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花钱也能收买人心,听起来好像不那么容易,但是我们要说的,就是用零成本达到收买人心的目的。虽然成本是零,但方法不一样,往往也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宋国有个人,很喜欢猴子,养了一大群。时间久了,他也自然懂得猴子的心思,猴子也能理解他的想法。为了养好这一群猴子,他连同一家人在生活上节衣缩食,来满足猴子的生活需求。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生活越来越困难,他不得不限制猴子们的食量了,但又担心猴子因此而不再听话驯养。于是他哄骗猴子们说:“从今天开始给你们橡子吃,早晨给三个,晚上给四个,总算够吃了吧。”
猴子们一听,都气愤地站了起来。这时养猴子的人改口说:“那么,改为早晨四个,晚上三个,总可以了吧!”
众猴一听,又都高兴地趴在地上了。
这就是庄子给我们讲述的“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庄子认为,寓言中的养猴人是“识道”之人,也就是掌握了管理规律的人,他的方法是相当机智、可取的。从财富分配的角度看,养猴人在没有增加橡子的情况下,只是稍微改变了分配的方案,由“朝三暮四”变为“朝四暮三”,就取得了理想的管理效果。这个寓言所揭示的管理智慧对当今的管理者来说,都是值得借鉴的,因为它告诉我们,精明的人收买人心,落得人情,并不用投入太多,就可能达到目的。甚至有时仅仅是给下属一个好听的说法而已。
刘备为了请到三国时期鼎鼎大名的战争经纪人诸葛孔明,不惜放下自己刚刚在汉献帝那里“镀金”完毕的“刘皇叔”身份,一次又一次地前往隆中请诸葛孔明出山。那时候的诸葛孔明人称“卧龙”,与“凤雏”庞统同是汉末时期最为有名的两个顶级战争经纪人。要说凭自己“尊贵”的身份,去请求别人帮忙其实是很难为情的事情,而刘备却充分发挥了其当年在贩卖草鞋跑业务时的专业精神,因为他没有更好的选择,那时的他大概除了一个“皇叔”的身份之外,别无长物了。精明的诸葛孔明大概也是洞悉了刘备的那丁点家底,知道在刘大耳朵的手下工作不仅得不到好的待遇,更谈不上“高薪养廉”了。尽管刘大耳朵有着皇亲国戚的身份且也十分给诸葛孔明面子,偏偏孔明就是不买他刘皇叔的账。在经历过差点被张飞痛贬及恫吓要放火烧房子的情况下,诸葛孔明终于在刘备的第三次来访后,接受并担任刘氏集团的总经理助理一职,为刘氏集团的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备的“三顾茅庐”一节,意义深远重大,虽然种种细节及遥远的传说都已然远去得了无痕迹,但其中的意义却不断地给后人以启示:身为领导者有时候故意留下一点面子给下属,不失为明智之举,毕竟是最简单实用的笼络人心的好办法,代价也不算太高。
话说赵王得到一块美玉,让人雕成玉盅,说:“以后就用这玉盅给有功的人喝庆功酒。”后来,秦国派兵侵入赵国,兵围赵国邯郸。魏国的公子信陵君领兵去攻打秦国,解救了邯郸之围。
事后,赵王跪捧着玉盅敬酒,祝福魏公子信陵君健康。信陵君施礼答谢,并称赞这只玉盅是个宝物。后来,燕国进军攻打赵国,赵将廉颇大破燕军,赵王没有别的赏赐,就用这只玉盅给将士们饮酒庆功。将士们都非常高兴,觉得这是莫大的荣誉。这以后,赵国人谁要能用这玉盅饮一盅酒,比得到几亩地的收入作俸禄的赏赐还觉得珍贵。
经常给能干的下属以关心或值得炫耀的条件,可以使他们感受到一种极大的荣誉和自豪感。无论是谁,在得到上司奖赏后,都会觉得自己极有面子,那么今后自然也就会投桃报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