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因此,对青少年以至全社会成员的传统美德教育,必须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大途径紧密配合,共同施教,相互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家庭对学龄前儿童至为重要,学校则对青少年学生尤其关键,而社会则对全社会成员道德水平的影响须臾不可忽视。所以,对青少年和社会其他成员有效地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应对家庭、学校、社会这三大途径的传统美德教育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加以探讨。
在学校中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是专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机构,它能使受教育者获得完整的道德观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使家庭、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影响理论化,在短时期内收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教育效果,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校这个主阵地的作用。一般来说,在学校中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须通过以下主、辅途径,共同施教。
一、发挥学校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
在目前我国学校的德育计划中,尚未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学校正式的德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中。但从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目前全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看,在学校课教学中开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课,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需要,必须予以重视。
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组多年来的大面积实验证明,在学校教育中开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课,不仅不与其它德育内容冲突,反而相得益彰,德育效果更显著。
天津市西青道中学,从1992年秋季开始,调整课时计划,开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课。他们根据学校各年级的教学情况,间周开课。他们以栾传大同志主编的《传统美德故事》为蓝本,采取学生搞宣讲、老师指导、课后召开主题班会和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进行学习。为了保证教育效果,在每个德目学习之后,学校还专门制订了笔试和个人行为考核的要求,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师生们反映,通过传统美德故事形式讲述道德原理,教师讲起来动情,学生听起来入神,教育效果是其它德育课多年来所仅见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它是作为一个完整中国人的“中华魂”、“中华根”的教育。它应在我们社会主义学校道德教育中占有基础的、先导的地位。实践证明,在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中大力倡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会大大改变当前学校德育功能疲软的状态,增强德育实效,优化德育效果。
二、发挥各学科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作用文以载道,教学中有教育性,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家早已发现的普遍真理。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德育最有效,最常用的组织形式。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学习,教学占师生双方活动的一大半时间和空间,若不利用,就会使学校德育失去大部分时机,德育效果就会大为降低。
根据各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学校试验成果看,充分利用各学科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更为真接,效果更佳。
(一)在语文课中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性工具课,课文中的传统优秀道德故事很多,是最直接、最可利用的学科。某种程度上说,一些语文课的教学,本身就是一门传统美德教育课。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音乐家聂耳》、《难忘的一课》等课文,主题鲜明,闪烁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与传统美德中的“爱国爱民”等道德条目相映互照,珠联璧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辽源市龙山区多寿路小学,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学,效果甚佳。如他们在讲述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诗,采用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教学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你的妈妈是怎样抚养你长这么大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争先恐后地述说自己的妈妈怎样对自己好。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你们的妈妈这样疼爱你,把全部的爱给了你们,这就是世界上最平凡但也是最伟大的母爱。距我们千余年前,就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过一首引起多少儿女为它发出强烈共鸣的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古诗《游子吟》。随后教师播放一段深情的乐曲,吟咏全诗,将学生带入诗的情境之中。教师讲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点明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伟大的母爱。又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诗,指出诗人改铺陈为比兴,以“寸草”报答“春晖”之思作比喻,表达了诗人惟恐报答不了母亲的温暖和爱的心情,也表达了儿女对母亲的尊敬和感激的深情,可谓唱出了天下儿女的共同心声。学生在老师动情的讲述中,理解了诗意,掌握了古诗文的知识,更从中懂得了“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道理,教师随后将本课主题予以升华,教育学生要好好学习,听从父母的话,不让父母操心,从小养成尊敬父母的美德,做一个体贴、关心、尊敬、热爱父母的好孩子。
