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56800000001

第1章 清代宋诗学概述

宋诗学可以解释为宋代的诗学,其研究对象为宋代的诗人、诗作及与诗人、诗作相关的逸事、典故等;也可以理解为关于“宋诗”的学问,一切与宋诗有关的内容俱可包括在内。当然,还可以就狭义的“诗学”来看待这个术语,即诗论,“宋”“诗学”即涉及有宋一代的“诗论”或指关涉“宋诗”的诗论。因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言“宋诗学”专指有关“宋诗”的诗论。

自有宋诗起,就有了关于宋诗的理论研究。千百年而来,理论与实践并进,争论与调和共存,宋诗研究成果与日俱增,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到了清代,对宋诗的研究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一方面是对此前宋诗研究长期处于低谷的反动,另一方面也是宋诗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重新反思,再次认同的结果。特别是到了晚清末年,同光体横空出世,成为盛极一时的诗歌流派,其理论风行海内,一时诗人无不以之为圭。同光体派诗学以宗宋为主而不局限于宋诗的苑囿之内,以复古为尚而又能不亦步亦趋,独创一格,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上都有所新变,将宋诗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然而,唐诗与宋诗究竟有何区别呢?显然,唐宋诗如果以朝代作为分疆画界的标准,那么争论很容易由于不同诗人个体风格的差距而导致论据不足。清代袁枚的一句玩笑话可以说是对以朝代划分诗歌的讽刺,他说:“吾惜李唐之功德,不逮姬周,国祚仅三百年耳!不然,赵宋时代,犹是唐也。”事实上,袁枚的这句戏谑只是在传统的对立论调中和稀泥,并没有指出二者有何区别,更没有意识到唐诗与宋诗在成为后人效仿对象后具有的典范意义。

而钱钟书先生在论及唐宋诗时从抛开时代之限,从风格着眼,指出唐宋诗差别不在于改朝换代上的差异:“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故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在钱先生看来,中国五七言诗歌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唐宋诗歌形成了各自的审美范式,确定了一种模式化的诗歌分类标准。如此一来,诗歌要么是唐音,要么是宋调,或者唐音宋调兼而有之。甚至可以说自宋代以来,诗歌创作均未超出此二者笼罩范围。

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历史上,自从有了唐宋诗的差别,学者就在二者之间开始了无休止的高下优劣对比。在这场斗争中,宋诗与唐诗的力量对比始终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无论是宋人还是此后的历代学者,都承认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有出新之处,开辟了新的疆域,表现出了与唐诗截然不同的风貌。但是这种不同,在唐诗的光芒笼罩之下,几乎成了一个对立面的榜样,不仅始终难与唐诗抗衡,还成了诗歌退化的一个坏典型。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而对应到唐代诗歌上,却是“有唐诗作榜样成为宋诗的大不幸”。

唐诗,特别是盛唐诗歌建立起来的诗歌审美标准,在中国诗歌史上成为一座无法超越的高峰,特别是它产生的时代背景,作为盛世文化的象征,成为历代统治者向往和效法的对象。因而唐诗也成为诗歌艺术到达顶峰状态的一种标志,成为封建王朝盛世文化的象征,这样一来,无论宋诗有怎样的成就,终究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王水照师曾指出:“在制约和影响文学发展的多种因素和条件中,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综合成果的文化,无疑是关系最直接、层次最深的因素。从文化的角度探讨文学特点的形成和历史地位的确立,或许是一个较佳的切入点。”在中国的诗学传统中,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体裁,而且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社会文化工具。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一种类型诗歌的接受及再创造都在反映着它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对这样的一个背景起着反作用。如果对其深加考究的话,我们可以从诗歌传播的视角来分析诗歌类型的产生,进而会发现特定风格诗歌的接受并非单一的文学现象,它始终会受到接受者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期待的影响。

宋诗是在宋型文化的氛围下形成的一种诗歌范式,它在形成自身风格之初就被置于与唐诗的比照之中,并且被视为诗歌发展中不和谐的音符。早在宋代,以苏轼和黄庭坚为代表的宋诗风格便首当其冲地受到批评和指责:

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子瞻以议论为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

迨本朝则文人多,诗人少,三百年间,虽人各有集,集各有诗,诗各自为体,或尚理致,或负材力,或逞辩博,少者千言,多者万首。要皆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

此后影响更大的是严羽的《沧浪诗话》。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标举盛唐诗歌,而以宋诗为“诗之厄”,他批评宋诗说: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处。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

严羽以为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终究不是诗歌自古以来的应有之义。不是诗歌“不工”,关键在于缺乏“一唱三叹”的情韵,而且其末流“叫噪怒张”,“殆以骂詈为诗”,违背诗歌“温柔敦厚”之旨。此后反对宋诗者大多沿袭严羽的说法而加以引申。历元、明两朝,尽管不时会有宗宋之音响起,但宋诗始终未能真正振作起来。元人“举世宗唐”,对宋诗持不屑一顾之态度;明代则更是偏激,在“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呼声中几欲将宋诗挤出诗国。直到明中叶公安派,才开始对扬唐抑宋的诗学风气进行了矫枉过正式的反驳,并在理论上为宋诗美学立法:

欧、苏、黄诸人有一字袭唐者乎?又有一字相袭者乎?今之君子,乃欲概天下而唐之,又且以不唐病宋。夫既以不唐病宋矣,何不以不《选》病唐,不汉魏病《选》,不《三百篇》病汉?

