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只有在他努力使自己升华时才成为真正的人。”
———安德烈·马尔罗
人的身体之所以保持健康活泼,是因为人体的血液时刻在更新。同样,作为一名员工,只有不断地从学习中吸收新思想,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才能够在工作中获得不断改进的方法。
不断改进如果成为一种习惯,将会受益无穷。一名不断改进的员工,他的魄力、能力、工作态度、负责精神都将会为他带来巨大的收益;一个不断改进的老板,不但会感染自己的员工与他一同改变日常的工作,还能让自己的事业每天都向前滚动、壮大。
一桶新鲜的水,如果放着不用,不久就会变臭;一个经营良好的公司,老板和员工如果不时刻做出更新的改进,这个公司的经营也必定会逐渐地衰退。一个积极的成功者,每天在工作之中都要求自己有所改变。他们害怕退步,恐惧落伍,因此,总是自强不息地力求让自己每天的工作都有所改进。因为他们都明白这是一种自我超越式的修炼。
也只有这种善于自我改变,自我超越的人,才会警觉到自己的无知及能力的不足。从而利用这一种方法来突破这种极限,不断的发展完善自我,向成功的目标迈进。
本杰明·格雷厄姆是“现代证券分析之父”。20世纪20年代,他大学毕业后,进入纽伯格一亨德森和罗勒证券经纪公司工作。一开始他在内勤办公室工作,主要是跑跑腿、帮帮忙,比如到花旗银行送张支票之类的事。做了四个星期的跑腿员后,他到了债券部,开始涉及证券的基本业务。
除了上司安排的工作之外,格雷厄姆还给自己提出了两项任务:第一,尽可能多地学习债券知识;第二,在债券部中尽量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此,他即便是在空闲时间,也认真自学债券知识。他给自己准备了一本活页笔记本,在每一页纸上都以便于记忆的形式记下某种债券的一些重要数据,将它们的发行规模、利息率、到期日期,以及留置权条款一一默记在心。
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资料就在手边,还要去记住它们呢?任何做过研究工作的人都知道,如果你能对某个领域的数据资料烂熟于胸,加上你的理论知识,你就能达到非常高的造诣。如果你只是对这个领域有个大概的了解,你恐怕很难成为专家。尽管是极其枯燥的工作,但格雷厄姆仍然很有干劲。这样做几个月后,格雷厄姆惊奇地发现关于这些债券的具体数字仿佛刻在自己脑子里一样了,他几乎成了“铁路债券的活动说明书”。
正是由于他勤奋钻研、细心观察,很快就熟悉了证券市场的运作技巧。1929 年股市暴跌时,他运用自己发明的证券投资价值评估方法,帮助客户避免了资金的巨大损失,因而声誉鹊起。1934 年,他和戴维·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更是被奉为“华尔街的《圣经》”。
当然,任何一项“充电”总有局限性,光依赖培训机构,或仅仅从培训机构获得新知,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培训教育,内容往往会滞后,而且授课范围有限。所以,在参加集体式的“充电”之余,挤出时间为自己开“小灶”,即在接受社会培训的同时,注重自我更新和自我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有一位白领男士说得好:课堂“充电”是“高压电”,能更集中;而在家学习,犹如是“变电站”,输“电”及时。从长远看,学习社会,更需要个人理性地、长久地、不间断地学习,这个学习知识的“小灶”即使到了多媒体传授的“电脑堡”盛行阶段,也是不能丢弃的。
§§后记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成书过程中,参与编写的人员有陈楚、宋学松、郑艳红、王凤鹃、郑陆胜、段斌茹、陈云、石桂清、王绍洪、黄忠友。实事求是地说,没有大家的精诚合作,这本书不可能呈现给全国各地的读者。在此,对这些编著人员的辛苦工作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者
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