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是指用交通工具把物资或人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系统由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等部分组成。各种运输方式各有自己的优势与特点:铁路运输能力较大,速度较快,成本较低,适于中长距离货运;公路运输投资相对较小,机动灵活,可实现门到门的运输,适于短途客货运输;水路运输具有运量大、能耗少、成本低,以及基建设施投资少的优点,但速度慢,适于大宗散货运输;管道成本低,可连续输送,适于流体和其他散粒状某些货物运输;航空则速度快,但成本高,适于中、长距离的客运与邮件运输。在世界范围内,公路运输的客、货运量居各种运输方式之首。未来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旅客运输向更加高速、舒适、安全的方向发展,如高速铁路、航空和高速公路的汽车运输;货物运输将向重载、快速的方向发展,如铁路的重载列车、高速公路的大型集装箱货车运输等。
原始的道路是由人践踏而形成的小径。东汉训诂书《释名》解释道路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中国有记载役使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驮运道,并出现了原始的临时性的简单桥梁。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因看见蓬草随风吹转,而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出车辆,对交通运输作出了伟大贡献,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随着车辆的出现产生了车行道,人类陆上交通出现了新局面。现代的公路是联结城市、乡村,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公路按行政等级可分为:国家公路、省公路、县公路和乡公路(简称为国、省、乡道),以及专用公路五个等级。一般把国道和省道称为干线,县道和乡道称为支线。专用公路是指专供或主要供厂矿、林区、农场、油田、旅游区、军事要地等与外部联系的公路。专用公路由专用单位负责修建、养护和管理。也可委托当地公路部门修建、养护和管理。公路按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三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四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
古驿道
古代驿道主要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各种政务、经济、军事等公文信息传递、物资运输、军队调动、军队后勤补给和官员出差、调任与巡视。也是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进行政治上控制的重要手段。而驿站是沿驿道设立的负责官方接待、信息传递,道路管理和军队供给的机构。驿道和驿站合称为驿传系统,作用相当于今天的邮政电讯、政府招待所和兵站。驿是古代对行省区驿传设置的称呼。台、站则指在边疆地区的驿传设置。作为清代驿传系统主体的驿站,在功能上与以往各代的驿站有所不同。在以前,驿站并不同时具备文报传递、官员接待、物资运输三项功能,清代的驿站则是集三项功能于一身。由于驿传系统在对全国统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历代都是由朝廷兵部直接进行管辖。驿传系统是指以驿站为主的信息传递方式的总和。从功能上来说,驿传系统集官员接待、文报传递和物资运输于一体。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说,官员出行可以看做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交通运输在很多情况下也能被视为信息传递的结果。驿传制度历来是封建国家机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封建王朝对全国各地进行有效统治的重要手段。明清两代的驿站和驿道遍及全国,许多驿道不仅畅通无阻,而且递送驿客和公文也颇为迅速。为了保证文报传递的高效与严密,清政府对各种文报的传递时限做了严格的规定,若不依限驰递,都要按例惩处。至1913年1月,北洋政府以中央命令的形式将驿站全部裁撤,至此绵延三千年的中国驿站史终止。但中国境内个别地区仍有驿站存在,并继续行使着其职能。
