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50700000004

第4章 苦难童年

这是一块神圣的土地,是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用辛勤的汗水浇透过不知多少遍的金色沃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留下了岁月流逝的艰难印痕和父辈们沉重的足迹。我们似乎还能听到勤劳朴实的先辈们那粗犷的歌声、惊天动地的呼喊和凄惨悲凉的呻吟。历史在岁月中缓慢行进,这里的农民一代接一代、一年接一年地踏着前人的足迹在艰难中蹒跚,用那大山一样的脊梁和满是茧子的大手,与命运抗争;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进行着执著的追求;用辛勤晶亮的汗水,谱写着既辉煌又悲壮的灿烂篇章。

然而,这里的的确确是一块无比优越的形胜之地,并以它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内涵享有盛誉。它,就是八百里秦川腹地的兴平市。

兴平古属雍州,因古民族之一的犬戎族于渭河、泾河一带放牧,在此聚居,故称犬丘邑。周懿王时,为避免北方狁的骚扰和侵犯,把国都由镐京迁到犬丘,改为废犬。西汉时,又置茂陵、槐里。唐景龙四年(710),唐中宗带领王公大臣,在马嵬南边的百钦佩为西嫁吐蕃的金城公主设宴践行,故又改槐里县为金城县。“安史之乱”后,因驻扎在金城一带的“兴平军”兴唐平叛有功,又名金城为兴平。20世纪末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又撤县设市,以求更大发展。

兴平地理位置优越,属古长安的西大门,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境内地势平坦,土质金黄,是三秦大地少有的无山县之一,也是周代懿王、雍王章邯、后秦姚兴建都之地。人杰地灵,文化繁荣,恰如嵌镶在八百里秦川上的一颗珍珠。三国名将马超、东汉舍子保国的孔奋、“马革裹尸”的名将马援、绛帐授教的通儒马融、清代著名农学家杨双山等人都是兴平人。大哲学家董仲舒、史圣司马迁、大文学家司马相如也都曾迁居这里。著名的女史学家班昭还是兴平邑人曹世叔的媳妇,死后埋葬于兴平大姑村,大姑冢至今还在,清代光绪年间又铸大钟一鼎。兴平又是文物古迹大县,汉武帝刘彻茂陵、唐杨贵妃墓、老子黄山宫、孔圣文庙、二十四孝之一的丁兰墓、青年将领霍去病墓等,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兴平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各类人才层出不穷,现代工业的崛起更成为兴平市的一个亮点。

在兴平这块风水宝地的北塬上,有个盛名远播的古镇——店张,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位名扬全省、誉满西北的人物,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当代著名乡镇企业家,他就是张文远。

店张东接咸阳,西衔礼泉,南接县城,是兴平、秦都、礼泉三县(区)交会之地。势控北向要隘,扼平凉、兰州西去之径。据民间传说,店张古镇原称“底兆驿”,因该地处西汉王朝豆广国陵墓下方而得名。古代称陵墓的下端为“底”,上端为“兆”,古曰“底兆驿”。唐玄宗后期在店张建起了长安通往西域的第一个驿站,由此渐居商民,初开市井,遂为集镇。清雍正时期,因设店铺,供旅人歇足住宿,故改名为店张驿。

店张驿是兴平古老的四大名镇之一,商贸宏开,集市繁荣。每月古历三、七、十集会,每到这天,上集赶会者络绎不绝。又在每年腊月初八起会,直到大年三十。腊八会期间,戏台高耸,锣鼓喧天,秦声悠扬,商铺林立。整个集市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加上商贸繁荣,购销两旺,物资广集,满目琳琅,惹得山西、河南、甘肃等省的商贸业人士竞相赶来,促进了店张古镇的经济发展。

张文远就出生在这块古老而又辉煌、由落后贫穷到发达兴旺的土地上的店张尚志村。

1945年,张文远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有两姐两妹,他排行老三,是张家唯一的男孩。大姐凤英,二姐玉莲,大妹凤霞,小妹文英,均以农为本,无甚文化。然纺线织布、缝衣刺绣、种地务棉、拉车耕耘,无所不能。特别是二姐玉莲,贤惠勤俭,淑质贞亮,但却天时乖张,天不与寿,多灾多难,令人惋惜,这是后话,且按下不表。父亲张志俊,生于1911年,是一个老老实实、胆小怕事、只知农桑的庄稼汉。他像众多的中国农民一样,经历风霜雨露之苦,却始终未能使家业振兴,在软弱、贫穷、苦难与无为中度过了自己坎坷的一生。正是由于痛心于父亲的懦弱和无为,从小激发了张文远自立自强、敢作敢为的个性与志向。

张志俊胆小怕事、懦弱优柔,在尚志村是出了名的。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不知是继承了先辈们诚实做人的传统美德,或是天生的凤毛鸡胆,抑或是现实生活使他变得与世无争,反正经常忍让吃亏成了他的“亮点”,受到他人的欺侮而忍气吞声成了全家的耻辱。尚志村200多户人家,1000多人,虽说村子不大,人口不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村庄,啥人没有?虽然绝大多数人都继承了先辈们那种憨厚、诚实、勤劳、礼让的美德,也不乏仁义君子和城府很深的明哲之士。但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故而村里也有一些心胸狭窄、见识短浅、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和无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乱之徒。而张志俊就是在这种极为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可怜巴巴、战战兢兢地挣扎着,喘息着。

说他胆小怕事,并非虚构。他家院落里有一棵祖上传下来的椿树,直径二尺,端溜溜的如青竹挺拔,且根深叶茂,顶天立地,有一种气贯长虹之势。这是祖上留下的唯一的值钱的财产,全家人都非常珍惜和爱护这棵椿树。但因家穷,又急需用钱,经老两口再三商量,只好忍痛割爱,便伐了这棵椿树。但伐是伐了,张志俊就是不敢套车拉到店张镇上去卖。文远的母亲催了多次,并生气地说:

“咱家等钱急用呢,为啥伐了树不卖?”

不料张志俊讷讷了半天,竟然畏怯怯地说:

“我,我不敢。”

文远的母亲一听,一下子气得脸色蜡黄,说:“卖咱家的树呢,又不是偷的,你怕啥?你这么胆小怕事,还像个男子汉吗?”

“我,我怕牲口惊了撞了人。”

文远的母亲悲哀地叹了一声,又气愤又无可奈何地长叹一声:“你真是窝囊透顶了!”

