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以对逆流,势必险阻繁多、步步维艰,在逆流中苦熬着忍受一浪高过一浪,也很可能是原地踏步,显然甚不理智,甚至于一不小心遭遇恶浪,弄得舟毁人亡,最终费力事不成,只能空叹息,岂不是得不偿失、因进反退?
倒不如收帆停桨,任其随波逐流、因风摇荡,哪怕航船正在向既定目标一步步后退,也只管“闲庭信步”,等逆流变缓、风往前吹,再优雅地扬帆起航,一路顺风,直达目的,将那阻人前行的逆流抛诸身后,岂不悠哉、快哉?
明朝正德年间,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王阳明率兵征讨,一举将他擒获,立了大功。当时深受皇帝宠信的江彬很嫉妒王阳明,认为他夺走了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于是就散布流言说:“原来王阳明和朱宸濠是同党,后来听说朝廷派兵征讨,才抓住朱宸濠以自求解脱。”他想嫁祸王阳明并将其抓住,作为自己的功劳。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和张永商量说:“如果退让一步,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劳让出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假如坚持下去不妥协,那么江彬就会狗急跳墙,做出伤天害理的无耻勾当。”
于是,王阳明把朱宸濠交给张永,让他重新报告皇帝说:“朱宸濠被抓住了,这完全是总督军江彬的功劳。如此一来,江彬就没有话可说了。”
王阳明称病到净慈寺休养。张永回到朝廷后,大力称颂王阳明的忠诚和让功避祸的高尚事迹。不久,皇帝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免除了对王阳明的处罚。王阳明以退让之术,避免了飞来横祸。
如果说以王阳明退让之术,保全了自身,那么,翟方进则以退让之术转化了一个对手,为自己化解了一个敌人。
清河人胡常和汝南人翟方进在一起研究经书。胡常先做了官,但名誉不如翟方进好,所以心里总是有些嫉妒,与人议论时老是不说翟方进的好话。翟方进听说了这件事,就想出了一个应付的办法。
胡常时常召集门生,讲解经书。每到这种时候,翟方进就派自己的门生到那里请教疑难问题,并认认真真地做笔记。
时间一长,胡常就明白了,这是翟方进在有意推崇自己,于是心中十分不安。后来,胡常在别人面前再也不去贬抑翟方进了,反而赞扬翟方进的种种优点。
刘洋毕业后到一家集团公司工作,公司领导非常器重他,一进入公司就让他负责华东地区的销售。而他也抱着知遇之恩的心态,整天拼命地工作。凭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聪慧的头脑,他很快在华东地区打开了局面,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便成为公司里业务量最大的销售员。
但就在他春风得意准备在来年大干一场,争取把自己的销售业绩再上一个台阶的时候,却意外地接到公司的通知,公司决定让他去负责西北地区的销售。
他知道那个所谓的西北地区,公司的产品在那里没有什么知名度,派出过几任的销售代表,都因业绩欠佳而铩羽而归,最后都一蹶不振地离开了公司。或许这是公司即将辞退自己的信号?他想与其到时丢尽颜面地走还不如现在自己主动炒公司的鱿鱼。
思考了三天后,他怀揣着一张辞职书惴惴不安地走进了公司总经理的办公室,他也想在走之前把自己的不满向公司领导发泄一下。
进入办公室,还没等他开口,总经理让他坐下并给他倒了杯茶,说先要给他讲个故事:亚马逊河的入海处,是一片宽阔的洋面。一天,有一艘外国轮船经过这里,发现船上的淡水吃光了,只好向另一艘船求援,要求给一点淡水。对方船员用旗语告知:“淡水就在脚下!”他们将信将疑,很不情愿地打了一桶上来,喝后方知果然是淡水。原来,亚马逊河的水流大而湍急,故而把入海口的海水冲淡了。
讲完这个故事,总经理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微笑地看着他。迟疑了片刻,他拿出辞职书,当着总经理的面撕个粉碎,便踏上了去西北的路。
到达西北之后,刘洋凭着他的努力和干劲,使西北片的销售业务大有起色,他工作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因为他相信,有努力才会有收获,有奋斗才会有成果。而西北也并不像那些以前的失败者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那里其实也充满着商机,只是未被发掘而已。
退让有一种办法是表面上作出让步,实际上却暗中进了一步实际上却反而前进了一步。退让,更多地可以以退为进。
有时候看似自己吃亏了,看似失去了,其实是另一种得到;有时候看似得到了,其实是一种失去。眼光要长远一些,不要只看眼前的小利,眼前的一点得与失,要知道,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做事要有放长线钓大鱼的心态和眼光,以退为进,前路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