古栈道
栈道又称阁道,分两种:一种是置于建筑之间的空中通道,如西汉长安城中,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与桂宫、北宫之间所建的阁道。不过宫殿之间的阁道系宫室建筑,离地较高,长度亦远,故建有屋顶及两侧护壁,以避风雨日照。而坞堡阁道主要功能在于方便各碉楼之间的联手防卫,故仅有两侧之勾阑而无顶盖。另一种是通行于悬崖峭壁之通道,如秦、汉时由关中越秦岭至巴蜀的山道险途。其构造方式为先沿石壁开出宽1~2米石道,上横铺木梁木板。或在崖壁上横向凿孔,以插入粗木梁,并下加斜撑。梁上再铺厚木板,又于路之旁侧加构铁链或木栏。道宽约5~6米,可容车马并行。其上部分亦可建以屋盖。在栈道路面距谷底较近的情况下,梁下斜撑改用直柱支撑。这种措施对结构有利,但山洪过大时,易将支柱摧毁。秦人修建的入蜀栈道至东汉末仍然保存并继续使用,如自关中通往汉中之子午道,以及其西之褒斜道;通大散关之故道,以及自围谷往傥光之骆谷道,均为商旅往来及军事运输的必经之途。除此以外,尚有汉武帝征四川时所开之道栈道及黄河三门峡的漕运栈道等,均屡见于文史。可惜此等栈道,多数在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毁于战火。
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始通于秦汉,是古代沟通中原与岭南的五条交通要道之一。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为适应当时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张九龄又奉诏另凿新道。前后用了二年的时间,开通了一条宽1丈,长30华里,两旁广植松梅的大道。现存的梅关古道约8千米,路面铺砌青石的鹅卵石。在古代它是连接长江、珠江水系最短的陆地交通要道,曾被誉为中国南北贸易的黄金通道。在太平盛世,经济繁荣的唐代,古驿道上并未设立关卡,军队驻守也是时有时无。到了宋代,广盐入赣,为加强管理,增加关税收入,公元1063年,南安知军蔡挺在驿道口建筑关楼,并将其命名为梅关。位于粤赣交界之处梅岭之上的古驿道除了在经济上曾经做过卓越的贡献之外,还是历代兵家活动要寨。早在公元前214年,赵佗就率秦军经过梅岭入粤,在岭口设横浦关。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两次督师度岭北伐。而古驿道两旁林立的花中君子——梅,每至寒冬,竞相怒放,其景致娇艳独特。古道上,梅岭是粤赣交界的一个隘口。梅关是南岭上最重要的关隘之一,关上耸立的关楼,为北宋时筑。关楼拱门两面嵌石刻,北为“南粤雄关”,南为“岭南第一关”。
徽杭古道
徽杭古道西起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东至浙江省临安市清凉峰镇,全长五十余里,是古时联系徽州与杭州的重要纽带。皖南古称徽州,北靠黄山,南依天目,生存资源的匮乏,使得当地人民自宋朝以来就不断向外寻求发展。一代代的徽州人贩运盐、茶、山货,走出了一条条饱含风霜的经商之路。徽杭古道即其中之一,位于皖浙两省交界清凉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北侧,是古时徽商入浙的要道,比绕道昱岭关近百余公里。自皖南绩溪县伏岭镇逍遥乡起,经遥遥岭、马头岭、雪堂岭而达浙西临安县马啸乡止,全长四十余里。沿途山势险峻,怪石嵯峨,高峰巨岩,南北夹峙,中有逍遥溪水蜿蜒其间。在徽杭古道上,每隔5里就设一个茶亭,供过往路人休息。过去与绩溪相毗邻的昌化人用自己纺织的棉织品沿古道到绩溪换回粮食与棉花,古道成为两地人的生命线。时至今日古道还是当地老百姓的一条重要交通渠道。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道是绩溪县境内的盘山小道,长度大约2.5千米,这是徽杭古道的精华所在。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时期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从此,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茶马古道
