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博物馆考古队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
近些年来,在宝鸡市陈仓区宁王砖厂周围不断有秦汉遗物出土,尤其是数量众多的瓦当,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重要价值,其中包括勾纹、花瓣纹、云纹、文字等圆瓦当以及素面半瓦当。尤其重要的是“郁夷”文字当的发现,解决了汉制“郁夷”县的相关问题。2003年该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进一步了解遗址的情况,2004年3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与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联合工作,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现将此次情况简报如下。
一、位置、地貌
宁王遗址位于渭河北岸第二级台地的宁王村北20米台地上,东至晁阳村,南到宁王村公路,西到联合村,北近引渭渠。原地势为南低北高的缓坡状,经近年平整现为多级台阶式梯田,地势较为平坦。现有村镇砖场。遗址周边有大量的秦汉时期遗迹和墓葬。
二、调查情况
在以前的文物普查中发现遗址区内到处可见极厚的堆积,断崖上有较多的灰坑,直径1.5~2.5、深1.5米,内有大量的陶片,以灰陶为主,可辨器型有盆、缸、罐、盂以及建筑材料如砖、筒瓦、瓦当、脊瓦等。筒瓦内有素面、布纹和麻点等,外面一般为绳纹。
据宁王村村民反映,历年来该村以北大片土地内常有大量的瓦砾,群众称“瓦碴地”。特别是村东北砖场取土时,屡有大量瓦砾出土,经现场查看,堆积数量多达10余立方米的瓦片,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其中包括内饰细布纹的粗绳纹板瓦和内饰细布纹的粗绳纹筒瓦,并有“长乐未央”及回纹花砖残片,这些无疑为汉代建筑遗物。亦有少量内为素面的粗绳纹板瓦,及外饰细绳纹、内饰麻点纹的筒瓦残片,似为先秦建筑遗物与之伴出。在土壕断崖上残留汉代砖室墓数处,均遭人为破坏较甚。整个遗址范围内的断崖上多处暴露有灰坑、扰坑,其内夹杂物与砖场土壕出土物略同。根据断崖上灰坑、瓦砾的分布情况,初步确定了遗址的范围,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80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
三、遗迹
这次主要对遗址的范围进行了地面调查,仅对个别暴露遗迹较多的断崖台地进行了初步钻探,发现的遗迹主要有:建筑遗址、水井、陶窑、墓葬和数量较多的大型灰坑等。遗址内未发现夯迹,仅发现的两处建筑基础亦未经夯筑。位于砖场土壕之西24米处的台地上。两处建筑遗址,东西相距7米。F1南北残长8米,东西宽4米;F2位于F1的西边,南北残长8米,东西宽5米。两处建筑遗址的土层堆积情况略同,农耕土0.3、扰土层1.4~1.8厘米;瓦片、灰烬、烧土厚0.3、踩踏面厚0.04米,下为黄生土。建筑踩踏面距地表深度南部为2米,北部为2.4米,之间差0.4米,系地面自然坡度高差所致。水井较多。水井开口距现地表2米以下,一般深度为12米多。耕土层和扰土层厚达1.5~2米,所以水井的具体开口高度不清。
J1位于砖厂土壕西,距J2东18米,南约5米。直径0.95米。平面圆形,井壁光滑,西南壁见脚窝,间距为0.55米,脚窝宽0.18、高0.12、深0.18米。井内堆积物不详。
