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尚欣王伟锋夏寅常磊毛小芬
(一)引言
1994年3月,秦俑考古队开始对二号俑坑G18过洞开始发掘。而自从1999年3月至今该过洞共已出土了8件原大陶俑,这些陶俑均属于跪射俑,可喜的是每个陶俑身上均保留有较多的彩绘,而每一个陶俑的造型及表面所涂彩绘都有所不同。但是随着文物的出土、时间的流逝,由于俑坑曾遭到焚烧、坍塌、山洪冲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出土时已全部破损,无一完整,加之陶俑一旦暴露在空气中,便受到自然界温湿度剧烈变化的影响,造成陶俑身上的彩绘和俑体开始剥离。T21 G18-08号俑是自该过洞中提取至彩绘修复室中进行修复保护的最后一个俑,作为这一阶段彩绘保护修复工作的尾声,这件彩绘俑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试图通过本文对这一阶段的彩绘保护工作进行简要地总结与归纳,以期对此后的彩绘保护工作有所借鉴。
(二)出土现状
从秦俑二号俑坑已经试掘探沟的迹象表明,该坑曾遭到严重焚烧。试掘已暴露原建筑的木质构筑已经焚烧殆尽,有些已经炭化。G18过洞位于二号坑东北侧,八号俑位于T21 G18过洞西南角。出土时陶俑面朝下,俑头已经脱落。从2002年5月出土到2003年3月提取至修复室进行修复期间长达10个月中,尽管经过现场的保护,但其彩绘的状况并不令人乐观。
1.彩俑提取前坑内原始资料、照片等。
用相机和绘图等方法详细观察,写出书面记录。这些早期的资料,是后期建立修复档案的一部分。是人们了解其修复前的资料,也是修复前后对比的见证。
2.彩俑的提取。
方法及步骤:首先在不频繁移动文物的前提下,给陶俑的碎片进行编号,然后清理俑周围的土,使之可以活动。再用纸及棉垫子包裹它,最后用绳子绑好放到担架上(在绳子受力点上多垫些棉垫子,以防止绳子对彩绘或陶体产生损坏),运回实验室。八号俑提取后发现俑体胸部及腿部部分彩绘和漆皮已经粘结在填土上。
3.彩俑提取后坑内原始资料、照片等。
提完俑后用相机及绘图等方法详细记录彩俑提取后的考古迹象和残留彩绘的位置。
4.修复前陶俑的状态评估,彩绘分析包括彩绘结构、彩绘种类等。
仔细观察并记录彩俑各个部位的状况,彩绘分布情况及彩绘的层次、结构,详细记录并绘图照相。八号俑残破较严重,碎裂成八块,领口处缺少一块。根据分类保护的需要,将整个俑分为头、手、铠甲、胳膊、腿、足、战袍等17个保护区域。观察并记录区域陶体、彩绘、漆皮、保存的状况,以及之前处理的效果。
具体描述如下:
(1)领口及下侧甲带:领口有一处残缺,淡绿色彩绘。甲带有红色彩绘,基本无龟裂,彩绘上面有泥土。甲钉部分脱落。
(2)背部铠甲:上部,铠甲无彩绘,有褐色漆皮,龟裂,部分漆皮上有泥土。部分甲钉脱落。下部,铠甲有褐色漆皮,漆皮上部分有龟裂。甲带上有红色彩绘,彩绘部分鼓起及龟裂,上面有泥土覆盖。
(3)右臂部铠甲:铠甲上有褐色漆皮,保留不多,龟裂,漆皮上有薄泥土覆盖。甲带上有红色彩绘,部分有龟裂、起翘。彩绘上部分有泥土覆盖。
(4)右胳膊:上面残留黑色漆皮,漆皮有少部分起翘。袖口部分留有绿色彩绘,彩绘上覆盖有泥土。
(5)右袖口及右手:右袖口有黄绿色彩绘,此处未观察到漆层。右手从袖口处断裂,缺少大拇指,手上面残留白色彩绘,彩绘有龟裂,有些彩绘稍有翘起。已断掉。从起翘的颜料处可看到漆层。