中国西南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密切,源远流长。古时的西藏,当地居民以游牧为主,多食肉、奶,而鲜有蔬菜,维生素丰富的茶叶成为高原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宋时,滇、藏、川的茶马互市频繁,明清茶马互市内容则更加丰富,进藏多是茶叶、瓷器、丝绸、布匹;出藏多是马匹、羊毛、皮张和药材。仅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6年),滇茶销藏就达3万多担,骡马成交上万匹。从云南、四川至西藏的商人、马帮走出了这条翻越横断山脉、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涉过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路线大致有两条:一条经云南普洱茶的产地出发,经下关(大理)、丽江、迪庆、德钦,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波密、拉萨,尔后再幅射至藏南的泽当、后藏的江孜、亚东,出境至缅甸、印度;另一条则是由四川的打箭炉(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至拉萨,再至后藏日喀则,出境到尼泊尔、印度。由桥头上山,必经之地为十二栏杆。这里山势峭拔,危崖耸立,像一道难以逾越的石壁横亘在茶马古道上。十二栏杆可以说是滇藏茶马道第一道险要,是当年内地接通中甸的咽喉。过去的马帮路仅一尺来宽,连折12层而上,下面是万丈深渊,对峙的就是玉龙雪山。路两旁悬壁如削,古木参天,令人胆战心惊而又目不绝赏。
蜀道
蜀道是指从陕西、甘肃等地进入四川的道路,贯穿川陕之间,古时候为进出川陕的唯一陆上通道,也是古代从中原进入四川的要道。古之蜀道,包括金牛道、阴平道等古道。古金牛道始于春秋时期,秦灭蜀后又加以扩建。全线北起陕西勉县,经宁强入四川,再经广元、剑阁、绵阳,止于成都,全长六百千米,四川境内约490千米。金牛道是古代中原入蜀的最早的陆上通道。阴平道主要指自绵阳经江油、平武、青川至川甘交界处的摩天岭的一段古道,是陇西入蜀的捷径。此道山水险绝,人迹罕见。三国时魏将邓艾从这里偷袭成都;明初朱元璋也从此偷袭成都,灭掉在重庆称帝的明升。蜀道中的剑门蜀道(以金牛道为主线的风景区)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观丰富。其间有峭壁如削、诗意盎然的清风峡、明月峡;有山环路绕、曲折盘旋的七盘关;有古柏参天、苍劲雄浑的翠云廊;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号称险绝天下的剑门关。
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自陕西西安(即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全长3000余千米。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唐蕃古道的大致走向为:从陕西省西安市出发,过咸阳,沿“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经甘肃天水、陇西、临洮至临夏,在炳灵寺或大河家渡黄河,进入青海民和官亭,经古鄯、乐都、西宁、湟源、登日月山,涉倒淌河,到恰卜恰(公主佛堂),然后经切吉草原、大河坝、温泉,花石峡、黄河沿,绕扎陵湖和鄂陵湖,翻巴颜喀拉山,过玉树清水河,西渡通天河,到结古巴塘,溯子曲河上至杂多,沿“入藏大道”,过当曲,越唐古拉山口、至西藏聂荣、那曲,最后到达拉萨。至今,在古道经过的许多地方,仍然矗立着人们曾经建筑的驿站、城池、村舍和古寺。
褒斜道
褒斜道是古代著名的跨越秦岭的通道,它贯穿秦岭山脉,道的南口是“褒谷”,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北口称“斜谷”,在陕西省眉县,全谷长250千米,统一名为“褒斜道”。褒斜道自战国时就凿石架木,陆陆续续地修起了栈道,后来又经过历代增修加凿,道才畅通无碍。道的两端有石门,北端名为“大石门”,南端是“小石门”。褒斜道石门位于峡谷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褒斜道石门是汉代开凿的,北魏永平二年(509年)重新修建。门洞通长16.3米,宽4.2米,南口高3.48米,北口高3.75米。石门上雕刻有许多汉魏以来历代名人的留诗题名,统称为“石门石刻”。石门摩崖石刻中保存有大量的题咏,最为著名的是“汉魏十三品”,其中又以东汉建和二年(148年)所刻的《石门颂》最为珍贵。《石门颂》摩崖石刻刻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位于石门洞内西壁,通高261百米,宽205厘米,是为歌颂桓帝时司隶校尉杨涣修复褒斜道而立。
