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安徽合肥人。1938年入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55年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56年与李政道一起,推翻了“宇称守恒定律”,1957年与李政道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
在中国,杨振宁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一位从事自然科学的学者具有这样宽泛的知名度,不仅因为他是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还因为他是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后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卓有成就的美籍华裔学者。
1922年,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当他未满周岁时,父亲杨武之先生考取美国公费留学,去了著名的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整整6年,他一直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父亲,甚至不认识父亲。
6年过去了,父亲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受聘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母亲带着全家人从合肥老家出发,风尘仆仆地赶往厦门与父亲团聚。他们一路水陆兼程,途经上海,当杨振宁站在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的大马路上,望着生平第一次见到的往来穿梭奔驰的汽车,他的惊愕程度绝对不会逊于《子夜》里那位从乡下初到大上海的吴老太爷!尔后,他在下榻处又第一次看到了手指一揿便会涌出哗哗流水的抽水马桶。这个富于想象的孩子第一次朦胧地感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
父亲任教的厦门是一个给杨振宁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他们家住的那栋小楼就坐落在大海的边上。在那段美妙岁月里,他看到了蓝天大海无穷无尽的变化,看到了伟大宇宙无边无际的奥妙。这片广袤无垠的天地,在杨振宁的心里种下了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深深感情,以及对探索自然奥秘的无穷兴趣。
后来,父亲受聘于清华大学,一家人又去了北平。
杨振宁在清华园生活了8年,这8年恰恰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青春岁月。杨振宁曾多次谈到,清华园的8年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过了半个世纪,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欣然应聘出任清华大学名誉教授。近年来,他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后,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完善和发展上。
1945年,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杨振宁到了美国,跟当年父亲一样,杨振宁也选择了芝加哥大学。他希望著名的物理学大师费尔米做自己的导师,结果如愿以偿。费尔米在当时已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之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同时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做出了第一流的贡献。
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念了两年半,获得了博士学位。尔后,又留校教了一年书。
杨振宁在芝大的力学老师是后来被誉为氢弹之父的泰勒教授。杨振宁记得泰勒有一种非常反传统的性格,有时候,他会在走廊上拉住你,兴致勃勃地谈他刚萌生的一个新见解,而此后不久,他又会毫无惧色地纠正自己。也许,在泰勒的10个新见解中,有9个半是错误的,但这对杨振宁一生的科学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因为,科学研究,发现、揭示真理,确实需要一种异乎寻常的率真和勇气,而在这份勇气中,自然也包括了敢于认识和纠正自己错误的自信和大胆。
杨振宁在讲述了自己的许多故事之后,总结道:“回想过去,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我在苦难的时代中,度过了一个幸福的童年;在战争时期,许多人家破人亡的时候,我却在西南联大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以后又有机会到美国去;在我做研究生的时候,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蓬勃发展——粒子物理,我恰恰走进了这个方向;我一直有非常好的老师和非常好的合作者,后来又有非常好的学生。我是集所有幸运之大成的人。我给自己一个勉励:我还应继续努力。”
他的这句“我还应继续努力”,激起了久久不息的掌声。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
法国作家拉罗什夫科说过:“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当你赢得了掌声和鲜花后,一定不要自满、骄傲,因为只要你继续努力,前面会有更多的掌声和鲜花,也会有更美丽的桂冠等着你去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