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56400000035

第35章 一、李贽:天下亦只有一个情

明前期礼教严苛,从官方到民间都有一大批人在推行程朱理学的思想,他们大肆宣扬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大加称颂节妇烈女。在他们看来,情和理是互相对立的,情是人欲,是恶的,理是天理,是善的,要用善的天理来遏制恶的情,乃至消灭情,这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内涵。然而,随着明中期以后政治日益腐败,商品经济日趋发达,维系人心的程朱理学却无所作为,而此时,王阳明的心学完成了对理学的突破,使士人们从正统的纲常名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明中晚期的社会,违禁、逾制、奢靡之风盛行,部分士人绝意仕途,或任情放纵,以诗酒、声色自娱,或追求一种宁静的精神境界,怡情山水之中,或力求生命价值的延续和超越,原来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逐渐崩溃,代之以个性解放和自我体认。他们冲破了传统的“情理”关系,将“情”置于“理”之上,倡言男女平等,热情讴歌一出出至情至性的人间情事,为礼教笼罩下的黑色夜空点亮了盏盏明灯。

书写16世纪以后的中国思想史,李贽是一个绝对不能回避的奇特人物,这位被称做“异端之尤”的思想家,一生行为怪诞非常,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拥有众多的崇拜者和追随者,同时也拥有众多的反对者和诋毁者。截然对立的两种评价集于他一身,他依旧我行我素,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目标。

李贽,号卓吾、温陵居士、百泉居士、龙湖叟等,生于嘉靖六年(1527)十月三十日,福建泉州人。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到万历八年(1580),即从他二十六岁到五十四岁的二十八年中,他虽然主观上很不愿意寄迹官场,但为了家人生计等,他不得已违心奔走于仕宦的坎坷之途。他先后任过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职。他在姚安府任上颇有政绩,任期将满时却辞职离去,寄居外乡。后来削发为僧,寄居于湖北麻城龙潭湖芝佛院,日与僧人、好友读书论道,从此从事著述和讲学活动。

李贽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人生境界,追求个性精神的独立和自由。他中举人、走上仕途,只是迫于承担家庭的责任及照顾整个家族的义务,家庭、家族对他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因此,当他在云南姚安府上任时,他让女儿、女婿寄居在湖北黄安,托朋友照顾。姚安任上,李贽颇有政绩,可以得到升迁,可他却偏偏在任期届满的前两月离职,举家迁到黄安。但家庭、家族的羁绊依旧束缚着他,老家的亲戚不远千里赶到黄安要求他回去,要求他承担照顾整个家族的义务。于是,他把妻子和女儿、女婿打发回泉州老家,自己则孑然一身,削发为僧,渴望断绝世俗的人生苦役。他在晚年所作的《豫约·感慨平生》中写道:

缘我平生不爱属人管,夫人生出世,此身便属人管了!幼时不必言,从训蒙师时又不必言,既长而入学,即属师父与提学宗师管矣;入官,即为官管矣;弃官回家,即属本府本县公、祖父母管矣;来而迎,去而送;出分金,摆酒席;出轴金,贺寿旦,一毫不谨,失其欢心,则祸患立至。其为管束至入木埋下土未已也,管束得更苦矣。我是宁漂流四外,不归家也。

可见,在李贽的思想里,人一生下来就是不自由的,小时候要受家人约束,上学了要受师长约束,当官了要受上司的管束,即便是辞官回家,仍然要受本地父母官与家中长辈的管束,而在日常生活中,人情世故中的礼尚往来更是不可避免的,直到人死了才能摆脱这种种束缚。对他来说,这些束缚是人生莫大的痛苦,所以他才会有官弃官、有家弃家、有发弃发,断绝尘缘,努力追求一种不受任何约束、忘情于物外的人生境界。

李贽的思想也从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他四十岁接触到王守仁的学说后,潜心钻研了五年光阴,之后又亲自拜访过王守仁的弟子王畿、罗汝芳等,对他们推崇备至,他自己也拜王艮之子王襞为师,成为泰州学派的传人。经过对阳明心学的学习和接受,李贽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猛烈的批判。