陈仓道
陈仓道又称嘉陵道和陈仓故道。它从陈仓(宝鸡)沿扦水(今清姜河)经大散关上行至秦岭,又沿着嘉陵江支流下行到凤州,经褒城到南郑(汉中),全长535千米。“汉王北定三秦,用韩信计,出故道(凤县),战陈仓、好(乾县),又战废丘(兴平),遂东至咸阳”,就是取此道北上的。这条道路最长,但比较平坦,且有嘉陵江水运之便,汉末至南北朝分裂时期,汉中、关中、四川之间战争很多,多数沿嘉陵道进行。隋唐定都长安,汉中及四川成为唐王朝的一个大后方,长期没有战争。长安、南郑、成都间的交通十分频繁,秦岭嘉陵道沿线驿站不断,仅大散关至宝鸡一段不到100千米的路程就有15处之多。
白龙江栈道
白龙江栈道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古栈道,它位于武都县城东20千米,西起笼幢沟,东至固水村,全长达两千米,是阴平道上三大古栈道(邓邓桥、险崖、阴平)之一。这段古栈道相传为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姜维建造,后不断修整。今天尚存的古栈道遗址,凌空架设于悬崖之上。栈道依山势而变化,结构多样,险峻异常。最险要的一段为“天柱式”结构,有300多米的悬崖因无法立柱或斜撑,仅在崖石中凿洞插入横梁,铺设木板而成,人行其上震颤不已。抬头危崖碰额,俯首见滚滚白龙江奔腾于脚下。
五尺道
“五尺道”,顾名思义宽约5尺,它从蜀南下经道(今四川宜宾)、朱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有用青石镶嵌的石阶,宽窄高低不等,有趣的是被磨得油光水滑的石阶上不知何时留下39个清晰的马蹄印迹。自南向北,沿石阶迂回而上,至最高处便是扼锁这条古驿路咽喉的石门关。关居两山之间,下面是激流汹涌的关河,河的南岸绝壁千仞,像刀削一般雄奇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入之势。过关后地势豁然开阔平坦,宜于步骑驰骋。“五尺道”始建于秦朝,隋、唐续建,是中原和巴蜀入滇之要冲。北起四川宜宾,途径盐津、大关、昭通、鲁甸各县,南至曲靖。历史上有名的庄入滇、诸葛亮南征都循“五尺道”线路,也是云南沟通中原最早的一条驿递线路,从秦朝至元朝期间,历朝中央政府与云南地方的官书都经这条驿路传递,对加强云南与中原的联系,促进彼此间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起过重要作用。元朝以后,随着交通的发展,云南又增辟了与邻省和邻国的驿递线路,“五尺道”驿路的作用才逐渐隐没。“五尺道”遗留至今,虽仅有三百余米的一段遗迹,但它却是云南早期邮驿史的重要见证。
黄河古栈道
黄河古栈道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游北岸紧靠黄河的陡壁悬崖上,共有两条。一条离河面较高,一条离河面较低,都是紧挨着石壁的冲击处开凿的。我国唐代以前多建都关中,为保证首都长安及西北戍军的粮草供应,每年都要经黄河向关中送去大量的粮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河漕运。但作为黄河漕运必经之路的三门峡,水势险恶,来往船只,十之有八要被河水吞没。从西汉开始,每年枯水季节,都要征调大批人力物力对这一段黄河进行疏通,并修凿栈道。在黄河两岸的峭壁悬崖上凿出一条狭窄的石路,路断处凿上一排深深的四方洞,塞上木桩搭成栈道,供船夫们在上面拉纤上溯。古时石洞上钉进木桩,人们借以向石壁攀登。“牛鼻”是系上绳索让纤夫攀援,遇到风浪,还可就近把船栓住。栈道的开凿时间已无法考究,现存最早的石刻是东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50年)。但这方石刻是刻在重修后的栈道上的,可见栈道的开凿时间还要更早一些。栈道上还有魏、隋、唐、宋、明、清的石刻。
驿站
