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76200000022

第22章 绍兴会馆里的鲁迅

在老北京大大小小的数百所会馆里,我最早听说的是绍兴会馆。因为它和鲁迅先生有关。

1912年,鲁迅作为名不见经传的外省青年迁往北京,就落脚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一住就是7年。鲁迅跟绍兴会馆挺有缘分的:30年前他降生于绍兴城内东昌坊口的新台门周家府邸,祖父周福清点翰林,恰巧在京中的这家会馆待考候补。鲁迅无意识地追随了老祖父的足迹。到北京的第一个晚上,三、四十只臭虫为他举行了“欢迎仪式”——咬得他无法安眠,只好挪到大方桌上去睡。不知那期待着金榜题名的祖父大人,是否也曾遭受过类似的“款待”?绍兴会馆的臭虫,因为吸过一位大文豪的血,也就出名了。

当时鲁迅仅仅在民国政府的教育部挂着闲职(当个小科长呀什么的),终日生活于苦闷与彷徨之中,靠抄写残碑拓片消磨时光。这是他一生中最难熬的“蛰伏”期:青灯黄卷,愁眉苦脸。他经常夜饮。一街之隔的广和居,一年中就去了多达20余次。(叶祖孚曾听一位在广和居遗址附近居住了数十年的老大妈讲述:“这里还常来参观的人,有日本来的,他们说要瞧瞧鲁迅吃饭的地方。”)借酒浇愁愁愈愁,鲁迅或许是从那时候真正理解了阮籍、嵇康之流的魏晋风度,理解了黑暗年代里人性的挣扎?前来访谈的钱玄同发现鲁迅案头堆满了古碑抄本,便善意地责怪他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鲁迅环顾闷热的陋室:“中国原本是一个没有门窗的铁屋子。假如这座铁屋子万难破毁,里面又躺着许多熟睡的人们,这些人最终都要被闷死——在不知不觉中由昏睡转入死亡,谁也感觉不到痛苦和要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声喊叫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让他们尽管醒来却依旧无可逃脱,让这些人知道痛苦和将死的悲哀,而你又无力拯救他们,这究竟是仁慈,还是残忍?”(引自钮岱峰著《鲁迅传》)

绍兴会馆里那些颓败的老建筑,使鲁迅产生了这个著名的关于“铁屋”的比喻。不是在沉默中爆发,便是在沉默中死亡。恰恰是绍兴会馆的寂寞与压抑,打造出一位未来的呐喊的战士。绍兴会馆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原名“山阴会稽两邑会馆”,主要招待山阴、会稽两县进京赶考的举人。鲁迅来的时候,科举制度已废弃了,但他们仍然能嗅闻到封建的残余,旧中国那腐朽的气息。他知道自己病了。他知道整个中国都在生病。1916年10月,姨表兄弟阮久孙自山西逃到北京,投奔住在绍兴会馆的鲁迅,说是被人追杀,并且写了遗书——学过医的鲁迅,知道这位惶恐癫妄的亲戚患了“迫害狂”类精神病。他通过一个人的遭际而窥察到一个时代的病情。于是创作了《狂人日记》——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一发而不可收,接着又写出《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我之节烈观》等等。绍兴会馆,是鲁迅早期作品的摇篮,它也最清晰地目睹了这一代文豪从抑郁、沉沦到觉醒的过程。可以说,鲁迅是到了绍兴会馆之后,才成为鲁迅的,在此之前他仅仅是文学青年周树人——一个逃婚的外地人,一个不会搞人际关系的失意的小职员,一个毫无斗志的悲哀主义者。