他批驳理学创立出来的所谓承接孔孟之道的道统,对理学代表人物程颐和朱熹所阐发的理论嗤之以鼻,他多次贬斥程颐的言论“真不成话”“胡说甚”,朱熹的言论也被多次指斥为“胡说”“多了”“更多了”。所谓“多了”,就是指朱熹的言论过了,不合人情世理了。李贽根本不承认有所谓的与“人欲”相对立的“天理”,他认为人生在世,“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别的天理,因此追求“人欲”是十分正常的。他赞美普通百姓为了满足其正当的生活欲望而进行的日常活动,即便是好色、求富贵这等被理学家斥为大大有悖于天理的行为,李贽也认为不过是人的自然欲望,不需要有什么掩饰,也无需用什么严苛的道德标准去克制它。

李贽特别厌恶那些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却干着龌龊之事的假道学,甚至因此而有些过激的言行。比如李贽每次入书院讲学,遇到穿戴整齐的书生拿着经书向他请教,他往往会挥挥手,不耐烦地说:“此时正不如携歌姬舞女,浅斟低唱。”而如果书生真的带了妓女来见他,李贽则会微笑着说:“也强似与道学先生做伴。”认为道学先生还不如社会地位低下的歌妓舞女。李贽的这番言论,完全打破了传统社会中阶级观念、等级制度以及道德伦理对人的评判标准,而这正是源于他的“童心说”,源于他对人性善恶的新的评价标准。

晚年的李贽孑然一身,他在清净悠闲中思考着人的自然本性,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何谓“童心”?李贽认为,所谓“童心”,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自然所赋予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这种本性并非动物性,而是自然所造就的“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本性。人的自然本性纯真,毫无伪饰,这就是真心。程朱理学的义理说教不是出自“童心”,灌输得越多,人的童心丧失得越多,最终导致人性的沦丧,成为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的伪君子、假道学。因此,他热情地颂扬六朝时期抒发真性情的诗歌,赞美《西厢记》是“天下之至文”,至于“六经”等经典则不可以为“万世之至论”。由此出发,李贽将“童心”作为衡量这个世界的一切真伪、是非、善恶、美丑的尺度,更将“情”抬到本体论的高度,强调“絪缊化物,天下亦只有一个情”,“情”成为世界的本原,是一切创造力的原动力。

这种重“情”的思想也体现在李贽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李贽一生都在努力摆脱各种管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家庭毫无感情,相反,妻子、女儿、女婿在他心中的地位十分重要。1547年,李贽与比自己小六岁的黄氏成亲,从此开始了四十多年的夫妻生活。李贽为官二十余年,七任郡守,仕途坎坷,一家大小颠沛流离于异乡,经历了凄风苦雨,他始终对黄氏平等相待,敬爱有加。黄氏也一直任劳任怨,不离不弃。当李贽因祖父逝世必须回乡奔丧时,因为经济困难,不能携家眷同归。迫于无奈,他只好将妻女暂时留在河南辉县。黄氏非常思念远在家乡孀居多年的老母,决意同归。这时,李贽不是以家长的身份命令她留下,而是以商量的口气反复耐心的劝说,并拜托友人也帮着他一起劝说。在此情形下,黄氏最终体谅丈夫的苦衷,留下照看家小。当李贽回家奔丧之际,他对滞留辉县的妻女亦是牵挂非常,时刻想念。李贽一生漂泊在外,“志在四方”,但黄氏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却有增无减,两人对人生的态度相差很大,李贽对此表示理解和尊重。辞官后,一家人寓居湖北,黄氏热切地希望回到故乡泉州,李贽虽然不愿回乡,但还是让女儿女婿送妻子回乡,自己一人寄居他乡。第二年,回乡的妻子因为思念李贽,忧郁成疾而去世,得知噩耗,李贽夜夜梦见妻子,回忆起四十多年的夫妻感情,他感到无限的悲伤。在给女婿的信中,他感慨二人夫妻情深,所谓“夫妇之际,恩情尤甚,非但枕席之私,亦以辛勤拮据,有内助之益”,又称赞黄氏“情爱之中兼有妇行、妇功、妇言、妇德,更令人思念耳……我虽铁石作肝,能不慨然”!他期待着自己死后能与黄氏相见,永远相依,不再分离。在李贽看来,人生世上,个体之间并无什么天赋的差别,没有圣人与凡人的区别,人之间也无高低之分;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肇始于“夫妇”,两性间的情爱是天地变化的自然动力。于是,程朱理学对人情欲的压制、对女性的蔑视自然遭到李贽的排斥和批判。