没有办法,第二天,文远的母亲借了大车套了牲口,请人帮忙把椿树装到车上,拉到店张镇的集上卖了。

他家有块地,坑洼不平,为了避免有人在地里起土,张志俊就按当地习俗,用白灰圈了边界,撒了一道白线,以示禁止拉土。但因他平时软弱可欺,他有个堂兄,不但没有把那道白线放在眼里,而且对他也不屑一顾,经常明目张胆地在地里挖土拉土。张志俊看在眼里,怕在心里,不敢去问,更不敢阻挡,还胆怯地老是避着这个堂兄。按说,忍字头上一把刀,忍就忍了。不料有一天,那位堂兄不知道是听了村里哪个“酸黄瓜”长舌头的挑拨,还是存心闹事,反而连跳带蹦地大骂志俊。正是早饭时候,紧邻对门的乡党们都习惯地圪蹴在一块儿吃饭,名曰“老碗会”。这个堂兄竟然当着许多乡党的面,端着一老碗稀糁子向张志俊头上掷去。志俊不曾提防,顿时头上鲜血直流。众人慌了手脚,且有几位刚直之士,厉声指责那位无理取闹、出手伤人的堂兄。而张志俊却手捂伤口,疼得吸着冷气,不住地“哎哟”,话都不敢说出一句。但堂兄并不就此罢休,依然三扑两跃地要打志俊,多亏乡党们连说带劝,志俊方才脱险。

张志俊虽然软弱,但却非常俭朴。平时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好歹攒了一点麦子。这年快要过年时,一天晌午,天气很冷,呼啸的西北风横冲直撞,卷起了漫天黄土。落光了叶子的树枝,被冷风吹得前仰后合,发出一阵阵凄凉的呻吟。几只狗卧在墙脚,蜷缩着身子,被冻得瑟瑟发抖。就在这时,志俊的一个亲戚穿着破旧的粗布棉衣,腰里缠着一条灰色的土布腰带,头戴一顶油渍渍、脏兮兮的火车头绒帽,腋下夹着一条口袋,径直走进门来。志俊见了这位不速之客,情知不好,心里不免叫苦。因为这个亲戚三番五次地“借”粮“借”钱,都成了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而且志俊家也是个紧巴日子,哪里经得起再三讨要,便惶恐地问道:

“你,你来了,有啥事呢?”

“锅揭不开了。”这个亲戚不遮不掩、直截了当地说,“再借二斗粮食,明年忙罢就还。”

“这……”志俊是个好人,既不好拒绝,又不会说谎,讷讷了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个亲戚能找志俊,自然对志俊非常了解,登时板起脸来,说:“咋?不认我这个亲戚了?不给我拉倒!谁离不开谁呀?”说罢就转过身来,装作要走的架势。志俊见状,自己倒先慌了,连忙说道:

“走,走啥呢,我是说,我的粮食也紧巴……你既然来了,就……”

亲戚连忙顺梯下楼,笑了笑说:“我知道你不是那号绝情的人,外人不认还能不认亲戚。”

就这样,张志俊只好忍痛割爱。噙着泪花,颤抖着两只粗糙的茧手,给这个亲戚装了斗半麦子。当这个亲戚扬长而去后,张志俊两手抱头,靠墙蹲着哭了。

在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时期,有个村干部怕国家统购的粮价便宜,打算把家里的粮食存着,一来可以等粮食涨价,二来还可以卖黑市。这天,他用架子车拉了两口袋麦子,向张志俊家走来,志俊见状,很觉诧异,就向这个干部问道:

“老伙,你拉这干啥?”

这个村干部笑了笑,一边把粮食抱进大门,一边说道:“我准备换房呢,粮食没处放。我知道你是个好人,为人实在,就把粮食拉来,先放在这儿,你想吃就吃,反正我暂时也用不上。”

张志俊的脑子里真没有多少渠渠道道,便信以为真,还帮着干部把粮食抬了进来。他觉得,村干部能把粮食放在他家,是看得起他,是对他的信任,还真有点光荣的感觉。

“那就称称吧。”志俊忙说。

“称啥呢,谁跟谁呀!”

不出这个村干部所料,仅仅过一年,粮食开始紧张,粮价猛涨。这天,那个颇具远见的村干部又来了。

“来了?”志俊忙递过一只小凳子。

村干部笑嘻嘻地点点头。坐下后,又接过张志俊递过来的旱烟包。装了烟,点着吸了一口,瞥了志俊一眼说:

“志俊,我今儿个过来,想要我去年放在你这儿的那两口袋麦呢。”

自从志俊答应村干部的要求后,文远妈便觉得事有蹊跷。她想,人家为啥要把粮食放在咱家呢?说是换房,也不过只修葺了一间厢房,未必就没有放粮食的地方。再说,人家也有五六家堂兄堂弟,不比志俊亲近?于是就提醒志俊,多点心眼,不要上当。志俊觉得妻子说的有理,就叫村里一位名叫三娃的人,同面过了秤,共是238斤,还记在墙上。

因为志俊早有思想准备,打算随要随还,今天听了村干部的话,二话没说,就要起身装粮。不料却被那个村干部拦住了。

“甭忙。”干部吐了一口浓浓的烟雾,差点喷在志俊的脸上。他不慌不忙地说:“志俊,粮嘛,我还有呢。所以,粮,我不要了。”

“不要了?”志俊惊得瞪大了眼睛,望着面前这个粗黑的村官,不知是喜是忧、是福是祸。“那咋行!我咋能白要你的粮食呢!”说着连连摆手。

“我不是那个意思,”村干部笑笑,“我是要钱呢。”

“啊!”志俊一听,一下子愣了。他实在想不到这个干部有此高谋远略。

村干部并不在乎张志俊的神色变化,因为他早就料到志俊的这种变化是一定难看的。“两口袋粮食,一共是258斤。咱俩关系不错,总不能让你吃亏,就比市场价格低二分钱吧。”

“这,这……”张志俊急得脸红脖子粗,结结巴巴地说,“明明是238斤,咋成了258斤?你自己把粮食拉来的,当时又没说卖,咋能这么弄呢!”

“咦!你吃粮闷食、过河拆桥呀!”干部马上瞪起眼来,“你打听打听,世上有白送人家粮食的傻熊笨种吗?一共258斤。我当时就给你交代清楚了。我还再三说,你要不信,咱同面再过秤,你说过称啥呢,谁跟谁呀,我还信不过你。是你说的吧?”

张志俊一急,脖子上的青筋就暴了起来,说:“不,不……是你说的。”

“当然不是我说的。”村干部到底是村干部,见多识广,挺会随机应变。

“不,不……不是我说的!”张志俊终于说清了意思。“而且,我还和三娃同面过过秤,斤两还在墙上划着呢。”

村干部镇静自如、不乱方寸,说:“那是你自己记的数儿,有谁证明呢?”