驿站是古代官府传递公文的通讯机构。从殷商盘庚年间边关戍守传信,到西周时期烽火报警,发展到东周列国产生了驿站组织。历朝历代驿站的规模和管理虽不尽相同,但均担负转达政令、飞报军情、接待使客的任务。春秋时代,各诸侯长年相互征战,出于政治军事需要,在道路旁设置驿马驿车,传送官府文书,通报军机事务。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各地修筑驰道,颁发《秦邮律》,促进了邮驿通信的发展。唐朝驿站分陆驿、水驿和水陆兼办三种。如遇军情要事,驿马每天可跑300里。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将站赤制度(即驿站)推行到国力所及的广阔疆域。以大都为中心,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全国共设置驿站1500多处。驿站备有马匹、船只、客房和食物等等,供应往来使者。驿道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急递铺”,专为传送朝廷和地方州郡紧急文书的使者服务。朝廷特制了牌符,颁发给使者。牌符上镌刻着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文,证明自己身份。使者佩挂这种牌符,日夜兼程,过往行人都得让路,一天奔驰400里。可见元朝的驿站制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清朝中叶以后,出现了现代邮政,驿站逐步被淘汰,但在边疆地区,仍继续沿用,直到新中国人民邮政建立以后,驿站才并入邮局。
罗马阿皮亚古道
罗马拥有庞大的道路系统,从罗马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史上的第一条罗马大道是阿皮亚古道,由罗马执政官阿皮乌斯克劳狄于公元前312年下令修建。这条道路堪称罗马筑路技术的典范,全长29万千米的罗马道路均沿用此项技术。一小层石头用灰泥抹缝后,构成坚实的地基。灰泥上填满沙砾,然后用石板铺就路面。阿皮亚古道将罗马与南意大利连接起来,是通往希腊和东方的主干道。阿皮亚古道,仍有部分保存至今,依然维持原样。在古罗马时期,罪犯会被钉死在道路两侧。当斯巴达克起义被镇压之后,曾一次钉死过6000多人。200千米长的道路两侧,每隔70米就树着一个十字架。
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是指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一般能适应120公里/小时或者更高的速度,要求路线顺畅,纵坡平缓,路面有4个以上车道的宽度。中间设置分隔带,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高级路面,为保证行车安全设有齐全的标志、标线、信号及照明装置;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在路上行走,与其他线路采用立体交叉、行人跨线桥或地道通过。四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55000辆。六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5000~80000辆。八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60000~100000辆。
青藏公路
青藏公路是由青海省西宁市经格尔木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干线公路。全长1943千米。1950年动工,1954年通车。西宁市至格尔木市段路线翻越橡皮山(海拔3800米)、旺尕秀山(海拔3680米)、脱土山(海拔3500米)等高山,跨越大水河、香日德河、盖克光河、巴西河、清水河、洪水河等河流,计长782千米,其中属于平原和微丘区的里程为564千米,属于重丘区的里程为218千米。全段海拔为2200~3800米。格尔木市至拉萨市段翻越昆仑山(海拔4600米)、风火山(海拔5010米)、唐古拉山(海拔5320米)、头二九山(海拔5180米)等高山,跨越楚玛尔河、红梁河、曲水河、秀水河、北麓河、鸦马尔河、通天河等河流,计长1161千米,全段海拔在4000米以上。青藏公路原建标准较低,并且穿行在青藏高原上,沿线气候条件恶劣,地质条件不良。因而,这条公路通车后病害严重,曾不断进行整治和改建。1974年开始全面改建,并将公路标准提高为二级公路,加铺沥青路面。青藏公路的改建工程极为艰巨,尤其是在海拔高的多年冻土地区铺筑沥青路面,各国均无先例。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土基冰层中含冰量情况,采取填筑足够高度路基以保护冻土的方法,并采取路基排水设施以防止地面水对路基的浸蚀,实现了稳定路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