程朱理学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认为“女人见识短”,以此来论证男尊女卑的合理性,李贽认为这是站不住脚的。他从“见多则识广”出发,分析了“女人见识短”的原因。他说,见识的长短,不取决于性别的差异,而在于接触社会的多寡和深浅。传统社会“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教条使得许多妇女丧失了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和机会,她们日常活动的范围大多局限在闺阁庭院的家庭生活之内,见识自然就少。如果给妇女以与男子均等的机会接触社会,妇女的见识并不一定会低于男子。因此,他主张妇女应当与男子相同,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享有接触社会的正当权利。

李贽对那些有才情、有能力的女性是极力赞扬的。他曾在《初谭集》里点评了二十五位才智过人、有胆有识的妇女,有用财自卫,受到秦始皇礼遇的寡妇清;有劝丈夫放弃宰相之位以避乱的陈定之妻;有在险恶的官场中帮助丈夫获释、教子免祸的许允之妻;有为坚守襄阳重镇建立功勋的朱序之母。他认为,如果让妇女也有学知识广见闻的机会,恐怕她们的才智,连很多男子见了也要羞愧得汗流浃背,不敢出声了。李贽有“好女子”和“真男子”之称,他认为那些才识过人的妇女是“男子不如”的,比如蔡文姬、王昭君等,虽为妇女,却是人杰,胜过男子,可以冠以“真男子”之名。他还特别赞扬被理学家称为“妖后”的武则天,说她能以爱人才为心,安民为念,在千古帝王中是很少见的。他把在文学和艺术上取得过骄人成就的妇女辑为一类,在《初谭集》中为她们单立“文学”一目,大加颂扬,说明女性不仅可以与男子拥有同样的才智,经过教育和训练,可以大有造诣,甚至还能远远超过男子。他在四处讲学时,前来问学的人都很多,学馆坐得满满的,其中经常有很多女学生。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他敢于和女子来往,公开招收女子做学生,这是很了不起的。

李贽对女性才智的赞美,本质上是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否定。李贽的故乡泉州,对于男女之别看得很重,重男轻女一向是当地的风俗,李贽则完全不顾这种风俗,在他心目中,男女都一样,他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他自己本育有四男三女,却只有一个女儿存活下来,其他全都夭折了。按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李贽可以再纳妾生子,但他完全没有生儿子以支撑门户的念头,“虽无子,不置妾婢”。泉州的族人给他立了个继子,但受到李贽器重、并在他的家庭里担当重要角色的反倒是女婿庄纯夫。庄纯夫与李贽的女儿结婚后,大都追随在李贽身边宦游各地,后黄氏归乡,也是由他奉李贽之命护送。黄氏在泉州去世,李贽不用泉州的继子,却让身为女婿的庄纯夫全权料理后事,这些都真实地实践着李贽“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的理念。

李贽削发为僧后依旧率性而行,他心底坦荡,对于世俗社会中的男尊女卑更加不以为然。他是出家人,却招收女弟子。当时,湖北麻城的一个大户梅国桢孀居的女儿澹然曾拜李贽为师,梅家的其他女眷也和李贽有所接触。在当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的上层社会里,这种超越礼教的行为自然引起了众人的侧目而视,但李贽对舆论不加理睬,反而毫无顾忌地称赞澹然和她的妯娌们。他说澹然是“出世丈夫,虽是女身,男子未易及之”,还称其他论学的女子也是“出世丈夫”。李贽和澹然之间的师生关系十分平等,澹然以“师”称呼李贽,李贽也以“澹然师”回应。李贽对女弟子不拘泥于师道尊严那套教条规范,以平等相待。他与女弟子间往来通信,探讨佛学,把澹然比为观世音,并把和几位女士讨论佛学的文稿结集为《观音问》刊刻出来。他真诚、坦荡地将与男子同样的学习机会给予妇女,并竭力称赞她们的才能,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非常少见的。