“三娃,有三娃证明。”

“那你把三娃叫来。”

“行!”志俊忙叫女儿叫来三娃,当面一问,三娃摸着脑袋,看着两人,满脸通红,结巴着说:“事都过去一年了,谁还能记清呢。”说罢嘿嘿一笑,急忙抽身溜了,气得志俊直翻白眼,却一筹莫展。

结果,张志俊自认倒霉,东借西凑,求神拜佛,好不容易还了这笔冤枉债。这时,张文远已经十岁,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深深铭刻着这桩耻辱,他深深为父亲的懦弱无为所惋惜、所痛苦。一天,他见了那个干部,咬牙切齿地说:“咱走着瞧!”

张志俊兄弟姐妹四人,志俊排行老二。一天,志俊带着儿子文远,一起到文远的大姑家走亲戚,正好一个表弟也走亲戚。由于他平时太窝囊、太懦弱、太老实的缘故,连这位亲姐姐也看不起他。那天,姐姐把表弟叫到厨房,炒了一盘油渍渍、黄澄澄的鸡蛋。那时候谁能吃上这么昂贵喷香的炒鸡蛋,比现在的生猛海鲜还强出十倍八倍。事有凑巧,当表弟在厨房正吃得津津有味时,偏偏志俊来厨房舀水,便意外地发现了这个秘密,弄得姐姐和表弟都十分尴尬。志俊回来后,不住地唉声叹气。文远妈见状,便再三追问,老实巴交的志俊便说了这件事情的经过,立刻引起了文远妈的不满。后来文远也知道了这件事情,更是愤愤不平,便把这件事情永远地留在了他那幼小的心灵深处。他觉得别人看不起他的父亲倒也情有可原,可是连亲姑也把她的俩弟弟区别对待,可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一斑了。年纪尚小的张文远或许还不懂得人格意义,却也十分伤心。但祸福相倚,这件生活琐事却激发了张文远的志气。他暗下决心,活,就得活出个人样来,别叫人瞧不起!

由于张志俊既懦弱,又贫穷,连自己的至亲都像避瘟疫似的躲避着他。初级社时候,文远的母亲不幸患上脑中风,一天,张志俊去大盘寺烧香许愿,求神拜佛,希望妻子的病情尽快好转。走出大盘寺没有多远,天已黑了。要赶回店张,实在太远,便打算在岳父家歇息一晚。因为大盘寺离岳父家很近,又是至亲。主意已定,就向岳父家走去。到了那儿,既没人理他,更没人让他进门。他又乏又累,又饥又渴。眼看天已黑了,无处落脚,不由暗自着急,也不由伤感起来。正当他为难伤心之际,岳父家的一个侄子给生产队加班,领了几个油饼,便给张志俊吃了,安排他睡在饲养室里。当他熄灯躺下之后,蒙上被子,又伤心地哭了。他实在弄不明白,岳父一家怎么会是这样。

1961年,正是经济困难时期,但人们的精神状态却出奇的饱满,情绪非常高涨。尽管腹中空空,满面菜色,但干起活来,却如生龙活虎一般,争先恐后,如火如荼。那时,化学肥料还没有被农民真心接受,主要肥源除了牲口圈粪外,就只靠换陈墙老房和玉米秆沤肥了。每到农历二三月,生产大队的高音喇叭就整天震天动地的喊着搜肥施肥,号召掀起搜肥施肥新高潮。几年下来,陈墙老房换完了,三年五年的墙也放了,房也拆了,完全是一种黄土搬家、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妇女一天三晌拉着架子车,把墙土房土拉到地里,又把黄土从壕里拉回村里。累得妇女们汗流浃背,疲惫不堪。有顺口溜说:

槽上拴的大黄牛,

架子车套的剪头发……

张志俊家紧靠村子城墙,队上要搜肥放墙,并一块儿拆了他家的老房,又叫他挪了庄基,把房盖到村东。软弱可欺的张志俊哪敢说个“不”字?结果房拆了,墙放了,虽说盖了房,瓦却干摆着,围墙也不打。每逢吹风下雨,房上的瓦片便哐啷哐啷地响,屋外下大雨,层内下小雨,没法做饭,没法睡觉。他找队长,总说太忙,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根本就没把他家的事当回事。催紧了,队长便瞪起眼睛,厉声厉色地说:

“你这人也太自私了!队上忙得跟鬼吹火一样,你不顾集体,只顾个人,还算个社员吗?你先回去,等几天我再派人给你瓦房。”

文远妈气愤不过,又找队长,说:“你说我们只顾个人,不顾集体,房都拆了一个多月,新房还没盖好,队上换了那么多房,有这先例吗?你只管拆社员的住房,不管盖房,就是大公无私了?我问你,去年换你家的老房时,随拆换盖,一天也没耽搁,这是不是光顾集体,后顾个人了?我看你对别人上的是马列主义,对自己用的是自由主义,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得是我们好欺负吗?”文远妈毕竟有些个性,有些棱角,也有些阳刚之气。加上嘴巴利索,话带锋芒,说得队长半晌答不上话来。

但是,队长毕竟是队长,算得一路诸侯。因为全队40多家的经济大权就掌握在他手里。而且他天天派活,轻活重活由他一锤定音。所以他整天指手画脚,盛气凌人,只有他指责别人的权力,哪里受过别人的指责!听了文远妈的话,愣了半天之后,突然两眼一瞪,指着文远妈吼道:

“去年是去年,今年是今年,今年还能用上老皇历吗?有意见就到大队、公社告我去。告倒了,算你行;告不倒,你娃还在我手里攥着!说的好了,给你瓦房;说的不好,你就叫花子要饭,立在门外等着吧!”说罢头也不回地走了。

文远妈非常气愤,却又束手无策。加上去店张镇灌醋,被小偷割了包,偷走了20元钱,一时又急又气,登时脑溢血突发,病倒在床。又东借西借地凑了点钱,送到医院,打了针,吃了药,见病情稍稍稳定下来,就急忙出院回家,在家静养。

当时家家困难,常常断炊,人们都在艰难与饥饿中挣扎。文远的两个妹妹,一个八岁,一个四岁,经常天不明起来,提上笪笼,到地里拾雁粪、牲口粪,晒干点炕烧火。圆圆的小脸冻得发青。两手肿得老厚,还裂着许多口子。父亲原本身体虚弱多病,加上又气又累,生活压力太大,咋也撑不起这个穷苦的家庭,便也病倒了。

家里没有劳力,直接关系一家大小的吃饭问题。因为队上实行的分配方案是“劳六人四”。所有分粮、分菜、分红,全是这个法则。劳力强的人家,不仅分得多,而且理直气壮,对劳弱户非常歧视,说劳弱户靠他们出力流汗养活呢。所以,凡是劳弱户都得忍气吞声,夹着尾巴做人。面对这种现实,正在上初中的张文远便毅然决然地辍学回家,当时年仅15岁。