(6)胸腹部:铠甲上,残留有少量漆皮,漆皮上有泥土,泥土较厚(约1-2mm),部分甲钉已脱落。甲带上有红色彩绘,少量显粉红色,彩绘上有泥土覆盖。
(7)右侧战袍:无彩绘,残留有黑色漆皮,漆皮上有较厚泥土覆盖。近右腿膝盖处战袍残留有红色彩绘,彩绘上有泥土。
(8)右膝盖及小腿:膝盖上部近处有彩绘,结构为红色在下,白色在上,此处彩绘较厚。膝盖及膝盖以下20cm处,有白色彩绘,彩绘较厚,白色颜料分为两层,彩绘上有泥土,泥土较薄。从起翘的颜料处可看到漆层。无泥土覆盖的地方可看出颜料的涂刷为竖向刷。脚以上至18cm处,有绿色彩绘,也有蓝色和白色彩绘,彩绘上又薄泥土覆盖。从起翘的颜料处未看到漆层。
(9)右足:足面有粉色彩绘,部分彩绘稍翘起,足面末端有黑色漆皮,有斑状泥土覆盖。从起翘的颜料处可看到漆层。足底有褐色漆皮,漆皮起翘、龟裂。此足断裂,断掉部分被泥土覆盖,彩绘起翘严重已明显看到陶体。无泥土覆盖的地方可看出颜料的涂刷为横向刷。
(10)左足:足面有粉色彩绘,部分彩绘稍翘起,从起翘的颜料处可看到漆层。足面末端有黑色漆皮,有斑状泥土覆盖。足底有褐色漆皮,漆皮上有泥土。此足断裂,断掉部分被泥土覆盖,彩绘保存较完整。断掉左足足面中间部分有大片空鼓。茬口可看到彩绘起翘,此处陶质酥松,用钢针刺探,酥粉层厚达23毫米。无泥土覆盖的地方可看出颜料的涂刷为横向刷。
(11)左小腿:足以上至18cm,有绿色彩绘,也有蓝色和白色彩绘,结构是:绿色在下层,白色或蓝色在上层。从起翘的颜料处未看到漆层。膝盖及其以下18cm处,有白色彩绘,白色颜料分为两层,彩绘上有斑状薄泥土覆盖。从起翘的颜料处可看到漆层。此处白色颜料较保存完整,但是以小腿正面中部为中心出现多处空鼓。无泥土覆盖的地方可看出颜料的涂刷为竖向刷。
(12)左大腿部战袍:膝盖处战袍有红色彩绘,有泥土覆盖。膝盖以上战袍留有黑色漆皮。战袍及左腿在臀部稍下处断裂。
(13)臀部:有黑色漆皮,部分地方发绿色(疑为苔藓),上面有泥土覆盖。
(14)左胳膊:中部有少量黑色漆皮,漆皮起翘脱落严重。袖口及其周围有绿色彩绘,彩绘上面有泥土覆盖。
(15)左袖口及左手:左袖口有白色彩绘,内侧彩绘载体酥松。左袖口未观察到漆层。左手上面留有粉色彩绘,手大部分被泥土包围,已断掉。从起翘的颜料处可看到漆层。
(16)左臂铠甲:铠甲上留有褐色漆皮,有龟裂,漆皮上泥土较厚。甲带上有红色彩绘,上面有泥土覆盖。
(17)头部:面部留有粉色彩绘,面积很大,保存较好。彩绘上泥土很厚。发髻被厚泥土包围,脸部右眼及鼻部被泥土覆盖。裸露漆皮均起翘、龟裂。无泥土覆盖的地方可看出颜料是从中间向两边涂刷的。颜料层分为两层。从起翘的颜料处可看到漆层。
(三)彩绘的层次结构与成分分析
1.颜料的分析测试,主要通过体式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分析出彩绘的成分及结构。
(四)彩绘损坏机理
彩绘的损坏一般分两个过程:一是发掘前,如前所述,八号俑在制作好时通体彩绘,由于埋入地下后经过地下各种不利环境的长期影响,在出土时我们所能见到已是残破的陶俑及彩绘;二是出土后,这些残留下来的彩绘若不能得到及时的保护就会发生新的损坏,甚至会出现残留彩绘脱落的情况。
残留彩绘发生新的病变与其保存环境有关。彩绘出土时,常发生脱落现象,有的被外附泥土粘掉;有的是在彩绘周围附土清理后立面与悬空面失去支撑力而出现脱落。脱落形式大多为颜料层和有机层一起脱离陶体,也有颜料层从有机层表面脱落的情况。出土后的温湿度的变化,导致有机层因失水发生收缩,引起龟裂、起翘、卷曲,造成大片彩绘出现病变。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越剧烈,这种情况也就越甚。