既然男女在智力上是平等的,那么他们在婚姻上也是平等的。李贽赞成妇女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寡妇再嫁,充分肯定了人们追求真情和幸福的合理性。他推崇“情”,讴歌“情”,以“情”来对抗视情为恶的冷冰冰的“天理”。唐代有个红拂女,放弃了荣华富贵的生活,自己选择了流浪落魄的李靖为配偶,这段佳话被李贽称作是“千古来第一个嫁法”。道学家责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自由结合是“淫奔”,李贽则认为寡妇再嫁是满足“人欲”,是天经地义的行为,应当给予同情。他的观念里,卓文君的私奔是“善择佳偶”,不仅不是“失身”,而且是“获身”,她和司马相如的结合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明相照,同类相招”。道学家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要求妇女保持贞节,从一而终,李贽则肯定寡妇再嫁,反对男子多妻。他自己一生只有一个妻子,宁可无后也不纳妾。在《初谭集·夫妇篇》中,李贽举了几个事例。诸葛令之女守寡,身为父亲的他亲自操办女儿的婚事,促成了女儿的再嫁;庾亮的媳妇守寡,他也积极成全媳妇再嫁,李贽对这两人的态度都大叫“好!”。相反的,王戎之子早亡,他未过门的媳妇要改嫁,他则是百般阻挠,对这种人,李贽连声斥责“不成人,大不成人”!传统观念里,通常把女人比做“红颜祸水”,把亡国败家的原因归结为女性的“声色迷人”,这其实是在为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作辩护。李贽洞悉这一点,他强调,亡国的原因不在于帝王迷恋某位女子,而在于帝王自身的道德缺失或者昏庸无能,那些真正的英雄豪杰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女性在支持,爱情是他们建功立业的动力,只有没出息的男人才把失败的责任推到女人身上。

李贽的行为率真而任性,他的思想言论虽然在很多方面已经突破了传统礼教的藩篱,但没有从根本上背叛儒家的基本精神。不过,这已经激起了当时正统士人的强烈不满。万历二十九年(1601),李贽已是七十五岁的古稀老人了,那些尽力维护传统礼教的士人官僚们编造了他许多谣言,说李贽的言论蛊惑人心,其行为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治安。李贽最终被逮捕入狱。在狱中,李贽仍然自由地读书、写作,自由地思考,并未屈服于礼教的压力。一天,李贽叫来侍者为他理发,乘侍者离开的片刻时光,他拿起了剃刀割喉自杀,但一时还未断气。侍者问他为什么要自杀,他写下了七个字“七十老翁何所求”,在痛苦挣扎了两日后终于死去,终年七十六岁。

李贽一生拥有众多的朋友和敌人,正统士人叫嚣着“此人大坏风化,若不去,当以法之”,同时也有一帮有识之士、世家望族、上层官僚崇拜、支持他。汤显祖、冯梦龙、公安三袁、周铨等著名文人都受其思想的影响很深,他们接续李贽“唯情论”的滥觞,大大发挥了这一新的情理观,“天理”黯淡,“至情”闪耀,晚明的人文主义终于从厚重的黑幕中透露出光辉。

同类推荐
  • 红流纪事:碧血丹心守沃土东北抗日联军

    红流纪事:碧血丹心守沃土东北抗日联军

    丛书所选之“重大事件”,只选择了民主革命28年历史当中30件大事,力求通过这30件大事大体上涵盖中共党史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这首先就遇到了选取哪些事件最为合适的问题。就我们的水平而言,很难说就一定能够选得那么准确、恰当。但总体设想是,应以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业为主,有的也可侧重总结某些历史经验或教训。
  • 奇虫萃

    奇虫萃

    首先,欢迎你阅读这本书。你找到了一本非常小众的书,我不保证你会十分喜欢,所以我不会提前恭喜你。这是一本明清体的笔记小说,书里的故事就像一个个锦囊,锦囊里有化解人生不同困境的妙计。其次,如果你喜欢,看完请记得在评论区打卡,作者看到会非常非常开心。最后,如果喜欢本书,还可以看那本更加小众的《奇犬记》,同一个作者,同一种风格。祝各位温暖阳光,前程似锦。
  • 金牌小书童

