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州漳浦县山清水秀的湖西乡硕高山下,有一座古堡。她历经400余年的风霜雨雪,仍然巍巍屹立;她是全国唯一,甚至是世界唯一保存完好的没落王族聚居的城堡;她是福建唯一一座“皇城”——没有皇帝的“皇城”;她是一个永远无法还原的历史遗梦。她,就是始建于1600年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微缩版宋朝汴京”的漳浦赵家堡。
关于赵家堡,这里还有一个曲折凄婉的故事:南宋末年,元将张弘范攻陷南宋最后一个陪都——广东崖山。丞相陆秀夫背着末代幼帝赵昺投海殉国,大宋王朝就此淹没在蒙古铁骑的惊涛骇浪之中。不甘心亡国的闽冲郡王赵若和率领部下驾着一队战船,拼死杀出重围北上。
然而天要亡宋,船行至漳浦海域时,突遭台风袭击,水尽粮绝,无奈只得上岸寻找栖身之所。幸存下来的人在漳浦县佛昙改姓为黄,从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过起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赵若和病逝不久,元朝灭亡,明朝建立。赵若和的孙子黄明官与邻村黄姓女子成亲,有人揭露他们说,同姓通婚有伤风化。为了证明自己本非姓黄,明官无奈拿出家里的《赵氏族谱》。从此,南宋皇族避难漳浦的真相才大白于天下。明太祖朱元璋为表示“皇恩浩荡”,特降旨恢复这批南宋皇族后裔的姓氏。
因佛昙地处沿海,常受海盗侵扰。赵家人又选中了湖西硕高山下,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正是聚族而居,生息繁衍的风水宝地。赵家人在此大兴土木,建造城堡,最终安定了下来。
明隆庆五年(1571年),赵范进士及第,官至浙东按察司兵备道副使。赵范衣锦还乡之后,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决定扩建赵家堡,四年之后,赵家堡内城基本完成。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赵范的长子赵公瑞考察两宋都城——开封、杭州后,决定扩建外城,并增加众多仿宋建筑和怀宋石刻。至此,今天的赵家堡格局基本形成并确定下来。
赵家堡的格局主要仿自北宋都城汴京,分为内城、外城和瓮城三重。外城占地面积约为173亩,呈方形,城墙高约6米,为条石砌基的三合土墙,周长1082米。赵家堡共建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东门匾书“东方巨障”,西门匾书“丹鼎钟祥”,北门匾书“硕高居胜”,南门则是封闭着的,寓意不再难逃。
内城占地面积较小,约为6亩,主要功能是守卫全堡的核心建筑——“完璧楼”。完璧楼占地面积400平方米,三层四合式,共有房屋33间。城墙上布满枪眼,楼内还有卧式、粮仓、水井等。让人惊奇的是,楼底右边的天井边有一口古井,古井边设有形似排水口的地道。主人将其起名为“完璧楼”,取“完璧归赵”之意,用意不言而喻。
瓮城靠近北门,城内建有武庙。瓮城占地面积最小,主要功能是增强整个城堡的防御力量。
城内还有五座保存完好的并排的府第,每座府第各有房间30间,俗称“官厅”,是按照南宋都城临安的样式建造的。官厅前是一广场,广场上有“父子大夫”、“修竹”等石坊。广场前还有两个水池,中间一个小堤隔开,一个水浑,一边水清,名为“潘池”和“杨池”。池上又有一个造型精致的“汴派桥”,仿自《清明上河图》中的拱桥。在佛庙边上还有一座聚佛宝塔,高9.95米,刚好是汴京铁塔的十分之一。
此外还有辑卿小院、读书处、佛寺、武庙等建筑。有“悟石”、“读书处”、“云巢”、“咫尺玄门”及摹自宋代书法家米芾手迹的“墨池”、摹自禹碑的岣嵝碑等石刻。
赵家堡基本复制了北宋都城汴京的风光,是北宋赵氏皇族后裔心底的最后一片精神家园,也是他们不愿屈服的缩影。美丽的湖西乡,神秘的赵家堡,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穿越400年时空的繁荣和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