东西并列分布的水井形制类似J1.直径一般在1米左右,共有5眼。位于东部的J3与J4之间距不足0.8米。其中J2直径1米,西南壁有脚窝,间距0.40米,窝宽0.13、高0.10、深0.10米。井内土层堆积上层多粗绳纹板瓦;中间层有大量的草木灰,板瓦、筒瓦和素面瓦当,土质疏松;下层土质较细纯。
陶窑多座。其中有的就在水井附近,现已不存,具体数量不详。只在砖厂工作现场残留大量的红土、青灰烧结土块,应为陶窑遗物。Y1在砖场土壕以西75米处的另一级台地东端的断崖上,现残留两个红烧土槽,槽渠斜向上。每槽渠宽0.10、深0.17米,残高0.68米。红烧土迹象总横长0.80米。Y2位于此台地南端的断崖上,仅存部分窑壁青、红烧土。
说明:1、2为红烧土槽,槽底北高南低,约呈45°的斜坡状,壁面平整。
灰坑数量很多。Y1和Y2之间有一处大型灰坑,南北长60余米,东西宽30米,其内距地表深0.6~2.4米,有大量草木灰、灰土及粗绳纹瓦片堆积,深度在5米以上。
墓葬有土圹竖穴墓、斜坡道土洞墓和砖室墓三种形制。绝大多数被盗掘。
M1砖室墓,位于砖厂取土壕的西壁,南距J1 3.5米。墓底距现地表7.4米。现仅存局部墓室,向东,中间高度2.8米。墓砖有长条形方砖和长条形榫卯砖。其中长条形方砖长35、宽17、厚6厘米;子砖宽16.7、厚6厘米,榫头长3.5、高5.5厘米;卯砖宽17、厚同榫砖,卯口近圆形,直径6.5、口深4厘米。所有墓砖均为素面,墓壁平砖错缝砌垒。
M2斜坡墓道砖室墓,顶部坍塌。墓向195°,斜坡道残长1.7~1.2、宽1、残高0.20-1米。封门厚0.80米,平砖两层砌垒。甬道长1.1、高1.1米。墓室被近期盗扰,骨架凌乱,仅余一枚圆形带孔铜泡和长条形残铁器局部,见有马牙等动物骨骼。
M3砖室墓,距离J3很近。墓向南。墓顶早年坍塌,墓道、前墓室遭近期破坏,墓室残宽3.35米。东墓壁宽0.28、残高2.7米,使用长条形整砖错缝平砌。砖铺地使用残砖,从墓室中部分界,西半部多南北竖向排列,东半部东西横向排列。长条形砖长32、宽14、厚6厘米。一面有横、竖中粗绳纹,墓室内还见到一些红褐色漆皮。
四、遗物
遗址内残存大量建筑遗物,还有一些陶质生活器残片以及制陶工具等。
(一)建筑材料
主要包括瓦当、板瓦、筒瓦、空心砖、花纹砖。
1.瓦当按照纹饰可以分为素面当、文字当和云纹当三大类。
素面当采集到两块。应为半瓦当。04-33瓦面平,陶色灰褐。
文字当采集到三块。应均为“长乐未央”当。04-8、04-11上下左右读。04-8残存“乐”、“未”两字。“乐”字上部作哑铃形。乳钉当心较大。双界格线。当径18.4、边轮宽1.3厘米。04-10残存“长”字。上下顺时针旋读。双线界格。边轮宽0.8厘米。
云纹当最常见,共采集到20余块。包括蘑菇形云纹、羊角形云纹、连云纹和卷云纹四大类型。卷云纹残片共有5块,包括04-7、04-13、04-20、04-22.可分两个亚型。
A:双线卷云纹。十字单线界格通过当心,将圆形当心分为四区,每区内有两重直拐角套合。当外四区内为卷云纹。04-7当轮窄。当背边沿刮削光滑,心内凹。当径18、边轮宽0.7厘米。04-13当径16.4、边轮宽0.8厘米。
B:04-22,单线卷云。残缺,当心等情况不详。
羊角形云纹共2块。形制相同。圆当心内有均匀分布的小乳钉5枚。04-17、双线圆当心中部为小乳钉,其余部分包括四组直拐角加乳,单线界格通当面,中部接羊角形云纹。当背边沿切削光滑,不见波状切痕)。04-18当径14、边轮0.7-1.1厘米。
蘑菇形云纹共采集到10块。有网格状、大乳钉和竖条状圆当心三型。
