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育学生以实际行动继承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并不是一种模式化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种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伦理观念,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进步,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还任重道远。中国的国民经济必须量力而行,中国人的消费原则只能是量入而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勤劳节俭,艰苦奋斗,不仅是对我们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现代与未来国情的呼唤,应当教育青少年懂得,它不仅是步入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也应继续作为人们各种适度的科学的经济行为和生活方式。特别是作为经济还不独立的青少年更应以实际行动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讲吃穿,不乱花钱,不摆阔气,爱惜劳动成果,节约用电、用水、用粮,养成良好的艰苦奋斗的勤俭习惯。
(十三)见利思义教育
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意思就是见到利益,应想一想符不符合道德,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已有,即义然后利。
义利之争贯穿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主要有3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重义轻利,主要代表是孔孟的儒家学派。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义以为上”、“义以为质”、“见利思义”(《问宪》)、“见得思义”(《季氏》)。孟子同孔子一样也是重义轻利,主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第二种观点,是重利轻义,主要代表是管仲、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管子说:“仓廉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韩非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讲仁慈不仅无用,而且有害。他说:“好利恶害人之情也。”(《二难》)
第三种观点,是义利并重,主要代表是墨家学派。墨子把爱私利、道德和利益结合起来。他说:“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下》)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墨子强调二者的结合,或说义利并重。
在义利关系上,荀子阐述得最为深刻。他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承认人的物质利益,主张义利两有,二者都不能否定,但是,他主张“以义制利”,(《正论》)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辱》)。
早期儒家的“义利观”这个基本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重义轻利”,还是“先义后利”,关键是作为原则、标准的“义”必须正确,即符合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否则前提错了,一切就错了。在阶级社会里,由于阶级利益和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不同,“义”的具体内容往往也截然不同,甚至根本对立。在封建社会,贫苦农民不堪压迫,揭竿而起,从来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符合“义”的,所以称“起义”、“义军”;但在封建统治阶级看来,那是“造反”,是“反贼”。
所以,在见义思利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育学生懂得见义思利的内含,弄清义与利关系问题中的几种基本观点,自觉坚持“以义制利”“义然后利”的观点。
2教育学生明确义利观是具有阶级性的。让学生知道为哪一个阶级(和政治集团)谋利益,就有哪个阶级(和政治集团)的“义”。笼统的“义”是不存在的。
3教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自觉做到见利思义,以义取利,拾金不昧,有损国格、人格的利不能沾边。对那些见利忘义,巧取豪夺,坑、蒙、拐、骗的现象应当有一个正确认识,勇于批评,敢于抵制,做一个高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十四)爱国爱民教育
爱国爱民,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它是自国家产生以来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感情基础和道德规范。在中国道德中,儒家历来强调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强调仁爱原则,推崇人本主义。强调利国、保民、忠勇、仁爱。如“国而忘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亲民如子,爱国如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崇高气节,讲求情操,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
爱国主义具有时代特征,在社会主义时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爱民是爱国主义主要内容。包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建设和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人民。
进行爱国爱民教育,培养、提高爱国主义水平,是中小学校德育的基本建设,也是学校德育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爱国爱民教育主要包括: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丰富的资源和伟大的建设成就,培养他们热爱自己富绕美好的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立志把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打扮得更美丽,建设得更富强。
2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状,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素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要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要通过近代史和现代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由于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人民前仆后继、艰苦卓绝地同反动统治者长期斗争,才建立了新中国,赢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3教育学生把热爱祖国之情,化作报效祖国之行。几千年来,在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表现出壮怀激烈、铁骨铮铮、正气浩然的民族精神风貌。如,面对外族的侵略,岳飞、文天祥等许多爱国志士都不惜牺牲一切而保卫祖国,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大军25万人经过九个月持续作战。终于迫使荷侵略者签字投降,收复失地,使被荷兰侵占38年的宝岛台湾重归祖国怀抱。到了近现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报效祖国,更是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为建立新中国创立了丰功伟绩。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我们应教育学生以先烈为榜样,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使自己成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4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懂得,社会上的一切财富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要教育学生热爱和尊敬劳动人民,向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学习,逐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教育学生热爱各族人民,尊重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树立民族大团结的思想。同时,要教育儿童树立国际主义思想,热爱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
5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特别是爱国爱民的传统美德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材料。爱国爱民教育应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各搞一套。爱国爱民教育应把培养高度爱国主义情感作为培养目标。
(十五)天下为公教育
天下为公,既是社会政治理想,又是道德理想。它所要求的是关心他人、扶危济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追求平等、公正,视公共利益高于一切。它的最高境界是在义利相矛盾、相冲突的情况下,以“义”为重“先义后利”乃至“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自我牺牲。
这种“忧乐天下”、“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和道德境界,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和传统美德,被历代贤明之士所推崇、所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传播和承续,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秦汉之际,儒家典籍《礼记·礼运》篇中,曾对理想社会做过描述,其意是,在那施行“大道”的社会里,天下是公道的、公平的。贤德和有能力的人得到了选拔和重用,人们讲论信谊,相互友爱和睦。人们又不只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只关心自己的子女。老年人都有所归宿,壮年人都发挥作用,幼小的都能得到抚养。矜、寡、孤、独和残废有病的都能得到赡养,男的女的都各得其所。货财怕的是丢弃在地上浪费掉,但不需要据为己有;每个人的力气怕的是不能得到发挥,而不必非得是为自己。正因为这样,阴谋诡计不再出现,盗窃作乱的事情不会发生,因此,连外面的大门也不用关上,这就是所谓“大同”。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不但继承了传统的“大同”思想,而且具体体现在其政策之中。洪秀全在其所作的《原道醒世歌》中提出的“普天之下,皆兄弟”与孔子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一脉相承的。洪秀全明确指出要实现“有无相恤,患难相救,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涂,举贤上德”“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太平世界。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社会制度,太平天国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其中讲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并提出一整套关于建立“公平正直”“人人平等”的理想天国的思想,对传说道德中“天下为公”的道德观念以承袭与发展。
明末清初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王夫之在其《续通鉴论》中,以“天下为公”为武器,批判封建制度,提出“公天下”的主张,认为“天下非一家之私”。当时另一位启蒙思想家黄宗羲也主张“天下为公、君为客”,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与王、黄齐名的思想家顾炎武进一步指出,“国家”是属于一家一姓的王朝,而“天下”则是匹夫所共有。近代梁启超把顾炎武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转化成为个人的道德要求,激励着后代无数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盛衰兴亡大业而奋斗不息。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针对中华民族出现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提出了维新变法主张,在其所著《大同书》中,再次勾画出了一个“公天下”的理想社会:“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继承了我国传统道德伦理思想,在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道德规范同时,念念不忘“天下为公”这一传统思想。时常把《礼运》篇中的“大同”的全段文字抄送友人。
“天下为公”的道德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无疑也是在继承了包括“天下为公”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以,对学生进行天下为公教育应与共产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天下为公教育具体内容包括: 1教育学生深刻理解“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名言。树立远大理想。
2教育学生懂得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最公平、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认识到,共产主义不仅是人们的最高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也是社会发展的总结,实践发展的必然归向。教育学生继承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的传统美德,以历代志士仁人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逐步树立起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大公无私的高尚道德品质,抑制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侵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而奋斗。
3教育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及社会法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自觉地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先公后私”,当三者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克己为公”、“公而忘私”,“大公无私”,最后直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