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大地地灵人杰,自古就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在兴化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有三颗最耀眼的明星,他们分别是北宋一代名臣、大书法家、蔡襄;南宋著名历史学家郑樵;南宋诗人、词人、诗歌理论家刘克庄。
蔡襄(1012-1067),字君谟,莆田仙游县人,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后官至端明殿学士。蔡襄为官清正廉洁,关心民间疾苦,政绩卓著,深得百姓拥护。蔡襄任泉州知事期间,主持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安桥(后改名洛阳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江上,一桥飞架,蔡公功绩如滔滔江水,泽被万世,福荫子孙。
相对于蔡襄的政绩,更让蔡襄千古留名的是他的书法成就。说起宋代书法,人们肯定会想起“苏、黄、米、蔡”四大家。苏,是指苏东坡;黄,是指黄庭坚;米,是指米芾;蔡,就是蔡襄。蔡襄书法取法晋唐,学习王羲之、虞世南、颜真卿,讲究古意和法度。其行书温文尔雅、婉美脱俗;正楷端庄秀丽、沉着端重;草书笔法飘逸,潇洒成风,自成一体,独树一帜。人称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蔡襄在史学、文学方面的造诣也很深。他的《荔枝谱》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荔枝学专著。
郑樵(1104-1162),字渔仲,号夹漈,人称夹漈先生,莆田人。郑樵自幼酷爱读书,北宋灭亡后,郑樵无意科举,在家乡夹漈山上盖了三间茅草房,取名为“夹漈草堂”,开始了漫漫著书立说生涯。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郑樵被举荐入朝,朝廷要求他撰写一部上自羲皇、下至五代,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通史》。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凝聚着郑樵毕生心血的史学鸿篇巨制——《通志》终于完成。《通志》全书共600多万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与唐代杜佑的《通典》、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三通”。
郑樵,一介平民,一无家学,二不是史官。而且处于金兵南下,民族矛盾激化的乱世。就这些客观条件来说,郑樵比不上司马迁,比不上班固,更比不上司马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志》的问世,无疑是史学界的一个奇迹。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人,曾官至工部尚书。刘克庄一生大起大落,曾写《落梅》,诗中说:“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表达了自己对时政的不满,因此被革职,流落市井。坎坷的人生经历,让刘克庄的诗歌题材极大丰富。
南宋后期,朝廷统治风雨飘摇。刘克庄的诗歌大量反映了当时异常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如《开壕行》、《军中乐》、《赠防江卒》等等。在刘克庄的边塞诗歌中,我们看到一个报国无门的悲苦形象,如“夜窗和泪看舆图”(《感昔二首》)、“书生空抱闻鸡志”(《瓜洲城》)等等。
在词方面,刘克庄词风慷慨激昂,豪气万丈,如《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刘克庄十分推崇辛弃疾,是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在辛派“三刘”(刘克庄、刘过、刘辰翁)中成就最大。
除了吟诗作词之外,刘克庄还专注于诗歌评论。他的《后村诗话》对汉代以来传世诗歌中的大量佳作及诗人的文风进行品评,阐释了自己对诗歌的艺术见解,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