A:04-32网格状当心,单线界格四分瓦面,顶端有蘑菇形云纹。当径18、边轮宽度为0.9厘米。瓦当与筒瓦接痕明显。筒瓦侧边利器切痕光滑,泥条盘筑痕迹清晰,每条宽3.2厘米,筒瓦表面为细绳纹,前部稍加刮抹。还有一些网格状当心外有扭曲的方框。如04-31,当轮窄、低。后接残筒瓦,筒瓦前部抹光,有刮削痕迹。瓦身内壁有大麻点纹,外为竖向细绳纹。04-19当径18.6、边轮0.7-1.2、轮高1.2厘米。04-14方框四边中部接蘑菇形云朵。当面纹饰略显凌乱,线条粗细不均。瓦当中心部位稍厚于边沿。边轮高、窄。当背平,当背及边轮外表均有竖向细绳纹,制作过程中曾使用编织物包裹。当径14、边轮宽0.8、高1.3厘米)。
B:竖条状圆当心。04-12单线十字界格贯穿当面,顶端为蘑菇形云纹。云朵间有浅浮雕小动物形象。当径14厘米,边轮极窄、低。后接筒瓦残,表面细绳纹。
A:网格状当心。04-35双界格四分瓦面,四区内有连云纹,当背边沿上有明显的弧形波状切痕。边轮宽1.2厘米。
B:柿蒂纹当心。04-9圆当心内有突起四叶柿蒂纹图案,双线界格接圆当心线,当面四区内有连云纹。当径14.8、当轮宽1.1厘米。当背边沿宽约2.4-3厘米,有弧形波状刮削痕迹。当背中心粗糙,稍凸,有指印痕,有很深的手指压抹凹槽。
C:十字交叉当心。04-18双十字线界格贯穿当面,圆当心被双界格分出四区,相对两区内填充双重套合的直拐角线,另两区为扭曲的亚腰形图案。外圈四界域内的图案也有区别,相对的两区一种是连云纹,一种是兽面纹。兽面纹线条直,类似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有下卷的双眉、眼以及直通眉际的鼻梁,鼻梁下是呲咧的嘴或牙。当面纹饰线条纤细规整。当背边沿有弧形波状刮削痕迹,略高于当背心。当心有许多手指压印痕迹,一条压捺直线。从断茬处可以看出当轮与当面制作中有二次衔接情况。径18、当轮宽0.8厘米。
2.板瓦包括槽形板瓦和弧形板瓦两类。
A:槽形板瓦:采集4残块。均较薄,外有交叉细绳纹,内部竖条纹样,似为交拧紧密的绳纹,瓦边切割光滑。04-55,厚1.2厘米。
B:弧形板瓦:遗址中较常见。外表多为粗大绳纹。04-53,3块板瓦烧结在一起,瓦色黑蓝。每块板瓦厚度基本为1厘米。外表为粗大绳纹。04-54,壁厚1.5厘米,外壁为规整的中粗绳纹,可以看出原压捺垫拧结十分紧密。内壁横竖交错压印多组。
3.花纹砖6块几何花纹砖。薄厚不一。由相间排列的菱形方格单元和回字形方格单元组成。04-4,每单元图案呈方形,边长14、厚4厘米。04-6,横向似有三组以上单元图案,其中菱形方格套合单元图案的线条是相间涂朱色。
4.空心砖2残块。04-58外表有粗绳纹,内壁为细密布纹,壁厚2厘米。相邻面略呈圆弧交接。04-5,圆形与菱形纹样交错分布。圆形个体内的纹样类似蘑菇状云纹,圆心,外有四个均匀分布的蘑菇云朵。菱形个体中心为圆乳丁突起,四个放射状直线箭头将菱形面分为四个部分,空区填充“∽”。
5.筒瓦数量很多。主要是中、粗绳纹筒瓦。可以分为两大类。
A:瓦壁薄,唇一般很短,惟有04-39唇部较长。外表饰细绳纹,内壁有麻点纹和布纹两种。数量较少。
Aa:04-40,外表饰斜向细绳纹,唇短,约长3.5厘米。内壁有麻点,唇与瓦身交接处有抹印沟槽。瓦厚1厘米,青蓝色,不夹砂。04-48,内壁布满麻点和多个捶打凹窝,可见零星盘筑痕迹。侧边缘切割光滑,瓦壁薄厚不一,厚处有1.6厘米,薄处仅为0.8厘米。外壁有竖向细绳纹及零星刮抹痕迹。
Ab:内壁为稀疏的布纹。04-46,残长33、宽16.8、厚1.3厘米,瓦侧边沿渐薄,约0.7厘米。唇宽5.3厘米。外壁首端有宽约8厘米左右的抹光带,后接交叉细绳纹。从瓦唇的断裂处可见有二次覆泥的迹象。唇沿内壁粗糙,有手指压捺痕迹。内壁有布纹,经纬线根数约为10×8根/平方厘米。经、纬线均较细,平畦交织。
B:外表饰中粗绳纹,内壁为布纹。首端一般均有宽窄不一的抹光带。可分四亚型。
