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戏,地方戏的一种,起源于江西,清朝光绪年间传入福建,主要流行于光泽、邵武、泰宁、建宁等县(市),即原邵武府境内。三角戏又称“三脚戏”,因其最初只有生、旦、丑三个简单角色,故而得名。“没有皇帝没有官,农民越看越心宽”,三角戏多取材于老百姓的家庭日常生活,主要人物多为农村生活中的兄弟姐妹、父母、夫妻等,没有其他剧种中经常出现的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是名副其实的平民小戏,所以三角戏往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老百姓喜闻乐见,于是老百姓又称其为“家庭戏”。
关于三角戏的由来,戏剧界说法不一,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江西有一个年轻的樵夫,他每天上山砍柴都要高声唱着山歌,借以驱乏解闷。樵夫美妙的歌声把在此修炼的狐仙给吸引住了,于是狐仙化身为一个漂亮的姑娘,每天都来与樵夫对歌。一天,田公元帅(中国古代戏剧的祖师爷)刚好路过此地,于是便与两个年轻人一起配合,田公元帅扮小丑,樵夫扮小生,狐仙扮小旦,就这样三人唱起了戏来。后来,田公元帅带着樵夫和狐仙来到邵武府各地演出,就这样,三角戏便逐渐流传了开来。
一直以来,三角戏都只有生、旦、丑三个角色,后来随着三角戏的不断流传和发展,到民国期间又增加了净、末、贴等几个角色,但是相较于京剧、昆剧、越剧等剧种,仍然显得比较简单。三角戏的戏服和道具非常简单,只是一些常见的衣裤鞋帽,乐器也只有咚鼓、北古、大锣、小锣、木鱼、小钹等,几只箱子便能将所有戏服和道具装下,戏班外出演出非常轻松灵活,甚至可以深入一些大剧团不易进入的深山老林去演出。三角戏小戏和折子戏多,在现存三角戏140的多个传统剧目中,小戏和折子戏占了绝大部分,大戏只有《凤凰山》、《白扇记》、《毛蓬记》、《过界岭》等为数不多的几出。
角色少、行头简单、小戏多,这是三角戏的三大特色,也是三角戏在民间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三角戏的唱腔分专用曲调和通用曲调两大类,专用曲调指的是只能用于一本戏其他戏目不能用的曲调,通用曲调指的是能通用于任何剧目的“湖广调”。三角戏的节奏速度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又有紧板、快板、慢板、哭板等,唱词回环反复,每段唱词最后一句经常重复一遍。
三角戏表演时常常载歌载舞,充满着乡野情趣。生角整出戏下来都是手不离扇,优雅风趣;旦角出场倒着走,而且手舞绸带,身材曼妙活跃;丑角走矮桩步,模仿动物,令人捧腹。演员在舞台上始终保持着三角形的站位不断变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三角戏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演出平台也不断萎缩,在传承上青黄不接,已经濒临灭绝。为了更好地传承三角戏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资源,2010年,“三角戏”(光泽)被列入福建省南平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