语文学科,在课时上占很大比例,教材内容到处闪烁着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光辉,这一途径,开展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必须充分利用与开拓。
(二)在历史课中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历史课教学是通过大量史实、史料揭示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课程。尤其是中国史,更直接揭示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发展的脉胳,其中包括了大量的传统美德的故事。纵观中国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比比皆是,所以说,历史课教学效果如何,历史教师自身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效果。不难想象,一个将某一历史时期的民族英雄事迹讲述得毫无生气、毫无感染力的历史教师,学生是难以深刻理解“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传统美德的深刻教育意义,更难产生优秀的教学效果的。
从传统美德实验校的经验看,历史课教学是搞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优势,必须予以重视。如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中华小学,在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一课时,同时导入传统美德中“爱国爱民”德目的教学,将二课合为一体。课堂前半部分叙述史实,讲述19世纪英国向中国贩运鸦片使中国大量白银外流,吸毒者变成了东亚病夫,当时以林则徐为首的爱国志士坚决主张禁烟,引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禁毒的决心和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决心。后半部分配放录相,讲述了林则徐爱国爱民的英雄故事,拨动学生的爱国激情。这样以史为纲,以美明史,两者有机的结合,学生们反映,受到的教育更系统,效果格外显著。
(三)在地理课中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地理学科蕴含着大量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德育因素。尤其是教师讲述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山河秀丽、名胜古迹,通过历史的发展,解放前后的对比,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另外通过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影响,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增强学生自身对大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爱护的自觉意识,从而明确优秀地理环境对人类自身发展的良性作用,进一步理解了“整洁健身”这一传统美德的蕴意与作用。
(四)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中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自然科学学科同样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这些学科中,包含着大量的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内容,如求索攻坚的科技人物,以天下为公的民族科技精英等,完全可以从中提炼,予以升华。恩格斯说过,要确立辩证的,同时教育又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的知识。传统美德的实验证明,在自然科学学科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是可能的,也是行之有效的。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光明小学,在理科教学中有机地渗入“求索攻坚”这一德目的内容,颇有创意。该校一位教师在一次布置一道难度较大的作业题时,第二天检查作业发现大部分同学空着没做。针对这种情况,他并没有讲解这道题,而是让同学们拿出《传统美德故事》一书,给同学们讲了我国当代数学骄子陈景润克服种种困难的事迹,在一间阴暗、潮湿的只有九平方米的小屋里,用掉几麻袋的演算草纸,终于摘取了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故事讲完后,同学们沉默不语,都低下头去认真演算那道难题。同学们懂得了打好基础是通往科学峰巅的第一步,练好基本功,才能掌握攻克科学堡垒的武器。此外,数学课讲到的华罗庚,物理课讲到的张衡,化学课讲到的侯德榜等科学家的事迹,都在传统美德故事教材中出现过,传美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相结合,将这些优秀人物立志报国、求索攻坚、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品德有机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起到了既传授了知识又育人的双重教育效果。
(五)在音乐、美术、体育课中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小学设置音乐、体育、美术课程,不仅是为了完成体育的任务,也是进行德育所必需的。音、体、美学科内容丰富多彩,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对丰富、活化传统美德教育都有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在这方面,许多传统美德实验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借鉴。哈尔滨市第47中学教师,将体育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有机结合,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他针对当前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好奇和喜爱体育运动,但又缺乏顽强意志力和耐力的现状,不单纯地强化体能锻练,而是从晓理导行入手。他在体能锻炼前,讲述古人强身健体和今日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故事,告诉每一个学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操及顽强的进取精神,是“爱国爱民”、“求索攻坚”等传统道德的具体体现。他列举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获男单三连冠的事例,说明在他身后有许多陪练队员,这些人不图名利,顾全大局,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同学们反映,这样上体育课,内容丰富,听起来有劲头!
吉林省辽源市春阳小学,将美术与美德教育有机结合,取得双重教学效果。他们在美术教学中,通过介绍优秀的传统艺术史,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美德;通过描绘祖国河山的美术作品,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伟大、美丽、富饶的祖国,从而做到美育、德育的双丰收。一名小学生,通过学习传统美德,看到改革开放后的国家变化,看到了自己的家,因为父母的努力工作,又迁入新建的黄楼小区。他有感而发,创作了一幅儿童画“我家搬新居”,画面那种赞美、喜悦之情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