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过程中,再没有比绝望和失意的时期更重要的了。不经过这样的时期而成长起来的嫩芽,确是一帆风顺而幸福的,然而它的茎干是脆弱的,稍微刮一点风就会立刻折断并跌倒下去。
十郎得意与失意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现象和情绪方向。得意人生,其情绪亢奋,思维向上;失意人生,其情绪低沉,思维向下。
人们对得意的承受力是巨大的,往往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而对失意的承受力,往往又脆弱得不可思议,极端者,一点失意就可能将人的精神击垮。失意的伤害,如同魔法,可以在瞬息之间收尽人的精神,使人萎靡不振,沮丧不已。
生活之中,有许多事情都可以导致人的失意情绪产生,比如运气不济、仕途受阻、心中希望破灭、无端遭受打击、糊里糊涂地破财、莫名其妙地失宠、被人无故地猜忌等,这都是使人失意的肇端。然而人们要是想把这些事情置之于自己的身心之外,似乎又是不大可能的,因为这些事情大多都是来自他人,自己根本就做不了主,所以也就改变不了它朝自己飞来的方向和力度,唯一的办法就是接住,然后让情绪跌入失意。
实际上,仔细分析,失意的这种近乎鬼魅的力量,全然不在它自身,也不在于失意的肇端强大有力,而在于承受者的心态。比如说,承受者的心态是脆弱的,那么,失意的打击力量就必然是强大的;如果承受者的心态是坚强的,那么,失意的打击力量就必然是软弱无力的,它们的能量在特定的条件下是可以换位的。这就是为什么针尖大的失意就可以将人击垮,因为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于脆弱,致使失意力量膨胀,并使它击垮了自己。以此观之,人不是被失意的力量击垮的,而是垮于自己的脆弱心态。明白了这个道理,人们就能随时坚强起来。
2000年和2001年是阿里巴巴最冷的冬天。马云回忆说:“2000年,2001年,多少人在网上骂我们不知道怎么赚钱。免费,没有盈利模式,阿里巴巴的模式肯定不行。2000年哈佛给阿里巴巴做了第一个案例。研讨会我参加了。在哈佛的案例研讨会上,把我和另外一家公司放在一起,结论是那家公司要赢,阿里巴巴要输。”
当时质疑马云的不仅有哈佛,还有大名鼎鼎的华尔街。面对来自四面八方有关赚钱的质疑,马云照样慷慨陈词:“阿里巴巴可以赚钱的道路实在太多,我现在不想赚这点小钱,因为现在信息应该是免费和共享的。我们讲过一个例子:你在跑马拉松的时候,路边有很多牛奶、汽水,你可以边喝边跑,也可以坐下来喝足了再跑,但是等到你拿到冠军以后,你的奖金可以买50吨、100吨牛奶。你傻乎乎坐在那儿喝牛奶,然后就跑不动了。所以,你要有自己的加油速度,你要自己知道自己的体力,要是你今天让我去做这种事情的话,那我们阿里巴巴就跟一个开小店的人没什么区别,我们的心大着呢。”
那两年攻击阿里巴巴和马云的人不计其数,但马云乐观应对失意。面对这些攻击和谩骂,他的策略是:“外练一层皮,内练一口气。皮就是厚脸皮。别人怎样骂你,你也要厚着脸皮不理会。”
质疑马云和阿里巴巴并非仅仅是互联网冬天的产物,这种质疑一直持续到2002年10月阿里巴巴盈利时为止。在这之前,马云关于质疑的种种答辩和慷慨陈词都被视作狂人疯话,相信者百无一人。
然而,马云面对失意时的坦然、坚定和乐观,使得阿里巴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寒冬过后,90%的中国网站都倒闭了,数以千计的网络先行者都“壮烈牺牲”了,其中有海归,有MBA,有技术高手,有外企高管。那是个“剩”者为王的时代,剩下的是阿里巴巴!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句诗词:“人生不失意,焉能慕知己。”其意是,人生在世如果不受些挫折,怎能显露出不足从而使自己有些认识呢?既然人生挫折难免,就不应因受挫折而消沉和失望,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善于自励者,把自我总结当成进步阶梯的“扶手”,把人生的得与失都看成是生活对自己的一份馈赠。以这种达观之心对待失意,绝不会因一时得意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因某种失意而抱恨终生,从而懂得拥有,生命的洪流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
有一首老歌唱道:“人生好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是啊,人生如潮,潮起潮落,跌宕起伏。失意并不可怕,受挫也无需忧伤,应以一种“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心态去面对。只要拥有一颗豁达的心,一切都会趋向于完美的。正所谓“得何以喜?失何以悲?”