命运多蹇的张文远,从小就多灾多难。一岁多时,他刚刚学会了走路,突然之间,却两腿瘫痪。张志俊急了,便把儿子抱到礼泉县的舅家。舅父见状,也只叹了一声,不但没有想方设法抢救,给娃治病,却摇着头说,这娃残废了,干脆舍了算了。还是文远妈有主见,一气之下,抱着文远回到尚志,又求爷拜佛,东借西凑,给娃治病。由于抓得及时,又锲而不舍,便出现奇迹——文远的病渐渐好了,直到完全恢复。

文远长到6岁的时候,突然一口牙齿尽皆脱落,吃饭只能喝稀汤,多亏母亲和他姐姐整天给他嚼馍,一口一口地喂他,方才渡过了这个险关。10岁时,双目又突然失明,这下又吓坏了母亲,便急忙把小文远送到咸阳凤凰医院诊治。医生用小刀刮他的眼睛(大约是角膜翳),弄得鲜血直流,痛得文远连哭带闹。做完手术,那位医生拍着文远的头说:

“这孩子性格好倔呀。”

张文远从学校回来务农,因为是个中学生,算得村里的“知识分子”,就当了记工员。这记工员官职虽小,好歹也是队上的干部。而且这记工员笔下所记的分,是有“法律”保证的。不管你是“皇亲国戚”、“五王八侯”,天天晚上就得在张文远的笔下画渠渠,见结果。加上张文远虽然年龄不大,却敢作敢为,有点阳刚之气,脑子清楚,说话利落,连队长也怕他三分。

这天,他跑到队长家里,不亢不卑,先礼后兵,说:“叔,娃今儿个寻你,如有冒犯,就请原谅。”他虽然面带笑容,但那两只不大的眼睛却闪烁着清峻的光芒。

队长见他话中有话,目光犀利,口气硬朗,知道来者不善,便冷冷地说:“啥事嘛,还撂文呢!”话里也带着几分讽刺的味道。

“队上把我家的房拆了,把墙土肥上了地,盖的房咋还把瓦干摆着?”他口齿伶俐地说。

队长瞥了他一眼,一边装着旱烟,一边说道:“队上的活路太多,整天忙得贼撵似的,没有顾上。”语气也是硬邦邦的。

“我调查了,咱们生产队换了八家的房,都瓦得好好的,都有时间顾上,唯独我家就没工夫顾上,你说这话似乎少点根据。”话里也蕴藏着明显的挑战性。

这一说,把队长一下子问住了。因为张文远的话有根有据,不容置疑。但是,队长毕竟是队长。而且,这位队长虽然没有文化,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但他脑子聪明,经验丰富,是全村有名的能员上将,简直能给蚊子做绝育手术。正是由于这点,深知“欺老莫欺小,欺小不得了”和“后生可畏”的道理。又见这小家伙伶牙俐嘴,说话有棱有角,对人不亢不卑,神情自若,反应很快,又是“知识分子”,将来必定是村上的人物尖子。如此大有前途的人物,将来生产队、大队的大权,定然非他莫属。这么一想,便哈哈大笑,说:

“哈哈!你个碎崽娃子今儿个向叔兴师问罪来了?明说呢,不是叔怕你,我前天就计划了,再盘三天土,第四天就给你家瓦房。你今天来兴师问罪,我还不管了!”

张文远人小心灵,早就摸透了队长的内心活动,知道他是为了面子,故意敲山震虎,便嘻嘻一笑,说:

“叔,我就盼你不管呢。不管队上的事,就是不想当这队长了。如果我要占了你的位子,可甭恨我夺权呀!”

这句话一下子捅在了队长的要害处。但队长不愧是队长,哈哈一笑,说:“你小子是个人才,再过两年,不用你夺,叔就主动让贤呢。”

第二天早上,五辆架子车就给文远家门前拉土,张志俊两口又激动,又诧异。心想:这日头还真有从西边出来的一天呢。

不一会儿,队长来了,见了志俊,说:“志俊,你和三牛绞水,赶紧泡泥。”

志俊激动地连连点头,忙给队长递过烟包。不料队长一推,说:“谁吃你那马粪叶子。”说着竟然递上自己的烟包,“给,吃哥的,西路叶子,又香又绵。”

中午瓦房时,队长又来了。文远妈连忙递烟倒水,拎过一只小凳子,用袖子擦了擦,说:“队长,你坐。”

队长坐下后,一边抽烟,一边给和泥的社员叮咛道:“多搭一点麦草,别他娘的拉肚子似的乱洒。”

文远妈又端来一杯茶水,递给队长说:“队长,我说呢,你真是个好人。前一阵心里着急,找了你多次,说话也不注意,你可千万莫往心里去呀!”

队长嘿嘿一笑,阴阳怪气地两眼一挤,说:“不是我这人好,而是你儿子比你老汉强得多。”

张文远的母亲宁秀珍,1913年生于礼泉县旧县宁村。幼年丧母,经常受到继母的虐待,6岁时,就被逼着学纺线。因为个子太小,就坐在一只小乌凳上。

纺线织布,是兴平一带妇女们的特长之一。纺线看似简单,其实却难,确实是一门传统的手工技术。纺线时,要在右手摇纺车的同时,纺车连转三圈,捏着棉花捻子的左手便随着纺车的旋转,缓缓抽出二尺多长的细线。在完成这个过程之后,右手又反方向转上半圈,同时左手一样,往前一伸,在刹那之间,把长长的细线便自动缠在铁锭上,上扬下落。整个过程需要身腰扭动配合,如一组优美的舞蹈。而且,棉线要求又细又匀、又光又好,这样,织出来的布才又密又光又结实。所以,真要纺出好线来,也真不容易。

秀珍开始学着纺线时,由于左右手配合不好,不是线断,就是铁锭脱落,抽出的棉线时粗时细,很不均匀,这是纺线的大忌。每逢继母发现,不是揪住她的头发打骂,就是拧她的胳膊,拧她的脊背,或是拧她的耳朵。有次竟然把秀珍的左耳朵撕了一个小口子,疼得秀珍娘呀娘呀地大声哀叫。父亲见了,也不好阻拦,有时伤心叹气,有时还帮着继母大骂秀珍。

这天宁秀珍正在学着纺线,由于棉线一连断了三次,早就站在秀珍背后监视的继母看在眼里,就狠狠地一脚向秀珍坐着的小凳子踢去,秀珍没有提防,一下跌倒在地,额角碰在纺车上,顿时鲜血直流,疼得哇哇大哭。继母不但不管,反而又在秀珍身上踢了几脚,并且破口大骂:“都6岁的人了,还不会纺线,猪都比你强十倍!”父亲在旁见了,实在不忍,过来说道:“算了算了,她还小啊!”抱起秀珍,贴药去了。但背后却立刻传来了继母刺耳的骂声:

“还小?长老了就不小了?啥种子出的啥苗子,都是些啥货!”