(五)彩绘的修复保护
根据分析和观察,T21 G18-08号俑的破损断裂均为机械性破坏,所以保护修复的主要内容是清理彩绘上的附土,然后对颜料层和有机层进行加固,逐块拼接、粘结、补全,最后对文物表面进行保护处理。
文物表面清理的过程是对其重新“发掘”和认识的过程。修复保护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历史信息,保存历史信息,展示其艺术美的过程。所以,在进行表面清理时,无论用机械的或化学的,一定要谨慎操作。同时做好文物的修复记录,建立保护修复档案,这可为今后的修复保护处理及其研究提供比较科学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对文物实施保护前所记录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原始状况,如形状、几何尺寸,表面状况等,其方式包括文字、照片、线图记录及病变图。
1.保护方法及其工艺的选择
鉴于彩绘保存环境及其损坏机理,若要对其实施有效的保护,就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方面:一、要给颜料层内部、构成彩绘的各层之间以及有机底层与陶体之间提供足够的黏合力;二、还要有效地防止有机底层因失水而引起的皱缩。
据此,我们选用秦俑彩绘研究的成果——聚氨酯乳液和PEG联合处理保护法。最后选用了喷涂、点涂法等保护工艺。
(1)喷涂
适用于较大面积彩绘的保护处理。要求选用雾化效果好的小型喷雾器,喷距适当、用力适当,不要正对文物表面喷涂,喷量适当,表面刚好形成薄薄的膜为宜,尽量减少流淌。
(2)点涂
适用于颜料较厚颜料颗粒较细且易掉粉等彩绘颜料的保护处理。尤为适于面部、胡须、手、眼、唇、领部、发带和红色连甲带等部位的精心处理。选用毛质较软的小毛笔。用毛笔蘸水点湿彩绘,待水逐渐吸干时,先从残存彩绘边缘点涂保护剂,待保护剂不再渗入时,在点涂彩绘表面。这样,水吸收时所产生的毛细吸力会使保护剂更好的深入彩绘,同时也可以消除点涂在彩绘表面留下的痕迹。操作过程中应避免涂刷的动作,会损伤彩绘。
2.保护处理
对T21 G18-08号俑所分得17个修复区域,根据损坏的严重程度及不同彩绘结构,我们将分为以下几个修复区进行修复:
(1)准备工作。
药品:酒精、蒸馏水、聚氨酯乳液PU(Kremer 7680)、聚乙二醇PEG200(MERK)等。
工具:手术刀、竹签、脱脂棉、吸耳球、硅塑料纸、喷壶等。
修复环境:保持每个俑的小环境的湿度稳定在80%以上,环境湿度分三步阶梯:外界环境、实验室环境、每个俑的小环境,每一步差别不应太大。而且做好防尘工作,每做完一部分都要进行防尘,可以用硅塑料纸将处理保护完的部分包住来防尘。并创造修复陶俑的小环境,及时观察小环境的温湿度。
(2)不同俑的陶片的分类。
分类前,对有些保存效果不太好的陶片先加固保护,对彩绘起皮、将要脱落的彩绘先用5%PU或10%PU水溶液将其粘回陶表面,并加固。
(3)俑体及每块陶片修复前的资料、照片、绘图等。
取俑体每个陶片的全方位照片。如果损坏严重不适宜移动的陶片,则先照其一个侧面,再保护加固,最后再照另一面。
(4)一般陶面的清理。