有宋欧、苏辈出,大变晚习,于物无所不收,于法无所不有,于情无所不畅,于境无所不取,滔滔莽莽,有若江河,今人徒见宋之不唐法,而不知宋因唐而有法也。

公安派一针见血地指出:历代之所以对宋诗进行批评,就是因为宋诗突破了传统上的唐诗美学观念,以一种不同于唐诗的面貌出现在诗歌园地中。同时公安派又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诗歌,指出宋诗“不袭唐”且不“相袭”,正是自《三百篇》以来,历代诗歌各有其美的原因。并且给予了宋诗“于物无所不收,于法无所不有,于情无所不畅,于境无所不收”的高度评价。

面对极丰富的文化遗产,清代的诗人们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在全面、认真地研究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能够比较客观地审视历史上不同风格的诗歌。在文化认同的前提下,明确了宋诗是不同于唐诗的诗歌类型,具有不同于唐诗风格的审美价值。

张仲谋总结清人的宋诗学成就时说:“在宋诗文献的搜集整理、宋诗特征的体认与凝定,宋诗优劣的总结与扬弃等方面,清人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只有到了清代,宋诗学才真正形成”。事实确是如此,宋诗学到清代才开始真正形成潮流,开始具有与唐诗分庭抗礼的地位,并在晚清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中,迅速地发展到了其历史高峰——同光体派宋诗学,并在同光体派手中渐渐有了超越唐诗的趋势。因此,研究同光体派宋诗学的特点和成就,对于全面了解宋诗学的发展演变、正确认识同光体派宋诗学在诗学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中论及清代学术变化的背景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顺康之世,天造草昧,学者多胜国遗老。离丧乱之后,志在经世,故多为致用之学,求之经史,得其本原,一扫明代苟且破碎之习,而实学以兴。雍乾以后,纪纲既张,天下大定,士大夫得肆意稽古,不复视为经世之具,而经史小学专门之业兴焉。道咸以降,途辙稍变,言经者及今文,考史者兼辽、金、元,治地理者逮四裔,务为前人所不为,虽承乾嘉专门之学,然亦逆睹世变,有国初诸老经世之志。

王国维的论述虽是就清代学术与政治文化的关系而言,但由于诗学与学术及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王国维所分的三个阶段同样适用了清代诗学的分期。清初诗人邵长蘅曾说过:“诗之不得不趋于宋,势也。……唐人情与景涵,才为法敛;宋人无不可状之景,无不可畅之情。故负奇之士,不趋宋不足以泄其纵横驰骤之气,而逞其赡博雄悍之才,故曰势也。”邵氏之论可谓极有远见,其中“诗之不得不趋于宋,势也”的这个“势”,指的是诗歌的发展演变必然遵循的客观规律,像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兴盛、灭亡的过程。

法国学者巴尔特指出:“只有时时把历史的背景作为文学观察的基础和出发点来加以考虑时,效果史和文学史才有深远的意义。”所以,我们只有把同光体派的宋诗学置于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其效果史和文学史研究的价值才能凸现出来。清代的宋诗学与清代的政治、文化变化过程有着一定的对应,以下根据王国维所划之“学术三变”,将清代宋诗学分三个阶段作一概述。

同类推荐
  • 小村人物

    小村人物

    小村人物将自身特殊体验与人生感悟、现实关怀融会贯通,超越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局限(如某些“80后”、“90后,,作家热衷的语言游戏、虚拟生活、撒娇和玩世心态),思想视野较为宽广,具备了向上生长和向内掘进的力量。再加上张成对语言的超常敏感和悟性,对各种艺术方法的不拘一格、兼收并蓄,使他的写作达到了一种令人瞩目的境界。
  • 李白全传

    李白全传

    本书包括:习书练剑、辞亲远游、安陆十载、三诏进京、长安岁月、赐金放还、梁园情深、东行南游、虎穴历险、战乱前后、从军获罪、救月升天。作品讲述了一个绝对的诗歌天才;纵横瓷肆,想像瑰丽,如仙人所作;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笔傲凌沧州。后人称之诗仙。我辈凯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绝对是人中豪杰。
  • 会唱歌的墙

