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师爷,我想这个称呼谁都不陌生,电视里面就是经常提及,还有陈道明主演的电视剧。由于我本身对绍兴师爷很感兴趣,所以在闲暇之余就去研究了一下。
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当初的绍兴师爷可以说在幕僚界纵横天下,在官场的倾轧中,绍兴师爷大多能全身而退。结果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占据舞台那么久,不是因为他们学识过人,不是因为他们天资聪颖,更不是因为他们那里风水极好,而是他们有底线。
绍兴师爷当然不是什么正义的化身,相反还有些黑,他们也收黑钱,也干预司法,也制造冤案,但是他们却恪守着几条不成文的规定。即,杀人犯的钱不收,国家通缉犯的钱不收,男女通奸犯法的钱他们不收,还有伤害尊长幼小人犯的钱也不收。所以,就算他们大肆捞钱也不至于引起民愤,上头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纵观我们的生活,其实守住做人的底线那是基本准则,否则终会为这个社会所弃。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底线,除此还有良知、人格、尊严、求真等等底线的存在才使一个人构成了完整的整体,才能不会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所以,做人是有底线的,是需要底线的。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必须坚决守住底线。底线是为人伦、人际以及社会游戏规则避免遭到侵蚀破坏而设置的最重要的防线。有了底线,我们的价值观才能确立,我们才能在风险中保持不被摧毁。
古语有言,“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时,当竭尽全力,有所不为时,要严格恪守。无论道德、情感,抑或社会规则、法律层面,底线都是最低标准,是最起码要遵循的规则,是逾越之后需付出巨大代价的最后屏障。
药家鑫将张妙撞倒后还下车连捅八刀;留日学生将屠刀挥向自己的母亲;包工头虐待弱智民工、黑砖窑工人;广西烟草局一官员的“香艳日记”等骇人听闻的事件都是道德底线的沦丧所致。
还有更无耻的就是地沟油事件,39岁的贵州籍男子何某1个月前来到东莞打工,其打工地是位于塘厦的一个地沟油黑作坊。上班仅5天的他,捞油时不慎跌入油锅被烫成重伤。仍在医院的何某揭出黑幕:化粪池、下水道里捞潲水熬成地沟油,而那些用来熬制地沟油的原料不仅散发着恶臭,残渣里还混着石子、塑料袋和卫生纸、卫生巾……
在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社会规则面前,不择手段成为富人,已经是几乎泛滥于整个社会的共同目标。随之而来的就是全民拜金的浪潮,有钱就有尊严,为了钱可以丧失或选择性遗忘底线,直到百无禁忌抛弃原则、道德和法律。
很多人感叹,人可以无耻,但不能这么无耻吧。其实,人如若没有了底线,将可以比这还无耻十倍百倍。就算禽兽,都有自己的底线和生存规则。如“兔子不吃窝边草”;毒蛇对同类不使用毒液等。而有些人面对金钱和权势的诱惑,把自己的底线一低再低,最后干脆丢弃得荡然无存了。
真的可以为了钱什么都不顾?可以为了职位升迁去戕害别人?
值得欣慰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丧失了底线,这个社会还有人去坚守底线,彰显着人性的光辉。就如“感动中国”的“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
2010年2月9日,在京、津两地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驾车带着妻子、三个儿女和26万元现金从天津出发,准备赶回老家过年,同时给先期回汉的农民工们发放工钱。次日凌晨行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路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车祸,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遇难。
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顾不上安慰年迈的父母,在腊月二十九将工钱送到60多名农民工手中。由于哥哥的账单多已找不到,孙东林让农民工们凭着良心报领工钱,还贴上了自己的6.6万元和母亲的1万元。“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信守承诺。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如此评价“信义兄弟”:“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颁奖晚会上,“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国家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说:“这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值得我们每个人照,值得我们这个社会照,值得我们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照。”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著名传媒研究学者喻国明也说:“他们如期还薪原本是普通的,因为生死接力,才显得具有特别的意义。透过这件事情引起的巨大的社会反响,也许应该让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令人痛心的缺失。”
最终,孙东林因为兄弟俩的“不欠帐”的底线获得了无抵押贷款五千万。
往大了说,这是一种情操,而往小了说,难道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应该有自己的做人底线吗?一个人只有有了底线,才不会去赌博,去偷窃抢劫,去杀人放火;官员才不会贪污受贿;食品才会安全;很多罪恶才会被消灭……如此,一个人的底线将比法律的约束力还要强,才不会有大批知法犯法的人。
一个人,无论你身居何处,身在何时,都要守住自己做人的底线。就算我们不去追求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但是我们至少得做一个有底线的人。我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什么都可以丢,就是不可以丢掉底线。很多人以底线去换取所有,那无异于饮鸩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