硬泥土先软化,再用手术刀或竹签剔除(先用手术刀提出较厚泥土,等泥土快接近陶体时用竹签剔除,这样不伤及陶体。然后用脱脂棉蘸取酒精将软化的泥土轻轻粘掉致干净)。
(5)彩绘陶面的清理。
若彩绘保存较好,就直接按第4步清理其上面的泥土;若彩绘酥松,则先用5%PU加固后再进行清理。(注意:有泥土的保存较好的彩绘,必须先清理完泥土后再保护。对酥松起翘的彩绘,则先将其加固,再进行清理,最后再进行保护。)
(6)彩绘的保护与加固。
根据不同的彩绘结构,用PU及PEG200联合保护加固法进行保护和加固。可分为四类:
A:厚彩绘类型:用25%PU+30%PEG水溶液敷两遍(用毛笔或滴管),如陶片过干,可在处理前喷加蒸馏水,以利于处理前的渗入。用含5%PU和30%PEG乳液用毛笔或滴灌渗入漆层中两次,一两天后,用60%PEG处理;再过一两天后,用100%PEG处理B:薄漆+薄彩绘:用含1%PU,30%PEG乳液,用喷壶喷1—3次,待干后,再盆,反复若干次,一两天后,用60%PEG处理;再过一两天后,用100%PEG处理。
C:厚漆+薄彩绘:用含25%PU+30%PEG水溶液先处理;一两天后,用60%PEG处理;再过一两天后,用100%PEG处理。
D:起翘或脱离陶体彩绘、漆皮的加固
清理时陶俑因温湿度的变化彩绘出现了起翘或脱离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必须加强附着力的措施,然后再清理。方法有毛笔蘸去保护剂,沿翘离边点涂。用硅塑料纸施压加固。漆皮起翘、卷曲,可先用水使其平展,然后再点涂保护剂。方法同上,主要是抚平对好缝隙。
另外,还根据实际情况,现场做了一些漆皮、彩绘保护的对比小试验,选择了最佳的保护方法。具体修复保护如下:
(1)双腿:腿部颜色保存最为完整,是此次修复保护的重点。
A。对有漆皮的部分用PU进行加固。根据漆皮起翘及脱落的不同程度,使用水及用含25%PU+30%PEG水溶液,60%PEG和80%PEG水溶液5%PU进行相应的梯度处理。
B。对大片的彩绘,先对其进行探空鼓检测,如果有空鼓则用5%PU溶液从裂缝用毛笔渗入或浸入,再用包有脱脂棉的硅塑料纸按压至彩绘牢固的附着在陶体上;而对于空鼓处彩绘完整的,可用钢针人为地扎微孔以利于加固剂渗入。对无空鼓的彩绘,清理表面的泥土后,再用水及用含25%PU+30%PEG水溶液,60%PEG和80%PEG水溶液进行保护处理。
(2)臂中部:此处漆皮脱落严重。故采用水及25%PU+30%PEG水溶液,60%和80%PEG水溶液5%PU进行梯度处理,使漆皮粘回陶体。
(3)胸腹部:带有厚泥土的漆皮起翘,在其未处理前先用水和PEG对其加以控制,不使之脱落。当清理工作开始后适用,先加固,再清理。
(4)断裂处:经钢丝探测,断裂深度达5cm以上,故考虑将其打开,待清理后进行粘接。
(5)头部:头部彩绘保存完整,主要在湿度箱内先清理泥土,再用水及30%PEG,25%PU,60%,80%PEG, 5%PU进行保护加固。
(6)脚部:先清理泥土再进行保护。最后粘接。
(7)背及肩部铠甲:在提取前已经保护处理过,在其他部位保护完以后,对其进行清土再加固处理。
(六)陶片的拼对、粘接
