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勒诺是法国人,19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他被誉为“天才的法学家”,“20世纪初国际不均唯一的权威公断人。”
1843年5月21日,路易·勒诺诞生于法国奥栋城的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他童年时代的生活是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度过的。在他还不懂事的时候,父亲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母亲是一个乡村小学教员,收入低微,因此,本来就很清贫的家境从此就更困难了,经常入不敷出。
正当母子俩在生活的途程中艰难地跋涉时,他们突然收到一封信和一笔款子,这是勒诺家的一门远亲差人送过来的。但坚强的母亲只是心领了这份盛情的厚爱,当即就回复了这封信,并把赠款原封不动地退回了。
不久,当地又有好几个人曾先后向勒诺的母亲求婚。这些人都很富有,也受到勒诺母子的尊敬,但年轻的母亲为了全力教育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出息的人,多次放弃了这样好的机会。
母亲对小勒诺抱着极大的期望。她循循善诱,利用一切机会,用孩子可以接受的语言启发他,教育他:要学好本领,做一个正直的人,长大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贡献。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的身教与言教一点一滴地渗透到了小勒诺的心田。他刻苦奋发,珍惜一切学习机会,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他都非常自觉,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了学习上。
这对母子相依为命的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勒诺所在的大学也深为这一事迹所感动。毕业大典那天,校方特地邀请勒诺的母亲从乡下赶来参加典礼,并把原定举行毕业典礼的日期推迟了一天。
在母亲的熏陶下,勒诺自小就对社会不公正现象深恶痛绝,决心做一个不畏强暴、不畏权势、维护法律尊严、为人民伸张正义的人。大学毕业后,他更是集中精力研究法学,25岁就成了第戎大学最年轻的法学教授。
这时,他的生活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他仍过着简朴的生活,从不讲究吃穿,而是一头扎进了法学知识的海洋。他系统地研究了罗马法及其演变过程,为了用法学知识指导实践,他经常利用工作之余深入法律事务所,了解具体的法律纠纷。
在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所谓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法律归根到底只是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工具。针对这种现象,勒诺强烈地呼吁:“无论对待什么人,都要合情合理,公平判断,唯有这样才能给人们以希望。”他指出法律应该是有生命的和实际的,人们追求的理想必须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应当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因而受到人们的欢迎。
勒诺对国际法深感兴趣,认为国际法应成为国家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他还系统地研究了范围比较狭窄的法律问题,如工业财产、商法和国际刑法等。
由于勒诺在法学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自1881年起,他受聘担任巴黎大学国际法首席讲座。1890年又兼任法国外交部顾问。1893年至1912年,他曾多次应邀参加涉及国际公法与私法的国际会议,或是充当顾问,或是担任国际争端的调解人,作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他常说:“真正合情合理的判断,比七嘴八舌,开上千百次会议还要有价值,有意义。”他这种以法治世的思想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各国研究国际法的人都纷纷前往求教。
由于在国际法方面的贡献和在解决国际争端中所起的作用,勒诺于1907年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
获奖后,名誉地位接踵而来。法国外交部为他特设了一个国际法专署,任何重要外交文件及法国外交政策的草案,在签署之前,都要先送请勒诺过目或修正;各大学也纷纷请他去讲演,授予他名誉学位。然而,勒诺对此并不感兴趣,好多盛情邀请均被他婉言谢绝了。
勒诺生平治学严谨,从不夸夸其谈。他晚年曾写信给女儿说:“你从小喜欢说话,往往废话连篇,人们未必喜欢听你的。你写信给我,也往往写得太长。我劝你从此以后,凡是用几个字可以表达的,就不要拉得太长。”这虽是对女儿的要求,但由此可以想见他的为人。
勒诺生平著述很多,都是言简意赅。他与同窗里昂·凯因合著的《商法提要》一书研究了商业法的一切重要方面,是一部影响很大的书,并被认为是当时国际上最完备的商法。但极其简练,只有薄薄的两卷本。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国际法带来了危机。勒诺对此极为愤慨,为了维护国际法,他挺身而出,痛斥德寇的侵略行径,并以德国侵犯比利时、卢森堡作为破坏国际法的实例宣传国际法。
晚年,勒诺居住在风景宜人的画家之乡——巴比松,这时他已经是70多岁了,仍致力于法学的研究与传播。人们说,自勒诺来此后,巴比松民间就很少发生诉讼事件。这虽属传说,却反映了人们对他的敬仰。1918年2月7日,一生致力于法学的勒诺离开了人世,享年75岁。
勒诺对社会不公正现象深恶痛绝,他是一个不畏强暴、不畏权势、维护法律尊严、为人民伸张正义的人。他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其生命的终结而停止。
圣西门说道:“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这是多么壮丽的事业,这个目的有多么伟大。”我们要做出伟大的事业,就要有正义的理念来支撑,这样我们才会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