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不妨先探讨一下“家长”这个词的内涵。在我国,对于有了孩子的人来说,“家长”是社会公认的称谓。“瓜儿不离秧,孩儿不离娘”。有了孩子,父母当然要抚养教育。学生交学费,做校服,买课本,都要家长出钱;开家长会,讨论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是要你出席;孩子若是打架伤人,还要你出医疗费哪,因为家长是孩子法定的监护人。由此看来,“家长”一词无可厚非,一家之长嘛,对于子女,家长负有各方面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么,什么是“长”呢?先从社会上看。部长、局长、市长、县长、军长、团长,都是官员,下级服从上级,“军令如山倒”,“长官意志”不可违抗。学校里也有校长、主任、队长,虽然不如官员那般威严,却也都是学生的上级和师长呀。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还有体罚学生的权力,罚站、打手板是家常便饭,“天地君亲师”嘛,“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以及“严师出高徒”,都是他们的口头禅,回想起来,我是害怕老师的。现在当然好多了,老师对学生不打不骂,但是整治不听话的调皮学生和“差生”的办法乃至歪点子依然不少。
再说家庭。学生回到家里,还有家长。这个“长”字有两重含义:父母和祖父母都是长辈,尊重和孝敬长辈,很有必要,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另一层含义仍然是从属和“上下级”的意思——孩子是属于父母的,必须服从家长的管教。您想过吗?中国封建社会可怕的“超长稳定”就是靠这种“官本位”的等级观念来维系的,“君令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全无是非可言。它严重禁锢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思想,阻滞了科学与民主的进步发展。诚然,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八九十年,但这种封建思想和习惯势力并没有完全消失。
换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当家长的,能不能成为子女的朋友呢?朋友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人格上平等,当然不能打骂。要跟孩子交朋友,真朋友,知心朋友,你还得讲究方式方法,诚心诚意善待那幼小的心灵,靠魅力吸引诱导,而不是用压力使之屈服。这就是我想用“家友”弥补“家长”缺陷的缘由。当今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更没有《红楼梦》和《家》里那么多表哥表妹,从这一点来说,他们在家里是孤独的,放学和放假回来,如果家里只有“家长”乃至补习功课的“家教”,这家庭温暖和天伦之乐不是也要大打折扣么?人生不能没有朋友,小鸡还扎堆儿呢,遑论万物之灵的人类乎?
有一次我在北京著名的老舍茶馆里结识两位老人,同桌喝茶呀,听他俩谈得很投机,有说有笑,语调神态还有若干相似之处,就断定他俩是亲兄弟。我也有个弟弟远在新疆,难得见上一面,因此很羡慕这老哥俩。彼此搭话之后,才知道他二位果然都姓徐,徐老爷子高寿八十五,是退休的老中医,徐二爷六十有四,也是中医,从大医院里退下来以后又被聘请到中药店坐堂视诊。
“隔日半天儿,坐堂接待十几位病人,也累不着。”徐二爷说。
“是啊,我要是看病,总希望找位老大夫,经验丰富嘛,就怕碰上医科大学刚毕业的小大夫。”
“没错儿,至今还有人来找我们家老爷子看病哪。”
听这话茬儿有点蹊跷,我试探着,“您大哥的经验更丰富……”。
徐二爷把话接过去,“家父耄耋之年耳不聋,眼不花。只是怕他老人家累着,来了病人我就出面挡驾,由我接待,反正这医道也是家传的。”
听明白了,我连忙道歉,“恕我失言。原来是中医世家!”
徐老爷子笑了,“不是失言,这是夸我哪!不少人把我们看成了哥俩。古人说,老年父子如兄弟。”
好一个“父子如兄弟”!兄弟自然是平等的关系。父亲八十多,儿子六十多,都是老中医,经济、知识、能力,各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乃至儿子强于老子了,他们在家庭的地位才趋于平等,才谈得很投机,有说有笑。为什么父亲三四十,儿子十几岁,就不能有平等的父子关系呢?只因为你的经济、知识、能力,各方面比儿子强,你就是家长,说一不二,孩子经济不独立,靠你抚养,就从属于你,就不准跟你顶嘴,就必须服从家长的意志吗?
前不久在电视里还看到一位年逾花甲的退休职工,蹬三轮车拉着她年近人瑞的老母亲从东北到海南,还要去西藏,“周游全国”。他们母子已经这样旅游两年多了,儿子花了三万元积蓄,还受到沿途百姓的欢迎和接济。这位老职工说,退休以前忙于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孝敬老母亲,现在自由啦,忘不了母亲操劳一生,就有了陪伴母亲外出旅游的计划。老太太也乐呵呵地说,嫁人以后,生儿育女,洗衣做饭,成天围着锅台转,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儿。现在好啊,儿子孝顺,带我出来观光,天南地北到处看看,开了眼啦!我们还要去西藏,不怕山高路远,没想过这把老骨头扔在哪儿的事,想它干吗?反正这辈子没白活。
这又是一个“老年母子如朋友”的生动故事。电视台播出这个节目,足以感动很多人。就事论事,至少在孝敬老母亲这一点上,让某些人脸儿红。不是也有相反的事例吗?北京就有一位八旬老汉,孤独地住在破旧平房里,衣食困难,病倒在床也靠邻居照料。他没有亲属吗?不,他有四个儿女,都工作了,其中还有党员干部,结婚后建立小家庭,搬进大高楼,谁也不要老父亲,老大推老二,老二推老三,互相推诿,送点生活费还互相比着,惟恐给多了,自己吃亏。居委会帮助老汉把他的子女告到法院,经过法庭调解,批评教育,这四位职工在法律面前才承认错误,共同出钱将老父亲送进福利养老院。我为此事写过一篇短文,说这四位职工,连自己的亲生父亲都不爱,还能指望他爱人民、爱党、爱国家吗?而这四位职工,也是做父母的人了,他们的行为又会给自己的子女带来什么影响呢?
