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我国茶文化的人都知道,以色泽或者制作工艺分类,中国茶叶可以分为六大茶系,它们分别是绿茶、黄茶、白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黑茶。其中,白茶为福建特产,主要产自政和、松溪、建阳、福鼎等地。政和是我国白茶的主产区,年产白茶达3000吨以上,占全国白茶年产总量的60%以上。政和大白茶品质优良,比较著名的品种有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白毛猴、莲心等。政和每年白茶产量的90%以上都用于出口,是名扬全国的“中国白茶第一县”。
传说政和县原名关隶县,北宋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宋徽宗喝完关隶县进贡的“白毫银针”后龙颜大悦,当即下令将自己的年号“政和”赐做县名,于是关隶县改名政和县,一直沿用至今。我国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品尝“政和白牡丹”后,挥毫题词“政和白茶飘香四海”。1972年,政和大白茶品种被认定为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2007年,政和白茶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8年3月,政和县喜获“中国白茶之乡”的荣誉称号。
政和大白茶最早源于一个叫铁山的小山村,最早的繁育方法是采用“茶树人工压条法”。关于这些,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两个传说:一说清咸丰年间,铁山村的一个风水先生在当地的高山顶上发现了大白茶苗,于是便将其移植至家中茶园。虽然茶树枝条被埋得很深,可是大白茶树仍然很快便长出肥大的嫩芽,而且制成茶叶之后,味道异常清香,于是人们争相传种;一说清光绪年间,铁山村一村民家茶园有一棵野生茶树,起初并没有引起主人的注意,后来因茶园土墙倾倒,茶树被埋。第二年,废墟处竟长出新茶苗,色泽质量比其他茶叶好很多。于是,人们便采用压条的方式繁育大白茶树苗。
政和白茶众多品种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白毫银针。“白毫银针”这个美丽的名字也是有来由的。传说,古时候政和境内连年大旱,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当地百姓传言洞宫山上有一口“龙井”,井旁有几株仙草,挤出草汁能包治百病,而且滴在地上还能使干涸的河流马上有水流。于是有一户人家兄妹三人前仆后继前往采摘仙草,他们历经艰辛终于取得仙草,拯救了黎民百姓。兄妹三人将采回的仙草籽洒满了家乡的山头,第二年漫山遍野长满了仙茶树,一根根茶叶浑身带着毛茸茸的白色毫毛,就像银针一样。于是,人们把它命名为“白毫银针”。
政和种植白茶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末宋初。《宋会要食货志》是政和见于文献史料的最早产茶记录。到了明朝,政和白茶产量已经初具规模,进入清朝,政和白茶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民国年间,政和白茶逐渐成为政和经济命脉,民间有俗语“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茶叶与银针”。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和白茶更是迅速发展,成为该县的传统支柱产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壶中有天地,茶里有人生。一杯政和白茶,就像一本好书,一场好戏,品来叫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