鲁迅在绍兴会馆,先住在藤花馆(院内的那根花枝招展的古藤曾被他写入小说),又迁入补树书屋——原有棵开淡紫色花朵的楝树,不幸折断,就补种了一棵槐树,故名。钮岱峰在《鲁迅传》里写道:“补树书屋毕竟太古旧了。严密少窗的北方民居有时以阴凉见长,而在真正的闷热来袭之时,却显出更加深重的压抑憋闷感。这儿壁虎很多。周树人发现它并非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是五毒之一。在夏天里,他甚至养起了壁虎,养在小盒子里,而生法捉一些蚊蝇之类喂它。抄写石碑疲倦的时候,周树人往往会受不了老屋的闷热,到古槐树下手摇蒲扇纳凉。”传说这棵古槐吊死过某财主的姨太太,因而许多人对补树书屋敬而远之。鲁迅却不怕。在我想像中,绍兴会馆时期的鲁迅,颇像聊斋里的落魄书生,背井离乡,寄宿于荒宅古庙,虽无红袖添香,潜意识里却并不畏惧美艳如梦的狐仙造访。他在树阴下摇动着芭蕉扇,是否还闻见了那隐形的佳人吹气若兰?我曾经说过:在弱不禁风的书生们(包括蒲松龄)身上,幻想就是一种战斗,就是饱经磨难的生命力的体现——尤其是对于善与美的幻想。鲁迅比蒲松龄进步的地方,在于他幻想之余,还学会了直面人生的惨淡,直面现实中的丑与恶。他虽然也有过短暂的逃避与妥协,最终还是选择了对抗,选择了梦碎后的出击。

继钱玄同之后,刘半农也去补树书屋看望过鲁迅,发现他仍在临摹《六朝墓志》,便问他为何执迷不悟?鲁迅这次的回答要清醒得多,积极得多:“这不过是在吃鸦片而已。不过就要吃完了。”果然,不久之后他就开始写投枪与匕首一样的小说、诗歌乃至杂文。

鲁迅住藤花馆时,北侧的嘉荫堂住着好友许寿裳兄弟二人。总算有个伴,可以一起去广和居聚餐,去琉璃厂淘书。当他从家乡来信中听说同仁范爱农溺水而死,便怀疑他是因社会的黑暗而自杀。范爱农身上的那种绝望仿佛也传染给他了。他连忙冒着倾盆大雨去嘉荫堂找许寿裳兄弟,以缓解内心无限的悲凉。

绍兴会馆时期的鲁迅,上班,下班,拿薪水,付房租,吸烟,喝酒,读古书,练毛笔字,发牢骚,养壁虎(这可比八旗子弟养鸟、养蛐蛐另类得多)。

绍兴会馆时期的鲁迅,没有爱情,不修边幅,郁郁寡欢,甚至会想到死(在床褥下藏有利器)。孤独的根子在他心底埋下了,无法自拔。他曾经跟许寿裳透露:我搜集和翻译这许多书,不是为了求学,而是为了替代美酒和女人。后人恐怕难以想像:铁骨铮铮的鲁迅,居然也曾有过如此脆弱的一面——在绍兴会馆,生活着一个颓废而陌生的鲁迅。

当然,鲁迅也正是在绍兴会馆面壁、磨剑、修炼并探求真理的。从自我封闭的铁屋里爆发出一声惊世的呐喊。一个沉默寡言的漂泊者,居然成为一个时代的男高音。

绍兴会馆是个好地方啊,是培养斗士的温床。在鲁迅搬进来之前,一位叫徐锡麟的老乡也曾在这里住过。仅仅相隔6年。徐锡麟回到南方后,于1907年刺杀安徽抚巡恩铭,发动安庆起义。失败后,心脏被剜出祭恩铭,又供恩铭和保镖们煎炒后分食。徐锡麟是跟秋瑾齐名的绍兴烈士,鲁迅住在绍兴会馆时,不可能不想到这位悲壮的乡亲(当然也会想到“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鉴湖女侠)。他在《狂人日记》里批判旧中国人吃人的现象:“从盘古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麟)。”而他的另一篇小说《药》(以革命者夏瑜被砍头为背景),则很明显是哀悼秋瑾的。

徐锡麟生前曾为绍兴会馆(时称山会邑馆)慷慨捐款——其时他担任安徽巡警学堂副办。在会馆内镌刻捐款者名单的石碑上,能找到徐锡麟的名字(鲁迅肯定关注过)。只可惜这块石碑,十几年前失踪了。

1917年,应鲁迅的推荐,北大校长蔡元培同意聘请周作人为北大文科教授兼国史编纂员。周作人抵达北京即雇一辆洋车直奔绍兴会馆,与自己的兄长会合。哥俩“翻书谈说至夜分方睡”,这一其乐融融的情景在鲁迅日记里有记载。而周作人的日记也写道:“至四时睡。”