Ba:数量多,最常见类型。外壁中粗绳纹,内为平畦经纬交织布纹。04-42,瓦色青蓝色。内壁布纹,有二次覆泥迹象,覆泥后在瓦边缘再刮削平整,形成外边光滑但内部毛糙的现象。唇宽4、厚1厘米。外表竖向中粗绳纹,首端有宽约1.2米的抹光带。04-45,残长26.5、宽14、厚1.2厘米,唇宽4.3、厚1.5厘米,唇外表有刮抹后残存的绳纹遗留。首端抹光带宽3.2厘米,后为竖向中粗绳纹。从纹样上分析,原压捺垫交拧较紧凑。内壁为布纹,经、纬线根数约13×7根/平方厘米,平畦。
Bb:外壁仍为中粗绳纹,原压捺垫拧结较松疏,但内壁布纹经纬线交织紧密,似为双经单纬,形成斜畦痕迹。数量较少。
Bc:外壁为中粗绳纹加叉。瓦色灰蓝。04~80,壁厚1厘米。唇宽4厘米。首端有抹光带,宽近8厘米。
Bd:外壁中粗绳纹印痕似一条竖向直线,内壁布纹,经纬斜畦交织。04-49,唇宽不足3厘米,首端有抹光带。唇首交接处高差不足0.5厘米。
(二)日用陶器
主要有陶器盖、奁或仓底、罐(缸)残片以及一些红胎绿釉残片。均见于扰乱的墓葬中。
1.罐(缸):04-60,残,通高18.7、直径约26厘米。壁很厚,约2厘米。侈口,平沿宽2.6厘米,大口,平底小。器物厚重、低矮,烧制火候高。夹粗砂。
2.釜(?):04-74,残。夹粗砂。器薄。陶色蓝黑。斜平沿,尖唇,束颈,圆肩。器表饰交错细绳纹。3.盘:04-70,残,泥质灰陶。微侈口,平沿,尖唇,平底。素面。底有轮制痕迹数道。通高4、口径18.3、腹径4、底径13.7厘米。
4.器盖:数量较多。有两种形制。
A:圆形,较常见。圆饼形,正面有一圈凸棱,中心部位有刻划文字或纹饰。如04-68,文字或为“麦”。
B:形状不规则,似为器物的顶部。04-71,泥质红陶,上有斜坡状瓦棱。宽沿下折收。大部分为夹砂灰陶,两平面呈锐角相交,器壁较厚。04-83,一面有两棱脊,一面平,上有“麦”字刻划。04-84每面长13、宽10.4、厚1.7厘米,平面带戳印,似为动物和车轮。
5.鼎:04-62,残。泥质灰陶。板状耳短、直,有圆孔。上部外撇,腹尖下收,实心锥足。
6.壶:04-63、61,泥质灰陶,似为长颈,鼓肩。肩部均带有一周圈浅浮雕神兽。
另有红胎绿釉残片若干。均有菱形几何印纹装饰带,绿釉剔透。
-80,筒身,平底,下有一残动物足,作蹲踞状。或为仓或奁。
(三)工具类
1.陶支垫(托):月牙形,中间厚、宽,两端尖、薄。夹细砂,质地疏松,陶色青蓝。04-75,弧长19.5、中间宽3、厚4.5厘米。04~76,弧长9厘米,中间宽约2、厚2.5厘米。台面上有斜向栉齿纹。
2.陶块:略呈长方形,四边均有弧度,头端面稍窄薄。通体饰细绳纹,夹砂灰陶。残长10、头端宽4.5、高3厘米。
3.陶臼:残。通高9.7厘米。亚腰形,上端粗,中心有臼窝,深3.5厘米。亚腰以下为实心。制作粗糙。
(四)其他
主要有钱币10枚和一残铁器。
大泉五十:1枚。钱型浑重,内外均有宽廓。钱径约2.6,方穿径0.9厘米。外廓厚度0.2厘米。属于中厚廓大穿孔钱型。“大”字写法为“窄肩形”。
半两钱:1枚。钱径2.4,方穿径小于1厘米。无廓。“两”字上两横平齐,内“人”成直横。属于大穿无廓半两钱。
五铢钱:2枚。一钱径2.3厘米,大方穿径边长1厘米余。磨廓。“五”字弯曲相交,末端内收,二竖成平行状。“金”字笔画多平直,“朱”字上下均为方折角。
磨廓钱盛行于西汉中晚期。一枚钱径2.6、方穿径1厘米。穿背有廓。廓宽0.12、边长不足1.2厘米。“五”字略带弯曲,“铢”字“金”部上方折略带弧意,下部折笔圆弧。
榆荚钱:3枚。钱轻、薄。钱径分别为1.3、1.5、1.8厘米。
剪廓货泉:1枚。钱径1.6、穿径0.6厘米。方穿有双面廓。廓边长1、宽0.18厘米。面残存剪后“货泉”笔画。字文篆体,规整纤细。
钱母(?),表面黄铜绿锈,绿锈下为银白色,背面土褐色。质厚重,形不规则。外缘有一些凹槽。钱径不足2.3厘米。近圆形大穿。钱环仅宽0.7、厚0.3厘米。双面有穿廓凹槽。阴文“大泉五十”刻画。或为铅质钱母或缗钱。据《秦汉钱币研究》,在王莽及东汉初期有“大泉五十”钱,钱径在2.6以下,甚至仅为1.9厘米,为私铸钱,或疑为“缗钱”。对照此标本,质地似为铅,与“缗钱”有异。
