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在1990~2002年期间大致历程如下:1990年经济增长速度为3.8%,处于经济周期的起始阶段,经过一年的发展,1991年增加到9.2%。1992年以后,在新一轮发展热潮的刺激下,我国经济摆脱了低迷状态,增长速度从1990年的3.8%一举跃升至1992年的14.2%。1993年、1994年和1995年的经济增
速一直稳定在两位数。针对随之而来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问题,从1993年开始,中央及时进行了宏观调控,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经过3年多的努力,到1996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到9.6%,成功实现“软着陆”。从1997年开始,我国经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增速开始回落。1997年,经济增长速度为8.8%,1999年跌至7.1%,此后虽有所回升,但直到2002年,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在8%或以下。为有效拉动经济增长,1998年开始,中央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遏制了通货紧缩趋势,从2002年开始我国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遇到了新的困难,改革势在必行。从1992年开始的十多年间,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转换经营机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战略性改组,使国有经济从强调控股到强调控制力的转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R&D活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自1985年以来,中央对科技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基本上缓解了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现象。
199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上海,接下来是北京和天津;而每十万人均专利最高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是北京,接下来是上海、天津。这3个直辖市代表了中国经济和R&D的最高水平。人均GDP最低的一组主要是位于中西部的7个省、自治区:江西、河南、安徽、湖南、云南、贵州、广西,其中江西、河南、安徽、贵州、广西的每十万人均专利处于最低的一组。似乎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一个地区经济水平和R&D水平是正相关的。但是,从两个经济变量的散点图中可以发现这个结论是不可信的。如辽宁省人均GDP位于第三组,但是它的每十万人均专利位于倒数第二组,仅次于R&D水平最高组。
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R&D的空间分布有了明显的变化,浙江省的R&D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与天津、广东并列在倒数第二组,仅次于水平最高的一组。2002年,中国更加注重知识和技术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R&D水平是显著正相关的。即:R&D水平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就高,相反,R&D水平低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也低。这个结论从一个侧面暗示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可以用省际间的R&D水平差异来解释。还可以发现,1990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R&D水平不相关,经过十多年的大力发展后,两者呈现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可能要转向以新技术为主的新增长模式,这有待于以后作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