鲁迅帮周作人在补树书屋隔壁的王家租了一所房子。你来我往,频繁走动,而且经常一起会见共同的朋友。兄弟俩并肩在北京创业,多多少少抵消了长期折磨着鲁迅的孤独感——周作人的到来,确实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鲁迅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绍兴会馆时期,也是周氏兄弟关系的黄金时代。“从1917年开始,在绍兴会馆,两颗文化新星冉冉升起。新文化运动给周氏兄弟带来巨大声誉,也带来稳定的高收入……”(阿忆语)于是,他们合力在西直门内八道湾购置了一套四合院,喜迁新居。

鲁迅是1919年11月21日搬离绍兴会馆的。他在北京共居住了14年,其中有一半时间是在绍兴会馆度过的。在这漫长的暗夜般的7年里,他像一只成蛹的蚕,艰难而执著地咬破束缚着自己的厚重蚕茧壳,咬破无边的夜幕,最终蜕变为一只自由的蝴蝶(或者说是扑火的灯蛾)。他一生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韧的战斗”,其实从绍兴会馆时期就开始了。

在绍兴会馆,寝食不安的鲁迅酝酿了自己的未来。

在绍兴会馆,鲁迅还是一柄藏在混沌的鞘里的宝剑,但已经常作壁上鸣。他的个性渐露端倪:叛逆性格,批判精神,以及烈士风度。至今在我心目中,鲁迅仍是个老“另类”。

与其后期的坚强、稳健与成熟相比,鲁迅早期的脆弱、孤独与稚嫩甚至更令我感动。绍兴会馆时期,鲁迅还是一个旧时代的青年的影子,是困顿无奈的弱者,是手无寸铁的一介书生,是运行在地层下、尚未爆发的岩浆——当他终于拥有活火山的发言权之后,就彻底告别了寂寞,告别了苦涩的青春。

绍兴会馆时期的鲁迅,哀声叹气,借酒浇愁,黯淡无光,衣冠不整,反而显得无比真实。而这些,恰恰是历史喜欢删去的内容。

与光辉夺目的太阳相比,我更喜欢猜测月亮背面的风景:是野草丛生,还是一片荒漠?

同类推荐
  • 文化民生论

    文化民生论

    本书围绕文化民生主题,梳理现代汉语文化精神内涵,辨识纷乱的文化现象中对于文化的种种错觉和误解,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提出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难题及其解决路径。全书分为“文化精神论”、“决策咨询篇”、“生活体验说”和“人文随笔录”四个部分,辑录作者近年来参与上海市及部分区县一些重大文化咨询调研的方案策划和经验体会,尤其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剖解社区文化民生建设中的是非与得失努力寻求现代化从作为奋斗目标,到只能作为一种方式手段的转换轨迹,积极思考如何实现国家有主张、人民有尊严的文化民生理想。本书融理论辨析于案例分析,接地气,讲人话,文字鲜活生动,理论性、可读性、操作性兼备。
  • 从“物化”到“异质性”

    从“物化”到“异质性”

    本书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06立项,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重点课题。本书围绕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经过近80年发展中经历的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为出发点,经过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和启蒙批判和在60年代经历的分化而形成的消费主义的历史,探讨其中经过物化观念到异质性的消费主义时代逻辑转换的内在机制。
  • 生肖文化:腾蛇乘雾

    生肖文化:腾蛇乘雾

    本书研讨了生肖蛇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
  • 建设和谐文化中的文艺

    建设和谐文化中的文艺

    此书主要写了建设和谐文化中的各种文艺,是用来让读者欣赏建设和谐文化中的艺术,提升自我价值。
  • 精忠报国

    精忠报国

    本书主要指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包括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热门推荐
  • 念知

    念知

    两个世界的人,阴差阳错的结合在一起。是命运安排还是宿世轮回的偿还……两颗孤傲的心终究是去是留……
  • 逗比神医:王爷,要听话

    逗比神医:王爷,要听话

    【作者懒癌患者】她是来自二十一世纪的首席杀手,双面性格切换自如,“小黎,晚安”“小黎,注意安全。”“小黎,你怎么样?”她也是个腹黑弟控。一次任务意外穿越,很好,一切事物都在她的掌握之中。“娘子,你在干什么?”“娘子,亲亲。”“娘子。抱抱。”可是谁能知道这是什么玩意?
  • 符文之神

