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瑞士苏黎世的人,只要看见掩映在苍松翠柏间的一座白色大理石纪念碑,无不会被碑正面一个白衣战士跪下给一个濒于死亡的伤兵喂水的浮雕所感动。咏读刻在碑背面的寥寥数字:“琼·亨利·杜南,1828年—1910年,红十字会创始人”,无不令人激起无限的思怀,油然产生崇敬的心情。
琼·亨利·杜南于1828年5月8日出生在宗教气氛浓厚的日内瓦。因家境殷实,杜南经常接济那些穷苦可怜的贫民。他在年轻时就继承父业,成为一个银行家。但他对银行业毫无兴趣,却热衷于世界福音派联盟的活动,对世界青年基督教徒协会联盟起了推动作用。他对呻吟在社会底层的老弱病残怀有深切的同情,主张废除残酷的奴隶制度,实行人道主义。
1859年4月,意大利王国以割地为代价联合法皇拿破仑三世共同出兵对奥地利作战,于是爆发了意、法对奥的战争。同年6月,杜南从日内瓦来到索耳弗里诺旅游,恰逢索耳弗里诺战役的最后阶段。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附近的小镇卡斯蒂利奥内里,伤兵比比皆是,他们拥挤在教堂、学校和私人住宅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建筑物里,无人医治,处境十分悲惨。杜南所到之处,经常有一些濒于死亡的伤兵挣扎着拉住他的裤管,哀求道:“水!快给我水!”这种目不忍睹的惨状,使杜南大为震惊。他忘掉自己的一切,立即投入救护伤员的工作。他把牧师、旅游者及全镇居民组织在一起,成立了一个救护队,为伤兵包扎伤口,喂水喂饭,照料护理……
之后,杜南根据他在战场上的亲眼所见,写了《索耳弗里诺记事》一书,于1862年在日内瓦发表。书中,他把战场上伤员不可名状的痛苦描写得淋漓尽致,他向全世界舆论呼吁,并提出了两点建议:一、伤员中立化,制定法律,保证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战俘;二、在各国成立志愿救护者协会,不分种族、国籍、宗教信仰和政治信念,救助伤病员,以补军队中医务工作的不足。杜南表示,他不赞成战争,但又认为战争不可避免,因此,基于人道主义,必须采取这些办法。
杜南的著作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被译成多种文字,传遍了欧洲。他的倡议也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法国的大作家雨果及一些知名人士纷纷对杜南表示钦佩,并衷心祝愿他成功。一些国家的王公、元首,甚至拿破仑三世,都表示支持。
1863年初,日内瓦公共福利会研究了杜南的倡议,决定成立一个包括杜南在内的五人委员会。为了宣传自己主张,杜南在各国奔走,于同年10月终于在日内瓦召开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定名为“国际红十字会”即后来人们所说的红十字会成立大会。在会议上签订了著名的《关于改善战地伤兵境遇》的日内瓦公约。后来,又有许多协议使这一公约充实完善起来。这样,在国际红十字会的推动下,伤兵救护组织在各国相继成立。如今,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建立了红十字会。
杜南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救护事业。他资财耗尽,业务荒疏,以致他从父亲手里接过来的那家银行因无力经营而破产。他不得不于1867年放弃银行并离开日内瓦来到巴黎。从此他销声匿迹,在贫民窟中生活,甚至一度因付不起房租而不得不在火车站的长凳上栖身度夜。在巴黎杜南尽管自己常常一文不名,但他仍尽力从事慈善事业。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1871年巴黎公社被围困,杜南都忘我地投身到战俘和伤病员的救护工作中去。
接连不断发生的战争使杜南反对战争的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他看到,不制止战争就永远不能解除战俘和伤病员的痛苦。1871年晚些时候,他倡议建立常设机构,主张裁军,通过国际法庭的仲裁来调解国际纠纷,制止战争。
1875年后,他再度从人们的视界消失。1890年,62岁的杜南在瑞士的海登为老年人创建了一座济贫院。5年后,他被海登的一位新闻记者“重新发现”时,自己也是海登济贫院的一位病人了。当人们了解到这位国际红十字会奠基人的身世后,崇高的荣誉向他源源而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901年向他颁发的首次诺贝尔和平奖金。
杜南病逝于1901年10月30日,安葬在瑞士的苏黎世。
一百多年来,杜南树起的国际红十字会的旗帜,一直飘扬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线上、疫病横行的地区……
杜南这位仁慈、善良、博爱的人道主义者,用他一生的精力来拯救人类,他那忘我的、无私的、无怨的奉献精神,让我们每一个了解他的人都敬佩不已。
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打造完美的人格,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人类的共同事业中,生命才会获得永恒,青春才能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