    会唱歌的墙

    莫言的散文,一如他作为乡土民众精神图腾的“红高梁系列”,小说,亦是理解莫言作品的灯塔。该书辑齐了莫言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才华横溢。其中大量散文谈及作者的故乡高密,故乡已成为莫言借以理解沟通和抒写描摹整个世界的一条必经之路。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
  • 萤窗小语(全新珍藏)

    萤窗小语(全新珍藏)

    “萤窗小语”系列是著名作家、励志大师刘墉先生最早出版、最受欢迎、最被铭记的励志散文作品,也是刘墉先生的成名作,畅销数百万册。《萤窗小语(全新珍藏)》收录了《人生不惧时间的弯镰》、《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快乐是最美的化妆品》、《爆米花好美从头到尾》四辑“萤窗小语”系列单行本。“文章无所谓新旧,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总有许多不变的东西,在我们心底流动,由十八岁到八十岁”……这段刘墉语录是在说给时间听?是在说给你听我听?而刘墉本身,也是常读常新……嗯,人生不惧时间的弯镰。
  • 爱在不言中

    爱在不言中

    本书内容有,《爱在不言中》、《爱他就爱他的家人》、《茶山的歌者》等。
热门推荐
  • 游戏九天

    游戏九天

    一个不小心,方玄穿越来到一个新的世界。又一个不小心,方玄梦中进入了一个游戏世界。在一个不小心,方玄把游戏里的一切,都带到了现实……一个资源有限,一个资源无限,并且专属于方玄一个人。从此,方玄游戏人间,游戏三界,游戏九天!!
  • 魔武大领主

    魔武大领主

    权臣窃国,皇室衰微,群敌环绕,帝国危在旦夕。不畏强敌,不惧神魔,手中斩龙剑,身后百万军。看大领主纵横大陆,开创帝国。
  • 断剑语江湖

    断剑语江湖

    他,因一句承诺,曾命悬一线,硬闯百花谷,解救挚友;他,因一段真爱,曾以身试蛊,深入圣火教,寻药医爱;他因一饭之恩,曾只剑赴会,踏平鬼王庄,记恩报仇;他,因天下苍生,曾一骑当千,决战铸剑城,挥剑斩情。毁四泪以乱天下,持一剑而慑中原。直到五百年后,人们仍会惊叹的说起,那只属于他一个人的时代。
  • 碑传选集续

    碑传选集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网游世界与现实世界

    网游世界与现实世界

    一天,主角偶然获得了一个名字叫《网游世界》的游戏头盔然后一些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 雄武至尊

    雄武至尊

    纵使没有了前世的记忆与力量,沦为凡胎废物,却只为了一个人与一个承诺,一个信念,走上了寻仙成神之路。而魔域恶族并起,谋划着惊天的阴谋。凡域又将会经历什么,辰羽又能否能找到那个人.....
  • 笔下入梦

    笔下入梦

    希望每位读者在我笔下文章渐入自己心中的梦笔锋如枪扫八荒、文中若梦觅知音甲现残阳曳寒光、血染长枪铸英魂作者:翘掉眼泪(剑走偏锋无人问,梅花扑香苦寒来.....新书首发,新老看客请多多支持!书友群476575582,欢迎各位读书人!)
  • 末世捉妖记

    末世捉妖记

    山雄伟,海辽阔,经奇幻。自古以来人妖共存于世,直到天师出现,所有妖都被赶了出去,可到了后世,天师越来越少,而人类肆意建造高楼大厦,终于有一天,妖向人类进攻了,这时的人类面对妖,连对它们造成伤害的资格都没有,人类面对妖的进攻,一直节节败退,终于,所剩无几的天师站了出来,其中,也包括...叶痕。
  • 地球外的地球

    地球外的地球

    22世纪,地球科技文明发展到了最顶峰。人类开始了外太空时代。月球生活已不再是梦想。宇宙中竟然存在九个太阳系,更可怕的是有外星人的存在,月球成了外星人之间的战场。因为外星球的恩怨导致月球成了他们的战场。月球被红魔族的红魔女王冻结。兽族长老开始寻找,解救月球及外星族人。外星人与外星人之战,我们地球人是否也参加战斗~~~~外星人是否也有他们的苦衷,他们是否也在保护宇宙中的星系,精彩内容需继续阅读。
  • 不恕

    不恕

    本宫头顶云脚珍珠卷须簪,诚然,不是我的;本宫身穿木兰青双绣缎裳,诚然,不是我的;本宫是陈国公主横国皇妃,诚然,比不过他我哭瞎:“相国何苦紧追本宫不放?那些须簪,衣裳本宫早已赠之”他谈笑;“子安的须簪,衣裳本相国不感兴趣”轻轻挑开本宫的衣衫:“本相国感兴趣的无非是你啊”嘤嘤嘤,相国你大胆,本宫真是羊入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