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形象鲜明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广泛参与到教师的授课中。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曾说:“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由此可见,儿童思维十分依赖于形象。实际上,就算儿童在以后拥有了一定的智力水平,他们学习和了解新事物也还是要借助形象的。没有一个良好的形象,也就谈不上有一个良好教学效果。
比如,小学语文课本《月光曲》的文章中有“幽静”一词,这个词对成年人来说没有什么难度,但小学生并不一定能够真的理解它,如果你试着要他们描述“幽静”的情境,他们一定会感到手足无措。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则常常能够紧扣课文的主题做出生动而全面的阐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着我话语的提示,安静地想象那样一个场景,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照耀着镇旁的一条河边,远处的一座茅屋里,闪烁着昏黄的灯光,屋子里渐渐地传来一阵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课文里描写的幽静。”像这样,教师运用直观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们在脑海里想象当时的画面,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幽静”这个词所表现出的情境,从而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个词的含义。
然而,有些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总是习惯从概念到概念,语言极其枯燥乏味,让人生厌,所以学生难以形成清晰明确的概念,更谈不上很快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了。那么,既然掌握教师语言形象性的意义如此重大,教师就要学会运用这些教学语言。
1.比喻法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简单和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带动学生上课的课堂氛围。
运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形象生动地教授学生课程授课,学生也能更积极地学到知识,通过师生间的友好互动,可以让课堂充满趣味,更加生动化。
2.描述法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渲染情境、指出要点,阐明教学内容,让课堂变得富有情趣。
在这种方法的带动下,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情绪也很饱满,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也就更有利于记忆知识。
3.类比法
教师在教学中,将同类知识或不同类知识进行分类、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并阐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准确、深刻地认识事物,强化记忆,真正地学到知识。此外,这种方法的好处还在于能够引导学生准确地将新旧知识系统地联系起来,通过比较,能够进一步复习旧知识,并很好地理解新知识。
4.假设法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个假设的事物,运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枯燥的知识活转化成形象有趣的内容。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地消除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能够顺利跟着教师的思维,学到要领。总的来说,形象的语言带给人们一种直观感和动感,让人兴趣盎然,并在脑海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