心尊重别人,别人就一定会用尊重回报你。再来看看下面这个不懂得尊重人的反面教材:
在一个历史纪念馆的门口竖着一块禁止携带宠物入内的牌子,可一个中年妇女和她的儿子却非要带着一只小狗进纪念馆不可。保安伸手阻拦他们,并请中年妇女把小狗留在外边,中年妇女不听劝阻,保安又劝小男孩先把小狗放外面,小男孩也拒绝了。
无论保安如何解释,带小狗进入纪念馆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中年妇女都不加理会,还厌烦地挥手叫保安让开。由于保安很坚决地阻拦,中年妇女居然往纪念馆里闯,还用手推搡保安,小男孩也冲了上去,用小脚踢着保安嚷道:“看门狗!滚开!”
游客们都看不下去了,纷纷谴责这对母子。中年妇女却骄横地说,纪念馆是她老公所在的集团捐建的,还说要让纪念馆的馆长辞退这名保安。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名保安居然是这个集团的老总。
当中年妇女知道后后悔不已,立即向这位“保安”道歉。“保安”语重心长地告诫小男孩说,无论以后多有钱,也要懂得尊重别人。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父母始终是孩子的模仿对象。要想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好的表率。一个有礼仪教养的人就像拥有一笔财富,如同握着一把人际交往的金钥匙,培养孩子良好的礼仪习惯要从小开始,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日积月累反复强化才能形成一种习惯。
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呢?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礼仪教养的人呢?
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一个从内心里不尊重别人的人,不可能做出尊重别人的举动。
其次要在态度上尊重别人。比如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在公共汽车上主动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餐桌上注意礼让三先,排队时不能加塞;父母长辈说话、老师讲课、他人谈话时,应该双目直视对方的眼睛,注意倾听,不要左顾右盼,更不要跷起二郎腿,浑身乱晃。只有在态度上尊重别人,才能在行为习惯上尊重别人。
最后,理解他人的感受,不窥探他人隐私。与人相处时一定要顾及对方和周围人的感受,不炫耀、不自满、不自高自大,学会低调平等交流。与他人开玩笑一定要善意,千万不能伤人,不谈对方不愿涉及的话题,不揭对方的伤疤让对方难堪,不窥探并传播他人的隐私等。
让孩子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只有真正学会尊重他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将来孩子的人生必定是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