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份一组“少先队武汉市总队长”图片在网上走红。照片上的主人公戴着红领巾和“五道杠”队牌,神情泰然,引起网友关注。
照片中,黄艺博戴着“五道杠”少先队牌,表情严肃,认真地审阅着手里的文件。并且在博客中表示“是想表达自己为了‘中华民族之复兴,续写汉唐之盛世’的修身齐家、济世安邦之信念、气度、襟怀、理想和抱负。”
对此,网友“月下茶靡”表示:“明明是青春纯真的童年时代,却被培养成这样,模仿大人语气写的文章,不知道是该责怪社会还是责怪家长老师。”
媒体报道还顺势报道12岁少年黄艺博2岁起就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现已发表100多篇文章。
家长称这些习惯和兴趣是天性,并非有意培养。其爸爸表示,黄艺博关注民生,理想是“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至此,大家纷纷指责黄艺博在小小的年纪就“少年老成”、“官僚味十足”、“做派十足”。
但是无论怎样,黄艺博还只是一个孩子,不管这是虚假的炒作还是真实的做派,导致孩子成长的因素不仅与父母、家庭有直接关系,与社会大环境也脱不开关联。由此,最终该为这一切负责的还是大人,还是那种揠苗助长一样的畸形教育。
童真本是孩子一项最珍贵的品质,然而浮夸的社会,躁动的人心却不知进退地践踏着这片净土,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培优广告铺天盖地,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趋之若鹜,那些疲于应付的儿童们神色呆滞,原本该翘首以待地暑假也不过就是从一个牢笼走向另一个牢笼,在扼杀孩子童真的同时还摆出一副振振有词的状态:“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那些金钱至上的培优商人,他们就如鲁迅笔下的狂人一样,上演着“吃掉孩子”的悲剧,他们窥见到人们普遍的求胜心切,普遍的望子成龙之心理,投其所好,唯利是图,巧立名目摇唇鼓舌忽悠家长们。
作文、外语、奥数、美术、音乐、围棋、陶艺、还有古今中外的乐器,舞蹈类连国标、桑巴、钢管舞都算上了。反正只要你口袋里有钱,他们就有能力让你把它掏出来,因为为了孩子,伟大的家长们是不惜倾家荡产的。但是家长们却忽视了一点,这些对孩子有用吗?有些家长原本也不想去浪费这些个钱的,但是大家都趋之若鹜,万一我家的孩子落后怎么办呢?于是也被拉下水了。
每当我看到电视上面的孩子们在老气横秋地说着一些他们根本不明白的事情,唱着一些例如《老鼠爱大米》之类他们肯本不懂的歌时,我觉得他们非常可怜,突兀地站在那个本就不属于他们的舞台上面,成为全民娱乐的噱头,而他们自己的那个舞台早就被家长们撤掉了。我不知道,一个没有童年的人,他会明白什么叫做生活么?
救救孩子吧,这是我的呐喊。一个人最美好的记忆莫过于童年,童年就应该有着可笑的幼稚,就该有着无忧无虑的时光,就该有着脏兮兮的表情,只有天性得到了释放,才能培养孩子的聪颖,启发孩子的思维,开拓孩子的视野,才不把他们逼得像一个个垂头丧气的“小老头”整天愁眉苦脸。童年的乐趣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老师,因为童年的美好生活,他们才能健康地成长,才能更加热爱生活,憧憬生活。
对孩子另一方面的扼杀,就是一些社会习气过早地传染给了他们。我还见过一些所谓的教育成长机构,为了经济利益,创立了模拟社会,说是让孩子们接受职场,官场以及社会上面的各种培训,家长们为此还欢欣鼓舞。
为此,我想起了我们中国一个古老的故事《赵氏孤儿》里面的一个片段,当赵氏孤儿在房顶上不知道怎么下来时,屠岸贾说你跳下来吧,干爹接着你,果真当孩子跳下来时,屠岸贾却在原地纹丝不动,然后面对喊痛的孩子说,干爹只是为了要告诉,社会险恶,你不要去相信任何人。可是后面孩子又爬上楼顶下不来时,他的另一个爹程婴也说,跳下来吧,爹接住你,孩子疑惑地看着他,程婴却坚定地伸出双手,孩子跳下时,他接住了孩子,而孩子开心地笑了。
这个社会就是屠岸贾似地人太多,而程婴那样懂得孩子人性化的人很少了才导致了一个又一个“饱经沧桑”的孩子,他们知道走后门,给老师送礼,知道用金钱指使别的孩子帮他们抄写作业,帮他们打架斗殴。他们有的读小学就有女朋友了,拜把子,认大哥,混黑社会。他们变得不再善良,不再扶老奶奶过马路,冷漠无情,极具城府。
我一个朋友的儿子才读三年级,有一次偷了家里500块钱,朋友气急败坏,心想这还得了,这么小就偷钱了,于是就下狠劲打他,一边打一边让孩子承诺不再偷钱。
事后孩子鼻青脸肿满腹委屈地跑来跟我诉苦,说,蔡叔叔,我没有去干坏事,我拿钱是有用的,我们班上要竞选班长了,我要拿钱去给他们买东西请他们吃饭,让他们选我,因为爸爸也时常拿家里的钱去疏通关系的,我还有一次听他在电话里说,只要能当上科长,钱不钱的无所谓,我在所不惜。
听了之后我像是吸了一口冷气,对朋友说,这就是你的教育成果,连拉关系,走后门也当着孩子的面,我说你去洗桑拿,陪领导喝酒也带着孩子吧,朋友默然不作声。
若是长此以往,我想这个世界上大概就没有孩子了,社会盛行的骗局,各种钱权交易,色情服务,潜规则他们无一不懂。并且这么小就深谙此道,那么长大了,有可能比我们这一代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可能。
所以,教育孩子可以从严,也可以广泛培养孩子的兴趣,教育的方式也可以斗智斗勇,但是教育有一个必须遵守的底线:别扼杀孩子的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