父亲也不敢回话,忍气吞声走了。

古人云:“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确是如此。宁秀珍虽然受尽了继母的折磨,但却学会了许多女工。她纺线织布,裁衣刺绣,做饭剪纸,无一不精。更为值得庆幸的是,她在继母长期的折磨和虐待下,渐渐养成了一种刚强倔犟的性格。12岁那年冬天,继母要她连夜纺线,不到鸡叫不准睡觉。她纺了一天线,又熬了半夜,实在累得睁不开眼睛,便睡觉去了。继母一觉醒来,见秀珍睡着了,不容分说,提起炕砖就砸。秀珍“哎哟”一声惊醒,睁眼一看,继母披头散发,气势汹汹,像饿虎一样向她扑来。伸手就要撕她的耳朵。吓得她心里发憷。人常说,兔子急了也咬人呢。秀珍见状,又急又气又怕,更有些愤怒。她忽地跳下炕,顺手抢过烧炕的灰耙,双目怒睁,大喊一声:

“你再打个样子!”

继母一下子被震住了。她清楚地看到,秀珍那双明亮的眸子,闪烁着一道森严的寒光。小小的脸庞,变得铁青。拿着灰耙的双手,青筋暴起,索索发抖。继母在这种威严的气氛中,不知是由于胆怯,还是由于天气寒冷,浑身便不自觉地颤抖起来。这时,她方才意识到秀珍已经长大成人了,不仅有了自卫能力,也不像以前那样任人宰割了。

在这种强硬与强硬的对峙下,在愤怒与愤怒的强烈撞击中,是父亲一耳光扇过来,为继母的面子端来了下台的梯子。但那一耳光的力度很大,印象极深,整整一生都铭记在秀珍的心里。

宁秀珍在这种冷酷的家庭环境中生活,没有母爱,没有温暖,天天超负荷的劳动几乎使她精疲力竭,但却培养了她那种坚强的性格特征。同时,继母的绝情与虐待,也使小小年纪的秀珍对亲情、善良、友情与温暖更加渴慕与向往。她非常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尽情享受那种甜蜜的温情与母爱,羡慕别人家庭那种欢乐的气氛和无比温馨的环境。所以,她只得在家庭以外寻求友谊和人际的和谐。因此,村里不论谁家要娶媳妇,或是逢年过节,有人请她剪窗花、做女工,她都乐意帮忙。大伙有说有笑,无拘无束,她在这种环境中方才体味到真正人生的乐趣。对于既生她养她又冷淡她、折磨她的家庭,有一种痛苦与怨悔交织在一起的感受。

出嫁以后,她原以为能够跳出这种令人感到压抑、感到窒息甚至感到有些怯惧的家庭环境,但却没有想到,张志俊家庭的情况,尽管没了折磨与虐待那种痛苦,可丈夫的懦弱,家庭的极度贫穷,又使她陷入到另一种痛苦之中。特别令她感到无地自容的是娘家人压根看不起张志俊,看不起这个家里的任何一员,并像躲避瘟疫似的躲避,只怕跟上女家受累。开始,她每逢回娘家时,没钱就借,也要为父亲、继母买点红糖呀、水果呀、点心呀之类的礼品。她虽然和这个家庭的大小人感情平平,但父亲、继母毕竟是高堂在上,不能不尽孝道。可是,她每到娘家大人小孩都是不冷不热,打个招呼,拧身就忙他们的去了。丢下秀珍一个人,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也不好,守也不好,十分尴尬。特别是和志俊同去,人家更是冷脸白眼,连个“坐”字也没有。渐渐地,秀珍也就心灰意冷,走得少了。

对她和文远刺激最大、伤害最深的是1961年那年,因为队上盖房的事和被小偷偷了工钱的事,秀珍一气,热血上冲,患了脑溢血。经过及时抢救,方才逐渐好转。大病初愈,很想去娘家看看。病中思亲,人之常情。她叫文远拉架子车,铺了褥子,拉上她向娘家走去。宁村是个南北街道,去娘家必从南头进村。时值阴历三月,艳阳高照,春风和煦,菜花和槐花先后开放,到处芳香扑鼻,沁人心脾。进了村子,一群妇女正在娘家门前的空地上纺线,叽叽喳喳,嘻嘻哈哈,有说有笑,好不热闹。但是,当她们看见张文远拉着母亲走来,以为宁秀珍重病在身,不是来此常住养病,就是借粮借钱,眨眼之间,一哄而散,只留下五六辆纺车。宁秀珍见状,心里一酸,刷地流下泪来。小小年纪的张文远,登时气得两眼冒火,向母亲说道:

“妈,咱不进去了,回!”

宁秀珍一来伤心,二来也气愤不过,就对文远说道:“回就回。这亲戚不走了!”

这件事情在文远的心里折腾了好久。如果说一哄而散的妇女是外人倒也罢了,但是他清楚地看到这群妇女中,就有两个是舅家的人,是他的亲戚。真是穷在街头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啊!此时此刻,张文远不仅十分伤心,而且在伤感的同时又有些愤然。他虽然年纪尚小,在许多事情上还很稚嫩,但毕竟是个有些文化的小青年、具有一定独立思考力的初中学生,加之自小聪颖,对于这种明显的冷漠和疏远,还是看得一清二楚的。

当然,去舅家这件事情虽觉伤心,但对张文远来说,也是人生路上的一次大省悟,他认识到穷的可怕,穷的悲哀,穷的痛苦。然而,穷则思变。这个“穷”字便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一种可贵的激情和动力,给他一种反击的精神和拼搏的勇气。因为“穷”字,上面是个“穴”字,古人多以洞穴为家,下面是个“躬”字,躬者,躬身力作也。只要努力,只要奋斗,总有改变状况的一天!穷,既令他悲哀,又令他痛恨,却又给他无穷的竞争力,给他增添了攻艰克难、勇于进取的决心。

受尽贫穷折磨的张文远,从小便养成了节衣缩食、勤劳俭朴的生活作风,不仅如此,更增添了他积极上进、自立自强的信念。在初中上学时,每月领三块钱的助学金,自己除了在灶上买碗稀饭外,还要千方百计省点钱为家里买盐灌醋。人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文远从初中辍学回家,便逐渐成为支撑全家生活的中流砥柱。

1960年至1962年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兴平和全国各地一样,民生艰困,家无隔宿之粮;经济拮据,手无买盐之资。每年只有在夏收时期,跟着碌碡吃几天白面,平时便过着“瓜菜代”的日子。除了国家给点返销粮,全靠各家自己设法解决口粮。有劳力的人家,就出外背粮;没有劳力的人家,就只好挖野菜、弄油渣、吃麦皮充饥。还有用麦草淀粉充当饭食的。顺口溜说:

