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存在若干问题,并导致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困难,根据本书前述的分析,认为解决这些问题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
微观经济中的货币紧缩和宏观经济中的货币总量偏多常常同时出现,并且供需不足的矛盾也会时有发生,简单的通过开发消费信贷、降低利率等政策增加贷款未必是最佳的解决途径,即便有一时的效果,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本的处理方案是从宏观回到微观上来,从调整中国金融体制的不足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处着眼,使货币政策传导的主体成为市场化的机构,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与规则,排除经济主体的非理性行为,疏通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才能发挥货币政策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作用。
(一)改革金融机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需要认识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因而,完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首要任务是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使商业银行逐步建立“以利润为目标、市场为导向、以成本为约束、以客户为中心”,责、权、利密切结合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完善其治理结构,当务之急是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提高资本充足率和经营效益。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风险-收益相对称的委托代理制度。改革现行的干部管理制度和业绩考核制度,利用开放性的经营管理者市场,配合利润最大化的业绩考核指标,迫使银行经营者成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按照市场规律从事银行业的信贷等业务。
中国的市场化是增量经济市场化带动存量经济市场化,因而,要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对非国有经济的服务,出台相应的信贷管理办法,与中国经济改革的特点相适应。同时,大力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目前中国股份制银行的贷款总额中,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占70%左右。因此,大力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重要途径。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形成多层次担保体系,都是可以考虑的方案。
(二)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国有企业经济效率低下是中国货币银企信用关系恶化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不充分的重要微观原因,因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金融市场的完善是一个与其他方面的制度改革紧密联系的系统工程。只有将国有企业与银行的财产权责清楚地分开,并有明确的法律准则来确定,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关系,社会道德才有可能重建。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经济主体,才能够对宏观货币政策调控的变化作出灵敏的反应,从而提高政策的效能,这不仅仅是针对货币政策而言。
二、构建经济转轨时期的经济变量传导框架
在向间接货币政策控制过渡的时期,过去存在的货币和信贷指标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稳定关系可能会失去可靠性。金融体系的改革也将改变某些货币关系,导致某些总量控制更加困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可能改变利率的敏感性,使货币和信贷指标的形成更加困难,而这些数量型货币和信贷指标通常是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经济转轨时期,选择适当的目标变量来组织、监测和修正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同时选择货币政策工具满足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轨迹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建立过渡时期的经济变量传导框架
建立以通货膨胀预期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经济变量传导框架,使该框架下的货币政策操作在固定的货币政策规则内进行。克服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学习能力的差异,降低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信息的不完善与不完全性。避免货币政策当局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同时,要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科学性,提高宏观经济分析预测能力,建立金融规划系统,合理规划基础货币,增强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二)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环境
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并不代表利率必然可以作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中介目标。但是,利率市场化对实现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是至关重要的,在货币供应量与利率之间的传导机制被阻隔的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是不完全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必然要受到限制,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作用也将难以发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从而为中国货币政策操作与传导构建微观的市场基础。而不是通过利率的市场化建立以市场利率为核心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框架,实现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利率市场化是中国货币政策间接调控机制发挥作用,实现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在经济转轨时期完善以利率为代表的市场化环境建设,是保证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重要条件。
三、与区域差异相适应的货币政策操作
货币政策地域传导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可能使中央银行统一的货币政策意图与区域间经济增长的实际效果发生偏离,在传导过程中弱化货币政策的效果。虽然根据本书第五章的分析,货币政策传导的地域差异并未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是尽可能地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终究是货币政策的职责。由于一般性货币政策的统一性与相对独立性,它的操作很难解决这种经济结构差异带来的问题。因而,对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的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并非有利的选择,致力于经济结构调整、满足货币政策作用的趋同性条件,才是消除货币政策传导地区差异的根本途径。
运用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配合财政政策,实行区域性货币政策的差别调控,是可以考虑的调控方式,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是放权,货币政策的决策权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各大区分行只有建议权,没有自由的调控权。如果要从地域差别上考虑货币政策有效的传导,必须赋予各大区分行一定的灵活性。也就是要在制度上给予大区分行一定的权力与责任,并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引导地方在采取多种渠道传导一致性的货币政策。其次是货币政策调控要采用选择性的货币政策手段,与放权相适应的灵活的货币政策调控手段的选择。放权之后,大区分行可以考虑制定有差别的信贷政策、信贷管理政策、再贷款和再贴现政策。三是加强银行监管,从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上,合理进行银行的区域分布,组建地方性商业银行、区域性开发银行等都是可以考虑的组织方案,从风险监管方面,实施侧重点不同的金融监管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