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福建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位于闽江下游,别称榕城、三山、左海、闽都,简称榕。
福州历史悠久,夏朝时属于扬州地域,殷商时期为“七闽”之地,战国时期归属越国,秦时,属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福州为闽越王无诸都城,称东冶。汉武帝后,分为冶县,隶属会稽郡。三国吴时,福州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年),福州为晋安郡郡治,属扬州,元康元年(291年)又属江州。南朝陈时,在福建设闽州,后改名丰州,州治所在今福州,自此以后,福州大部分时间都是福建的政治中心。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改福州为泉州,大业三年(607年)废,改建安郡,领闽县、建安、南安、龙溪4县,闽县治所在今福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武德六年复名泉州,武德八年又改名丰州,设丰州都督府。唐贞观元年(627年),再将丰州改为泉州,属岭南道,唐景云二年(711年),再改为闽州。唐玄宗时设福州都督府,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福州”之名。
唐天宝元年(742年),福州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年)复名福州,领闽县、侯官、长乐、福唐、连江、长溪、古田、尤溪8县。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后其子王延钧于公元933年在福州称帝,改福州为长乐府,下辖14个县。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设福州威武军,属两浙西南路,太平兴国六年闽县分立怀安县,雍熙二年(985年)福州属福建路,为路治所。宋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于福州即位,并改福州为福安府。
元朝在福建设行中书省,治所在福州,称为福州路,福州路领闽侯、侯官、怀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9县及福清、福宁2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福州路为福州府,领闽县、侯官、怀、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福清10县。
清朝前期,福州隶属于宁福道(辖今天的福州及宁德地区)。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州析古田县增设屏南县。福州为清朝闽浙总督驻地,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辛亥革命后,福州先设东路道,后改为闽海道,领闽侯、长乐、古田、屏南、闽清、永泰、连江、罗源、福清、平潭、宁德、霞浦、福鼎、福安、寿宁15县。1933年11月20日“福建事变”后,福州为“闽海省”省会,特别市。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今福州辖五区:鼓楼、仓山、晋安、台江、马尾,八县:福清、长乐、闽清、闽侯、平潭、永泰、罗源、连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