    金牌小书童

    人生百年一场梦,争名逐利红尘中。谁人笑看风云淡?唯我金牌小书童!
  • 见闻杂记

    见闻杂记

    车祸意外穿越,学习道术,创立学院。仗剑行走天下
  • 三国之追随曹操

    三国之追随曹操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汉末年,山河动荡,刘汉王朝气数将尽。天下英雄辈出,群逐其鹿。当主角降临,是随一代奸雄曹操肃清寰宇,还是身死道消、是否还有三国之分?请待主角降世。。。。
热门推荐
  • 壬学琐记

    壬学琐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染色青春

    染色青春

    她,夏楚沫。是鱼缸里无忧无虑的鱼儿,无忧无虑却并非自由自在。当学业,事业,友情,爱情,亲情交融,她的抉择是什么?
  • 邪灵道士

    邪灵道士

    自幼跟爷爷学习道术的杨伟(主角)受够了学道的平淡生活,决定进城闯荡一番,从而背井离乡,但是他没想到在城里竟遇到了冤魂,厉鬼,僵尸等鬼怪,从此杨伟下定决心一定要铲除这些鬼怪!
  • 守护之大战略

    守护之大战略

    携带大战略系统守护在位面宇宙的入侵前线。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异世仙魔缘

    异世仙魔缘

    一场邂逅、一次穿越!他,威震梦世大陆、荡平神魔两界、解开不为人知的千古谜团。在烽烟四起,群雄逐鹿的意念三界,演绎了一段神魔共泣的仙魔奇缘。
  • 欢喜缠绵:蜜恋小霉女

    欢喜缠绵:蜜恋小霉女

    慕寒觉得遇到白果,是他倒霉的开始。而白果却觉得遇到慕寒,是她幸运的开始。因为跟随了她二十多年的霉运突然之间都转移到了他身上。白果不厚道的想,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看来势必得紧抓住慕寒不放。*═—═—═—**═—═—═—*这是一个爆笑无码的爱情故事,也是一个倒霉女华丽逆袭的故事,还是一个高冷男最终变身忠犬男友的故事。喜欢的亲可以收藏、留言、推荐、月票以示鼓励;不喜欢的亲请不要拍砖。
  • 二十四圣剑

    二十四圣剑

    一个英才辈出的时代,一个危急存亡的时代,二十四圣剑横空出世犹如希望的烟火般绚丽灿烂,然而在这种时刻,人类到底该何去何从呢?该相信光明神的眷顾放手一搏还是苟且偷生悲惨的生活在这三界危机时刻?命运的抉择使得浩南和他的同伴身上背负着的重任,百年的黑暗时代,魔界的选择是放弃杀戮还是继续寻找?魔界入侵三界的缘由是人类的咎由自取还是魔界的生性贪婪?一切的一切都在《二十四圣剑》,请大家多多品读,多多提出意见。这宛如烟火的瞬间会是希望的开始还是失败的预兆?光明神的预言是对的吗?浩南和同伴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呢?探索的旅途是困难异常的但是又会有什么神奇的发现?奥秘和探索并存,噩梦永远相伴着幸福,但就让我们迈开坚定的步子前往那未知的路途中,探索属于我们的人类巅峰吧。还望大家多多支持本书,智痴拜谢!!!!!!
  • 启夜

    启夜

    莫名穿越,是意外还是预谋。刀光剑影,登峰造极还是随波沉沦。长路漫漫,何时才能与家人团聚。一切的一切,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 星际航海王

    星际航海王

    宇宙是一个神奇的广袤领域,拥有着数不尽的矿藏星球和各种文明。来到了这里,只要你有足够的实力去收服与占领,那么一切,就都是你的!所以,来吧,到广阔的宇宙中来吧,得到常人得不到的,享受别人不敢想的……于是,一个叫做林奇的少年,立志要成为,星!际!航!海!王!(一天两更,中午10点到12点,晚上20点到22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