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从政,自然要出席各种场合,经历各种正规的或非正规的场面。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问题是不知从何时起,场面上出现一套特殊的话语,叫做“场面上的话”。
场面上的话,有的是礼貌,有的是寒暄,有的是客套,有的是夸奖,有的是奉承,有的是感谢,有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话,有的是言不由衷的假话。
场面话一听就是了,千万别当真。场面上的话就像口香糖,可以咀嚼但不能下咽。千万不要因为仅仅几句既没有根据又毋需承担任何责任的应酬话和场面话,就乐得找不着北。
对场面上话,大多数领导干部是能正确对待的,不但自己要讲好场面上的话,对别人的场面话,也懂得怎么去听。
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从政不久或缺乏自知之明的领导干部,爱听场面上的话,爱听奉承话,爱听恭维的话,甚至有些乐此不疲,有些陶陶然、飘飘然。
有的人在得到提升或重用后,很快被一些场面上的“好话”所包围,什么“年轻有为”,什么“水平高”,什么“工作能力强”,什么“学者型领导”,什么“前途无量”,什么“德高望重”,什么“出类拔萃”,等等,场面上的话自然是一大堆,几乎把天下所有溢美之词都用在他一个身上。有的人开始也清楚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也知道自己是靠组织的信任和自己的勤奋好不容易才走上了领导岗位,是靠实干和谦虚渐渐赢得了威信。可久了,场面上的“好话”听多了,奉承听顺了,逐渐染上了听喜不听忧、报喜不报忧的毛病,变得自以为是起来,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有些自信过度,好像官升学问长、本事就大了,慢慢变得武断专横、目中无人,结果是工作受阻、形象受损、人气下降,硬是活生生地被场面上的“好话”给捧杀了。
很显然,一个领导干部如果陶醉于场面上的话,一旦失去了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就会一叶障目,丧失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与评价,片面地看待自己,只看到自己优势或长处的一面,而看不到缺点和问题所在;就很难再接受别人的意见,而自以为别人是同意自己的说法;就总认为自己想的、说的、做的是完全正确的,便听不得不同意见,更听不得批评;就会喜欢下属依附他,阿谀奉承他,绝对服从他,他永远生活在没有批评和建议的自我陶醉之中,逐渐地,他就从一个聪明人变成一个狂人,由狂人变成盲人、聋者,最后变成一个愚人。
领导者一定要清楚,人们为什么冲我们讲场面上的好话,那是因为我们在这个领导位子上,许多人不得不说一些奉承话、恭维话,即便是那恭维的话也是属于那个位子的。换了一任领导,大家同样会说相同恭维的话。因此,我们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切不可当局者迷,总以为自己真的赢得了大家的爱戴,其实说白了大家尊敬的只是那个位子,和领导者本人无关。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在领导面前,总会有据无据地多说些好听的话,想方设法恭维领导,奉承领导,讨领导欢心。反正毋需承担任何责任,又能让领导高兴,还营造和谐快乐气氛,何乐而不为呢?实际上,这些话却全无意义也全非真心。说的人就自然地说了,听的人也自然不必当真,听完了也就忘了。场面上的话是不可当真的,下属对领导的恭维话更不应该当真,姑妄说之,姑妄听之。
作为一名领导者,千万不可把场面上的话当真,千万别相信“场面上的话”。对于称赞或恭维的“场面上的话”,你要保持你的冷静和客观,千万别两句话就乐昏了头,因为那会影响你的自我评价。冷静下来,反而可看出对方的用心如何。
要做到这一点,领导者需要学会从思考中认识自我,还应努力做到“得志”而不“忘形”。“得意忘形”一词源于《晋书·阮籍传》,说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勿忘形骸”。即高兴得忘乎所以、失去常态。推及“得志忘形”就是一个人当了官,有了权,奉承的话听多了,便自以为“高人一等”、“老子天下第一”,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什么坏事都敢干。结果必然是反误了卿卿性命,还应了颠得越高,摔得越痛的道理。其实,“得志”后是否“忘形”也是检验一个人的试金石,有言道:小人得志太猖狂。这表明了人们对得意忘形者的人格鄙视。领导者于公于己都要老老实实地做一个不“忘形”的人,切实摆正个人与党的关系、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职务与权力、金钱的关系,自觉自律地做好人民的公仆。
总之,领导者应当成为被学习的榜样,而不是被赞扬的对象。因此,领导者对场面上的话,最好的态度是听听而已,转过身后,赶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