麦秸淀粉能烙馍,

烙到锅里翻不过。

三翻两翻手烙破,

眼泪汪汪肚子饿。

这时,张文远的两个姐姐已经出嫁,父母多病,两个妹妹年龄尚小,一家人的生活重担自然就落在他的肩上。由于口粮奇缺,人民公社的大食堂里,一天三顿也只能熬些稀糁子。各家从食堂把稀糁子领回去,再加水烧开,下些野菜,这才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一年四季,很少见上一点油花花。有的家庭孩子多,大人就忍饥受饿,先让孩子们吃,剩下了好歹吃点,剩不下就只有硬饿。饿急了,就去喝水充饥。张文远从学校回来,家里添了劳力,虽然好点,但还免不了经常挨饿。加上父母有病,身体虚弱,别说营养,吃也吃不饱肚子。致使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这天,文远向母亲说:

“妈,你把咱家的旧衣服拾掇一下,洗净,再弄点土布,我给咱到甘肃换粮去。”

“你……不行!”母亲望着稚气十足的文远,不放心地说,“你才十几岁,到甘肃背粮,来回几百里,又人生地不熟,你一个碎娃,我放心不下。”

张文远哭了,说:“你尽管放心好了。我虽然只有十几岁,可我长得人高马大的,一身的力气,甭说去甘肃,就是天涯海角我也不怕。再说呢,咱要是再不寻些粮回来,你和我大吃不上饭,哪里撑得住呢?”他已经意识到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

听文远这么一说,母亲方才意识到文远真的长大了,成了虎虎实实的小伙子。而且,文远在平时就有一种敢作敢为的魄力和勇气。再说,家里真要断炊,如何是好?她虽然有些担心,还是默许了。

文远妈用仅有的一点玉米面,掺了些玉米糁子,连夜给儿子烙了20多个“狗舌头”(一种形状像狗舌头的杂面饼子),并放了盐,添了味道。又准备了十多件旧衣服,几丈土布,一同包好。又从几家借了点钱,递给文远,千叮咛万嘱咐地说道:

“娃呀,本不该让你出门,可真要断炊,那时就迟了。你一人在外,千万要小心,凡事都要多长个心眼。出门三辈低,嘴学甜些。能换下粮食就赶快回来,实在换不下,也不要勉强。你要记着,一家大小都惦记着你呢。”说罢,便掉下泪来。

望着母亲那慈祥却又饱含着泪花的双眼,文远也不由一阵心酸。是呀!儿行千里母担忧。过去只是在书本上学的,现在才真正体会到这种伟大的母爱。为了安慰母亲,他装着一派胸有成竹、马到成功的架势,笑道:

“妈你别为我操心了。凭我这一米七的个子,怕谁?只要我不欺负别人,谁还敢欺负我。”说得母亲也破涕为笑了。

懦弱了一生的父亲,靠墙蹲着,只一个劲儿地抽旱烟。儿子要到几百里以外的异省换粮,这种精神、这种壮举对他来说,简直就是闯虎穴龙潭。他恨自己懦弱,恨自己没有本事,恨自己碌碌无为,所以面对儿子,也就自觉惭愧。是呀!儿子文远正当上学深造的黄金时期,正是由于自己的平庸,害得他初中辍学,回家务农,影响了他的远大前程。现在,年龄尚小的文远,又要独自去外省背粮,他自然心中难过。而且,他也担心。见儿子要走,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送也不是,留也不是,显得格外矛盾和痛苦。文远聪明机灵,深深理解父亲的心情,便对父亲说道:

“大,你也甭操心。你身体不好,有些轻活能做就做,不能做就歇着。只要叫凤霞、文英好好念就行了。我快则一个星期,慢则十天八天,就一定赶回来。”

文远的话像春风一样荡进父亲的心里。志俊噙着泪花,哎了一声,急忙向后院走去,一个人轻轻地哭了起来。他很感激儿子能够理解他,体谅他,安慰他。

张文远初生牛犊不怕虎,又有点文化,心里也踏实。他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终于赶到甘肃宁县。宁县位于甘肃省东北部,泾河支流马连河下游,与陕西接壤,以农业为主。有史以来,这里的妇女没有纺织的习惯,因此布料奇缺,粮食有余,衣着不足,故而陕西咸阳一带的商人经常贩来土布,在这里销售,贩些粮食。

这里虽是穷乡僻壤,但民风淳朴,待人热诚,非常好客。加上60年代那会儿,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人人都像着了魔似的热衷政治。所以,虽说少吃缺穿,以穷为荣,但社会却十分安定,真可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出门在外也比较安全。

张文远初来乍到,虽说心里有些紧张,但还是壮着胆子,东访西问,打听谁家以粮换布。他一连跑了两天,问了几十家人,都说没有余粮,他就继续向西打听。第三天傍晚,他走到一个约莫有十多户的村庄。眼看着夕阳西下,他只好在这里借宿一晚了。

当他敲响了一家大门之后,一位50多岁的老汉开门出来,他忙带笑说道:“大叔,我是陕西兴平人,到这儿换粮。天快黑咧,没地方住店,请大叔行个方便,能不能在你家借宿一晚?”

老人见他口齿伶俐,又风尘仆仆,踌躇片刻,便点头让他进来。

文远放下包袱,环视了一下屋子,见是一明两暗,屋里虽然有些凌乱,但还干净。老汉让文远坐了,问了情况,一听文远还不满17岁,就有些惊讶。他连忙喊来老伴,说:

“快给娃做饭。这么小个碎娃,你大你妈咋就放心叫你出远门呢?”

老婆子闻声出来,文远连忙站起来,面带笑容,甜甜地叫了声:“姨,你好。”乐得老婆子直笑。见了文远长得一表人才,越发喜爱。忙说:“你坐,姨给你做饭去。”

一听做饭,文远的肚子也就条件反射似的咕咕起来。整整一天,他只啃了两个“狗舌头”。

不一会儿,老婆子端来一大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捞面条和几个玉米馍。张文远一见,一下子瞪起两眼。因为一年多来,别说是他,全村也没有几家人能吃到油泼辣子捞面条的。他不敢接碗,诚惶诚恐地说:

“姨,你们能叫我在这儿住宿一晚,我就感激不尽了,哪能再……”

没等他说完,老婆子就说:“看你这娃!到了我家,就是一家人了,你还客气啥呢!再说,也没啥好东西,就是一碗面么。快端上,趁热吃。”

老汉也说:“吃吧吃吧!跑了一天的路,能不饿?再客气就见外了。”老汉说着,又叹了口气,说:“人是个跑虫,谁不出门呀?那年我到你们兴平赶路子割麦,不料老天一连下了三天雨。有家姓梁的人家,不但给我管吃管住,还给我包了一大把旱烟叶子。比起人家,这碗面算个啥!”

