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
很多人都不喜欢寂寞,因为寂寞会使人压抑,感到生活平淡。
但是,当纵观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们,你就会发现,他们都是一些内向的人,他们特别欣赏寂寞,乐于孤独。因为寂寞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会使人产生灵感,激发人的潜能。
在埋头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几年中,爱因斯坦都是在孤寂中度过的。他在工作中所表现的创造的韧性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寂寞是他创作的一个特点与个性。他绕开了当时物理学家所研究的热点,背叛了物理学的传统观念,单枪匹马向人类思维的雷区进发。对爱因斯坦而言,寂寞是一种企盼,一种求之不得。寂寞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向自己发问,可以防止重蹈覆辙。在自选的僻径上求索,向自定的目标奋进,寂寞使他避开纷扰。寂寞,在这里,象征着扫除思想上的桎梏与精神上的烟雾,标新立异,独立超越,是其非凡人格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总是生活在寂寞之中,这种寂寞在青年时代使我感到痛苦,但在成年时却觉得其味无穷。”
成功的人,当你调查他时,你会发现他的奋斗史,也是一部辛酸史。很多成功的人,在人生的旅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更多的是长期默默行进和苦苦奋斗的血泪史。
没有寂寞,没有痛苦,就不会有幸福、成功。一个意志坚定的人,是不会畏惧艰难的,哪怕前面有阻止他前进的障碍物,他仍不会有丝毫的退却,他会想办法排除障碍物,然后继续前进。
贝多芬一生患有多种慢性顽症,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其中,最致命的无疑是耳聋。当他发现这个可怕的事实时年仅二十六岁,他那灿烂的音乐生涯刚刚起步。这片可怕的乌云,几乎将他推入绝望的深渊。但他及时地捂住了悲伤,冷笑着,要让命运在自己面前发抖。毫无疑问,这给原本就拙于人际交往的贝多芬带来了更大的障碍。他变得越发孤僻与狐疑,目睹别人被迫大声说话的吃力情形,自己也变得日益焦躁不安。对于贝多芬的遭遇,歌德曾感叹道:
“真替他难过。看来他的耳朵似乎很糟,不过据我看,他心坎里的音乐似乎没有像社交方面受到那样大的创伤。这位本来已相当沉默的人,因这种遭遇出现时似乎变得更为寡言了。”
虽然贝多芬的世界充斥着悲寂,但这并没有撼动他对音乐艺术的向往与追求。他在寂寞中与音乐为伴,在音乐中与寂寞为舞,昂首阔步踏平苦难向理想奋进,最终成为一位世界音乐史上久负盛名的音乐家。
中国有句古话:“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很多人羡慕成功者,关注他头上的光环,但很少去了解他的过去,他的奋斗历程。
有的人苦苦追寻成功的真谛,但就是找不到。其实,不是找不到,而是他做不到。因为他害怕孤独、寂寞,他不愿付出。
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没有在寂寞中突破自我的信心,势必功败垂成。事实上,假如一个人能够意志坚定地行动起来,向着既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他一定可以挫败种种的困难与坎坷,从而登上理想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