铜镞:1枚。仅存镞首。截面三棱,有凹槽,无翼。残长4.3、锋刃3厘米。
井圈:04~52,残,有弧度。长23、残宽22.5、厚3厘米,外表粗绳纹,内为方格纹。上下端面各有浅凹或浅凸槽,便于上下井圈之间衔接牢固。
五、得到的认识
(一)使用时间
宁王遗址采集的瓦当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除此次调查中发现的残瓦当以外,以前还多有同类物被收藏,如现收藏于宝鸡市博物馆的03~20勾纹瓦当、03-23莲花纹瓦当、03-10羊角形瓦当。这些瓦当在眉县第五村成山宫遗址、凤翔雍城遗址、咸阳一号宫殿遗址、栎阳遗址中都曾有大量的出土。04-14边沿、当背上的细绳纹也符合秦瓦当制作的风格。类似的制作痕迹还见于2003年采集:20旋涡纹瓦当。文字当为汉时期的遗物。“长乐未央”当以前此遗址中也多有发现。2003年此遗址还曾发现约5面以上的“郁夷”文字当,惜完整者已流入社会。
从此次调查采集到的其他遗物看,陶釜(?)残片夹粗砂,饰斜向细绳纹,为战国时秦器的特点。半两钱参照相关材料推断其或为武帝时期半两。大泉五十与1975年辽宁省宁城县黑城古城出土王莽钱母范形制相同,此范有“始建国元年三月”纪年铭文,为王莽第二次币制改革时的铸钱。五铢钱类似洛阳烧沟宣帝后期三官五铢钱型。一般认为釉陶的大量随葬始于西汉中期以后,这里出土的红胎绿釉残片上带几何菱形模印纹,常见于陕西西汉中晚期墓葬,如龙首原汉墓等。
综上所述,该遗址的年代清楚。上限为春秋战国,下限不早于东汉中期。
(二)性质
在遗址中尚未发现较高等级的建筑遗迹。F1和F2房基均无夯打。遗址内有数量较多的大型灰坑、水井、陶窑等遗迹,地面采集到月牙形支垫,2003年还曾收集到两件椭圆形陶拍,这些均与制陶作坊的关系较大。初步分析,遗址内当有较大规模的制陶作坊。不见土圹竖穴墓葬,砖室墓券顶使用榫卯砖,具有西汉中期陕西地区券顶砖室墓的特点。因此推测,此地作为墓区的使用时间稍晚于制陶作坊。
(三)意义
1.对于宁王遗址出土瓦当等文物,已有文章论述。根据“郁夷”文字当推断汉之郁夷县就在今平阳镇宁王附近,此不赘述。
2.据《水经注》记载:“汧水东南历磁山,东南迳郁夷县平阳故城南。”既然郁夷县在陈仓区宁王附近,那么秦平阳故城应该也距不远。现在遗址中郁夷瓦当和更早的建筑遗物,这不仅印证了文献汉郁夷县和平阳都邑之间的联系,而且为寻找秦阳平都邑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作为都邑的地区,应该具备墓葬区、宫殿区和手工作坊区。在宁王遗址附近分布着密集的春秋战国秦墓。先后曾发掘秦家沟、西高泉、南阳墓地等一批高等级春秋早期铜器墓葬。
1978年在西高泉以南的太公庙出土一铜器窖藏,内有铜钟五件、三件。从铭文推知青铜器主人是秦武公。遗址内可以肯定存在大量制陶作坊。此地区作为都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另外,宪公在《史记》中又记为“宁公”,有“秦宁公二年徙平阳”一语,现宁王遗址所在村名与史载“宁公”相合,这或许不是偶然巧合。
此次调查中没有发现大型建筑遗址,甚至没有发现有价值的夯土迹象,其原因或许与此地区70年代大规模平整土地以及砖厂连续多年取土有关,而且本次调查的范围也不够,所以目前将其定为平阳故城尚为时过早。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开展更详细的工作。
参加调查人员:许卫红、王志友、董卫剑、丁保乾、杨宁军执笔:许卫红、董卫剑
拓印:丁保乾、刘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