蹬三轮车拉着老母亲“周游全国”的这位老职工,并没说他小时候是否挨过母亲的打骂,此事可以推论。俗话说,哪个父母没打过孩子?孩子不懂事,做错了事,还不听话,惹父母生气,气头上打两巴掌,这种事家家都有吧。错打孩子的事也不新鲜。小孩子“记吃不记打”,挨了父母的打也不记仇,甚至连为什么挨打?过半天就忘了。文明的父母,在孩子上学以后,也会说,“孩子大了,打不得啦。”但是孩子犯了“大错”,譬如偷钱、玩火、弄坏了贵重的家用电器,忍不住还是要打,“打不疼你记不住!”邻居也不会认为这有什么过分。大概只有后娘打孩子才会受到社会谴责。亲娘打孩子,在咱们国家,不说“天经地义”也是无法避免的吧。只是没有想一想,如果父母与子女是朋友,是平等的关系,你大概就不会动手打朋友了吧?
我的外孙女儿乳名叫老猫,这名字是猫外婆给起的,因为我们全家爱猫。老猫一岁半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到美国去定居了。老猫活泼可爱,也调皮,在美国的幼儿园和小学受的是“自由式教育”,我看她的作业本儿,那些英文字有横着写的,竖着写的,斜着写的;再到她的教室看看,原来小学生们爱怎么坐就怎么坐,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儿,不听老师讲课也行,课堂提问,回答错了也不受批评,跟老师说话很随便,但却亲切、自然。有些小学生干脆趴在地毯上写作业,一会儿头朝东,一会儿头朝西,哈,原来老猫的作业本儿就是这样写成的。女儿告诉我,即使如此,学校也没有要求家长配合管教孩子。她说,美国的小学生太自由了,老师永远笑眯眯,是孩子们的大朋友,上学犹如在课堂和操场“放羊”。女儿没忘记自己在北京上小学的时候,坐在课堂里听讲,双手背在背后,腰杆笔挺,不准乱说乱动,老师提问还要起立回答……女儿不知道这两种教育方式孰优孰劣?她担心的是美国“个人至上”的价值观,担心老猫被培养成一个小小的“个人主义者”。因此,老猫回到家里,猫妈妈仍然保留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认为自己是家长,老猫出了错儿,还不听话,家长就有权力打她。一次,猫妈妈被气急了,刚要打,老猫鼓起圆眼睛说,“那我就叫警察!”猫妈妈果然不敢打了。六岁的小女孩儿怎么懂这一套呢?原来邻居家的妈妈打孩子,那孩子真的打电话叫来警察,把打孩子的妈妈带走了。美国法律规定,父母打孩子是侵犯人权,是家庭暴力,犯法行为。小学老师也讲过这一条。看来,不要认为美国什么都不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讲平等,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2002年5月29日,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报发表的一篇短文《子女成才的关键在于父母教育得法》,值得一读,可以帮助家长们测验一下自己对待子女的态度。
在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今天,谁不想让子女成才?可是怎样开发孩子的智力,挖掘孩子的潜能,却不是每个为人父母者都能做得到的。确切地回答下面的问题,或许对您有所启发。
1.您不是对好奇心特别强的孩子说“别烦我了,我不知道”,而是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即使一时回答不出来,您也不敷衍了事,而是下工夫咨询查找,给孩子满意的回答。
2.您家里有孩子做游戏做作业的一角,家庭成员不会因孩子做别出心裁的游戏搞乱了房间而气恼。
3.您经常对孩子说,不管他犯了什么错,怎样调皮,您都爱他。您从不用他的缺点刺激他,也不总是说别的孩子比他好。
4.您交给孩子任务后,总是给他机会,让孩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他真正取得成绩时才夸奖他。
5.您每天都抽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而且和他商量节假日的活动安排。您外出旅游时肯定带着孩子。
6.您帮助孩子从小就学会不仅与同龄人相处,而且与成年人相处,同时鼓励孩子要有独立性。
7.您相信孩子有健全思维,因此不对他每走一步都严加管束。
算算您得了多少分:
各题的评判原则是,能做到得1分,做不到得0分。
0~2分:您不能对孩子只生不养。养的概念不只是吃饱穿暖,而是使孩子成为有知识、有教养的人。
3~5分:您基本上对孩子尽了教育义务,您的苦心定有回报,您的孩子可能成才。
6~7分:您回答问题是不是不够确切,或者您的孩子还在“计划”之中。因为这么理想的父母几乎不存在,当然,如果您确实都做到了,您就是最理想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