    符文之神

    何为正?何为邪?血战百万里,不过温酒间。何为爱?何为恨?苍天亦有泪,无故惹尘烟。何为对?何为错?剑锋所指处,戚戚悍苍天!怒,则天下惧;静,则四海安!我,便是神!代表最终审判的符~文~之~神!
  • 梦回此生

    梦回此生

    努力了一生,却,终究逃不过命运,欠下的,情,若有来生,我定能还清,要好好爱自己,记得要等我.........
  • 你好,隔壁的首席大人

    你好,隔壁的首席大人

    某日,她一不小心走了桃花运,成功的扑倒了男神。从此,她被他缠上。“男神老公,我爱你。你愿意娶我吗?”她深情款款的对他告白。“我不爱你,我不想娶你。”他却面无表情,据她于千里之外。她告白失败,失魂落魄,决意离开之际,却反被他缠上。壁咚过后,他看着她,“我不愿意娶你,但是我能嫁给你吗?”她眨眨眼睛,“好呀,我娶你。”
  • 山海漫之森罗古城

    山海漫之森罗古城

    神秘麒麟牵扯出一段十三年前的腥风血雨,而这场暴风雨的背后,是一场二十年前诡异的失踪……将会发生些什么呢?你想知道吗……只有重新来过,才能找到真相。但真相真的如此吗?她是乔语,用尽一生寻觅着朦胧的真相,从荆棘中学会成长与坚强。他是顾寻,用尽一生记忆着恍惚的过去,从迷茫中铸造冷傲与孤独。他是慕容言卿,用尽一生追随着迷失的故人,从尘埃中明白风流与沉寂。他是木成溪,用尽一生挽回他人的珍惜,从责任中塑造自信与成熟。神秘麒麟扯出了一段命定的虐缘,若注定相见,怎恐相隔甚远?我们总在冒险中学会坚强和独立,也学会了依靠和坚持。后悔当初放开了你的手,若有以后,覆水难收。——墨曦城(注:本文侧重剧情推理和悬疑。)
  • 新居

    新居

    小林大学毕业多年来,先是就业,适应社会适应单位,适应的满身人气,奉迎拍马,察言观色,一身小职员气;后来买房又沾染的一身铜臭,机关算计尽,小钱拜开花,当年英气丧失贻尽。一场病,使他大梦初醒,在余下不多的时间里,小林决定按人生应有的活法活,找回当年迷失掉的自我。
  • 有吃货从远方来

    有吃货从远方来

    袁嘟嘟的内心是奔溃的,结个婚被截胡也就算了,吃个甜点不带钱也就算了,但是这个债主阴魂不散是个什么情况?
  • 一生一世画云颜

    一生一世画云颜

    “颜丫头,待你回到瑶宫,我便娶你可好?”这句话是唯一能触动到画颜心中的柔软处。她离家寻宫了,他暗中相随;她陷入危境了,他出手相助;她中毒失明了,他一本宠溺的对她说:“颜丫头,让我一生一世做你的眼睛如何?”慢慢的,她便忘了初衷了……
  • 动漫之森

    动漫之森

    我也不知道咋的,就一时兴起,写上了,我知道写上就是责任,希望大家支持,本书主干事神奇宝贝,但同时还会牵扯到一些其他动漫,不过都是在主角获得冠军以后。同时本书中的人物,都是我认识的人,如果哪位读者想加入,也没问题...(小智等,还用说吗?)本书更新较慢,是我的处,而且可能每章都不够字数,但章数多了也就没问题了吧...在小智履行之前,可能有些假,但相信我,等到小智开始旅行的时候,一定会写好的!!还有我的一些特殊能力比如和神奇寶貝對話,請參考神奇寶貝ag169利拉的能力,别看剧场版超克一族的。。。本书可能...有一点抄别人,像是开头的精灵,来的方式。。。但我会尽量让自己不被别人的作品所引导。前面的章节,没准很无聊,但我一定会写好后面的章节!最终希望,有意见就提,但和蔼点。。。我很脆弱的。。。本书书群:1150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