目前多数大体量的文物粘接均采用了环氧树脂。环氧树脂有着许多的优点:粘着力强、收缩率低、内聚力大、稳定性好等。但是环氧树脂又是不可逆的,一但使用到文物上就无法去除。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弥足珍贵,因此我们在修复文物的时候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具有可逆性的粘合剂或操作工艺,为以后文物的再保护提供条件。JERRY PODANY等人对于Paraloid B-72作为结构粘合剂的隔离层,其力学性能和可逆性作了恰当的评估。认为B-72作为一种可反复溶于有机溶剂的丙烯酸酯共聚物,具有极高的可逆性。不同浓度的B-72有不同的性质,低浓度的B-72可作为文物加固剂使用,高浓度可作为文物粘合剂使用时有加强的粘结力,并且在其固化后仍可用丙酮或甲苯除去。在这个实验中主要进行了剪切力和张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B-72溶液作为茬口和结构粘结剂的分层,主要目的是为粘接提供可逆操作同时不降低张力和强度。它的可逆性同单独使用时没有太大的差距,但是B-72必须完全干透,因为B-72和茬口之间的任何间隙或空间都会给环氧机会同茬口粘结,从而降低接口的可逆性;B-72溶液同环氧粘合剂联合使用后力学强度比单一使用环氧粘合剂时有所下降,但其强度与陶质文物接近。这为T21G18-08号俑的粘接保护找到了一种可性和可靠的办法。
在实验中,JERRY PODANY等人选用了17%(w/v)B-72丙酮溶液。而事实上,我们采用了2%、5%、10%(w/w)B-72阶梯涂附茬口表面的处理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T21 G 18—08号俑的碎片较大,且有规律,因此拼对较容易。整个陶俑只缺少领口处一块陶片。粘接所使用的粘结剂为环氧树脂,固化剂为聚酰胺树脂,两者的配比为6:4.粘结步骤:粘接前先将茬口清理干净,再用丙酮擦洗对接茬口,以保证粘接质量。用2%B-72、5%B-72、10%B-72先后从陶片茬口渗入加固,待其完全干透;再用环氧粘接。调配的粘接剂,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又要一定的黏稠度。调配好粘接剂后将其薄而均匀地涂在茬口对接口的中部,尽可能防止多余的胶流到陶俑表面,污染彩绘,影响视觉效果。对于流出来的胶,待其半干时用刻刀轻轻剔除。陶片对接时为避免损伤陶体可用海棉将陶体包住,并用绞棒施一定的力,当茬口吻合即可停止。为避免茬口在粘接时出现错位,应在两块陶片粘接时,采用另外一块陶片附加对接看是否吻合,如不吻合可及时调整。
(七)彩俑的保存
(1)存放容器。
制作有机玻璃罩来存放。清理过程中,视具体情况可灵活处理。但要保证陶俑的湿度处在安全范围,同时注意陶俑的防尘。
(2)监测罩内温、湿度,了解其变化情况,并做出及时调节。
(八)总结与讨论
(1)关于清理彩绘上的淤土:清土工作是彩绘保护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一般来说,如果淤土足够厚的话(1-2mm),宜采用‘切’法,即要使泥土达到不渗水不掉渣的状况,另外每次切土的尺寸也不宜太大;如果淤土位置较为狭窄,宜采用‘扎’法,泥土的湿度要较上述情况低一些;如果淤土较薄,则采取‘刮’法,但事实上刮土的方法效果不是太好,一般并不推荐。
(2)关于坑下的彩绘保护:现在的经验和事实说明,越早将彩绘俑提到修复室进行修复,彩绘就越容易得到妥善的保护。
(3)尽管采用PU和PEG200联合处理法已被证明是一种可靠的方法,但建立起长期的监测机制仍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