张文远一听,只好端过面碗,只觉得一股暖流直透心窝。他感激地望了二位老人一眼,便低头吃了起来。开始还有些拘谨,可吃着吃着,就没有了那种斯文。因为饥饿袭击和强大的食欲,使他不断加速,瞬间变成了狼吞虎咽,风卷残云,很快便吃了一碗干面两个馍。如果不是出于礼貌,如果是在自己家里,再有一碗干面和两个馍馍他也会一并“消灭”。

吃过饭,又攀谈了一会儿,老汉方才知道张文远还是一个“知识分子”。他一高兴,连忙向老伴喊道:

“他妈,快,把连生的信拿来,叫文远给咱念念。”

原来,老两口的儿子周连生在部队当兵,写了一封家书,却没人认得。现在碰上文远,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张文远接过信来,给老人念了,顿时,把老两口喜得眉开眼笑,心花怒放。原来,儿子当上了副排长。

临睡,老汉说:“小伙子,我看你这娃有出息,有前途。我老汉见的人多了,虽说没有文化,但认人可是一认一个准呢!”

张文远笑道:“大叔,你老再甭耍笑我了咧!我能弄啥?还不是个做庄稼的?”

第二天一早,周老汉在村里转了一圈,叫来了几个乡亲,把文远带来的土布和旧衣服估了价,然后凑了三斗玉米。再多怕他背不动,就又给了他80元钱。张文远心里清楚,知道大家都在照顾他,帮扶他,便千恩万谢,然后告别,背上粮食向回赶去。

张文远虽然有些力气,又年轻气盛,背上90多斤重的玉米口袋,开始并不觉得怎么沉重,但走了不到10里路程,加上山路崎岖,忽上忽下,渐渐地就觉得力不从心。又走了二三里,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只觉肩膀生疼,两腿乏力,体力不支,举步艰难了。他坐在路旁一块石头上,歇了一会儿,又觉得口干舌燥,又饥又渴。当他赶到一个小镇时,已是傍晚时分。他找了一家小客栈住下后,要了一电壶开水,解开馍兜。临走,周老汉给他的馍兜装了十多个玉米馍,又给了他一斤半粮票。他喝了一电壶水,吃了几个玉米馍,顿时有了精神。

睡下后,虽说浑身疼痛,但由于十分疲惫,不一会儿便进入了梦乡。第二天一早起来,又吃了一顿开水泡馍,交了店钱,便开始上路了。好不容易到了彬县边界,实在累得不行,便找家饭馆,买了一碗臊子面,就了两个玉米馍,喝了一老碗面汤,又挣扎着上路。

正当文远背着近百斤重的玉米,慢慢地在公路上行进的时候,突然听到后面传来了汽车的声音。他向后一看,见一辆卡车风驰电掣地驶过来。文远灵机一动,急忙向公路中间一跨,挥着手大喊:

“师傅,停车,停车!”

司机正开得起劲,突然发现公路中间站着一个人,向他挥手大喊,知道想半路搭车。但由于车速很快,不急刹车,就有人命危险,避又避不过,不由怒从心头起,气得他青筋暴起,两眼冒火。当车刚刚停下,司机便气冲冲地跳下车来,双目圆睁,开口便骂:

“不想活了!你找死呀!”

文远见司机是个清清瘦瘦、个儿不大、年龄约40多岁的中年男子,便赔着笑脸,说:

“大叔,行个方便,家里没啥吃的,背了点粮食,实在走不动了,帮个忙吧!要钱也行,就捎一截子路……”

司机不等他把话说完,就火爆爆地骂道:“走不动了就找死呀?给我的车轮子上撞!你以为你是谁呀!”说着,便伸手把文远向路边一推,文远没有提防,立刻打了个趔趄。

开始,司机骂他,他也忍了。一来想搭车,二来因自己挡车,惹得人家生气,也是情有可原。现在,大叔也叫了,好话也说了,笑脸也给了,咋还开口伤人,还敢推他一把。年轻气盛的张文远忍无可忍,把背着的粮食口袋往路边一撂,握着两只拳头,铁青着脸,一步跨到司机面前,愤然说道:

“我挡车不对,可也是为了求你行个方便。不想帮忙也就算了,你咋三番两次骂人呢?你能开车,好歹也是个做事的,就这水平!你再骂上一句,看我不松了你这猴皮!”

事情刚一开始,就有两个老汉拉着一辆架子车从后面走来,见两人欲动拳脚,就急忙过来,上前劝解。一个老汉推着司机,要他开车快走。一个老汉拉着文远,说人家不愿捎你也就算了,谁叫你碰上这号饱汉不知饿汉饥的人呢。

司机怒气未消地上了车,一边开车,一边骂骂咧咧。张文远虽然听不清楚骂些什么脏话,但却能意会得出,便又扑到汽车跟前吼道:

“你再骂人,我就叫你爬着走!你甭走,下来试试看!”

“算了算了。”一个老汉说,“这号人只管自己,哪管别人,更看不起咱们农民。”听老汉的口气,大约也有过同样的经历。

三人坐在路边,文远方才知道这两个老汉是乾县人,刚从彬县回来。张文远好不高兴,忙向两位老人说道:

“大伯,娃出门背粮,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家里老的老,小的小,都等着我回去呢,我是实在也背不动了。求你老帮个忙,我给咱拉车子,你老坐上也行。”两个老汉一听,笑着说道:“没看出,你这小伙子还挺机灵的。”

这可真是互帮互助,互惠互利。两个老汉也不坐车,只落得不拉车子一身轻松。文远拉着车子,比背粮走路自然轻松许多。三人连说带笑,一路上也不显得寂寞,不觉得困乏。走到永寿县城,过去叫监军镇,有个汽车站,文远便掏了两个人的票钱,搭辆大篷车回到店张,又背上粮食,向尚志村走去。

离家越近,张文远的心情越是紧张,越是激动。这是一种凯旋的喜悦,有一种游子回家的感慨,更有一种与亲人久别重逢的欢乐。当他背着玉米,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家,伸手敲响大门的时候,这种兴奋、喜悦、紧张、激动以及惦念的复杂心情,便紧紧地交织在一起,贯通全身,更有一种真正成为男子汉的骄傲。那时,农村没有电视,也根本不知道电视为何物,更无其他文化娱乐,所以都早早地熄灯安歇了。整个村庄在朦胧的月光下,显得十分静谧。村道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只家犬在黑暗的角落狂吠两声,见是熟人,也就立即寂声了。

“妈,妈,开门!我是文远!妈,开门!”他兴奋而又激动地连连喊着,又用衣袖擦擦额上的汗水。

一家人从睡梦中被沉重的敲门声惊醒。志俊忽地坐起来,异常惊喜地喊道:

“他妈,快起来!是文远,是文远回来了!”随手拉亮了电灯。

宁秀珍早已披上外衣,跳下炕,顾不得穿鞋,边跑边说:“来了,来了!”不知是由于想念儿子心切,还是急等粮食救命,抑或是两者兼有的缘故,她的声调发出了明显的颤音。这是激动、担心、喜悦集于一体的反映,是一个母亲对儿子那种深厚感情的流露。

当开了大门,凭借着星月的光亮,第一眼看到了儿子,看到儿子脸上疲倦的笑容,便情不自禁地扑向儿子,紧紧抱住文远说道:

“文远,你可回来了!妈想你呀!”说着,眼泪夺眶而出。

文远忙扶住母亲,感动而兴奋地说:“妈,我给咱把粮食背回来了!”

