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村,是位于闽西连城县宣和乡河源溪上游吴家坊的一个只有千余人的客家小山村。该村修建于明清时期的建筑群,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之一。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堪与永定土楼、梅州围龙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筑文化经典之作,人称“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国南方庄园”,享有“民间故宫”之美誉。
培田,原名“赖屋”,据说最早在村中落户的人家姓赖。据当地族谱记载,元末,培田村的祖先吴氏三世祖迁居于此之后将其改名为培田。培田古村被誉为“福建省民居第一村”,是因为培田的祖先给这个面积仅13.4平方公里、住户300多家,村民仅1000多人的小小村落留下了一笔巨大的遗产:以7座“九厅十八井”大宅为代表的30幢高堂华屋、21座宗祠、6处书院、1条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4处庵庙道观,总面积达7.9万平方米。全村建筑之博大、保护之完好、藏品之繁多、文化底蕴之深厚,为外界所叹服,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缩影。
培田村距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培田人传承客家“孝悌为本,耕读传家”的传统与“业继治平”、“开拓进取”的精神,充分发掘本地资源,发展手工业。同时,培田又在长汀、连城两县官道的驿站上,是汀州、龙岩等地的水陆中转站。清代邮传部官员项朝兴有感于培田庭内的优雅和街市的繁华,在“至德居”题联“庭中兰蕙秀,户外市尘嚣”。
培田的建筑既秉承明代法式,又吸收了安徽及江浙等地的建筑风格,形成以“九厅十八井”为代表的客家庄园。村中21座百年古祠的门庐构造也是技艺超群,素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整个建筑群达到“虽是人工,宛如天成”的审美效果。别致的山水地形及错落有致的古建筑布局,让人们感受到这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庄园,宛如一幅水墨山水画卷,充盈着诗情画意。与江浙和安徽的古村落相比,培田村的可贵之处在于至今尚未被过度开发,村民们至今依然生活在祖屋中。移步于此,你会感受到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以及人们的寄托和追求。
培田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耕读文化浓厚。《礼记·中庸》云:“故栽者,培之”,其中就蕴涵了培田人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意识。“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培田村继述堂门前的这副对联道出了培田吴氏族人世世代代的耕读理想。这里不仅有传承儒家文化、培养出120多名出将入仕人才、享有“入孔门墙第一家”美誉的南山书院,有“半亩砚田馀菽粟,数椽瓦屋课桑麻”专门传习农耕技术的“锄经别墅”,还有进行女子教育、“可谈风月”的“容膝居”和进行手工技艺交流的“修竹楼”。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既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的折射,也是孔夫子“有教无类”教育理想的生动实践。
千载悠悠,斗转星移,如今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宅一院、一街一巷依然无声地讲述着培田曾经的辉煌和灿烂,演绎着世代培田人的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