志俊也急忙过来,帮着文远放下口袋,望着十天没有见面的儿子。这些天来,他和妻子天天都在念叨着儿子,既担心、焦虑,又祈祷、期盼。晚上躺在炕上,胡思乱想,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睡。白天倚门望儿,心神不安。总是盼望着儿子能够安安全全地回来,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文远不但平安归来,而且不负众望,背回了粮食,真是双喜临门啊!文远虽然憔悴了许多,但那张孩子气的脸庞上,却充满了一股英气,一派男子汉的气质。宁秀珍觉得,儿子长大了,这个多灾多难、穷困潦倒的家庭有了希望,有了依靠,有了一根顶天立地的钢梁铁柱子。

同类推荐
  • 周恩来的最后岁月:1966-1976

    周恩来的最后岁月:1966-1976

    本书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选取了一组反映周恩来在“文革”时期重要思想和活动的文章,包括他倾尽心力、辗转周旋地保护一大批党和国家的领导骨干、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他费劲心思地维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保证特殊时期的生产建设正常进行;他不遗余力地协助毛泽东粉碎林彪、江青等人妄图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他全力辅助毛泽东积极落实和促成邓小平接管中央工作,促使中央日常工作一如既往地运行;他用高超巧妙的外交政策开启中美两国的友好之路,促使中日走向正常的外交交往。
  • 谢志峰艺术人生

    谢志峰艺术人生

    本书展示了谢志峰先生丰富多彩的艺术人生,叙述了谢志峰收藏的历史渊源及其文物收藏系列的精华,并从艺术的角度探讨了谢志峰收藏之外,还揭示了他在诗、书、画、陶艺等方面的综合艺术修养。
  • 恭亲王奕诉政海沉浮录

    恭亲王奕诉政海沉浮录

    晚清历史风云变幻,爆发于19世纪中叶前后的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从内外冲击着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有忧患意识的统治阶层开始思索如何自强以抵御外侮,于是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他们发起并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强”、“求富”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相继爆发使洋务官员寄予办洋务以自强御侮的梦破灭,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出的新生资产阶级力量则开始思索一条新的社会发展的道路——鼓动光绪帝进行改良变法。
  • 张大千: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

    张大千: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

    本书以张大千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
  • 千古一帝: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卖萌青梅住我家,竹马别乱来!

    卖萌青梅住我家,竹马别乱来!

    父母亲手上的掌上明珠,不料出生当天初吻没了,那时纪筱檬还在婴儿床里傻笑,夺走她的初吻的人,就是四岁的宋柏熙,纪筱檬的父母看到这一幕,顿时目瞪口呆。“把小妹妹送给你好不好?”纪筱檬妈妈说,宋柏熙说:“好呀!长大了我一定会像爸爸对妈妈那样疼爱她!”纪筱檬妈妈心里想,这小子还懂的真多……宋柏熙和纪筱檬一起长大。18岁那年宋柏熙出国留学,8年后,他回国了。意外偶遇筱檬四目相对,却早已不是真心,没有了曾经的余温。他下定决心,这一辈子,必须让她爱上自己,睡服她,和她生一窝小包子。而她在晚上才发现自己,嫁的是一匹喂不饱的饿狼在他的眼里,有筱檬的地方才是风景,才是家。
  • 重生之与TFboys的蜜恋

    重生之与TFboys的蜜恋

    她,前世活了22年!却不想被最亲密的朋友害死,一朝重生竟然回到了10年前,这世我相信我命不由天,异能吗?空间吗?姐都有,姐还想闯娱乐圈,竟然想不到在一次意外中,遇见了还没有出名的tfboys之一的王源,那就让他们早点出名吧!这一世,我一定要让自己创出一片天地来,建黑帮、斗娱乐圈,赌石,玩转商业,玩转校园,谈一场甜蜜与艰辛的密恋。本文乃爽文、无虐,女主呆萌腹黑,请大家多多支持
  • 阎罗战天

    阎罗战天

    阎王要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仙帝魔神又怎样,天地往生我做主,轮回盘上有你名~我是阎君,尔等还不速速来拜!
  • 醉翁手札之孤独的狩猎者

    醉翁手札之孤独的狩猎者

    一部带有悬疑和奇幻色彩的小说。从女主人公刘兰曦的意外遭遇开始,揭密一个特殊的成员组织,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直至,该组织最后湮灭的小说。
  • 无敌透视

    无敌透视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他,英雄救美,却被人杀害,偶然得到秘辛,成就一双无敌透视眼,从此以后,美女、金钱接踵而来。
  • 陌江泠

    陌江泠

    陌江泠家,大魏唯一还挂着大楚旗帜的地方,七月十五鬼节的晚上,全家被杀,只有公子泠江雨守墓躲过一劫,而在这一切,究竟是大魏皇朝所为还是江湖仇杀?
  • 快穿之男主我要抢你女人

    快穿之男主我要抢你女人

    喝口水被呛死被算了,醒来发现自己竟然变成男人了,还被某只无良系统拉去无数个世界攻略女主。抢男主女人(,,??.??,,)哈哈哈,挺刺激的,我接受了。不过男主你老人家老是跟在我身后吃我豆腐算什么事嘛。我可是你情敌啊。我我的命怎么苦啊,麻麻,我想回家。
  • 南山有云

    南山有云

    初见时,她是一株刚修炼成精的花,他是一只浑身通白的小兽。都是年少,却约定了要一起行走江湖,永不分离。是命运把他们分开,还是缘分使得他们再次相聚?只是再见时,只有她认得他,误以为他喜欢了别人。她笑得云淡风轻,说:“你要好好待姐姐,择日我便替你们举行婚礼。”其中有一人中伤,翘起绝美的兰花指,指着她说:“岳瑶,我…我喜欢的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